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羅漢最後刹那的心與心所不包括在內,因阿羅漢原爲有漏法,最後獲得無漏法時,非等無間緣,因其所産生的不是與其前刹那相同之心心所。
所緣緣是指一切法,其中也包括無爲法,如虛空。有部宗認爲,因與緣中皆可包括無爲法,但其果不包括無爲法。
增上緣是不障礙果産生的一切法,也即前面所講到的能作因。這樣一來,有人産生疑問:所緣緣指一切法,增上緣也是不障礙果産生的一切法,既然二者均爲“一切法”,那是不是增上緣與所緣緣無有差別了呢?有差別,增上緣的範圍比所緣緣廣。爲什麼說增上緣的範圍廣呢?有兩個原因:其一,一切法可同時作爲增上緣,卻不可同爲所緣緣;其二,一法生時,則一切法皆可爲增上緣,而所緣緣只有在成爲所緣法時,才可安立,非所緣法時,則不能成爲所緣緣。
丁二、何緣對叁時何果起作用:
俱有相應此二因,于正滅法起作用,
叁因生法起作用,此外二緣則相反。
俱有、相應二因,對正滅之法起作用;同類因、遍行因與異熟因叁者對正生之法起作用,以上是說因緣。等無間緣與所緣緣與前相反。
上面已對四緣作了簡單介紹,那麼,四緣于叁時中何時有生果的作用呢?因緣是指除能作因以外的五因,分別來講,俱有因與相應因對正滅之法起作用,因有部認爲此二因的因果同時,如心與心所,或者當下之心的因緣,均爲俱有因與相應因。“叁因”指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此叁因對生法起作用,也即對未來之果起作用。如同類因指同類事物不斷産生,遍行因是煩惱産生煩惱,此二者均是不間斷産生後後之果。異熟因則不相同,今生造惡業,或即生或來世,或者再下一世成熟,如同農民種莊稼一樣,要間隔一段時間才能收獲。
其余叁緣中,並未分析增上緣對于叁時何果起作用,因增上緣的範圍比較廣,故不加以分析。但《自釋》中說:“唯增上緣于一切位皆無障住,故彼作用隨無障位一切無遮。”由此也可了知,增上緣應通于正生、正滅二者而有生果作用。接下來是等無間緣與所緣緣,前面在因緣當中講到,前二因對正滅法起作用,後面的叁因則對正生之果法起作用,而等無間緣與所緣緣恰恰相反——等無間緣對正生之果起作用,而所緣緣則對正滅之果法起作用。爲何如此呢?等無間緣唯于心與心所方面安立,它給未來果提供産生的機緣,而所緣緣是心與心所執著之對境,它唯一在能緣果法滅的階段有生果的作用,因心心所唯于現在時取境。
既然說所緣緣對正滅之果法發生作用,那在《俱舍論大疏》中講到這樣一個問題:心識可以緣過去、未來、現在叁時,那此處爲什麼說心心所唯于現在果法起作用呢?有兩個原因:其一,所緣緣以現在爲主,從主要的角度安立;其二,有部宗雖然承許心可以緣過去、未來,但他們所承許的過去、未來,與現在無有差別,爲什麼呢?有部認爲叁時成實,過去與未來以各自的方式,于現在位存在,因此說,過去未來與現在一樣,皆可起到所緣的作用,所以說所緣緣對現在正滅之果法起作用。
丁叁、任何法由幾緣産生:
四緣生諸心心所,以叁緣生二種定,
他法則由二緣生,非自在等次第故。
諸心與心所以四緣可以産生;無想定與滅盡定除所緣緣外,以其他叁緣産生;而其他法則由二緣産生。一切法絕非自在天等一因所生,次第生之故。
一切萬法皆由四緣産生,那是否四緣全部具足呢?不一定。一切心與心所的産生可以具足四緣,其中五因中的任何一因作爲因緣,前刹那心心所爲等無間緣,五境或一切法作爲所緣緣,除自之外的法則作爲增上緣。無想定與滅盡定具足除所緣緣以外的叁緣,因爲有部認爲此二定的本體非心與心所,而所緣緣的作用唯一是引發心心所,因此不具足所緣緣,而此二定可以由等無間緣産生,因其加行依賴于心與心所,但其本身卻非心和心所。其他的不相應行及一切色法由因緣、增上緣産生,因爲是無情法之故。
外道有很多遍計觀點,如有些說萬物由常有自在的我産生,有些說由大自在天産生,有些說是常有相續産生的,《入中論》中抉擇人無我時,已經廣泛遮破了衆多外道的觀點。按小乘自宗觀點——叁時常有,以大乘觀點來看,此觀點與外道無有差別。但于此,僅僅依靠小乘自宗的“因緣生法”,即可遮破外道所承許“一因生法”的觀點,爲什麼這樣說呢?《自釋》中說:“謂諸世間若自在等一因生者,則應一切俱時而生,非次第起,現見諸法次第而生,故知定非一因所起。”如果一切世間萬法是由大自在天等一因所生,那麼,一切法皆應一時生起,但是,我們可以現量見到,萬法在因緣聚合時偶爾産生,此生彼滅,具有次第性,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萬法非由大自在天等一因所生。
下面講大種與大種所造之間的幾種關系,如大種産生大種由哪些因産生?大種産生大種所造由哪些因産生?大種所造産生大種所造由哪些因産生?大種所造産生大種由哪些因産生?其中大種指地水火風,大種所造指色聲香味觸,若有聲音就五種皆具,若無有聲音就只有色香味觸四種。
作大種因有二種,爲大種造之五因,
大種所造叁互因,作諸大種之一因。
大種可作爲大種之俱有因與相應因,亦是産生大種所造的五類因;大種所造可作大種所造的俱有因、同類因、異熟因,唯一作大種的異熟因。
色法有大種與大種所造兩種,而色法是由因緣與增上緣産生的,那麼,大種與大種所造之間如何以因緣、增上緣的方式産生呢?
