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38

  ..续本文上一页部宗对此观点进行破斥。并非如此,比如有顶中已经断除七品烦恼,通过炼根而到达第八品,此时已舍弃无漏离得,因有漏离得并非有顶之对治,所以其相续中也无法获得有漏离得,但他们并不具足已经远离的烦恼。另外,一位欲界凡夫依靠世间道获得第一禅,这时若生起二禅等境界,则欲界的离得通过转地而舍弃,若按照汝宗观点,则其相续中也应具有欲界烦恼,但实际上,他已经不再具足欲界烦恼,否则他不会转生到色界。经部宗说:世间道只具足压制烦恼的能力,出世间道则有断除烦恼种子的能力,这样宣说合情合理,而你们所谓的离得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辛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

  依于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

  胜三地由未至定,或禅生末解脱道,

  上地非由未至定,圣八能胜自上地。

  依靠无漏未至定可远离一切地之烦恼。胜伏欲界、一禅、二禅此三地时,钝根者与利根者分别由未至定、正禅中生起末解脱道,四禅以上并非由未至定生起末解脱道。圣者以八种无漏静虑可胜伏自地及上地之烦恼。

  无漏本体之未至定地可远离九地之贪,如一禅无漏未至定于自相续生起时,欲界烦恼、自地烦恼乃至无色界之间,包括有顶在内的一切烦恼皆可断除,因为无漏未至定是三有的对治。有人以此颂作为根据,说《俱舍论》属于顿悟法门,因为依靠未至定,在一瞬间可以断除三界的一切烦恼,比如一个凡夫经过修持获得预流果时,无需经由一来果与不来果,而是依靠一禅未至定直接趋入阿罗汉果位,按小乘自宗来讲,这种情况属于顿悟。

  通过未至定生起无漏智慧断除一切贪欲时,称为末解脱道。比如欲界最后的九品烦恼全部断尽即为欲界末解脱道;若一禅一切烦恼断尽而生起解脱智慧,则称为末解脱道智慧。这样一来,若以未至定从下地离贪的末解脱道是未至定的本性,还是正禅的本性呢?若是一位利根者,以未至定胜过欲界、一禅与二禅之烦恼时,末解脱道从正禅中生起,因未至定之舍受可无有障碍地转移为正禅之意乐受与身乐受;钝根者并非如此,他在胜伏烦恼的过程中,未至定的舍受无法转移,因此其末解脱道仍属于未至定的本体。远离三禅贪欲需要第四禅的未至定,也即三禅的末解脱道由四禅未至定中生起。四禅以上的末解脱道均由正禅中产生,因四禅全部为舍受,不需观待勤作可自然而然生起。

  圣者依靠八地可胜伏自地与上地烦恼,也即色界四禅、无色界下三静虑,其中第一禅分殊胜禅与殊胜正禅,整个三界中只有这八地可以胜过自地与上地之烦恼。比如无色界最高的有顶无有其他的对治,但依靠无所有处之正禅即可断除有顶烦恼。这里说“不能”胜伏下地烦恼,实际上,下地烦恼已经在未至定时断除,不必再断,因此说不能断除下地烦恼。

  辛三、世间道之所缘:

  世间解脱无间道,依次而缘上下地,

  即为静等粗等相。

  世间的解脱道与无间道按照次第分别缘上地和下地,也即解脱道缘上地所具足的善妙、清净、出离之行相;因下地观待上地而需要勤作,故无间道缘粗、劣、障三行相。

  庚三、智之生理:

  不动尽智起无生,否则尽智无学见,

  彼诸罗汉皆具足。

  不动法阿罗汉在生起尽智后,会随之出现无生智,其他阿罗汉在生起尽智后只是生起无学见,它们在所有阿罗汉的相续中具足。

  尽智生起后,会无间生起什么智呢?阿罗汉有六种,其中不动法利根阿罗汉不会退失,尽智 生起后,烦恼再不会产生的无生智 会无间产生。非为不动种性的阿罗汉,尽智中不会生起无生智,所产生的只是尽智相续和无学见。所谓的无学正见一切阿罗汉皆可生起,但不动法阿罗汉随无生智而生。

  庚四、沙门之摄义:

  沙门之性无垢道,果即有为无为法,

  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脱道及一切灭。

  沙门之性是指无垢无间道,其果是有为法与无为法,它们各自皆有八十九种,分别是解脱道以及灭尽所断之灭法。

  “性”有方便之义。“沙门”,《毗奈耶经》中说,行持沙门四法之人称为沙门。此处则是指沙门四果,也即彻底息灭各种烦恼之相续的圣者补特伽罗。那何为沙门之性?能直接得果之无垢无间道,依此可以直接息灭烦恼,于自相续中获得圣果。何为沙门之果?即解脱道的有为法,指所得之功德;远离所断的无为法,也就是灭尽一切烦恼的灭法。对每一果若作广说,则各有八十九种,是哪些呢?见断有八类,即八种类智,因法智属于无间道而未到达解脱道,所以不包括在内;九地有八十一种修断,见修共有八十九种所断。沙门之性是指能断除上述见修所断的八十九种无间道,沙门之果即有为法的八十九种解脱道以及灭尽所断的八十九种无为法。因此,有为无为之果共有一百七十八种。

