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40

  ..續本文上一頁殒逝無複遺形,如滅燈光即無所見。”也就是說,示現胎生有很大利益,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降生于釋迦族,可爲其族人宣說佛法,後來帕吉波國王所殘殺的釋迦族人多數是獲得果位的。第二,當時在印度,釋迦王族特別受人尊敬,以此身份也可以使很多未入佛門者生起敬心,然後歸于正法。第叁,示現人的形象可以增上諸多修行人的信心,他們心裏會想:“他即是人,可以成就佛果,我也是人,我怎麼就不能成就佛果?”由此生起大精進心。第四,釋迦牟尼佛若是化生,則人們都會認爲這是一種魔術,外道也會以此作爲借口毀謗:“他幻化于此,是要毀滅世間的。”所以佛爲了息滅種種懷疑與毀謗,而示現胎生。第五,若佛爲化生,則在涅槃時不會留下舍利,那麼也就無有以舍利度化衆生的機緣了。以前阿育王造八萬四千舍利塔作爲人們恭敬供養的對境,現在教法雖然已滅,但舍利沒有毀滅,而且仍在度化衆生。所以,釋迦牟尼佛以種種原因示現胎生,有極殊勝的利益。

  丁二(入者中有)分五:一、本體;二、能立;叁、身相;四、法之差別;五、入生之理。

  戊一、本體:

  死有中有間蘊生,未至應至之境故。

  在死有與生有之間産生的五蘊相續即是中有,尚未到達應去之處,所以不能稱其爲來世。

  本論一般講四有,即死有、中有、生有、本有。這裏首先講何爲中有。有些大衆部認爲,中陰身是不存在的。本論認爲,中陰身應該存在,它的本體是什麼呢?也即死有過後、生有之前的五蘊相續。實際上,中陰身無有真正的色蘊,但其中有一些細微的意識狀態,可將其稱爲色蘊。大圓滿中經常講四大中陰——自性中陰、臨死中陰、轉世中陰、法性中陰;也有講六大中陰,也即在前四種中陰的基礎上加睡夢中陰與禅定中陰,這兩種中陰可以包括在前面的自性中陰裏面,因爲都是處于此生的一種不同狀態,所以我們現在也可以叫做中陰。

  中有既然在死有之後,可否將其稱爲人的來世呢?有部認爲,不能稱爲來世。因爲中有還沒有到達它想要去的目的地,比如一個人已經死亡,下一輩子也許會變成牦牛,但在其還未得到牦牛的身體時,意識已經離開人的身體,而且這個身體也已經在屍陀林成爲鷹鹫的美食,此時的五蘊相續就是中陰身,當此中陰身已經到達牦牛的身體時,才可以稱其爲來世。

  有部論師是這樣回答的,但此觀點有個別論師並不承認,下面就通過理證和教證來說明這個問題。

  戊二(能立〈依據〉)分二:一、理證;二、教證。

  己一、理證:

  中有並非是後世,如谷相續同法故。

  影像本體不成立,及不同故非比喻,

  若一無有二共存,非相續因二法生。

  有部:中有存在,由相續而生故,如谷芽。大衆部:中有不存在,間斷而生,如影像。有部:首先,比喻不成立,影像本體不成立,因于一處不得二法並存;其次,意義不成立,像與中有之相續不同,因影像由物、鏡二者産生之故。

  大衆部認爲:中陰不存在,在死有過後稍稍中斷,而出現生有。如一個人死後,若七天後變成牦牛,則此七天之間是一個中斷的過程,然後是生有,再轉生爲牦牛,中間有一個中陰身沒有必要。

  首先以理證對其進行駁斥。中有並不是後世,因爲還未結生,而前世已經滅盡,中間不會有一個間斷的過程,因此中陰應該存在,是死有與生有相續的一個過程,就如同種芽相續,是接連不斷而産生的。

  大衆部認爲,這種說法不能成立。死有與生有之間應該間斷而生,如同鏡中面像是面容的相續,但卻由面容中斷而進入,同樣,生有被死有中斷之後産生是合理的。

  實際上,你們所列舉的比喻與所表達的意義皆不能成立,爲什麼呢?首先,比喻不能成立,以影像本體不成立,因于一處兩個微塵不能同時並存故,也就是說,面像由八個微塵組成,鏡子也是由八個微塵組成,若面像實有,則面像顯現于鏡中時,組成鏡子的八個微塵于何處存在?若已經不存在,則鏡子不存在,這顯然不合理;若是存在,面像與鏡二者的微塵如何共同處于同一位置,故此比喻不正確。《自釋》中以四點說明“一處二色不可並存,故像非實有”之理。第一,鏡像同處,如雲:“謂于一處鏡色及像並見現前,二色不應同處並有,依異大故。”鏡與像所依之大種不同,故此二色法不會處于同一位置,所以說像不是實有色法。第二,兩像同處,如雲:“又狹水上兩岸色形同處一時俱現二像,居兩岸者互見分明,曾無一處並見二色,不應謂此二色俱生。”狹窄兩岸的景物,同時現于同一水面,可知兩岸景物之像並非實有。第叁,影光同處,又雲:“又影與光未嘗同處,然曾見鏡懸置影中光像顯然現于鏡面,不應于此謂二並生。”以物體遮障光線後即會形成暗影,但若在此暗影處放置一面鏡子,卻可將光的影像映現出來,這說明影像不是實有。第四,遠近見別,釋雲:“或言一處無二並者,鏡面月像謂之爲二,近遠別見如觀井水,若有並生如何別見,故知諸像于理實無。”鏡中有面像與月像二者,見其中面像很近,見月像卻很遠,既然影像同處一鏡之中,爲什麼又會有遠近之別?可見,影像不是實有。

