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39

  ..续本文上一页是其他地方也是有心识的,为什么只是将以上七处称为“处”呢?其他的如无色界的有顶、色界四禅以及欲界三恶趣都不是识处,前面讲过,所谓的识处是以爱的方式可以增长其心识的,但三恶趣众生对于自己所居之处产生极大厌离,并以痛苦来摧毁;四禅无想定以无因果之想来摧毁;无色界的有顶天则以灭尽定来摧毁,因此说,不能将此五处称为识处。

  丙二、有情九处:

  有顶无想天众生,经说有情之九处。

  因于不欲之中住,是故其余非称处。

  七识处以及有顶与无想天众生,即是经中所说的有情九处。其余三恶趣与无想天以外的四禅众生,因不愿于所居之处安住,所以不称为处。

  众生九处,亦可称为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又可简称为九有或九居。何为众生九处呢?前面所讲之七识处以及有顶、无想天众生即是众生九处。

  那么,恶趣以及无想天以外的四禅众生为何不称为有情之处呢?所谓的众生九处是指众生都愿意从他处来于此中安住,并且不愿离开。但是三恶趣众生依靠业力之魔的招感,不得不居于此处,如同监狱众生时刻想从中出离,因此不称为处。另外,除无想天以外的四禅众生,均想离开自己所居之处而到无想天去,因为他们认为在那里能够获得涅槃,所以也不能将无想天以外的四禅安立为处。

  比如五明佛学院,上师如意宝在时(此时法王如意宝未圆寂),自然而然会有天南海北的众多弟子聚集,古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均会将这里作为所欢欣居住之处,这均是由于上师如意宝的威力所致,确实,在这里有佛法甘露的滋润,只要自己的心相续与佛法相应,一定会有很大利益。因此,大家不要把学院看成是恶趣处一样的,总是想往外面跑,一旦上师法王如意宝不在,那时候,法师们讲经说法也不一定有,你如果再想将这里作为所居之处,可能也没有机缘了,所以大家还是珍惜现在的时光。

  丙三、四识处:

  四处有漏之四蕴,自地独识未说处。

  四识处即指自地所摄的有漏色、受、想、行四蕴,唯独识蕴不说为处。

  除七识处外,经中还经常说“四识处”,四识处是指哪些呢?即指从恶趣至有顶之间的有漏四蕴。为何不将识蕴称为识处呢?“处”是指意识所安住的对境,比如喇荣,我们可以说它是自己的住处,但能否将“自己”称为住处呢?不能。因此说,单独的识不能称其为识处,如同国王不是他的宝座一样,而四蕴可以称为识处,因它们是识所安住之处。

  无漏四蕴能否称为识处呢?不能,因为是摧毁有漏蕴之因。既然如此,他地的有漏四蕴可否称为识处呢?也不可以,因为识处是以爱的方式安住,而他地的有漏蕴不能成为所住。

  丙四、观察七识处与四识处所摄之义:

  如若归纳有四类。

  七识处与四识处如果归纳来讲则有四类。

  以上已经讲了七识处与四识处,此二者包括所有的意识吗?此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含摄吗?这可以分四种情况:第一类,可以为七识处所摄而不为四识处所摄,如七识处中的识蕴,在四识处中,识蕴是不包括的;第二类,四识处摄而七识处不含摄,如七识处中的三恶趣、第四禅以及有顶的有漏四蕴,因为意识不愿安住其中;第三类,七识处与四识处中皆不摄,如第四禅、有顶和恶趣的识蕴;第四类,七识处与四识处二者皆摄,如七识处中识蕴以外的有漏四蕴。

  乙三(广说自性)分三:一、识入之理;二、识住之理;三、识去之理。

  丙一(识入之理)分二:一、所入之处;二、入者中有。

  丁一、所入之处:

  有情具卵等四生,人与旁生具四种,

  一切地狱与天界,中有唯有一化生。

  饿鬼亦有胎生二。

  三界有情具有胎、卵、湿、化四生。其中人与旁生四种生均具足,地狱、天界以及中有唯一是化生,饿鬼具有胎生与化生两种。

  三界五趣,有情生生不息、不断流转,那么,他们是以何种方式受生的呢?“有情具卵等四生”,有情受生的方式共有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此四生的说法,大小乘均如此承许,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等论典中也专门广讲过湿生的道理。而且,现代科学也是如此承许,如一些科学书籍上介绍:在一个古老的森林中,有个女人生了一颗特别大的人蛋,这个蛋通过六个月孵育之后,逐渐破开,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孩子。但是,现代科学对此无法解释,认为非常稀有,将其作为课题来研究、观察,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早已在经典中详细讲述过这个问题了。

  四生应该如何解释呢?