  有五因故立四果,果前舍道得胜果,

  总集灭法得八智,以及获得十六相。

  以五种原因安立四果,五因即果之前舍弃向道、获得胜果、得到总集灭法的一个得绳、获得八种智、完整获得十六行相。

  既然沙门的有为无为之果共有一百七十八个,此处为何说为四果呢?安立四果是因其各自完整具足五因之故。是哪五因呢?一、在果之前舍弃向道,比如获得预流果时,已经舍弃预流向;二、证得胜果,若只证得初果则不能安立为果;三、得到总集灭尽所断的一个得绳,也即见道所有见断断尽之解脱道的众多灭法综合起来的一个得绳;四、同时获得八智,即缘上界与下界的法智和类智,比如离贪者虽依靠世间道断除烦恼,但若无有出世间见道所生的此八智,则无法安立为果;五、完整获得无常等智慧之十六相,有注疏中说这是经过见道的标志,十六行相圆满具足则见道圆满,有部虽然认为第十六行相属于修道,但十六行相未圆满则见道不会圆满。预流向不能安立为果,因其不具足第十六行相;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虽然圆满具足八种智与十六行相,但无有前三因,所以也不能称为果。

  以上是有部观点,按照《瑜伽师地论》当中声闻地的观点来讲,若断除转生恶趣之因,即安立为预流果;断除连续转生为人与天之烦恼因,安立一来果;断除欲界烦恼,于色界中可以转生,即安立为不来果;断除三界之因与习气则安立为阿罗汉果。

  以世间道得果者,混杂持无漏得故。

  以世间道获得一来果或不来果者,将有漏离系果与无漏离得融为一体而获得,因此也可称为沙门果。

  既然只有在无漏无间道时才会获得总集之灭法,那离贪者以世间道断除修断所获得的一来果与不来果是否为沙门果呢?是沙门果。实际并非仅仅依靠世间道获得一来果与不来果,而是通过世间道断除修断所获得的有漏离系果与通过见道十六行相获得的无漏离得二者混为一体。意思就是说,以世间道修持时所获得的有漏离得总集起来,与无漏离得融为一体而修持,所以可以称为是沙门果。

  庚五、梵轮:

  彼名梵性即梵净,亦为梵轮梵转故,

  所谓*轮为见道,迅速行等具辐等。

  沙门性中的无漏无间道是梵净之故,也称梵性;亦叫做梵轮,由梵天所转之故。所谓*轮即为见道,因其具足迅速和运行等特点,妙音尊者认为,具足轮辐等之缘故,才将其称为*轮。

  获得见道时的无漏无间道也叫做梵性,由于断除烦恼,十分清净也即是梵净。也叫做梵轮,表面看来是梵天之轮,但此处“梵”指出有坏 佛陀,“轮”即转*轮,因为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不愿转*轮,梵天与帝释天供养*轮、海螺以作祈请,佛陀才开始转*轮。《三戒论》当中佛初转*轮的缘起讲得非常详细。为什么称为梵轮呢?就像车轮通过发动可以在大地上运转一样,佛法通过佛陀的威力于众生相续中不断轮转,使佛陀所证悟的境界一直不停地轮转,此即为转*轮。这里的法有证法和教法两种,其中证法的转*轮,是指一个传承上师相续中的证悟境界传递到弟子相续中,这样接连不断的流传;教法则通过补特伽罗耳传,人与人之间无有间断向下流传。《自释》中说:“于所化生身中转故。”

  那所转的*轮究竟是何者呢?有部认为,真正的转*轮是指获得见道或者所传之法为见道之法,才能称为转。为什么见道才是真正的转*轮呢?佛初转*轮有五比丘以及八万天子现见真谛,此时,整个天界到处都开始宣扬,“释迦牟尼佛出世了,并且已经开始转*轮”,因此佛经中将*轮安立为见谛的原因即是如此。那资粮道与加行道是否属于转*轮呢?对《现观庄严论》作注疏的法友论师说:资粮道与加行道可以说是*轮,但真正的*轮应为见谛。此处有些不同观点,世亲论师在颂词中将*轮安立为见道,但《自释》中却说“一切道”,也即见道、修道以上。满增论师与甲智论师说:世亲论师所说的一切道是指见道、修道、无学道。因此世亲论师站在经部观点时也承认见道、修道、无学道均属于转*轮。那为什么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第一转*轮时转*轮,并未说见道、修道、无学道呢?满增论师认为,这是从初转的角度来说,因初转*轮时,有五比丘及八万天子获得了见, 道,依此, 来讲,安立为转*轮,实际修道和无学道均可包括其中。从大乘角度,都承认见道、修道、无学道属于*轮,但由于资粮道与加行道是见谛之因,所以也可以称为转*轮。

  《自释》中还从十二行相进行分析,何为十二行相?如云:“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应遍知,此应永断,此应作证,此应修习。此已遍知,此已永断,此已作证,此已修习。”为什么称为转呢?如“由此法门往他相续令解义故”。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格鲁派在每年元月十五号——宗喀巴大师圆寂的日子,会举行盛大的法会、辩论,他们就专门围绕转*轮和发菩提心两个问题进行精彩的辩论,我们学院的一些辩论场合以及大法会中也经常以此作为辩论的主题。

  为何称为*轮呢?因为与转轮王的七宝之一——宝轮相似,所以称为*轮。如何相似呢?宝轮具有迅速运行、离一处而往另一处、胜伏未伏者、镇服已伏者、腾空而起…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