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其他地方也是有心識的,爲什麼只是將以上七處稱爲“處”呢?其他的如無色界的有頂、色界四禅以及欲界叁惡趣都不是識處,前面講過,所謂的識處是以愛的方式可以增長其心識的,但叁惡趣衆生對于自己所居之處産生極大厭離,並以痛苦來摧毀;四禅無想定以無因果之想來摧毀;無色界的有頂天則以滅盡定來摧毀,因此說,不能將此五處稱爲識處。
丙二、有情九處:
有頂無想天衆生,經說有情之九處。
因于不欲之中住,是故其余非稱處。
七識處以及有頂與無想天衆生,即是經中所說的有情九處。其余叁惡趣與無想天以外的四禅衆生,因不願于所居之處安住,所以不稱爲處。
衆生九處,亦可稱爲九有情居或九衆生居,又可簡稱爲九有或九居。何爲衆生九處呢?前面所講之七識處以及有頂、無想天衆生即是衆生九處。
那麼,惡趣以及無想天以外的四禅衆生爲何不稱爲有情之處呢?所謂的衆生九處是指衆生都願意從他處來于此中安住,並且不願離開。但是叁惡趣衆生依靠業力之魔的招感,不得不居于此處,如同監獄衆生時刻想從中出離,因此不稱爲處。另外,除無想天以外的四禅衆生,均想離開自己所居之處而到無想天去,因爲他們認爲在那裏能夠獲得涅槃,所以也不能將無想天以外的四禅安立爲處。
比如五明佛學院,上師如意寶在時(此時法王如意寶未圓寂),自然而然會有天南海北的衆多弟子聚集,古人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均會將這裏作爲所歡欣居住之處,這均是由于上師如意寶的威力所致,確實,在這裏有佛法甘露的滋潤,只要自己的心相續與佛法相應,一定會有很大利益。因此,大家不要把學院看成是惡趣處一樣的,總是想往外面跑,一旦上師法王如意寶不在,那時候,法師們講經說法也不一定有,你如果再想將這裏作爲所居之處,可能也沒有機緣了,所以大家還是珍惜現在的時光。
丙叁、四識處:
四處有漏之四蘊,自地獨識未說處。
四識處即指自地所攝的有漏色、受、想、行四蘊,唯獨識蘊不說爲處。
除七識處外,經中還經常說“四識處”,四識處是指哪些呢?即指從惡趣至有頂之間的有漏四蘊。爲何不將識蘊稱爲識處呢?“處”是指意識所安住的對境,比如喇榮,我們可以說它是自己的住處,但能否將“自己”稱爲住處呢?不能。因此說,單獨的識不能稱其爲識處,如同國王不是他的寶座一樣,而四蘊可以稱爲識處,因它們是識所安住之處。
無漏四蘊能否稱爲識處呢?不能,因爲是摧毀有漏蘊之因。既然如此,他地的有漏四蘊可否稱爲識處呢?也不可以,因爲識處是以愛的方式安住,而他地的有漏蘊不能成爲所住。
丙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
如若歸納有四類。
七識處與四識處如果歸納來講則有四類。
以上已經講了七識處與四識處,此二者包括所有的意識嗎?此二者之間可以互相含攝嗎?這可以分四種情況:第一類,可以爲七識處所攝而不爲四識處所攝,如七識處中的識蘊,在四識處中,識蘊是不包括的;第二類,四識處攝而七識處不含攝,如七識處中的叁惡趣、第四禅以及有頂的有漏四蘊,因爲意識不願安住其中;第叁類,七識處與四識處中皆不攝,如第四禅、有頂和惡趣的識蘊;第四類,七識處與四識處二者皆攝,如七識處中識蘊以外的有漏四蘊。
乙叁(廣說自性)分叁:一、識入之理;二、識住之理;叁、識去之理。
丙一(識入之理)分二:一、所入之處;二、入者中有。
丁一、所入之處:
有情具卵等四生,人與旁生具四種,
一切地獄與天界,中有唯有一化生。
餓鬼亦有胎生二。
叁界有情具有胎、卵、濕、化四生。其中人與旁生四種生均具足,地獄、天界以及中有唯一是化生,餓鬼具有胎生與化生兩種。
叁界五趣,有情生生不息、不斷流轉,那麼,他們是以何種方式受生的呢?“有情具卵等四生”,有情受生的方式共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此四生的說法,大小乘均如此承許,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等論典中也專門廣講過濕生的道理。而且,現代科學也是如此承許,如一些科學書籍上介紹:在一個古老的森林中,有個女人生了一顆特別大的人蛋,這個蛋通過六個月孵育之後,逐漸破開,發現裏面有很多小孩子。但是,現代科學對此無法解釋,認爲非常稀有,將其作爲課題來研究、觀察,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早已在經典中詳細講述過這個問題了。
四生應該如何解釋呢?
