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38

  ..续本文上一页等各方面皆远远超胜欲界,并且能够增上自地烦恼、具有善妙色相之故,所以称为色界。欲界众生因修持四静虑而转生于色界,那么,既然色界由四静虑所摄,为何又说有十七处呢?因所修静虑不同,故转生于色界之地也不相同。

  所谓的色界十七处,即初三静虑各有三处,第四静虑有八处。其中第一静虑根据上、中、下品禅定不同,而分别转生于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静虑三处分别为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第三静虑三处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静虑中的前三处——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属凡夫住处,由修习有漏上、中、下品四禅可转生于此处;若轮番修习有漏无漏的下、中、上、极上、最上品之四禅则转生属于圣者所居之处的净宫地,也即无想天、无恼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这样前三静虑各有三处,第四静虑有八处,共十七处。但是,克什米尔有部一些论师认为,在名称上虽然是十七个,实际上只有十六个色界天,因为他们认为初静虑中的大梵天与梵辅天实际上是一个,其中大梵天就如同现在的一个城市,而梵辅天就像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因此不必分开单独安立。关于经部观点,则说法不一,《俱舍论颂疏》中说:“此经部宗,除无想天者,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所以无想摄入广果,更不别立。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寿不同故;亦立无想天,谓与广果因果别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演培法师在其《俱舍论颂讲记》中说:“颂疏说此十七处,是经部师立,那是错误的。正理二一说:“上座色界立十八天……无想有情于第四定,为第四处,与广果天有差别故,处成十八。””《讲记》中认为,上座所指的实际就是经部,因此说经部的观点是色界有十八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说:“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观点一致,认为色界有十八天。

  无色界则无住所,由转生而分四种,

  彼处同分与命根,即心相续之所依。

  无色界无有单独的住处,根据其禅定不同,所转生之处有四种差别。因无有色法之故,其心心所法依靠同分及命根等不相应行而得以相续。

  无色界没有色法的缘故,无有方位可指,因此也就无有处所,转生于无色界的有情在获得无色界等持而未退失的情况下,无论死于何处,立即在此处形成四名蕴,成为无色界众生。不过,虽然没有单独的处所,所转生之处也并不是没有分类,根据其所修持之禅定贤劣程度的不同,所转生的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种差别。其中空无边处是指厌离形色之身,观想一切皆为虚空,然后加行入于空无边处定,后来即转生此处;识无边处,由厌离空无边处,转而思维清净眼等六识,由此加行而得以转生;无所有处即超越识无边处定,了知一切所缘皆为无有,入无所有定而思维何者亦无有,依此力则转生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天,乃三界最高天,所以又称为有顶天,此天之禅定,没有下地之粗想,因此称为非想,但也不是没有细微之想,所以叫做非非想。因此,每一位修行人在修习禅定时一定要注意,上师的窍诀非常重要,我们若盲目执著上述的任何一种境界,很可能会转生于那一处,这样仍未超离三界,不是真正的解脱。

  对于无色界是否具有色法,各大论师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克什米尔有部宗论师认为,无色界是无有色法的,因此也不会有单独的处所;红衣派有部宗认为,无色界有细微的色法,位于色界之上;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无色界有细微色法,因色法极其细微之故,对其加否定词而说“无色”,是从不明显角度讲的。

  按照克什米尔有部宗的观点,无色界根本无有色法,那此界众生之心依靠何者而得以相续呢?他们认为是依靠同分与命根。有部认为同分、命根等不相应行是实有存在的;在藏文注释中有一个“亦”字,在这里没有翻译出来,藏文中的“亦”字表明,无色界众生之心还可依靠异生、非具、得绳等得以相续。但是,经部宗认为,无色界众生并非仅依靠同分与命根存活,还需依靠业,因无色界众生是以前修持等持力的异熟果报成熟,依靠这种业力,他的心相续得以存活。

  那么,欲界、色界众生的心相续不依靠命根与同分吗?不依靠。因为此二界众生对色法非常执著,而无色界众生以等持力已经远离色法之想,其力量强大,因此只有无色界众生的心相续依靠命根与同分。

  丙二、五趣之分类:

  彼中地狱等五趣,经中宣说各名称,

  非烦恼性非有记,所谓众生非中有。

  地狱等五趣在《宣说三有经》中已经依各自名称进行了宣说,其本体不是烦恼性,也不是有记善法,而且五趣众生不包括中有身。

  以上已经辨明了三界,那三界中是否五趣全部具足呢?欲界中,地狱、饿鬼、旁生以及人趣全部具足,天趣仅具足一分;色界与无色界只具足天趣。

  五趣的本体是善是恶呢?“非烦恼性非有记。”不是有记法,有记法包括善、不善两种,五趣本性若善,则具有邪见而断善根之人不应存在;若五趣本性为不善法或有覆无记法,则未离贪的阿罗汉应该不属于五趣众生,但其虽无烦恼,身体仍属五趣,因为小乘认为,不仅阿罗汉,就连佛的身体也是包括在五趣之中的。

