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39

  ..續本文上一頁、降落低處五種特點。同樣,見道也具足上述五種特點,以非常速疾之行舍棄緣前十五行相真谛的智與忍,趨入第十六行相;以無間道勝伏未勝伏之見斷;以解脫道受持離得而鎮服已勝伏者;超越上界之聖谛,即以解脫道緣上地;降至欲界之聖谛,即以無間道緣下地。妙音尊者則認爲,因見道八正道與寶輪之輪輻、輪毂、輪辋相同的緣故,所以稱之爲*輪,其中慧學的正見、正思維、正勤、正念如同輪輻,正定如同輪之邊緣——輪辋,戒學的正語、正業、正命正如輪子的中央部分——輪毂,因爲戒學是定學與慧學之所依。《大乘阿毗達磨》認爲*輪與七覺支相對應,但此處認爲*輪即爲見道,而八正道屬于見道功德,故與八正道對應。

  庚六、沙門果得法:

  欲界中獲前叁果,末果則由叁界得,

  此無見道無出離,經雲此始彼究竟。

  欲界中可以獲得前叁果,阿羅漢果于叁界中皆可得到。上二界無有見道,因其無有出離心之故,佛經中說,見道是以欲界爲開端,上界爲究竟。

  沙門果于何界中獲得呢?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叁者只能于欲界中獲得,阿羅漢果可以在叁界中獲得。

  離貪不來果依靠上二界的身份斷除修斷,那爲什麼不能在上界獲得果位呢?佛經中說:中般涅槃至上流之間的五種補特伽羅以欲界作爲見道的開端,于上界究竟。而且,上二界的有情貪執禅樂,無有苦受,以此必定不會産生厭離心,所以不會于其相續中出現聖道。正因爲如此,生活的挫折與痛苦常常是修行的一個很好助緣,尤其是修行好的人,違緣越多其境界也會越來越高,如同森林起火一樣,樹木越多,火焰就會越茂盛。

  庚七(阿羅漢之分類)分四:一、真實分類;二、法之差別;叁、退失之分類;四、別說轉根之理。

  辛一、真實分類:

  許阿羅漢有六種,前五以信勝解生,

  彼等解脫觀待時,不動法者不動搖,

  故彼不待時解脫,彼由見至因所生。

  承許阿羅漢有六種,其中前五種爲鈍根,以信解而生,他們的解脫需要觀待時間;第六種不動法阿羅漢根本不會動搖,故其不觀待時間因緣即會獲得解脫,因其由見至所産生。

  既然說不動法阿羅漢從盡智中産生無生智,而其他阿羅漢則從盡智中産生無學見,那阿羅漢究竟分多少種呢?有六種,即退法羅漢、思法羅漢、護法羅漢、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與不動法羅漢。退法羅漢:即使遇到微小違緣也會導致從證悟中退失;思法羅漢:因擔心自己的境界會退失而在未退失之前思維死亡;護法羅漢:因害怕退失而隨時隨地守護自己的根門;安住法羅漢:雖以微小違緣不會退失,但以比較大的違緣會導致于證悟中動搖;堪達法羅漢:其本爲鈍根,但通過煉根而成爲利根,不論遇到任何違緣皆不會退失;不動法羅漢:因是利根者,故證悟後再不會退失。其中前五種阿羅漢屬于待時解脫,因爲他們的心解脫、現前等持需要觀待順緣資具、無病、對境之差別等;第六不動法羅漢不會因煩惱等因緣退失,所以是不待時解脫,爲何稱爲不動呢?因其前世對善法的修行具足恒時精進與恭敬精進,若僅具足其中一者即成爲中根者,若二者均不具足則成爲鈍根者。所以,有部認爲,根據前世是否具足精進行,可以分鈍根與利根兩種,因爲由不同的因中必定産生不同的果。待時也分兩種,一是觀待因緣,二是指暫時不會退失。《自釋》中從暫時和究竟兩個角度來講,其中不待時指永遠不會退失,待時則需要觀待資具具足、身體無病、無有貪嗔之對境等暫時不會退失。

  鈍根者通過煉根可以轉變自己的種性,但煉根有兩種情況,即有學道煉根和無學道煉根。其中于因地有學道時,雖然不是利根,但通過煉根可以成爲堪達法種性;另一種是在得到阿羅漢的無學果位之後繼續煉根,比如退法阿羅漢通過煉根,可以成爲堪達法阿羅漢。

  辛二、法之差別:

  有者初爲彼種姓,有者後由煉根成,

  四由種五從果退,並非是從初退失。

  有些阿羅漢最初即是各自之種性,有些則是通過煉根而成。有四種阿羅漢會從種性中退失,有五種會從果上退,最初的預流果不會退轉。

  阿羅漢爲何會有鈍根與利根之別呢?本論認爲,從無始以來,衆生即有利根和鈍根之分,有些鈍根也可以通過煉根而成爲利根。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曾說過,普賢王如來最先證悟,而其他衆生仍然處于迷惑之中,其原因就是衆生最初即有利根與鈍根之別,這一點《俱舍論》中也如此承認。

  會退失的阿羅漢是從果位中退還是從種性中退失呢?中間的四類——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安住法阿羅漢、堪達法阿羅漢既會從種姓中退失,也會從果位中退失,比如護法羅漢退失到思法羅漢;退法阿羅漢不會從種性中退失,因爲再沒有比此更低之種性了,但他會從果上退失,即從無學道退到有學道;不動法阿羅漢既不會從種性中退失也不會從果上退失,因其屬于利根者,不會再度生起煩惱,所以,從種性上退但果上不一定會退。果上退而種性上也不一定退,比如堪達法阿羅漢,其相續中生起煩惱退到思法阿羅漢,種性雖然已經退失,但果上並沒有退;若退到不來果,則此時,不僅阿羅漢的種性已經退失,而且果也已經退失了。如果最初即已決定之種性絕對不會退,因其于有學位時種性就已經確定,而且通過有學與無學兩個道已經穩固。

