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各方面皆遠遠超勝欲界,並且能夠增上自地煩惱、具有善妙色相之故,所以稱爲色界。欲界衆生因修持四靜慮而轉生于色界,那麼,既然色界由四靜慮所攝,爲何又說有十七處呢?因所修靜慮不同,故轉生于色界之地也不相同。
所謂的色界十七處,即初叁靜慮各有叁處,第四靜慮有八處。其中第一靜慮根據上、中、下品禅定不同,而分別轉生于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第二靜慮叁處分別爲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第叁靜慮叁處爲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第四靜慮中的前叁處——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屬凡夫住處,由修習有漏上、中、下品四禅可轉生于此處;若輪番修習有漏無漏的下、中、上、極上、最上品之四禅則轉生屬于聖者所居之處的淨宮地,也即無想天、無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這樣前叁靜慮各有叁處,第四靜慮有八處,共十七處。但是,克什米爾有部一些論師認爲,在名稱上雖然是十七個,實際上只有十六個色界天,因爲他們認爲初靜慮中的大梵天與梵輔天實際上是一個,其中大梵天就如同現在的一個城市,而梵輔天就像是城市的邊緣地帶,因此不必分開單獨安立。關于經部觀點,則說法不一,《俱舍論頌疏》中說:“此經部宗,除無想天者,以無想天與廣果天身壽等,所以無想攝入廣果,更不別立。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壽不同故;亦立無想天,謂與廣果因果別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演培法師在其《俱舍論頌講記》中說:“頌疏說此十七處,是經部師立,那是錯誤的。正理二一說:“上座色界立十八天……無想有情于第四定,爲第四處,與廣果天有差別故,處成十八。””《講記》中認爲,上座所指的實際就是經部,因此說經部的觀點是色界有十八處。《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中說:“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有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六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觀點一致,認爲色界有十八天。
無色界則無住所,由轉生而分四種,
彼處同分與命根,即心相續之所依。
無色界無有單獨的住處,根據其禅定不同,所轉生之處有四種差別。因無有色法之故,其心心所法依靠同分及命根等不相應行而得以相續。
無色界沒有色法的緣故,無有方位可指,因此也就無有處所,轉生于無色界的有情在獲得無色界等持而未退失的情況下,無論死于何處,立即在此處形成四名蘊,成爲無色界衆生。不過,雖然沒有單獨的處所,所轉生之處也並不是沒有分類,根據其所修持之禅定賢劣程度的不同,所轉生的無色界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種差別。其中空無邊處是指厭離形色之身,觀想一切皆爲虛空,然後加行入于空無邊處定,後來即轉生此處;識無邊處,由厭離空無邊處,轉而思維清淨眼等六識,由此加行而得以轉生;無所有處即超越識無邊處定,了知一切所緣皆爲無有,入無所有定而思維何者亦無有,依此力則轉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天,乃叁界最高天,所以又稱爲有頂天,此天之禅定,沒有下地之粗想,因此稱爲非想,但也不是沒有細微之想,所以叫做非非想。因此,每一位修行人在修習禅定時一定要注意,上師的竅訣非常重要,我們若盲目執著上述的任何一種境界,很可能會轉生于那一處,這樣仍未超離叁界,不是真正的解脫。
對于無色界是否具有色法,各大論師的觀點也不盡相同。克什米爾有部宗論師認爲,無色界是無有色法的,因此也不會有單獨的處所;紅衣派有部宗認爲,無色界有細微的色法,位于色界之上;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無色界有細微色法,因色法極其細微之故,對其加否定詞而說“無色”,是從不明顯角度講的。
按照克什米爾有部宗的觀點,無色界根本無有色法,那此界衆生之心依靠何者而得以相續呢?他們認爲是依靠同分與命根。有部認爲同分、命根等不相應行是實有存在的;在藏文注釋中有一個“亦”字,在這裏沒有翻譯出來,藏文中的“亦”字表明,無色界衆生之心還可依靠異生、非具、得繩等得以相續。但是,經部宗認爲,無色界衆生並非僅依靠同分與命根存活,還需依靠業,因無色界衆生是以前修持等持力的異熟果報成熟,依靠這種業力,他的心相續得以存活。
那麼,欲界、色界衆生的心相續不依靠命根與同分嗎?不依靠。因爲此二界衆生對色法非常執著,而無色界衆生以等持力已經遠離色法之想,其力量強大,因此只有無色界衆生的心相續依靠命根與同分。
