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38

  ..續本文上一頁部宗對此觀點進行破斥。並非如此,比如有頂中已經斷除七品煩惱,通過煉根而到達第八品,此時已舍棄無漏離得,因有漏離得並非有頂之對治,所以其相續中也無法獲得有漏離得,但他們並不具足已經遠離的煩惱。另外,一位欲界凡夫依靠世間道獲得第一禅,這時若生起二禅等境界,則欲界的離得通過轉地而舍棄,若按照汝宗觀點,則其相續中也應具有欲界煩惱,但實際上,他已經不再具足欲界煩惱,否則他不會轉生到色界。經部宗說:世間道只具足壓製煩惱的能力,出世間道則有斷除煩惱種子的能力,這樣宣說合情合理,而你們所謂的離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辛二、以何地斷何地之所斷:

  依于無漏未至定,能離一切地之貪。

  勝叁地由未至定,或禅生末解脫道,

  上地非由未至定,聖八能勝自上地。

  依靠無漏未至定可遠離一切地之煩惱。勝伏欲界、一禅、二禅此叁地時,鈍根者與利根者分別由未至定、正禅中生起末解脫道,四禅以上並非由未至定生起末解脫道。聖者以八種無漏靜慮可勝伏自地及上地之煩惱。

  無漏本體之未至定地可遠離九地之貪,如一禅無漏未至定于自相續生起時,欲界煩惱、自地煩惱乃至無色界之間,包括有頂在內的一切煩惱皆可斷除,因爲無漏未至定是叁有的對治。有人以此頌作爲根據,說《俱舍論》屬于頓悟法門,因爲依靠未至定,在一瞬間可以斷除叁界的一切煩惱,比如一個凡夫經過修持獲得預流果時,無需經由一來果與不來果,而是依靠一禅未至定直接趨入阿羅漢果位,按小乘自宗來講,這種情況屬于頓悟。

  通過未至定生起無漏智慧斷除一切貪欲時,稱爲末解脫道。比如欲界最後的九品煩惱全部斷盡即爲欲界末解脫道;若一禅一切煩惱斷盡而生起解脫智慧,則稱爲末解脫道智慧。這樣一來,若以未至定從下地離貪的末解脫道是未至定的本性,還是正禅的本性呢?若是一位利根者,以未至定勝過欲界、一禅與二禅之煩惱時,末解脫道從正禅中生起,因未至定之舍受可無有障礙地轉移爲正禅之意樂受與身樂受;鈍根者並非如此,他在勝伏煩惱的過程中,未至定的舍受無法轉移,因此其末解脫道仍屬于未至定的本體。遠離叁禅貪欲需要第四禅的未至定,也即叁禅的末解脫道由四禅未至定中生起。四禅以上的末解脫道均由正禅中産生,因四禅全部爲舍受,不需觀待勤作可自然而然生起。

  聖者依靠八地可勝伏自地與上地煩惱,也即色界四禅、無色界下叁靜慮,其中第一禅分殊勝禅與殊勝正禅,整個叁界中只有這八地可以勝過自地與上地之煩惱。比如無色界最高的有頂無有其他的對治,但依靠無所有處之正禅即可斷除有頂煩惱。這裏說“不能”勝伏下地煩惱,實際上,下地煩惱已經在未至定時斷除,不必再斷,因此說不能斷除下地煩惱。

  辛叁、世間道之所緣:

  世間解脫無間道,依次而緣上下地,

  即爲靜等粗等相。

  世間的解脫道與無間道按照次第分別緣上地和下地,也即解脫道緣上地所具足的善妙、清淨、出離之行相;因下地觀待上地而需要勤作,故無間道緣粗、劣、障叁行相。

  庚叁、智之生理:

  不動盡智起無生,否則盡智無學見,

  彼諸羅漢皆具足。

  不動法阿羅漢在生起盡智後,會隨之出現無生智,其他阿羅漢在生起盡智後只是生起無學見,它們在所有阿羅漢的相續中具足。

  盡智生起後,會無間生起什麼智呢?阿羅漢有六種,其中不動法利根阿羅漢不會退失,盡智 生起後,煩惱再不會産生的無生智 會無間産生。非爲不動種性的阿羅漢,盡智中不會生起無生智,所産生的只是盡智相續和無學見。所謂的無學正見一切阿羅漢皆可生起,但不動法阿羅漢隨無生智而生。

  庚四、沙門之攝義:

  沙門之性無垢道,果即有爲無爲法,

  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脫道及一切滅。

  沙門之性是指無垢無間道,其果是有爲法與無爲法,它們各自皆有八十九種,分別是解脫道以及滅盡所斷之滅法。

  “性”有方便之義。“沙門”,《毗奈耶經》中說,行持沙門四法之人稱爲沙門。此處則是指沙門四果,也即徹底息滅各種煩惱之相續的聖者補特伽羅。那何爲沙門之性?能直接得果之無垢無間道,依此可以直接息滅煩惱,于自相續中獲得聖果。何爲沙門之果?即解脫道的有爲法,指所得之功德;遠離所斷的無爲法,也就是滅盡一切煩惱的滅法。對每一果若作廣說,則各有八十九種,是哪些呢?見斷有八類,即八種類智,因法智屬于無間道而未到達解脫道,所以不包括在內;九地有八十一種修斷,見修共有八十九種所斷。沙門之性是指能斷除上述見修所斷的八十九種無間道,沙門之果即有爲法的八十九種解脫道以及滅盡所斷的八十九種無爲法。因此,有爲無爲之果共有一百七十八種。