  胎生:与母体关系密切,需长时间在母胎中孕育才能出生,且出生之后不能独立生活,需要依靠父母才得以生存。《自释》中说:“谓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马牛猪羊驴等。”《集异门论》云:“云何胎生?答:若诸有情从胎而生,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后破胎藏方得出生。”

  卵生:与母体关系不如胎生密切,因出母体时仍是一个卵,但也需要母体孵化才能脱壳而出。《自释》中说:“谓有情类生从卵壳是名卵生,如鹅孔雀鹦鹉雁等。”《大乘义章》曰:“如诸鸟等,依于卵壳而受形者,名为卵生。”关于卵生,还有说是母体生下一卵,之后此卵自行出生,或者再再蜕变,不过与此说法无有相违之处。

  湿生:借助湿气得以出生,母体仅作为出生所依附之处。《自释》中说:“谓有情类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虫飞蛾蚊蚰蜒等。”《集异门论》云:“云何湿生?答:若诸有情,辗转温暖,辗转润湿,辗转集聚,或依粪聚,或依注道,或依秽厕,或依腐肉,或依陈粥,或依丛草,或依稠林,或依草庵,或依叶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出生……广说乃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湿生。”

  化生:不需要父母等外缘,依自己的意识欲望与业力忽然出生。《自释》中说:“谓有情类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

  五趣有情全部具足四生吗?不一定。

  人类与旁生四生全部具足,人类于初劫时皆为化生,后来开始积聚财产,渐渐地,人与人之间产生染爱之心,之后即有胎生。莲花生大师就是于莲花之中化生,但也有人认为,莲花生大师不是化生,而是胎生,因为在某些论部中常说“他的父亲如何如何……”,所以应是胎生。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续》注释中对这个问题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说:“父子”可以有佛法方面的父子也可以有种性方面的父子,如经常提到的龙猛父子,因月称菩萨是龙猛菩萨佛法上的传承弟子,因此将其称为父子,而莲花生大师无有真实的父母,是从莲花中化生,所谓的父子关系仅是从佛法方面安立的。人类也有湿生者,如自乳国王,于长净国王头顶降生,因此也叫顶生王(此公案于《白莲花论》中有详细记载);《毗奈耶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个乐扎布花园,其中有一棵特殊的芒果树,看树的人觉得奇怪,便问一个看相的人,看相者说:七天之后,芒果树中会出现一个女人。后来确实在芒果树中出现一个女人,于是就将她称为芒果生,芒果生曾做过妓女,后来被波斯匿王收为妃子。《涅槃经》中也讲到:芒果生女人属于湿生。另外,人类也有卵生,如商人与鹤交媾后生下的长老札与长老札雄,此二人长大后出家修行,证得阿罗汉果。现在的多数人为胎生。

  旁生也有四生,如《楼炭经》云:“四生金翅鸟,还食四生龙。”金翅鸟也即大鹏鸟,大鹏经常吃龙,而大鹏与龙四生都是具足的。另外,旁生中比如牦牛属于胎生;鸡、鸭等属于卵生;一般夏天时,地面比较潮湿处经常会有小虫出现,它们形成得非常快速;龙与金翅鸟皆有化生。

  一般地狱、天界以及中有的众生唯一是化生,它们以强大的业力,在极短时间中圆满其身体,然后感受业报。

  饿鬼大多数是化生,但也有胎生的,在《大圆满前行》中有一公案:一个饿鬼有五百个孩子,她对昼辛吉尊者说:如果你遇到这五百个孩子的父亲,请让他快点回来,他到印度金刚座去寻找食物,已经十二年了还未回来。因此说饿鬼也有胎生。

  有些人说:极乐世界不仅有化生,而且也有胎生,因为生于极乐世界的人,有的生于莲花之内,而莲花长时不开,如同胎生者被裹缚于胎藏之内,所以也叫做胎生。

  四生之中哪一个最为善妙呢?化生、湿生、胎生、卵生中前前善妙,其中化生不伤害其他众生,对自己也无有损害;湿生者自己虽然感受痛苦,但不损害他人;而胎生不仅自己要感受一次痛苦,还会使他人也产生痛苦,故对自他皆有伤害;卵生不仅自他皆感受痛苦,且自己要承受两次痛苦,如鸡蛋从母体中出来时,母亲与自己都很痛苦,然后在蛋壳破开时,自己又会感受一次降生的痛苦。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地闻思佛法,并将其真正的运用到相续当中,这样才能脱离四生所带来的痛苦,以人们非常熟悉的胎生来说,孩子的降生给母亲带来的痛苦是非常强的,《大圆满前行》中也讲过:这时的母亲即将接近死亡。以前堪布曲恰讲课时说:“不下工夫的人什么都不能成就,就像女人生孩子,如果没有勇气也是不行的,不信的话,你们问这些老年有经验的女人。”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习解脱法一定要有勇气、有毅力,一定要下苦功,否则做任何事情也是不能成功的。

  既然说化生最殊胜,为什么悉达多太子不示现化生呢?世亲论师在《自释》中说:“现受胎生有大利故。谓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因得舍邪趣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义,我曹亦尔,何为不能,因发正勤专修正法。又若不尔,族姓难知,恐疑幻化为天为鬼,如外道论矫设谤言: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于世啖食世间。故受胎生息诸疑谤。有余师说,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若受化生无外种故,身才…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