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屬于抉擇滅,是一種無爲法,而此無爲法則是依靠有學道及其他因緣聚合後現前的,但大乘並非如此承認,大乘認爲,這並不是真正的因與果,而是能遣與所遣。《心性休息》中也講到:大乘認爲,障礙遣除後,佛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自然顯現。但是小乘認爲佛陀的無二智慧,或者阿羅漢的無二智,均是以有學道的智慧作爲因。對于金剛喻定也有很多不同說法,法王如意寶也說過:各教派中,有些認爲金剛喻定屬有學道,有些認爲是無學道,但按《俱舍論》的觀點,金剛喻定應該屬于有學道,因爲在有學道,以金剛喻定可以摧毀有學道所有的微細煩惱 。
無學心可由五種心中産生,即入定時叁界的加行善心、有學道時金剛喻定之心;相續時無學心本身。無學心中可以産生四心,阿羅漢出定時,叁界中欲界的加行善、俱生善以及色界無色界中的加行善皆可現前;在相續時,由無學心本身作爲因,也可出現無學心,因此由無學心中可以出現四種心。
此處雖然說有學、無學之“心”,實際上,這種心也就是指智慧,此二者無有差別。但在《現觀莊嚴論》中,心與智慧是分開來講的,密宗當中也將心與智慧分開來講。一般來說,“智慧”是指無漏清淨的法,凡夫人也可以用智慧,只是在不同氛圍中有不同含義。我們不要認爲“心”全部是不清淨的,這是不正確的觀點,比如“菩提心”就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大乘中經常說“發無上菩提心”,這時,利益衆生之心即爲菩提心;第二種,如《實相寶藏論》或榮索班智達《入大乘論》中說,所謂菩提心即指認識本性時所出現的一種智慧,也就是遠離二邊的覺性。
戊二、分析二十心:
十二心亦分二十,生于叁界分二心,
俱生加行之善心,許異熟生威儀心,
工巧化心四無記,色界之中除工巧。
十二心亦可分爲二十種,其中叁界的善心各分爲俱生、加行兩種,欲界中的無覆無記心有異熟生、威儀心、工巧心與化心四種,色界中的無覆無記心則是除去工巧心以外的叁種心。
前面已經講過,叁界全部有漏無漏的心,均可包括于十二種心當中,那麼在這一頌詞中,如果再詳細分析十二種心,則可以分爲二十種。叁界中各有一個善心,此心可再分爲加行善與俱生善,若是如此,則叁界善心已經成爲六種,再加上不包括叁界善心的九個心,即爲十五種心。
十二心中的無覆無記心也有所不同,無覆無記心共分爲四種:異熟生心——不觀待士夫勤作而由異熟因自然而生之心。當然,若對異熟生心詳細分的話,則六識聚中的任一識均可包括,而六識之所緣即爲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威儀心——緣外界坐墊等以及自己的肢體所獲得的香、味、觸等,如平時的行住坐臥。工巧心——緣色、香、味、觸四種對境,其中也包括緣聲學而分之心,實際上,凡世間工巧皆是爲了五境。化心——欲界衆生依靠色界心顯示神變後,緣色香味觸可以出現幻化之心。
上面所講的四種無覆無記心,欲界中全部具足;色界中除工巧心以外,具足其他叁種無覆無記心,因色界的無量宮殿、衣服等均爲自然而成,不必勤作;無色界中只有異熟生一個無覆無記心。因此,在上面十五心的基礎上除去叁種無覆無記心,再加上欲界四種、色界叁種、無色界一種,共八種無覆無記心,因此有二十種心。
表十五:
十 二 心 二 十 心
欲界 善 心 加行善、俱生善
不善心 不善心
有覆無記心 有覆無記心
無覆無記心 異熟生心、威儀心、工巧心、化心
色界 善 心 加行善、俱生善
有覆無記心 有覆無記心
無覆無記心 異熟生心、威儀心、化心
無色界 善 心 加行善、俱生善
有覆無記心 有覆無記心
無覆無記心 異熟生心
有學、無學二無漏心 有學、無學二無漏心
這裏爲什麼要對善心與無覆無記心作如此區分呢?衆生在死亡時,若以善心死,則只能在俱生善心中死,但在入定時,只能以加行善來入定;若以無覆無記心死,則只能在其中的異熟生心上死亡,因此,作如此詳細分類的原因也是這樣的。
戊叁、觀察十二心中何者新得:
叁界煩惱性之心,六心六心二心得,
轉色界善叁心得,有學四心余本身。
煩惱性的心于叁界現前時,分別以六心、六心、二心獲得;若轉生色界,其善心通過叁心獲得;若現前有學心則通過四心獲得;其余六心現前,只有其本身重新獲得。
前面所講的十二種心互爲等無間緣,有部、經部乃至中觀宗都是承認的,但這裏講到的十二心之新得只是有部宗的觀點。
有部宗是如何承認的呢?欲界煩惱心現前時,可有六種心重新獲得,即轉生于欲界的不善心、有覆無記心、俱生善心,以及依于欲界煩惱心而使阿羅漢果退失時,無色界、色界的二煩惱性心可以現前,還有原來阿羅漢的無學心在退失之後,有學心已經現前。但是,有部宗認爲,此六心並非同時産生,如欲界阿羅漢,他在退失後,色界、無色界的二煩惱心以及有學心,可以同時現前,而當一個衆生轉生于欲界時,欲界的不善心、有覆無記心及俱生善這叁種心可以同時得到。因此,在這裏應該分開兩種情況,並不是一位阿羅漢退失,則上述六種心均可得到。實際上,此頌所說的重新現前之心,也只是從得繩方面說的,否則以理觀察不能成立。
