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加行道的四种智慧即是四顺抉择分。
从顶位中可以产生忍位智,因能接纳见谛空性智慧,或者说获得忍位时不再转生到恶趣中,所以称为忍位智。一般来讲,不退转果是指忍位或者见道或者七地菩萨开始。忍位智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中品忍智在四念住的增上智慧方面比暖位与顶位更胜一筹,而下、中、上品所有忍位智均以法念住而增上。上品忍位智以欲界苦谛作为对境,可以具足苦谛当中无我、空、无常、不净四种行相中的任一种,所缘时间为一刹那性。世间胜法位是指依靠有漏刹那可以引生见道无漏智慧,在世间中再也无有比此更殊胜的智慧。它是一刹那性,其所缘对境也是欲界苦谛。此处与大乘有一点差别,《现观庄严论》和《十地经》中认为,暖、顶、忍、胜法位均以四谛作为所缘对境,麦彭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总义中说:从加行道的暖位到见道之间全部缘四谛十六行相。实际上,按大乘的说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呢?若按本论观点,上品忍位和胜法位时只缘苦谛四行相,那到见道时如何通达四谛十六行相呢?这样会有见道不是一刹那的过失。
暖位等均是念住的本性,其主要心所以智慧为主,故而加行道之本体是智慧。如果智慧具有大善地法方面的其他心所从属时,就不是入定智慧,而是以五蕴为本体,其中禅定戒属于有表色,包括在色蕴当中,其他加行道的任一智慧中可包括受、想等,因此以相应行和不相应行衡量时,应为五蕴本体。这其中不包括暖位智等的得绳,若得绳包括其中,则获得忍位、暖位时即应获得其得绳,而有部认为,得绳在见道或者修道时才能获得。但《大疏》中说:分析得绳的观点完全是有部宗的分别念。
四种顺抉择分就是指暖、顶、忍等四种智慧。为什么称为顺抉择分呢?抉择是指见道,胜法位直接作为它的对境,而其余三者间接了解而随顺它,因此称为四种顺抉择分。
那么,资粮道与加行道是不是道谛呢?是道但不是道谛。依靠它们可以进行修持故称为道;因道谛属于无漏法,而加行道和资粮道属于凡夫地,故不是道谛。而且道谛无有寻思分别,加行道和资粮道仍存在寻思分别,所以只能称为道。无学道是不是道谛呢?可以说为道谛,虽然无有直接对治的烦恼,但属于无漏法的缘故,仍具有远分对治的作用。有学道中的见道和修道属于真正的道谛。
表一:
四谛十六行相
苦谛四行相 集谛四行相 灭谛四行相 道谛四行相
无常 苦 空 无我 因 集 生 缘 灭 静 妙 离 道 如 修 出
己二、法之差别:
加行道为修生慧,所依之地未至定,
以及殊胜与正禅。下界亦具顶暖位,
欲界所依胜法位,以女将依二身得。
加行道的本体是修所生慧,其所依之地为一禅未至定、殊胜禅以及四正禅。妙音尊者认为,下界也具有暖位与顶位智。加行道的所依是欲界身份,若以女身获得胜法位,则必然是以男、女两种身份获得。
四种加行道可以是闻、思所生慧,但主要是修所生慧。其所依有两个,即身依和心依。其中一禅未至定、殊胜禅以及四正禅是心之所依,因为彼等均通过入定获得,欲界心非常粗大而无法入定,无色界心不清晰,故而必须以静虑六地获得。若按照《现观庄严论》的观点来讲,欲界心和有顶心也可以获得,因为大乘具有善巧方便,在静虑九地中现前九种对治,可以获得无漏智慧,这是大乘的不共观点。妙音尊者认为,暖位和顶位的智慧依靠欲界心也可以现前。
既然心依是静虑六地,那身依为何者呢?色界和无色界不能作为加行道的所依身,而欲界天众与三洲的人类身份可以获得加行道。如果女人获得胜法位,则首先是以女人身份获得,其于那一世中变性或再转生到欲界时变成男性再次获得;若是男人获得胜法位,由于已得到非抉择灭,故仅以男身获得。
圣者由弃前地舍,非圣异生由命终,
前二亦由遍失舍,依正禅必见真谛,
退失之时得前无,二失即是非得性。
圣者加行道的智慧以舍弃前地而舍,非圣者的异生凡夫在命终时会舍弃,加行道中的前二位由遍失而舍,若获得正禅则必定获得见道,退失时获得以前未得过的加行道,两种失即是非得之本性。
加行道如何舍弃呢?比如获得预流果的圣者,在前往二禅、三禅时会舍弃一禅加行道,或者加行道圣者获得见道时,相续原有的境界转移到见道而舍弃。也就是说,有部认为,当任何一地的加行道圣者在投生上地时会重新升起加行道,而原先那一地所摄的加行道会舍弃。大乘则认为,上升到某地时,会舍弃下地所摄加行道的烦恼,但其智慧和功德以增上的方式存在。非圣者的凡夫死亡之后,到中阴时会舍弃所具有的加行道功德。大乘的菩提心也是如此,菩提心的相续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消失,但会忘记度化众生的意愿,这一方面是由于胎障,一方面是因为前世的功德已经舍弃了。