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界的善心與二無漏心産生色界加行善;色界善心與二無漏心産生欲界俱生、加行二種善心。
下面是染汙定所逼惱時。入禅定者若對自己的禅定生起傲慢——“我所得到的禅定很不錯”,以此會染汙禅定,馬上退失到下一禅定,這種禅定就是染汙定所逼惱時。實際上,也就是以上界煩惱心産生下界善心,一般來講,上界所有的煩惱均爲有覆無記法,無有真正的不善心,因此,若認爲自己的禅定是究竟解脫,或對自己的禅定産生一種禅愛,就會以此有覆無記法染汙自己的禅定。
有些講義中只講到以上六時,因入化心時與出化心時與前面所講的入定時相同,因此未詳細分析,但本論中對此二種心的階段也作了簡單介紹。
入化心時是指色界的加行善之後會出現欲界與色界的兩種無記化心。如欲界衆生顯示神變,他先要入色界禅定,顯現化心,然後出定,以此化心顯示神變,若未出定,則不能運用此化心。
出化心時,指欲界化心中産生色界加行善心。
上述八時與十二種心一定要銘記于心,這些道理通達以後,下面所講的問題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通達。
欲界善心生九心,彼唯由八心中生,
不善心由十心生,彼中産生四種心。
有覆無記心亦爾,無覆五起生七心。
欲界善心可産生九心,彼則通過八心産生;不善心可從十種心中産生,彼自身可産生四心;有覆無記心與不善心相同,而無覆心由五心中生起,其本身産生七心。
前面已經介紹過十二種心,此頌詞就來介紹欲界的四種心與哪些心互爲等無間緣。
欲界善心作等無間緣,可以産生九種心,是哪九種心呢?即相續時欲界的善心,同地時欲界的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入定時色界的加行善心——色界禅定之心,有學、無學二無漏心——依靠欲界善心可現前一來果、無來果及阿羅漢果;結生時,依靠善心死亡後轉生于色界、無色界後可産生有覆無記心,這樣依靠欲界善心,有九種心可以産生。反過來,以哪些心作爲等無間緣,可以産生欲界善心呢?可由八心中産生,即與前面相同的相續時與同地時自地的四心;出定時色界的加行善心——入于色界禅定後,以色界加行善心出定,出定時即可産生欲界善心;二無漏心;染汙定所逼惱時色界的有覆無記心——從色界禅定退失之因即有覆無記法,以此心可産生欲界善心,因此共有八種心可以産生欲界善心。
下面是欲界不善心,它可以從十種心中産生,即相續時與同地時自地的四心,與上述相同;結生于欲界時的不善心之因,可以是上兩界的善心,也就是說,若于上兩界的善心中死亡,轉生于欲界的生心爲不善心;若于上兩界的有覆無記心與無覆無記心中死亡,轉生于欲界,亦可産生欲界不善心。這樣,上兩界各有叁心,一共六種心,再加上自地的四心,欲界的不善心可以從十心中産生。若是欲界不善心作等無間緣,則只産生四心,即相續時與同地時的自地四心,這是欲界的不善心。欲界有覆無記心與不善心相同,皆可依此類推。
欲界的無覆無記心由五心中産生,即相續時與同地時自地的四心以及入化心時的加行善心。欲界無覆無記心作等無間緣,則可産生七心,即相續時與同地時自地的四心,出化心時色界的加行善心,結生于上兩界時的有覆無記心。
色界善心生十一,彼由九心無間生,
有覆由八心中生,彼心産生六種心,
無覆無記叁心生,彼中産生六種心。
色界的善心可以産生十一種心,它本身則依靠九心作等無間緣來産生;有覆無記心由八種心來産生,它自己則可以産生六種心;無覆無記心由叁種心作等無間緣産生,而從彼中則可産生六種心。
在這裏,也許有些人會産生疑問:我們正在講因與果,爲什麼突然講到叁界的心呢?有些講義中沒有科判,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就會産生此種疑問,但如果分析前面“廣說等無間緣”這一科判,也就不會有此疑問了。實際上,等無間緣主要是安立在心心所方面的,因此,這裏才會對叁界的十二種心廣作分析。
前面已經講了欲界的四種心,下面是色界的叁種心。色界善心可以産生十一心,即相續時與同地時的叁種心,前面講欲界時,相續時與同地時均爲四種心,這裏爲什麼要說是叁種心呢?因爲色界中無有不善心,所以色界的善心可以産生自地相續時的善心,以及同地時的有覆、無覆兩種心。其中同地時的無覆無記心,可包括除化心以外的異熟心、工巧心和威儀心,而由俱生善心中出現化心,化心中出現工巧與威儀心,有覆無記心則由工巧與威儀心中産生。總而言之,色界善心中産生無覆無記心,之後由無覆無記心中産生有覆無記心,以上是色界善心于自地産生的叁種心。在出定時,依靠色界善心,可以産生欲界加行善和俱生善兩種心;入化心時欲界的無覆無記心;結生于欲界時可以産生不善心、有覆無記心,若結生于無色界,則産生有覆無記心;入定時,依靠色界善心,可現前無色界的加行善心以及二無漏心,這樣共有十一種心,也就是十二心中除無色界的無覆無記心以外的十一心。
