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罗汉最后刹那的心与心所不包括在内,因阿罗汉原为有漏法,最后获得无漏法时,非等无间缘,因其所产生的不是与其前刹那相同之心心所。
所缘缘是指一切法,其中也包括无为法,如虚空。有部宗认为,因与缘中皆可包括无为法,但其果不包括无为法。
增上缘是不障碍果产生的一切法,也即前面所讲到的能作因。这样一来,有人产生疑问:所缘缘指一切法,增上缘也是不障碍果产生的一切法,既然二者均为“一切法”,那是不是增上缘与所缘缘无有差别了呢?有差别,增上缘的范围比所缘缘广。为什么说增上缘的范围广呢?有两个原因:其一,一切法可同时作为增上缘,却不可同为所缘缘;其二,一法生时,则一切法皆可为增上缘,而所缘缘只有在成为所缘法时,才可安立,非所缘法时,则不能成为所缘缘。
丁二、何缘对三时何果起作用:
俱有相应此二因,于正灭法起作用,
三因生法起作用,此外二缘则相反。
俱有、相应二因,对正灭之法起作用;同类因、遍行因与异熟因三者对正生之法起作用,以上是说因缘。等无间缘与所缘缘与前相反。
上面已对四缘作了简单介绍,那么,四缘于三时中何时有生果的作用呢?因缘是指除能作因以外的五因,分别来讲,俱有因与相应因对正灭之法起作用,因有部认为此二因的因果同时,如心与心所,或者当下之心的因缘,均为俱有因与相应因。“三因”指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此三因对生法起作用,也即对未来之果起作用。如同类因指同类事物不断产生,遍行因是烦恼产生烦恼,此二者均是不间断产生后后之果。异熟因则不相同,今生造恶业,或即生或来世,或者再下一世成熟,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收获。
其余三缘中,并未分析增上缘对于三时何果起作用,因增上缘的范围比较广,故不加以分析。但《自释》中说:“唯增上缘于一切位皆无障住,故彼作用随无障位一切无遮。”由此也可了知,增上缘应通于正生、正灭二者而有生果作用。接下来是等无间缘与所缘缘,前面在因缘当中讲到,前二因对正灭法起作用,后面的三因则对正生之果法起作用,而等无间缘与所缘缘恰恰相反——等无间缘对正生之果起作用,而所缘缘则对正灭之果法起作用。为何如此呢?等无间缘唯于心与心所方面安立,它给未来果提供产生的机缘,而所缘缘是心与心所执著之对境,它唯一在能缘果法灭的阶段有生果的作用,因心心所唯于现在时取境。
既然说所缘缘对正灭之果法发生作用,那在《俱舍论大疏》中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心识可以缘过去、未来、现在三时,那此处为什么说心心所唯于现在果法起作用呢?有两个原因:其一,所缘缘以现在为主,从主要的角度安立;其二,有部宗虽然承许心可以缘过去、未来,但他们所承许的过去、未来,与现在无有差别,为什么呢?有部认为三时成实,过去与未来以各自的方式,于现在位存在,因此说,过去未来与现在一样,皆可起到所缘的作用,所以说所缘缘对现在正灭之果法起作用。
丁三、任何法由几缘产生:
四缘生诸心心所,以三缘生二种定,
他法则由二缘生,非自在等次第故。
诸心与心所以四缘可以产生;无想定与灭尽定除所缘缘外,以其他三缘产生;而其他法则由二缘产生。一切法绝非自在天等一因所生,次第生之故。
一切万法皆由四缘产生,那是否四缘全部具足呢?不一定。一切心与心所的产生可以具足四缘,其中五因中的任何一因作为因缘,前刹那心心所为等无间缘,五境或一切法作为所缘缘,除自之外的法则作为增上缘。无想定与灭尽定具足除所缘缘以外的三缘,因为有部认为此二定的本体非心与心所,而所缘缘的作用唯一是引发心心所,因此不具足所缘缘,而此二定可以由等无间缘产生,因其加行依赖于心与心所,但其本身却非心和心所。其他的不相应行及一切色法由因缘、增上缘产生,因为是无情法之故。
外道有很多遍计观点,如有些说万物由常有自在的我产生,有些说由大自在天产生,有些说是常有相续产生的,《入中论》中抉择人无我时,已经广泛遮破了众多外道的观点。按小乘自宗观点——三时常有,以大乘观点来看,此观点与外道无有差别。但于此,仅仅依靠小乘自宗的“因缘生法”,即可遮破外道所承许“一因生法”的观点,为什么这样说呢?《自释》中说:“谓诸世间若自在等一因生者,则应一切俱时而生,非次第起,现见诸法次第而生,故知定非一因所起。”如果一切世间万法是由大自在天等一因所生,那么,一切法皆应一时生起,但是,我们可以现量见到,万法在因缘聚合时偶尔产生,此生彼灭,具有次第性,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万法非由大自在天等一因所生。
下面讲大种与大种所造之间的几种关系,如大种产生大种由哪些因产生?大种产生大种所造由哪些因产生?大种所造产生大种所造由哪些因产生?大种所造产生大种由哪些因产生?其中大种指地水火风,大种所造指色声香味触,若有声音就五种皆具,若无有声音就只有色香味触四种。
作大种因有二种,为大种造之五因,
大种所造三互因,作诸大种之一因。
大种可作为大种之俱有因与相应因,亦是产生大种所造的五类因;大种所造可作大种所造的俱有因、同类因、异熟因,唯一作大种的异熟因。
色法有大种与大种所造两种,而色法是由因缘与增上缘产生的,那么,大种与大种所造之间如何以因缘、增上缘的方式产生呢?