丙二、五趣之分類:
彼中地獄等五趣,經中宣說各名稱,
非煩惱性非有記,所謂衆生非中有。
地獄等五趣在《宣說叁有經》中已經依各自名稱進行了宣說,其本體不是煩惱性,也不是有記善法,而且五趣衆生不包括中有身。
以上已經辨明了叁界,那叁界中是否五趣全部具足呢?欲界中,地獄、餓鬼、旁生以及人趣全部具足,天趣僅具足一分;色界與無色界只具足天趣。
五趣的本體是善是惡呢?“非煩惱性非有記。”不是有記法,有記法包括善、不善兩種,五趣本性若善,則具有邪見而斷善根之人不應存在;若五趣本性爲不善法或有覆無記法,則未離貪的阿羅漢應該不屬于五趣衆生,但其雖無煩惱,身體仍屬五趣,因爲小乘認爲,不僅阿羅漢,就連佛的身體也是包括在五趣之中的。
因此說,五趣屬于無覆無記法,非善非惡,在此中感受衆多生死之有情被稱爲衆生。有部宗認爲,衆生是一種實有物體;經部宗則認爲蘊的相續假立被稱爲衆生;中觀宗認爲五蘊的假合可以叫做衆生,經部與中觀的觀點基本上一致,認爲衆生非實有存在。那麼,五趣衆生是否包括中有呢?“所謂衆生非中有”,總的來講,中有身應該是衆生,但按照本論觀點,中有身不屬于五趣的任何一趣,因爲五趣是所要轉生之處,中陰身結生後的衆生才屬于五趣之中,而中陰身還屬于未轉生的階段,《自釋》中說:“趣義不相應故,趣謂所往不可說言中有是所往……二趣中故名爲中有。”也就是說,“趣”是所應去的處所,中有是處于二趣中間的能往,因此不能將其包括于五趣之中。
有些論中說是“六趣”,也即將非天算爲一趣,但是本論既然說是“五趣”,非天應該屬于哪一趣呢?聖者無著菩薩認爲,非天的身體、受用與天界不相上下,且與天人屬于聯姻友伴,所以應該包括在天趣中,但是因爲已經失去天法,所以加否定詞而稱其爲非天;《正念經》中說,非天一半屬于旁生,在大海以下,一半屬于天界,在大海以上;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非天屬于天界之中,共有五趣衆生。
龍猛菩薩說:“諸佛或說我,或說有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非無我。”釋迦牟尼佛在叁轉*輪中,針對不同根基的衆生,首先在第一轉*輪中說“我是存在的”,第二轉*輪中講“我是不存在的”,第叁轉*輪中則宣講了遠離一切戲論及言說的境界,說“我超越如來藏而存在”。本論所講的,屬于第一轉*輪——“我是存在的”,也就是業、因果、輪回、器情世間全部是存在的。
既然衆生存在,其身體與意識有何區別呢?下面即介紹“法之特點”。
乙二(法之特點)分四:一、七識處;二、有情九處;叁、四識處;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
丙一、七識處:
身不同與識不同,身不同與識一致,
相反以及身識一,無色界中初叁處。
此等即是七識處,余者非有彼能毀。
身識皆不同的人及諸欲天,身不同、識一致的初劫之初靜慮,身相同、識不同之二禅天,身識皆同之叁禅天以及無色界初叁處,此七處稱爲七識處。其他處不能稱爲識處,因爲識能被摧毀之故。
何爲識處?識以愛的方式得以增上。如對自己的禅定、處所有一種貪愛,, 以此方式, 心識得以增長。
既然說“七識處”,七種識處是指哪些呢?第一識處是指“身不同與識不同”,身體和意識皆不相同的有一部分衆生,也就是欲界以及諸欲天。如叁十叁天和四大天王的身體、相貌、大小、顔色、形狀等各方面皆不相同,其心識也是苦樂喜舍,有種種差別。欲界中,人與人無論身體還是意識也都不相同,如現在有很多雙胞胎,長得非常像,但實際上,仔細看還是有差別,而且兩個人的性格、愛好、素質等各方面也完全不同。再比如,演毛澤東的演員與毛澤東,他們兩個人,大家都說:“長得太像了,演得太好了……”但實際上是否相同呢?完全不同,他們的身體不同,意識也不相同。
第二識住是指身體不同、識相同的第一靜慮叁處衆生,此叁處天人的身體不同,因爲梵衆天與梵輔天衆生的身體、顔色、言語、衣裳等要比大梵天小,但他們的意識是相同的,因爲大梵天在光明天時曾這樣想:我要造一個梵天世界。後來他來到梵天世界不久,即有很多新的梵衆天天人,所以大梵天此時認爲:這些衆生皆是由我的願力所生。然後這些新生眷屬也認爲:我們均由大梵天之意願所生。所以說他們的意識是一致的。
第叁識住則與第二識住相反,也就是身體相同、識不同的第二禅天天人。二禅天的天人皆爲光身,其顔色、相狀都是比較相同的。但他們的意識則不相同,因爲他們的一些樂受未真正成熟,有些對未至定生起意樂,有些對正行生起意樂,因此根據其意樂的不同,有些住于未至定中,有些住于正禅之中。不過這也是有部宗的不同說法,實際上,人類當中也可以如此安立,比如出家人全部穿著紅色的袈裟,身體是相同的,但心識則不相同,有些想回家去看看父母,有些則在學院裏認真地聞思,所以也可以說他們是身相同、識不同。
然後第四識住是第叁禅,也即身體與意識皆爲一致。他們的身體、顔色等都是相同的,而心識都安住于一種禅定的樂受之中。第五、六、七識住,分別是指無色界的前叁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以上已經宣說了七識處,但…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