前两种加行道——暖位、顶位,若生起造五无间罪、邪见等烦恼时会舍弃;后两种加行道——忍位、胜法位依靠静虑正禅而获得加行道时,那此人必定会获得见谛,因为禅定之心极为寂静,厌离心极为强烈。若加行道已经退失,则再次重新获得加行道时,是获得曾经得过的加行道还是未得过的加行道?获得未得之加行道,因为新获得的加行道是通过精勤修行而得到的。《大乘阿毗达磨》中说,资粮道分为小、中、大三种,若下一世不一定能获得加行道即是小资粮道;下一世必定获得加行道是中资粮道;即生中会获得加行道的就是大资粮道。加行道也分大、中、小三种,也即下一世不一定获得见道是小加行道;下一世会获得见道是中加行道;即生中会获得见道是大加行道。此处是指前世从未得过的一个新加行道,因为原来的加行道已经失毁,失毁后通过再次地精进修行才获得的。
遍失与退失是由于从原来的得绳中退失,因此是非得的本性。小乘认为退失烦恼后会获得一种实法,比如相续中的四正念等功德退失后,自相续中有一种非得会升起来,这是从总的角度来说,两种失都具足这种非得。这两种失有何差别呢?遍失是以造罪业而失毁的;退失则包括以功德所导致的退失,比如生起烦恼而使自相续的善根中断,此即称为遍失,而自相续生起功德时,原来自相续的功德、过患等全部已经退失,这叫做退失。其他注释中说:遍失一定是退失,但退失不一定是遍失,因为自相续中生起烦恼而使功德灭尽也包括在退失当中,因此退失如同总相,范围较广,遍失如同自相,范围狭窄,此二者之间有这样的差别。
获得顶位不断善,得忍不堕恶趣中。
获得顶位后善根不会中断,获得忍位即不会堕入恶趣。
获得加行道会具有何种功德呢?获得暖位后,毕竟已经趋入加行道,即使出现遍失,也必定获得涅槃。虽然在见道之后才会获得不断善根的得绳,但加行道顶位时已经获得了压制烦恼之对治,故虽然会出现造无间罪或杀人等情况,总的善根也不会中断。获得忍位之后,即如同将种子烧尽就再也不会发芽一样,除了为利益众生而投生恶趣之外,不会转生恶趣。真正断除转生恶趣的种子不是在修断时才可以吗?为什么这里说是忍位之后呢?虽然并未真正断除转生恶趣的烦恼种子,但已经具有压制的能力,使转生恶趣的成熟能力不再具足,因此说获得忍位后不再转生恶趣。
己三、别说遣疑:
有学声闻种姓转,暖顶二者得成佛,
余三得忍亦可变,本师麟角喻者非,
依于第四之静虑,一座上得菩提故。
暖位顶位者从有学声闻种性中转移,并能获得佛果,中品忍位以下的三者也可转为独觉,佛陀与麟角喻独觉并非如此,因其依靠第四静虑可于一座上获得菩提果。
有些声闻阿罗汉获得暖位、顶位后,会发起菩提心而成佛。但还有一些固定种性和根基,在获得忍位后必定会趋入见道,他们不会成佛,因为成佛是从加行道直接获得佛果,于一座上成就,但获得忍位时,由于是刹那性,故必定会获得见道而不能成佛。根据《妙法莲华经》等大乘经典的观点,虽然已经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但必定要趋入大乘,发菩提心,之后经过五道十地而得以成佛。而且,小乘认为,菩萨为利他要投生到恶趣,而忍位不再投生恶趣。大乘则认为,菩萨以业力是不会再转生恶趣的,但以善巧方便可以投生恶趣度化众生。
获得暖位、顶位与下品忍位者可以转为独觉,因其不需要投生恶趣。佛陀即使获得暖位等也不会转成其他种性,因其属于成佛的利根者,可以依靠第四静虑于一座上生起诸道。独觉有二种,即众部行独觉和麟角喻独觉。前者与声闻阿罗汉一样,有些情况下可以转变,有些情况下则不能转变,而麟角喻独觉是固定根基的众生,他与佛陀相同,依靠第四静虑在一座上可以获得菩提。
彼前乃随解脱分,速疾三世得解脱。
彼为闻思所生慧,三业人中方能引。
加行道之前是随解脱分善,此时即可于三世中获得解脱。随解脱分善是闻思所生慧,其属于身语意三业,于人中才能引生。
加行道所摄的智慧——顺抉择分善的因是随解脱分善,因随福德分善并未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故非解脱之因,也不是断除轮回之因,仅仅是为一己私利而做的善根,真正的随解脱分一定要以出离心摄持,否则不会成为解脱之因。大乘认为真正的入道是从资粮道开始,小乘也是如此,那入道后需要多长时间获得阿罗汉果位呢?需要经过三世,即第一世生起随解脱分,相当于种下种子,第二世生起顺抉择分善,第三世获得圣道。也有在第二世末尾获得解脱的,即第一世生起出离心,第二世的末尾获得见道。《前世今生论》和《百业经》中也有这种公案,前一世是旁生,由于具足了发心的因缘,下世可以获得阿罗汉果。
随解脱分的本体主要是闻思所生慧。彼之业主要是意业,也即对轮回生起强烈厌离心而想获得解脱的发愿。入小乘资粮道必须以出离心摄持,而入大乘道则要有菩提心,因此,道的核心一定要掌握,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应该像抓住人的生命要害一样抓住道…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