  有五因故立四果,果前舍道得勝果,

  總集滅法得八智,以及獲得十六相。

  以五種原因安立四果,五因即果之前舍棄向道、獲得勝果、得到總集滅法的一個得繩、獲得八種智、完整獲得十六行相。

  既然沙門的有爲無爲之果共有一百七十八個,此處爲何說爲四果呢?安立四果是因其各自完整具足五因之故。是哪五因呢?一、在果之前舍棄向道,比如獲得預流果時,已經舍棄預流向;二、證得勝果,若只證得初果則不能安立爲果;叁、得到總集滅盡所斷的一個得繩,也即見道所有見斷斷盡之解脫道的衆多滅法綜合起來的一個得繩;四、同時獲得八智,即緣上界與下界的法智和類智,比如離貪者雖依靠世間道斷除煩惱,但若無有出世間見道所生的此八智,則無法安立爲果;五、完整獲得無常等智慧之十六相,有注疏中說這是經過見道的標志,十六行相圓滿具足則見道圓滿,有部雖然認爲第十六行相屬于修道,但十六行相未圓滿則見道不會圓滿。預流向不能安立爲果,因其不具足第十六行相;一來向、不來向、阿羅漢向雖然圓滿具足八種智與十六行相,但無有前叁因,所以也不能稱爲果。

  以上是有部觀點,按照《瑜伽師地論》當中聲聞地的觀點來講,若斷除轉生惡趣之因,即安立爲預流果;斷除連續轉生爲人與天之煩惱因,安立一來果;斷除欲界煩惱,于色界中可以轉生,即安立爲不來果;斷除叁界之因與習氣則安立爲阿羅漢果。

  以世間道得果者,混雜持無漏得故。

  以世間道獲得一來果或不來果者,將有漏離系果與無漏離得融爲一體而獲得,因此也可稱爲沙門果。

  既然只有在無漏無間道時才會獲得總集之滅法,那離貪者以世間道斷除修斷所獲得的一來果與不來果是否爲沙門果呢?是沙門果。實際並非僅僅依靠世間道獲得一來果與不來果,而是通過世間道斷除修斷所獲得的有漏離系果與通過見道十六行相獲得的無漏離得二者混爲一體。意思就是說,以世間道修持時所獲得的有漏離得總集起來,與無漏離得融爲一體而修持,所以可以稱爲是沙門果。

  庚五、梵輪:

  彼名梵性即梵淨,亦爲梵輪梵轉故,

  所謂*輪爲見道,迅速行等具輻等。

  沙門性中的無漏無間道是梵淨之故,也稱梵性;亦叫做梵輪,由梵天所轉之故。所謂*輪即爲見道,因其具足迅速和運行等特點,妙音尊者認爲,具足輪輻等之緣故,才將其稱爲*輪。

  獲得見道時的無漏無間道也叫做梵性,由于斷除煩惱,十分清淨也即是梵淨。也叫做梵輪,表面看來是梵天之輪,但此處“梵”指出有壞 佛陀,“輪”即轉*輪,因爲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不願轉*輪,梵天與帝釋天供養*輪、海螺以作祈請,佛陀才開始轉*輪。《叁戒論》當中佛初轉*輪的緣起講得非常詳細。爲什麼稱爲梵輪呢?就像車輪通過發動可以在大地上運轉一樣,佛法通過佛陀的威力于衆生相續中不斷輪轉,使佛陀所證悟的境界一直不停地輪轉,此即爲轉*輪。這裏的法有證法和教法兩種,其中證法的轉*輪,是指一個傳承上師相續中的證悟境界傳遞到弟子相續中,這樣接連不斷的流傳;教法則通過補特伽羅耳傳,人與人之間無有間斷向下流傳。《自釋》中說:“于所化生身中轉故。”

  那所轉的*輪究竟是何者呢?有部認爲,真正的轉*輪是指獲得見道或者所傳之法爲見道之法,才能稱爲轉。爲什麼見道才是真正的轉*輪呢?佛初轉*輪有五比丘以及八萬天子現見真谛,此時,整個天界到處都開始宣揚,“釋迦牟尼佛出世了,並且已經開始轉*輪”,因此佛經中將*輪安立爲見谛的原因即是如此。那資糧道與加行道是否屬于轉*輪呢?對《現觀莊嚴論》作注疏的法友論師說:資糧道與加行道可以說是*輪,但真正的*輪應爲見谛。此處有些不同觀點,世親論師在頌詞中將*輪安立爲見道,但《自釋》中卻說“一切道”,也即見道、修道以上。滿增論師與甲智論師說:世親論師所說的一切道是指見道、修道、無學道。因此世親論師站在經部觀點時也承認見道、修道、無學道均屬于轉*輪。那爲什麼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第一轉*輪時轉*輪,並未說見道、修道、無學道呢?滿增論師認爲,這是從初轉的角度來說,因初轉*輪時,有五比丘及八萬天子獲得了見, 道,依此, 來講,安立爲轉*輪,實際修道和無學道均可包括其中。從大乘角度,都承認見道、修道、無學道屬于*輪,但由于資糧道與加行道是見谛之因,所以也可以稱爲轉*輪。

  《自釋》中還從十二行相進行分析,何爲十二行相?如雲:“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應遍知,此應永斷,此應作證,此應修習。此已遍知,此已永斷,此已作證,此已修習。”爲什麼稱爲轉呢?如“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說過,格魯派在每年元月十五號——宗喀巴大師圓寂的日子,會舉行盛大的法會、辯論,他們就專門圍繞轉*輪和發菩提心兩個問題進行精彩的辯論,我們學院的一些辯論場合以及大法會中也經常以此作爲辯論的主題。

  爲何稱爲*輪呢?因爲與轉輪王的七寶之一——寶輪相似,所以稱爲*輪。如何相似呢?寶輪具有迅速運行、離一處而往另一處、勝伏未伏者、鎮服已伏者、騰空而起…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