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修斷;最後的無漏叁根非爲所斷。
本頌從叁個方面提出問題,二十二根中哪些是見斷,哪些是修斷,哪些是非所斷?
“意叁受根”是指意根、意樂受根、心樂受根、舍受根,它們具有見斷、修斷、非所斷叁種。爲什麼說此四根具有叁種斷呢?因爲意根、心樂受根、意樂受根、舍受根屬于有漏法時,若與見惑相應就屬于見道所斷;凡是有漏法,或是見斷或是修斷,此四根除見斷以外的有漏部分即爲修斷;在見道時獲得的未知當知根群體中所存在的意根、意樂受根、舍受根、心樂受根,應該屬于無漏法,無漏法屬非所斷的緣故,此四根亦爲非所斷。
“見修所斷意苦根”,屬于見斷、修斷的只有意苦受根,因意苦根無有無漏部分,既然是有漏之法則必定是應該斷的,當其與染汙的見斷相應時,則于見道斷除,故稱爲見斷;其余的有漏部分,則屬于修斷。
“九根修斷”,屬于修斷的有眼等五根、男根、女根、命根、身苦受根。前面已經提到過“七有色根與命根,及苦受根即有漏”,既然屬于有漏法則一定是所應斷除的,那此九根爲什麼不是見斷而唯是修斷呢?這是有原因的。七有色根及命根屬于色法,它們均爲無記性,不具足染汙的作用,故不是見斷;因其屬于有漏法,既非見道所斷,則必定在修道時會斷除,所以是修斷。身苦受根與意苦受根不同,因其于五根群體中産生,不屬于第六意識産生的範疇,無有染汙的部分,所以不是見斷;屬于有漏法之故,所以在修道時需要斷除。因此說眼等五根、男根、女根、命根、身苦受根唯是修斷。
信等五根非爲所斷,因爲信等五根在未知當知根等的群體中時,屬于無漏法,所以非爲所斷。“然”字表示信等五根亦有一種不同的情況,也就是說,它也存在有漏的部分,此有漏部分亦是所斷,因此五根屬于善法,不具染汙性,所以是修道應該斷除的,比如阿羅漢最後要滅盡所有的我執,此時,信等的執著部分也會斷除。最後叁根是無漏法,故非爲所斷。
乙四(根之得舍)分二:一、得根之理;二、舍根之理。
丙一、得根之理:
欲界初得二異熟,化生並非是如此,
彼得六根或七八,色界六根無色一。
于欲界結生時有身根與命根二者重新獲得,以化生轉生則有重新獲得六根、七根、八根的叁種不同情況;色界結生時會重新獲得六根;無色界則唯得一命根。
在叁界中轉世結生時,重新獲得的有哪些異熟根?此處並非指所有的二十二根能獲得的有哪些,而是作了一個限定,即重新獲得的根之本體應爲異熟性,這一點應該注意。
一個人轉世結生到欲界時,眼根、耳根等還未形成,但身根已經形成,與此同時,命根亦已經形成,此二根是最早獲得的二根。這時有人會想:意根與舍根也應該有。雖然有意根與舍受根,但它們並非異熟性,因其是轉世煩惱性的,而異熟必須是無記法。那麼,四生 中是否全部如此呢?化生在結生時,諸根同時産生,根據不同情況,化生時會重新獲得六根、七根或八根,如初劫時,莊稼自然成熟,人們無有貪心,因此無有男、女二根,只有異熟本體的六根,即眼等五根與命根同時獲得;若具足男根或女根中任一根,則會有七根重新獲得;若具男女二根,則共獲得八根,當然,因爲化生是善妙的生處,所以于善趣中是沒有兩性的,男、女二根同時獲得的情況主要是指惡趣,如地獄一些化生的有情因爲惡業現前,會具足兩性。有些人認爲:濕生也應該同時産生,比如夏天的一些小蟲,它們可以于一瞬間産生。小蟲從人們的肉眼來看,似乎是在很快時間內成熟的,但其實也是次第性具足的,並非如人們所見那樣,它最早具足的應是身根和命根,眼根等是後來逐漸出現的。
色界天人是化生的,因此他們會同時獲得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命根。無色界因爲沒有其余的色等諸根,所以唯一獲得的異熟根就是命根。
在其他的《俱舍論》注釋中說,叁界的壽命即爲命根。還有些論師將壽與命分開——命起到同類存在的作用,而壽可以同類存在亦可以結生到下一世,也即屬于不相應行。本論中,壽命是不分開的,但識與命則分得較清楚,如衆生的意識屬于識蘊,命則屬于行蘊中的不相應行。大乘也如此承認,如這一世是人的命,而下一世轉生爲牦牛時,則爲牦牛的命,但人與牦牛的相續應該是同一個。
丙二、舍根之理:
無色界中死亡時,命意舍根同時滅,
色界之中八根滅,欲界十根或九八,
次第而死四根滅,善心中亡加五根。
無色界中衆生死亡時,命、意、舍受叁根同時滅盡;色界衆生同時滅盡八根;欲界中若頓時死亡則同時滅盡十根、九根或八根,若次第而死則滅盡身、命、意、舍受四根。若于善心中死亡,則再加信等五根。
無色界衆生死時,在舍心的狀態中同時舍去命根、意根、舍根。此處的“舍去”,並非如外道所講的意根從此斷絕,並不是這樣,比如無色界衆生死後,他暫時已經把無色界相續的根斷滅,但在無色界根斷滅的下一刹那馬上結生中陰,這時是中陰的根;若他轉世到欲界中,那麼原來無色界的意根,已經變成欲界的意根。因此在這裏,意根不斷滅而命根換成不同種類的命。俱舍與因明的分析都是人在死後心不會滅盡,《釋量論》中說:“即此世五處,是生余身因。”也就是說,這一世的五處是下一世五處之因。