胎生:與母體關系密切,需長時間在母胎中孕育才能出生,且出生之後不能獨立生活,需要依靠父母才得以生存。《自釋》中說:“謂有情類生從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馬牛豬羊驢等。”《集異門論》雲:“雲何胎生?答:若諸有情從胎而生,謂在胎藏先爲胎藏之所纏裹,後破胎藏方得出生。”
卵生:與母體關系不如胎生密切,因出母體時仍是一個卵,但也需要母體孵化才能脫殼而出。《自釋》中說:“謂有情類生從卵殼是名卵生,如鵝孔雀鹦鹉雁等。”《大乘義章》曰:“如諸鳥等,依于卵殼而受形者,名爲卵生。”關于卵生,還有說是母體生下一卵,之後此卵自行出生,或者再再蛻變,不過與此說法無有相違之處。
濕生:借助濕氣得以出生,母體僅作爲出生所依附之處。《自釋》中說:“謂有情類生從濕氣是名濕生,如蟲飛蛾蚊蚰蜒等。”《集異門論》雲:“雲何濕生?答:若諸有情,輾轉溫暖,輾轉潤濕,輾轉集聚,或依糞聚,或依注道,或依穢廁,或依腐肉,或依陳粥,或依叢草,或依稠林,或依草庵,或依葉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出生……廣說乃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濕生。”
化生:不需要父母等外緣,依自己的意識欲望與業力忽然出生。《自釋》中說:“謂有情類無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無而欻有故名爲化。”《大乘義章》曰:“言化生者,如諸天等,無所依托,無而忽起,名曰化生。若無依托,雲何得生?如地論釋,依業故生。”
五趣有情全部具足四生嗎?不一定。
人類與旁生四生全部具足,人類于初劫時皆爲化生,後來開始積聚財産,漸漸地,人與人之間産生染愛之心,之後即有胎生。蓮花生大師就是于蓮花之中化生,但也有人認爲,蓮花生大師不是化生,而是胎生,因爲在某些論部中常說“他的父親如何如何……”,所以應是胎生。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續》注釋中對這個問題解釋得非常清楚,他說:“父子”可以有佛法方面的父子也可以有種性方面的父子,如經常提到的龍猛父子,因月稱菩薩是龍猛菩薩佛法上的傳承弟子,因此將其稱爲父子,而蓮花生大師無有真實的父母,是從蓮花中化生,所謂的父子關系僅是從佛法方面安立的。人類也有濕生者,如自乳國王,于長淨國王頭頂降生,因此也叫頂生王(此公案于《白蓮花論》中有詳細記載);《毗奈耶經》中記載:以前有一個樂紮布花園,其中有一棵特殊的芒果樹,看樹的人覺得奇怪,便問一個看相的人,看相者說:七天之後,芒果樹中會出現一個女人。後來確實在芒果樹中出現一個女人,于是就將她稱爲芒果生,芒果生曾做過妓女,後來被波斯匿王收爲妃子。《涅槃經》中也講到:芒果生女人屬于濕生。另外,人類也有卵生,如商人與鶴交媾後生下的長老劄與長老劄雄,此二人長大後出家修行,證得阿羅漢果。現在的多數人爲胎生。
旁生也有四生,如《樓炭經》雲:“四生金翅鳥,還食四生龍。”金翅鳥也即大鵬鳥,大鵬經常吃龍,而大鵬與龍四生都是具足的。另外,旁生中比如牦牛屬于胎生;雞、鴨等屬于卵生;一般夏天時,地面比較潮濕處經常會有小蟲出現,它們形成得非常快速;龍與金翅鳥皆有化生。
一般地獄、天界以及中有的衆生唯一是化生,它們以強大的業力,在極短時間中圓滿其身體,然後感受業報。
餓鬼大多數是化生,但也有胎生的,在《大圓滿前行》中有一公案:一個餓鬼有五百個孩子,她對晝辛吉尊者說:如果你遇到這五百個孩子的父親,請讓他快點回來,他到印度金剛座去尋找食物,已經十二年了還未回來。因此說餓鬼也有胎生。
有些人說:極樂世界不僅有化生,而且也有胎生,因爲生于極樂世界的人,有的生于蓮花之內,而蓮花長時不開,如同胎生者被裹縛于胎藏之內,所以也叫做胎生。
四生之中哪一個最爲善妙呢?化生、濕生、胎生、卵生中前前善妙,其中化生不傷害其他衆生,對自己也無有損害;濕生者自己雖然感受痛苦,但不損害他人;而胎生不僅自己要感受一次痛苦,還會使他人也産生痛苦,故對自他皆有傷害;卵生不僅自他皆感受痛苦,且自己要承受兩次痛苦,如雞蛋從母體中出來時,母親與自己都很痛苦,然後在蛋殼破開時,自己又會感受一次降生的痛苦。因此,大家一定要認真地聞思佛法,並將其真正的運用到相續當中,這樣才能脫離四生所帶來的痛苦,以人們非常熟悉的胎生來說,孩子的降生給母親帶來的痛苦是非常強的,《大圓滿前行》中也講過:這時的母親即將接近死亡。以前堪布曲恰講課時說:“不下工夫的人什麼都不能成就,就像女人生孩子,如果沒有勇氣也是不行的,不信的話,你們問這些老年有經驗的女人。”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學習解脫法一定要有勇氣、有毅力,一定要下苦功,否則做任何事情也是不能成功的。
既然說化生最殊勝,爲什麼悉達多太子不示現化生呢?世親論師在《自釋》中說:“現受胎生有大利故。謂爲引導諸大釋種親屬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類令知菩薩是輪王種,生敬慕心,因得舍邪趣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義,我曹亦爾,何爲不能,因發正勤專修正法。又若不爾,族姓難知,恐疑幻化爲天爲鬼,如外道論矯設謗言:過百劫後當有大幻出現于世啖食世間。故受胎生息諸疑謗。有余師說,爲留身界故受胎生,令無量人及諸異類,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及證解脫;若受化生無外種故,身才…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