  其中從果中退失時,由于預流果見道十六行相的違品已經完全斷除,因此不會再度退轉,離貪的一來果和不來果依靠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已經十分穩固,所以也不會退失。按照小乘觀點,修斷是有基的,因此生煩惱會有一個過程,但見斷屬于無基,因此不會退失。他們認爲修道和無學道都有退失的情況,但大乘一般不承認這種觀點。

  有學異生具六種,見道之時無轉根。

  有學道與凡夫異生也有六種種性,見道之時無有煉根的情況。

  是不是只有阿羅漢才具足上述六種種性呢?由于阿羅漢的直接或間接前提即是有學聖者與非聖者的異生凡夫,所以他們也具有退法等六類種性。那鈍根者通過煉根轉變爲利根是在哪一階段呢?見道時屬于入定之一相續,于一座間圓滿見道十六行相,故于此時不會出現煉根的情況,只有資糧道和加行道的異生位、有學信解以及無學道之加行階段才會出現轉根的情況。其中信解者是指有學者獲得一來以上境界的聖者,他們于無漏中轉根;凡夫因爲欲使自己變爲利根者而依靠加行道、無間道與解脫道來轉變。

  辛叁、退失之分類:

  當知退失有叁種,即得未得受用退。

  佛陀唯有末受用,不動亦中余有叁。

  退失共有叁種,即已得退、未得退、受用退,佛陀只有末尾的受用退,不動法羅漢也具足未得退,其他均具足叁種退失。

  退失有已得退、未得退與受用退叁種。已得退是指原本已經得到的功德,後來又失去了,有些人說:原先我的信心很大,但現在已經退下去了。這也屬于已得退。未得退是指應得之功德卻尚未獲得,比如凡夫未得到佛陀的功德。按大乘說法,既然還未得到怎麼能稱作退失呢?但小乘認爲,相續中未得到屬于一種退失。受用退,雖然相續中具足功德,但卻隱藏起來不現前,比如佛陀原本具足現法樂住之等持,但由于未現前享用,因此稱爲受用退。

  何者具足這叁種退失呢?佛陀只具足受用退,因佛陀雖然一切功德圓滿具足,但有些卻不會現前;不動法阿羅漢在受用退的基礎上,還具足未得退,比如佛陀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仍未得到,實際上,小乘認爲佛陀與獨覺全部包括在不動法阿羅漢當中;凡夫與五種鈍根阿羅漢具足叁種退失,因爲他們仍未得到佛陀的功德,而且已經得到的功德也會退失。

  從果退者無死亡,彼不行持非法事。

  鈍根阿羅漢從果中退失後,未恢複前不會死亡,因其不行持非法之事。

  這些阿羅漢既然會退失,那會不會即生退失後,再次造惡業而下墮惡趣呢?不會,就像強力敏捷之人被絆倒後立刻又可以站起來一樣,阿羅漢雖然從果位當中退失,但即生會馬上恢複其果位,《毗奈耶經》中說,阿羅漢由于以前的習氣所致,會有跑、跳等放逸行爲,但不會造作真正的惡業,即使有人對阿羅漢作邪淫,但因阿羅漢相續中無有此種煩惱,所以也不會犯戒。

  因此,小乘有部認爲有五種阿羅漢會退失,但經部以上並不承認,他們認爲阿羅漢已經斷除了叁界輪回的煩惱習氣,就連非理作意也已斷除,所以不論遇到何種外境也不會生起煩惱;大乘也認爲阿羅漢永遠不會退失。那小乘佛經中經常說到退失,這樣說的密意是什麼呢?阿羅漢在遇到某些外境時會生起分別念,由此說爲退失,並非真正從果中退。

  辛四、別說轉根之理:

  不動法者久串習,解脫無間道各九,

  見至者各一即可,無漏人中得增上。

  無學九地有學六,增舍勝果得果故。

  通過煉根而轉爲不動法者,需要九解脫道與無間道,信解者與見至者則各需一個即可,聖者轉根需無漏法,以人類身份可以增上。無學道以靜慮九地轉根,有學道則依靠靜慮六地,轉根時舍棄鈍根所攝勝果而獲得利根之初果。

  通過煉根轉變爲利根時需要多少道呢?堪達法羅漢轉爲不動法羅漢時,需要九解脫道與九無間道,堪達法羅漢在有學道與無學道當中長久串習鈍根種性,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爲利根,因此需要通過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即叁界九地有漏的智慧以及出世間道觀十六行相,這樣九地各有一個無間道與解脫道,共需要九個解脫道與九個無間道。最初即是信解者或見至者,如果在有學道中見谛時馬上轉根,因習氣比較薄弱,所以只需要一個解脫道與一個無間道即可轉根。

  轉根之道是有漏法還是無漏法呢?聖者以無漏道來轉根,比如堪達法阿羅漢相續中的根屬于無漏,當他轉根時,若所舍屬于無漏道,則能舍也應該是無漏道,因以有漏無法舍棄無漏。凡夫以有漏道轉根,比如以前不具足對釋迦牟尼佛的信心,後來通過看佛陀的傳記,才知道佛陀是通過多生累劫的苦行、精進行持菩薩道,最後才成就佛果的,這樣原本無有信心的根轉爲有信心之根,所以是依靠有漏…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