  其次,意義不能成立。鏡中面像與面容同時存在,而死有與生有是此滅彼生,故此二者完全不同。而且,面像的産生,需要面容與清潔的鏡子兩個主要條件聚合,而生有唯一由死有産生,屬于一緣生法,因此說,此影像喻在意義上也不能成立。

  由上可知,大衆部所列舉的比喻不能成立,同樣,“中有不存在”的觀點也是不能成立的。生有與死有相續而生,其中必定由中有作爲連接,所以中有應該存在。下面再以教證進一步說明。

  己二、教證:

  佛親說故有尋香,說五衆生經亦成。

  佛親口宣說尋香存在,以《五不還經》及《宣說七善士趣經》亦可成立。

  中有應該存在,世尊在《宣說七有經》中說:““有”有七種,即五趣有、業有、中有。”因此中有應該存在。

  又于《健達縛經》中雲:“若現前叁處,則子住于母胎中,具足堪能、月經,父母貪愛交媾,尋香。”此中尋香即指中陰身,也就是說,若想進入母胎需要叁個條件具足:母親身體無病具足月經、父母交媾、有尋香現前。以此可證明中陰身存在,否則,爲什麼要說“有尋香現前”呢?

  對方認爲:尋香也即五蘊滅盡。也就是說,他們認爲此滅法即爲尋香。但是,滅法爲中陰身不合理,《達林之子經》中雲:“汝之尋香即刹帝利種姓或……”經中說,此尋香是東方而來、西方而來、是刹帝利種姓……但是滅法不會有種姓,或說其從東方來,從西方來。

  再者,《五不還經》中說:“有五不還。一者中般,二者生般,叁無行般,四有行般,五者上流。”中般即于中有位入無余涅槃之不還果聖者。所以,中有應該存在,否則中般亦應不存在。

  這時,對方反駁說:有一天界名爲中,于此般涅槃即爲中般。這樣一來,生般涅槃等也應是針對天人種性而言了,你們如果不如此承許,那也不應該單單說中般是針對天人而言的。而且,《宣說七善士趣經》中說:“中般涅槃有迅速涅槃等叁種。”下面講二十僧伽時會講到,中般涅槃分爲叁種:迅速般涅槃、非速般涅槃、經久般涅槃。迅速般涅槃指剛剛獲得中有時得般涅槃;非速般涅槃指于中有停住期間得般涅槃;經久般涅槃指中有將滅,臨近生有時得般涅槃。實際上,此叁者分別是針對利根者的上、中、下品而言的,大圓滿中也說,利根者即生成就、中根者中陰成就、下根者來世成就。

  以上以教證亦證明中有是存在的。密法中將中陰分析得非常細致,而且,中陰身是在座每一位修行人不久的將來必定經過的,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現在于東南亞非常暢銷,也許主要是因爲索甲仁波切將中陰救度密法中的一些內容,以現代人的口吻表達出來,這樣使很多人覺得非常稀有。因此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大家應該多了解,在中陰階段一定會有所幫助。

  戊叁、身相:

  此一引業相同故,如當本有之身形,

  本有即是死有前,居生有之刹那後。

  中陰身與當來之本有的身形相同,因是同一引業之故。本有就是指居于生有之後、死有之前的五蘊相續。

  何爲引業呢?第五品中將會講到引業與滿業,所謂引業就是指決定使某一有情在來世將轉生于某處之業;滿業則爲轉生之後所受之業果。那麼何爲四有呢?本有,即一個衆生從母胎出生的刹那,一直到最後死亡的一刹那之間。死有與生有只是一刹那,死有即死亡或說氣息斷盡的最後一刹那;生有即剛剛出生的一刹那。本有是位于死有之前、生有之後的五蘊相續,中有則是死有之後、生有之前的五蘊相續。密宗也有四種中陰的說法,其觀點與本論稍有不同,密法中,臨死中陰是指從罹患不治之症開始,一直到內呼吸停止或死亡狀態來臨的這段時間;之後,屬于法性中陰階段;法性中陰過後即爲受生中陰,也叫轉世中陰,此後開始投生即形成自性中陰。在《空行心滴》、《聞解脫》中的一些分析方法也稍有不同,但本論的分析方法比較好懂。

  按有部觀點中陰身應該存在,它的身形如何呢?中陰身的身形與本有的身形相同,如即生是人,來世將成爲天人,則中陰身的形象即爲天人形象,爲什麼這樣承認呢?因爲中有與本有的引業相同之故。但是,《自釋》中提出一個疑問:若中陰身的形象與本有相同,爲什麼悉達多太子的母親會夢到六牙白象入于胎中?爲什麼不是悉達多太子的形象呢?世親論師回答說:這只是一個吉祥夢兆而已。比如在迦葉佛時,有一位國王做了十個夢,有十八個人拿一塊布;一個大象從房中出來,但尾巴仍夾在窗中……這十個夢境,預示著未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些修行人會出現一些不如法的現象,但這並不是未來釋迦牟尼佛教法當中所有的狀況在夢中真實出現,只是相兆而已,這一點應該清楚。

  一些大乘論典有關中陰身形象的問題,與本論觀點有些不同。密宗說中陰如果是八天,則前四天爲人形,後四天爲天人形象。一般來講,也沒有…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