大种作大种因,即地水火风产生地水火风,一方面,地水火风自己群体中存在的地水火风可互相起作用,故是俱有因;地产生地、水产生水等,同类因产生同类果,因此是同类因,所以大种可作大种的二种因。
大种不会依因缘产生大种所造色,因其非心心所法,故非相应因;不是染污法,故非遍行因;因果同为无记性故,非异熟因;因果同时生起故,非同类因;大种与大种所造之间不能互相帮助,故非俱有因。那是否不需要因呢?无因生是顺世外道的观点,佛教认为,万法产生必定有因,那大种究竟作为何种因来产生大种所造呢?能作因。能作因作为增上缘的方式有五种:第一种生因,即大种新生大种所造;第二种是住因,大种可以使大种所造不间断;第三种,大种变化则大种所造也随之变化,故为相同因;第四种,大种所造依靠其他大种,故为所依因;第五种是增上因,即大种使大种所造愈加增上。
上述已经介绍了大种作为何因产生大种及大种所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大种所造以何因产生大种及大种所造。
大种所造产生大种所造,首先可以作为俱有因,二种无漏律仪属于心之随转,互相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因此属于俱有因;其次可作同类因,如磕头时,前刹那的手印产生后刹那手印;现在的大种所造之色法,可以成熟未来大种所造群体中的色法,比如现在造善业或恶业,将来就会产生旁生或人的身体之色法,因此也是异熟因。
大种所造唯一作大种之异熟因,因为即生中善与不善的有表色可以产生后世异熟生之根群体中存在的大种。
丁四(广说等无间缘)分三:一、分析十二心;二、分析二十心;三、观察十二心中何者新得。
戊一(分析十二心)分二:一、真实宣说十二心;二、对应缘与具缘。
己一、真实宣说十二心:
欲界善与不善心,有覆以及无覆心,
色界以及无色界,除不善外二无漏。
欲界有四心,即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 、无覆无记心 ;色界、无色界除不善心外 ,各有三心;无漏心有两个,即有学心与无学心,这样共有十二个心。
己二、对应缘与具缘:
接下来讲一心的后面无间产生哪些心。在这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八时 ,所谓八时,就是指相续时、同地时、结生时、入定时、出定时、染污定所逼恼时、入化心时、出化心时。
相续时,如信心产生信心,相续不断,也即前面的信心作为后面信心的等无间缘。
同地时,如先生起信心,后又生起嗔心,又生起贪心,各样之心虽然种类不同,但地却相同;这其中无间产生的不包括欲界化心,因其比较薄弱,而其他凡是欲界中产生的任何一个分别念均可包括于同地时中。
结生时一般是从死有到中有,从中有到生有 ,这中间有一个结生 的过程。以人为例,首先是在人间死亡,死亡时,意识立刻结生到中阴身,然后中阴身再结生到后世的那一个众生。一般说来,生心均为烦恼性或有覆无记法,在欲界中,没有以善心结生的情况,而死心则可以是俱生善心、不善法、有覆无记法、无覆无记法。在死心中,若于善心中死亡,则除去加行善 ;若是于无覆无记心中死亡,则除去工巧、化心。而且,死心不在二无漏心中产生,因二无漏心不包括于三界之中,实际上,何为轮回?轮回即生死。所以也可以说,有学、无学二无漏不会成为生死二心。
入定时一定是依靠善心入定,而不会依靠其他心入定,也即下界加行善心入定后,可产生上界加行善,如欲界善心产生色界善心与二无漏心,色界善心则产生无色界善心与二无漏心,而无色界善心只产生有学、无学二无漏心。但是,以欲界入定之加行善心不会产生无色界加行善心,因为此二者的所依、所缘、行相与对治四方面有很大差距,圆晖法师在《俱舍论颂疏》中云:“所依远者,无色界心,不与欲界心为所依故。行相远者,无色界心,唯于第四禅,作苦粗障行相,必无缘欲作苦粗等行相故。所缘远者,不缘欲故。对治远者,未离欲界贪,必无能起无色界定,能为欲界恶戒等法,厌坏及断二对治故。”所依方面,欲界属有色,无色界非以有色为所依;行相方面,无色界唯于第四禅之苦粗行相为缘,而不会缘欲界之苦粗行相;所缘方面,欲界众生的心粗大,属于有缘,无色界必不以此为缘;从对治来讲,无色定必已断除欲界贪,故以欲界具贪之善必不能现前无色界定。
出定时,如入于第一禅定时为上界善心,而出定时,则已成为欲界善心;然后无色界的二无漏心可以产生无色界善心;无…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