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37

  ..續本文上一頁次從根基來分,第一類屬于利根,第二類是中根,第叁類是鈍根。從煩惱來講,此叁類分別是煩惱薄弱、煩惱中等、煩惱深重。其中以根基和煩惱來分時,各自又可分爲上、中、下叁品,比如,第一類利根可分爲上上、上中、上下叁類,第二類中根也可分爲中上、中中、中下叁類,其他均可依此類推。

  經中說到的“七善士趣”是指何者呢?善士趣是補特伽羅的一種專用名稱,即七種不來果聖者,也就是上述九類當中,對上流涅槃不作分類,即可承許爲七善士趣。那有學具貪者和無學道爲什麼不稱爲善士趣呢?之所以稱爲善士趣,需要具足行持善法、斷除惡業、去往上界不再返回叁種條件。而有學具貪者雖然具足前兩個條件,但不具備第叁個條件,所以不稱爲善士趣。無學道叁種條件全部具足,但因其已經脫離六趣,所以不能將其安立爲趣。

  欲界命終之聖者,無有趨往其余界,

  彼與轉生上界者,無有遍失不煉根。

  在欲界命終的聖者不會再前往其他界,其與轉生于上二界的聖者均不會出現遍失,而且也不依靠煉根。

  如果前世已經現見真谛而獲得預流果,然後即生再次轉生欲界人、天之中,並且獲得不來果,那此聖者是否具足上述分類呢?不具足,在這種情況下會于欲界中即生獲得阿羅漢果,並不會前往他處。實際這與前面所講的家家生類似,但這裏只有前世與今世兩次即可獲得阿羅漢果位,而家家生需要兩世或叁世。爲何不會再前往其他處呢?因其厭離心極其強烈,不願再前往他處,如同眼睛進入毛發而想盡快取出一樣,聖者以強烈的厭離心想在盡快時間內獲得果位。

  但是,佛經中說,帝釋天在叁十叁天獲得預流果時,在釋迦牟尼佛面前發願:“願我能夠在欲界獲得不來果,之後獲得阿羅漢果位,否則,願我能夠轉生到色究竟天。”佛答以“善哉”而並未製止他。這樣的發願是否合理呢?小乘認爲這不合理,《自釋》中說:“彼由不了對法相故,爲令喜故佛亦不遮。”那這樣的話,帝釋天雖然不了知對法,釋迦牟尼佛應該知道,佛陀爲何說“善哉”呢?有部論師對此回答:釋迦牟尼佛雖然了知,但爲了安慰帝釋天,使其生起歡喜心而如此稱贊。宗喀巴大師認爲小乘的回答不合理,其實釋迦牟尼佛製止帝釋天也可以,但未作製止是因爲小乘《俱舍論》的說法只是從大多數角度進行的宣說,而欲界命終的聖者也有轉生色界的情況,所以本論是以主要而言的。

  于欲界命終之聖者與轉生上二界的聖者不會出現遍失與煉根的情況,因其于生生世世修持聖道,已經十分穩固,故不會出現遍失;通過累劫的修持聖道,根基已經完全成熟,因此也不必煉根。那爲何阿羅漢等會出現退失的情況呢?有注疏中說,這些退失聖者的身體所依屬于欲界,而心之所依屬于上界,這樣即會出現不穩固的狀況,所以會出現遍失與退失。

  辛二、輪番修:

  最初輪修第四禅,刹那相雜而成就,

  爲受生及現法樂,畏懼煩惱故皆修。

  斷除五品唯轉生,色界五淨居天處。

  最初時輪番修持第四禅,叁刹那之間相雜而修後即已經成就正行,爲了轉生淨居天、獲得現法樂住以及畏懼煩惱的緣故而如此修持。因輪番修持五品靜慮而依次轉生到五淨居天。

  不來果或阿羅漢果的修行人在最初未生起禅定境界時,依靠第四禅正行而進行輪番修持。由于很容易生起功德而成爲易道,而且已經遠離八種過患,可與有漏禅定輪番修持,所以依靠第四禅。那究竟如何修呢?首先修持十六行相當中具有無我、無常等特性的四禅無漏禅定,然後修粗息相的有漏禅定,接下來再修無漏相續,如是叁次輪番後即能入定,之後二刹那修無漏、二刹那修有漏、二刹那修無漏,此一刹那或二刹那的修持屬于輪番修之加行。有部認爲,若這樣的叁刹那能夠融會一體,于一刹那間入定,即爲最高的禅定境界,其中前二刹那如同無間道,第叁刹那相當于解脫道。但世親論師不贊同這種觀點,他認爲只有佛陀才可以有這種境界,不來果的聖者很難做到,也就是說,見與修有所不同,見十六刹那是從反體的角度將一刹那這樣分開進行宣說,但修持時,先修無漏、再修有漏、又修無漏,這時可以從成事刹那的角度來說,但若是時際刹那就很難解釋。

  輪番修的所依是這樣的,首先是叁洲人類通過輪番修持獲得第四靜慮,通過串習第四靜慮,自然而然可以輪番修持下叁靜慮。

  爲何要進行輪番修持呢?有叁個原因,即爲了轉生淨居天、獲得現法樂住之等持、畏懼煩惱耽著禅味。若是利根阿羅漢僅僅爲獲得現法樂住這種不可思議的等持而修,他既不想轉生淨居天,也不會畏懼煩惱耽著禅味;鈍根阿羅漢雖然不想轉生淨居天,但由于其禅定會退失,因此害怕自相續生起煩惱而進行輪番修;鈍根不來果則以上述叁種原因進行輪番修持。

  爲什麼稱爲五淨居天呢?由于因之禅定有五種,所轉生之處必有五個。也就是說,因等持分下、中、上、極上、最上品五種,即一刹那無漏、一刹那有漏、一刹那無漏爲下品;上述次第反複兩次,先是一無漏、一有漏、一無漏,再修一無漏、一有漏、一無漏,這樣六心現前爲中品;上品是叁無漏、叁有漏、叁無漏,有九心現前;極上品爲四無漏、四有漏、四無漏,共十二心現前;最上品爲五無漏、五有漏、五無漏,有十五心現前,若想轉生色究竟天,一定要修最上品的等持。有論師認爲,淨居天有五處是由于信根等五根而導致的,但滿增論師認爲,五根如同堆在一起的草一樣不能分開,所以這種說法不合理。

  辛叁、宣說身現證:

  獲得滅定不來者,承許彼爲身現證。

  獲得滅盡定的不來果聖者即承許爲身現證。

  大乘《現觀莊嚴論》中說,身現證屬于不來果。但身現證與上述所說到的不來果有所差別。身現證是指在獲得滅盡定時,所有心和心所滅盡,依靠這樣的身體獲得寂滅法。此滅法與真正的涅槃相似,因其二者在所斷方面無有差別,但所證方面有差別。一般大乘阿羅漢也有這樣的,比如迦葉尊者將佛教傳承交付于阿難尊者後,于雞足山入定,直到彌勒佛出世時才出定。

  下面是講無學道,按小乘觀點,無學道有兩個,即阿羅漢和佛陀。

  戊四(阿羅漢)分二:一、向;二、果。

  己一、向:

  滅至有頂八品間,皆爲阿羅漢之向,

  斷第九品無間道,彼即金剛喻等持。

  不來果者滅盡有頂八品過患之間皆爲阿羅漢向,斷除九品煩惱的無間道也即金剛喻等持。

  無色界中最高的禅定即爲有頂,其煩惱也分九品,滅盡初禅上上品修斷,直至有頂的前八品煩惱滅盡之間稱爲阿羅漢向或者不來勝果。有頂中最細微的第九品煩惱由金剛喻等持滅盡,由于第九品煩惱必定滅盡,而且無有任何障礙,此極其細微的瞬間稱爲無間道。所有無間道當中,金剛喻定最爲殊勝。