大種作大種因,即地水火風産生地水火風,一方面,地水火風自己群體中存在的地水火風可互相起作用,故是俱有因;地産生地、水産生水等,同類因産生同類果,因此是同類因,所以大種可作大種的二種因。
大種不會依因緣産生大種所造色,因其非心心所法,故非相應因;不是染汙法,故非遍行因;因果同爲無記性故,非異熟因;因果同時生起故,非同類因;大種與大種所造之間不能互相幫助,故非俱有因。那是否不需要因呢?無因生是順世外道的觀點,佛教認爲,萬法産生必定有因,那大種究竟作爲何種因來産生大種所造呢?能作因。能作因作爲增上緣的方式有五種:第一種生因,即大種新生大種所造;第二種是住因,大種可以使大種所造不間斷;第叁種,大種變化則大種所造也隨之變化,故爲相同因;第四種,大種所造依靠其他大種,故爲所依因;第五種是增上因,即大種使大種所造愈加增上。
上述已經介紹了大種作爲何因産生大種及大種所造,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大種所造以何因産生大種及大種所造。
大種所造産生大種所造,首先可以作爲俱有因,二種無漏律儀屬于心之隨轉,互相可以起到幫助的作用,因此屬于俱有因;其次可作同類因,如磕頭時,前刹那的手印産生後刹那手印;現在的大種所造之色法,可以成熟未來大種所造群體中的色法,比如現在造善業或惡業,將來就會産生旁生或人的身體之色法,因此也是異熟因。
大種所造唯一作大種之異熟因,因爲即生中善與不善的有表色可以産生後世異熟生之根群體中存在的大種。
丁四(廣說等無間緣)分叁:一、分析十二心;二、分析二十心;叁、觀察十二心中何者新得。
戊一(分析十二心)分二:一、真實宣說十二心;二、對應緣與具緣。
己一、真實宣說十二心:
欲界善與不善心,有覆以及無覆心,
色界以及無色界,除不善外二無漏。
欲界有四心,即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 、無覆無記心 ;色界、無色界除不善心外 ,各有叁心;無漏心有兩個,即有學心與無學心,這樣共有十二個心。
己二、對應緣與具緣:
接下來講一心的後面無間産生哪些心。在這之前,首先要介紹一下八時 ,所謂八時,就是指相續時、同地時、結生時、入定時、出定時、染汙定所逼惱時、入化心時、出化心時。
相續時,如信心産生信心,相續不斷,也即前面的信心作爲後面信心的等無間緣。
同地時,如先生起信心,後又生起嗔心,又生起貪心,各樣之心雖然種類不同,但地卻相同;這其中無間産生的不包括欲界化心,因其比較薄弱,而其他凡是欲界中産生的任何一個分別念均可包括于同地時中。
結生時一般是從死有到中有,從中有到生有 ,這中間有一個結生 的過程。以人爲例,首先是在人間死亡,死亡時,意識立刻結生到中陰身,然後中陰身再結生到後世的那一個衆生。一般說來,生心均爲煩惱性或有覆無記法,在欲界中,沒有以善心結生的情況,而死心則可以是俱生善心、不善法、有覆無記法、無覆無記法。在死心中,若于善心中死亡,則除去加行善 ;若是于無覆無記心中死亡,則除去工巧、化心。而且,死心不在二無漏心中産生,因二無漏心不包括于叁界之中,實際上,何爲輪回?輪回即生死。所以也可以說,有學、無學二無漏不會成爲生死二心。
入定時一定是依靠善心入定,而不會依靠其他心入定,也即下界加行善心入定後,可産生上界加行善,如欲界善心産生色界善心與二無漏心,色界善心則産生無色界善心與二無漏心,而無色界善心只産生有學、無學二無漏心。但是,以欲界入定之加行善心不會産生無色界加行善心,因爲此二者的所依、所緣、行相與對治四方面有很大差距,圓晖法師在《俱舍論頌疏》中雲:“所依遠者,無色界心,不與欲界心爲所依故。行相遠者,無色界心,唯于第四禅,作苦粗障行相,必無緣欲作苦粗等行相故。所緣遠者,不緣欲故。對治遠者,未離欲界貪,必無能起無色界定,能爲欲界惡戒等法,厭壞及斷二對治故。”所依方面,欲界屬有色,無色界非以有色爲所依;行相方面,無色界唯于第四禅之苦粗行相爲緣,而不會緣欲界之苦粗行相;所緣方面,欲界衆生的心粗大,屬于有緣,無色界必不以此爲緣;從對治來講,無色定必已斷除欲界貪,故以欲界具貪之善必不能現前無色界定。
出定時,如入于第一禅定時爲上界善心,而出定時,則已成爲欲界善心;然後無色界的二無漏心可以産生無色界善心;無…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