  因此说,五趣属于无覆无记法,非善非恶,在此中感受众多生死之有情被称为众生。有部宗认为,众生是一种实有物体;经部宗则认为蕴的相续假立被称为众生;中观宗认为五蕴的假合可以叫做众生,经部与中观的观点基本上一致,认为众生非实有存在。那么,五趣众生是否包括中有呢?“所谓众生非中有”,总的来讲,中有身应该是众生,但按照本论观点,中有身不属于五趣的任何一趣,因为五趣是所要转生之处,中阴身结生后的众生才属于五趣之中,而中阴身还属于未转生的阶段,《自释》中说:“趣义不相应故,趣谓所往不可说言中有是所往……二趣中故名为中有。”也就是说,“趣”是所应去的处所,中有是处于二趣中间的能往,因此不能将其包括于五趣之中。

  有些论中说是“六趣”,也即将非天算为一趣,但是本论既然说是“五趣”,非天应该属于哪一趣呢?圣者无著菩萨认为,非天的身体、受用与天界不相上下,且与天人属于联姻友伴,所以应该包括在天趣中,但是因为已经失去天法,所以加否定词而称其为非天;《正念经》中说,非天一半属于旁生,在大海以下,一半属于天界,在大海以上;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非天属于天界之中,共有五趣众生。

  龙猛菩萨说:“诸佛或说我,或说有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非无我。”释迦牟尼佛在三转*轮中,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首先在第一转*轮中说“我是存在的”,第二转*轮中讲“我是不存在的”,第三转*轮中则宣讲了远离一切戏论及言说的境界,说“我超越如来藏而存在”。本论所讲的,属于第一转*轮——“我是存在的”,也就是业、因果、轮回、器情世间全部是存在的。

  既然众生存在,其身体与意识有何区别呢?下面即介绍“法之特点”。

  乙二(法之特点)分四:一、七识处;二、有情九处;三、四识处;四、观察七识处与四识处所摄之义。

  丙一、七识处:

  身不同与识不同,身不同与识一致,

  相反以及身识一,无色界中初三处。

  此等即是七识处,余者非有彼能毁。

  身识皆不同的人及诸欲天,身不同、识一致的初劫之初静虑,身相同、识不同之二禅天,身识皆同之三禅天以及无色界初三处,此七处称为七识处。其他处不能称为识处,因为识能被摧毁之故。

  何为识处?识以爱的方式得以增上。如对自己的禅定、处所有一种贪爱,, 以此方式, 心识得以增长。

  既然说“七识处”,七种识处是指哪些呢?第一识处是指“身不同与识不同”,身体和意识皆不相同的有一部分众生,也就是欲界以及诸欲天。如三十三天和四大天王的身体、相貌、大小、颜色、形状等各方面皆不相同,其心识也是苦乐喜舍,有种种差别。欲界中,人与人无论身体还是意识也都不相同,如现在有很多双胞胎,长得非常像,但实际上,仔细看还是有差别,而且两个人的性格、爱好、素质等各方面也完全不同。再比如,演毛泽东的演员与毛泽东,他们两个人,大家都说:“长得太像了,演得太好了……”但实际上是否相同呢?完全不同,他们的身体不同,意识也不相同。

  第二识住是指身体不同、识相同的第一静虑三处众生,此三处天人的身体不同,因为梵众天与梵辅天众生的身体、颜色、言语、衣裳等要比大梵天小,但他们的意识是相同的,因为大梵天在光明天时曾这样想:我要造一个梵天世界。后来他来到梵天世界不久,即有很多新的梵众天天人,所以大梵天此时认为:这些众生皆是由我的愿力所生。然后这些新生眷属也认为:我们均由大梵天之意愿所生。所以说他们的意识是一致的。

  第三识住则与第二识住相反,也就是身体相同、识不同的第二禅天天人。二禅天的天人皆为光身,其颜色、相状都是比较相同的。但他们的意识则不相同,因为他们的一些乐受未真正成熟,有些对未至定生起意乐,有些对正行生起意乐,因此根据其意乐的不同,有些住于未至定中,有些住于正禅之中。不过这也是有部宗的不同说法,实际上,人类当中也可以如此安立,比如出家人全部穿着红色的袈裟,身体是相同的,但心识则不相同,有些想回家去看看父母,有些则在学院里认真地闻思,所以也可以说他们是身相同、识不同。

  然后第四识住是第三禅,也即身体与意识皆为一致。他们的身体、颜色等都是相同的,而心识都安住于一种禅定的乐受之中。第五、六、七识住,分别是指无色界的前三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

  以上已经宣说了七识处,但…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