複次,色界善心可以由九心中無間産生,是哪九心呢?即相續時的善心,同地時由化心中所生的加行善心、異熟生與威儀心二者所生的俱生善心。這裏面有一點差別,蔣陽洛德旺波尊者沒有提到同地時的有覆無記心可以産生色界善心,按理來說,同地時,有覆無記心與無覆無記心均可産生色界善心,但尊者在講義中沒有提到有覆無記心,而是將善心分爲兩種——加行善與俱生善。不過《自釋》中已經明確提到:“即此複從九無間起,謂除欲界二染汙心及除無色無覆無記。”因此,從《自釋》的觀點來看,應該是可以從同地時的有覆無記心中産生色界善心的。以上是自地的叁心。在入定時,于欲界依靠加行善開始修持,即可産生色界善心;出化心時欲界的無覆無記心——出化心時與入定時相同,入于色界等持,即産生色界善心;出定時由無色界的加行善心及二無漏心中可以産生色界善心;染汙定所逼惱時,以無色界的有覆無記心退失其禅定,則會無間産生色界善心。
色界有覆無記心由八心中産生,也就是相續時與同地時自地的叁心;結生時,以欲界善心或者異熟生與威儀的無覆無記心死亡,轉生于色界時以有覆無記心結生;另外,結生時若以無色界俱生善心、有覆無記心及無覆無記心的叁種心來死亡,則亦可産生色界的生心——有覆無記心。如果色界有覆無記心作爲等無間緣,則可從中産生六心,即相續時的有覆無記心與同地時的善心、無覆無記心——化心,這是自地的叁心;結生時,以色界有覆無記心死亡,則可産生欲界不善心及有覆無記心;染汙定所逼惱時,因對色界禅定生起傲慢或厭煩之心,故無間生起欲界加行善、俱生善兩種心。這樣,色界有覆無記心可以産生六種心,即自地叁種心及下界的叁種心,它不會産生無色界的叁種心,因色界有覆無記心不能作爲入定之依處,在出定時只能上界善心産生下界善心,而不會産生上界的善心或二無漏心,因此色界的有覆無記心只能于結生時作爲等無間緣。
色界的無覆無記心由叁心中産生,即相續時的無覆無記心——自己所生之化心,威儀與異熟二者互生;同地時的善心以及有覆無記心亦可産生無覆無記心。然後色界無覆無記心作爲等無間緣,可以産生六心,即相續時的無覆無記心——自己所生之化心,威儀與異熟生互爲産生;同地時自地的善心與有覆無記心,此爲自地叁心;若以色界無覆無記心死亡,則結生時可産生欲界不善心、有覆無記心以及無色界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不能作爲其他心的依處,如有學道的二無漏心,必須依靠欲界或色界善心來現前,若以色界無覆無記心則不能現前此二心。
以上已經講了色界的叁種心與哪些心互爲等無間緣,同樣,無色界也可以如此分析。
無色無覆亦同彼,善心産生九種心,
彼由六心中産生,有覆七心生七心。
無色界的無覆無記心與色界相同。善心可以産生九種心,其本身則通過六種心産生;有覆無記心由七心中産生,自己也可産生七心。
無色界的無覆無記心與色界的無覆無記心相同,均可以上述方法類推,所不同之處是無色界無覆無記心作等無間緣所産生的六心中,有一無覆無記心,此時的無覆無記心唯包括異熟生心,其他叁種無覆無記心均不包括。
無色界善心中可以産生九心,有相續時的善心和同地時的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自地共有叁種心;入定時的二無漏心,出定時色界的善心;若死後轉生于色界,則于結生時産生色界的有覆無記心,若轉生欲界,則産生欲界二煩惱性心。以六種心作爲等無間緣,可以産生無色界善心,也就是相續時與同地時自地之叁心,入定時色界善心,出定時二無漏心。
有覆無記心中可以産生七心,即自地叁心;結生時欲界二煩惱心、色界有覆無記心;染汙定所逼惱時色界的加行善心。同樣,無色界的有覆無記心也是以七心作爲等無間緣而産生的,包括相續時與同地時自地的叁心;結生時欲界、色界二種善心及二種無覆無記心——異熟生心與威儀心。
有學之心四心生,彼中産生五種心,
無學五心中産生,彼中産生四種心。
有學道之心可以由四心中産生,從彼中則可産生五種心;而無學道之心從五種心中産生,他自己則産生四種心。
有學道是指預流果、一來果及不來果。有學道依叁界加行善入定,即可現前;在相續時,有學道本身作爲等無間緣,亦可無間産生有學道之心,因此說有學道的心可以從四心中産生。在這裏,同地時的心是沒有的,因爲同地時全部包括于叁界之中,而有學道之心屬無漏法,不包括于叁界之中。若以有學心作爲等無間緣,從中可以産生五心,即出定時欲界善心、上兩界的加行善心;相續時的有學心本身;入定時于有學金剛定末尾無間可生起無學滅盡智。所以有學心作爲因,可以産生五種心,而無學心也以此爲因産生,不過,這一點在《澄清寶珠論》中提到過:有實宗認爲,佛智是依靠因緣産生的。也就是說,他們認爲佛的這種無二智慧…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