色界有覆無記心現前時,亦有六心可重新獲得,也即無色界轉生于色界時現前的色界煩惱性心與俱生善心,以及欲界、色界的化心;若以色界的煩惱心使阿羅漢果退失,則可現前無色界的煩惱性心與有學心。
無色界煩惱性心若是現前,可有二心重新獲得,即阿羅漢果退失時的無色界煩惱性心與有學心。一般情況下,有部宗認爲阿羅漢的果位是會退失的,但經部以上並不這樣認爲,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聖者在退轉之後,很快時間即可恢複原有的果位,如同身體強健的勇士被絆倒後,瞬間即能恢複原狀。有部宗認爲這就是阿羅漢退失的情況。
色界善心現前時,有叁心重新獲得,也就是說以出世間道遠離欲貪時色界的善心可重新獲得,還有以世間道遠離欲貪時出現的欲界與色界的二化心,如世間的一些大仙人,通過修持禅定,雖未證悟無我,但也可以斷除煩惱,不過此種煩惱在以後因緣聚合時,仍會現前。
有學心現前,可重新得四心,如原爲加行道,後獲得見道第一果——預流果,即現前第一無漏心;以無漏聖道斷除欲貪,即可獲得欲界化心與色界化心;以無漏聖道遠離色界貪欲時,可以現前無色界善心,因此,當有學心現前時,有四種心可重新獲得。
以上已經分析了六種心,那其余六心現前時,可重新獲得幾心呢?欲界與無色界的善心以及叁界的無覆無記心、無學心,這六種心現前時,除其本身外,無有其他新得。
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二分別根品釋終
第叁品 分別世間
第叁分別世間品分二:一、生者衆生世界;二、生處器世界。
甲一(生者衆生世界)分叁:一、分類;二、法之特點;叁、廣說自性。
乙一(分類)分二:一、叁界之分類;二、五趣之分類。
丙一、叁界之分類:
地獄餓鬼與旁生,人類以及六欲天,
即是欲界分二十,由地獄洲之差別。
地獄、餓鬼、旁生、人類以及六欲天被稱爲欲界。其中地獄有八個,人類分爲四洲,這樣欲界共有二十類。
所謂“叁界”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何爲欲界呢?《自釋》中說:“地獄等四及六欲天並器世間是名欲界。”欲界衆生對五欲妙 著求不舍,由此産生極大煩惱而增上不善業,如見到美妙之色,心中生起“我要得到”的念頭;聽到悅耳的聲音,“我要多聽一會兒”;財産、地位、名譽……這些都是欲界衆生希求的目標,但想要得到的卻得不到,得到之後又會失去,痛苦隨之産生,由痛苦驅使就會造作不善業,這就是欲界。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說:“雖未斷除諸貪執,卻莫貪得無厭也!”欲界衆生沒有貪欲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要貪得無厭,一定要有限度,特別是一個修行人,不要如同世間未被正法調化的有情一般,受貪欲左右,以瘋狂的行爲來滿足自己。
欲界分爲五趣,即地獄、餓鬼、旁生、人類、天界 。
地獄:梵語“那繞嘎”,意爲心不歡喜,因爲是由非福德之業力所牽引而心不歡喜,故稱之爲地獄。有些人每天都不高興,愁眉苦臉的,這樣算不算是地獄衆生呢?
餓鬼:藏文“葉達”,意爲惦念,因爲特別餓的緣故,心中一直挂念著飲食,從而前往尋覓,所以稱爲餓鬼。有些人,每天只是想著要吃點什麼,對于飲食特別特別重視,對聞思修行一點也不考慮,總是喜歡買東西吃。
旁生:藏文“登珠”,因爲低著頭橫行而稱爲旁生。
人類:意識占主要成分,以其主觀能力,可以對外物進行改變與造作。
天界:梵語“得瓦”,意爲擁有喜樂或安樂。這裏所講的天界,是指欲界六天,即四大天王天、叁十叁天、離诤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下文會詳細分析此六欲天。
若對欲界五趣詳細分析,則地獄分爲八熱地獄——複合地獄、黑繩地獄、衆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人類分爲四大洲——南贍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以及餓鬼、旁生、六欲天,共有二十種分類,也即惡趣、善趣各十種。若再詳細分,還可以分爲叁十六種、四十種等,比如地獄有十八地獄,餓鬼有外障餓鬼、內障餓鬼、特障餓鬼;旁生可分爲海居旁生與散居旁生;人所分的四大部洲中又可分爲八小洲,這樣就有叁十六種。但本論中說欲界只有二十種,因爲寒地獄、近邊地獄均是熱地獄之從屬,故未單獨宣說,在《心性休息》以及《大圓滿前行》中對于寒地獄講得不廣的原因也是如此。
此上住所十七處,即爲色界于其中,
初叁靜慮各叁處,第四靜慮有八處。
在此欲界之上有十七處,名爲色界,其中一、二、叁禅各有叁處,即爲九處,第四禅有八處。
在欲界的上方有色界,爲何稱爲色界呢?因爲在功德、相貌、住所、受用…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