這裏所說的“滅”,並非現在一些人所認爲的這一世過去,就不會再有後一世,不承認後世的這些人與不承認明天沒有任何差別。這其中有很甚深的道理,不能認爲前世過去就永遠滅盡,就比如白天的顯現滅盡時,但晚上的顯現已經出現了。
色界衆生死時,眼等五根、命根、意根、舍受根一共八根會同時滅盡。欲界衆生若是頓時死亡,如飛機失事、突然暴病等,則有同時滅盡十根、九根、八根的叁種情況:若無有兩性,如石女,有八根滅盡,即眼等五根、命根、意根、舍根;若具足男、女根中的任一根,則同時滅盡九根;若爲兩性衆生,則于八根基礎上加男、女二根共十根。欲界衆生中除化生以外,其余叁生若次第死亡,則重新滅盡身、命、意、舍受四根。
以上所述均是于無記法與煩惱心中死亡的情況而言的。若以善心死亡的角度來說,則叁界均需加信等五根,如無色界原本有命、意、舍叁根滅盡,若于善心中死亡則再加信等五根,共八根滅盡,其余皆依此類推。
乙五、沙門四果以幾根而得:
始終二果以九得,中二依七或八九,
因會故說有者以,十一根得阿羅漢。
沙門四果中預流果與阿羅漢果以九根獲得,中間的一來果與無來果有以七根、八根、九根獲得的幾種情況。有些鈍根者也會以十一根獲得阿羅漢果。
“沙門”是梵語,義爲行持善法者,這裏直接譯爲小乘聲聞果。小乘聲聞果若廣說有八果,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無來向、無來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歸納來講即爲沙門四果。本品中主要講根的特法,沙門四果也是以根獲得的——此處也並非說獲得沙門四果唯一的因緣就是根,比如積累資糧、證悟人無我、斷除欲界的種種煩惱等,這些皆爲獲得沙門四果的因緣,但這裏著重宣講的是沙門四果以哪些根獲得。
沙門四果以多少根獲得呢?“始終二果以九得”,沙門四果中最開始得到的果是預流果,最後得到的果是阿羅漢果,此二果由九根獲得。有些論典中說預流果就是小乘見道,也即將世間凡夫的階段斷開而成爲聖者,也就是在獲得預流果時,所有的見斷會完全斷掉。這裏見斷的斷除方法與大乘有些不相同,如大乘《六十正理論》、《現觀莊嚴論》中所講的大乘見道是一刹那性,如苦、集、滅、道四谛,每一谛都有四個行相,四谛共有十六行相,此十六行相在一刹那間證悟,即獲得見道,這是大乘觀點。而小乘認爲,一位補特伽羅首先證悟欲界苦谛,然後是色界、無色界的苦谛,之後,先證悟欲界集谛,再證悟色界、無色界的集谛……這樣的十六行相或說十六刹那是以次第性來證悟的。所以按照小乘觀點,在心的十五刹那以前是凡夫,而在此十五刹那(即無間道)時,獲得聖者果位,此時是未知當知根,到了第十六刹那獲得修道時(即解脫道)獲得已知根。在上述未知當知根與已知根群體中存在意根以及信等五根,若以一禅未至定 的身份獲得預流果,則具足舍根。由此可以得出,首先是十五刹那的未知當知根,然後是十六刹那時獲得的已知根,這樣已經具足二根,那麼在此二根群體中存在的意根、信等五根以及一禅未至定所攝的舍根共九根應該是具足的。
爲什麼說是未知當知根與已知根呢?《自釋》中說:“未知根在無間道,已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初果,如其次第于離系得能爲引因依因性故。”小乘認爲,一位聖者相續中見斷的煩惱已經全部斷除,斷除的這一部分是實體存在的,並將其稱爲離得。未知當知根能夠引出斷除見斷的離得,但是此實體存在的離得無有所依是行不通的,而已知根所起的作用就是此離得之所依。這是小乘宗的觀點,亦是宗派的一種說法,若從道理上分析,也可以講得通,因爲見斷已經全部斷除,那麼,斷除的部分應該是存在的,比如一個人以前做了壞事,現在已經忏悔清淨,那清淨的這部分有沒有呢?應該有。這個清淨的部分就是有部宗所謂的離得,這種得法自然而然出現,是實有存在的,如果將未知當知根比喻爲驅除盜賊(如同斷除見斷之離得),那麼可以將已知根比喻爲關上門(即離得之所依)。
阿羅漢果也是以九根獲得。在最後得果時,入于金剛等持,此時有修道所攝的已知根;獲得無學道,也即阿羅漢果位時,有爲法全部滅盡,此時現前的智慧叫滅盡智,由滅盡智所攝的有一個具知根,這時已經具足兩個根;此二根群體中存在的意根、信等五根同時具足。若此阿羅漢依初二靜慮正禅獲得,則具足意樂受根;若依第叁靜慮正禅獲得,則具足心樂受根;若依靠其他無漏定,如第四靜慮正禅、無色定等,則具足舍受根。所以阿羅漢果是以已知、具知根及此二根群體中的意…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