  有部認爲金剛喻定屬于有學道,它能摧毀叁界一切所斷,但並非真正去斷,因爲金剛喻定直接的所斷是有頂最細微的第九品煩惱,但從間接或從能力角度來講,它能夠斷除叁界所有的煩惱。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將金剛喻定安立爲無學道,無學道也分爲加行、正行、後行。《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講到金剛喻定屬于無學道。因此,大乘中認爲金剛喻定在十地末尾出現,而小乘認爲金剛喻定是在不來果的末尾出現。

  己二(果)分七:一、真實宣說果;二、旁述斷除所斷之理;叁、智之生理;四、沙門之攝義;五、梵輪;六、沙門果之得法;七、阿羅漢之分類。

  庚一、真實宣說果:

  彼滅得生盡智時,稱爲無學阿羅漢。

  滅除一切煩惱、獲得盡智與無生智時即稱爲無學道或阿羅漢。

  按有部觀點,當阿羅漢向者以金剛喻定滅盡叁界中最細微的有頂下下品修斷之得繩,並且生起盡智與無生智時,由于所斷與所證皆已圓滿,從此不再需要修學,所以稱爲無學者。因爲已經圓滿自利,之後便可利他,所以也叫做阿羅漢,從此以後,成爲凡夫以及有學道之應供處,《花鬘論》中說:無學道可以成爲人天應供處,因其相續中具足功德之故。

  庚二(旁述斷除所斷之理)分叁:一、以何道斷何地之所斷;二、以何地斷何地之所斷;叁、世間道之所緣。

  辛一、以何道斷何地之所斷:

  有頂離貪依出世,其余地則依二種,

  依世間道離貪聖,彼之離得亦有二。

  有說依出世亦爾,已舍不具煩惱故。

  解脫有頂之一半,生起上禅同不具。

  有頂中若遠離貪欲需要依靠出世間道,其他八地則需依靠兩種,而依靠世間道離貪的聖者相續中具有二種離得。有些論師認爲依靠出世間道也是如此,因爲舍棄無漏離得而且不具煩惱之故。並非如此,解脫有頂九品煩惱之一半者以及生起上禅境界者都不具足煩惱。

  此處的道是指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小乘認爲除有頂以外,以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皆可斷除煩惱。那以何種道遠離有頂之貪呢?以世間道不能遠離有頂之貪,因有頂在世間道中最高,其上再沒有世間道能夠作爲對治;自地也不能作爲自地的對治,因爲如果依靠世間道則自地煩惱還會增長;空無邊處、識無邊處較有頂下劣,故不能對治有頂煩惱。除有頂以外的欲界、色界四禅、叁無色通過出世間道——觀十六行相,以及世間道的粗息相均可斷除煩惱。

  有部認爲,以世間道遠離貪欲的凡夫相續中只具足有漏離得,其境界相對來說比較不穩固;聖者相續中則具足有漏和無漏兩個離得,因其依靠世間道斷除貪欲,故具足有漏離得,由于獲得了無漏智慧也具足無漏離得,所以,以世間道斷除所斷比較穩固。

  有部的個別論師說:依靠世間道離貪可以具足兩種離得,同樣以出世間道離貪的聖者相續中,也應該具足有漏、無漏兩種離得,否則,鈍根不來果者依靠出世間道遠離空無邊處以下的貪欲,那他在煉根時應該具有空無邊處的煩惱,因爲煉根時已經舍棄鈍根的無漏離得,而當時並不存在有漏離得,因此這位不來果聖者相續中應該具足前面的煩惱,不具足離得之故。但這一點不合理,因爲煉根之後的聖者雖然已經舍棄無漏離得但並不具有煩惱,所以他們相續中應該具有有漏離得。

  經…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