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42

  ..續本文上一頁

  了知入胎前叁種,輪王緣覺與佛陀,

  福或智慧或福慧,廣大之故次第知。

  上述講到的四種入胎情況,前叁種分別指轉輪王、緣覺與佛陀,由于他們過去世積累廣大的福德、智慧以及福智二者之故,所以今世中會次第了知入胎、住胎、出胎的情況。

  前面講到入胎的四種不同情況,其中前叁者是具足正知的,第一種是轉輪王,因爲他往昔積累了廣大的福德資糧,故于今世會了知入胎;第二種指緣覺,因其于過去世多聞而且善于思擇,積累了廣大的智慧資糧,所以今世了知入胎與住胎;佛陀則在叁大阿僧祇劫當中積累福慧二資,因此全部了知。一般凡夫人由于福德與智慧資糧都非常微劣,所以入胎、住胎、出胎均不知道。

  以上是小乘《阿毗達磨》的說法,若按密宗觀點,一些如理如法修學密法的修行人,在中陰時會見到美麗的花園或者無量宮殿,這時他知道:我該入胎了。于是,將自己的父母觀想爲本尊,而自己若想智慧廣大則觀想“德”字;若希望能力廣大就觀想“吽”字;若希望悲心廣大,就把自己觀想爲“舍”字,這樣邊觀想邊發願,然後入胎,這種情況也有。這是密宗的不共特點。一般來講,凡夫在入胎後會有胎障,有些活佛也會受到胎障的影響,在入胎後就已經完全迷惑,出胎時一無所知,這種情況也是真實存在的。

  丙二(識住之理)分二:一、住于何處心之緣起;二、依何而住食之緣起。

  丁一(住于何處心之緣起)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戊一、略說:

  無我僅是蘊而已,煩惱與業作因緣,

  轉世中陰之相續,猶如燈火而入胎。

  所謂的人我並不存在,僅是蘊的相續假立而已,其以煩惱與業作爲因緣,産生中有之蘊相續,依此相續入胎,如同燈火相續不滅而去往他處一般。

  有些外道徒認爲,佛教既然說中有存在,那就必然存在從前世到今生、從今生到來世的我,因此說“我無有”不合理。

  實際上,按照中觀觀點,名言中假立的人我可以存在,但是,如果真正去觀察:一個實有的我從前世來到今世,又從今世去往後世,這樣一個真實自性的我是否存在呢?並不存在,若我存在,則前世、今生、後世的這種不同階段就不合理。那“我”究竟是什麼呢?只是五蘊的聚合,《入中論》中以車作爲比喻來說明人我不存在的道理:“如車不許異支分,亦非不異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積聚複非形。”其中的車就如同我,而車支如同諸蘊,通過這種七相理論觀察,所謂的“我”並不存在,只是將五蘊的聚合假立爲我而已。

  這時,對方又提出疑問說:我是五蘊的聚合不合理,因爲這樣一來,舍棄今生五蘊而受生後世的我就不存在了。

  沒有這種過失,所謂從今生去往後世的“我”,只是一種蘊的相續,依靠這種相續可以成立補特伽羅我。

  既然如此,依靠蘊的生滅,即可完成從此處滅盡、于彼處投生的過程,不必說是蘊的“相續”,而且依此生滅刹那之蘊如何相續?對方又提出這樣的問難。

  由于一直在實有的基礎上考慮問題,所以破除實有之我後,轉而開始認爲蘊是實有,而輪回就成爲“蘊”在此處的滅盡與彼處的新生。需要了知,蘊是刹那生滅的無常法,沒有能力從前世轉至後世,不過,雖然蘊是刹那生滅之法,但依靠業和煩惱而産生中有之蘊相續,以此相續即可投生入胎,繼而産生本有,之後死有,如此一來,輪回才得以流轉不息;如同燈火雖然是刹那生滅之法,但前面的火焰與後面的火焰相續不斷産生,並且輾轉照亮屋子的各個角落一般。

  在衆多外道中,除順世外道以外,大多數都是承認有輪回的,但他們都認爲有一個實有之我在流轉輪回,包括現在的一些世間人,他們也會說“我下輩子如何如何……”,本頌針對這種“我存在”的觀點,首先提出了“無我”,繼而說雖然無我,但是依靠五蘊的相續不斷,輪回還是存在的。

  那麼,衆生在投生時,其身體與心識是否皆依父母精血産生呢?對于身體的産生,在《自釋》中提到兩種觀點:一種是身體由精血産生,一種是身體由其他大種産生,依精血安住。其實這兩種說法並不相違,因爲依靠父母的不淨種子,也即精血,逐漸地增長擴大而形成身體。但是,心識並不是依靠精血産生的,因其爲明覺的本體,由它在輪回中不斷地流轉、遷移,也就是說,今生第一刹那的心識依靠前世最後刹那的心識相續而産生。

  既然心識不依靠精血産生,爲什麼在孩子身上能夠發現很多類似父母的特征呢?父母的精血雖然不是心識産生的直接因,但卻可以起到助緣作用,如同種子播在良田中,就會結出豐碩的果實,而且味道甘美,若播撒在貧瘠的田地中,則所結果實也是鮮少、瘦澀。同理,以精血作爲緣,再加上後來共同生活的熏染,父母與子女的相似也就不足爲奇了。因此,身體與心識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講《前世今生論》時曾經提到,身體與心識並不是同一體,也不是從身體的某一部分派生出心識,暫時來講,可以將身體與心識安立爲所依、能依的關系,而且在這種關系之中,此二者互相作利害。

  有些外道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心識是接連不斷而存在,那心識是不是已經常有了?而且,由于能夠回憶前世,所以“我”也應該常有存在。

  以回憶前世不能成立我是常有,《四百論》中說:“若有宿生念,便謂我爲常,既見昔時痕,身亦應常住。”有些人一生下來,身體上就帶有一些傷痕,《前世今生論》中有很多這種例子,比如一個小女孩,能夠回憶前世並且知道前世是中彈死亡的,而且在她身上能夠清晰見到中彈的痕迹,兩叁歲時,若摸觸這個疤痕還會有痛感。若按照上述觀點,因現在心識當中能夠現起宿世的回憶,就說明我是常有的話,那麼,根據今世身體上的宿世疤痕,也可以證明身體應該是常住不變的。但是,這一點顯然不能成立。那爲什麼前世身體的疤痕會在今生身體上出現呢?月稱論師解釋《四百論》的這一頌詞時舉了一個比喻:一間茅棚頂上站了一只鴿子,而茅棚中若放一碗酸奶,鴿子的爪印就會出現在酸奶中。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緣起。一切萬法都是從空性之中依緣而起,雖然種種因果現象存在,但卻是如幻而顯的,因此不能因爲具有回憶往世的憶念,就說我是存在的,這唯是因緣假合而有,並不是前世我與今世我有直接一體的關系。

  《四百論》中的這個教證十分重要。現在的很多科學家、理論學家根本不知道生命虛幻的本質,以各種科學儀器研究,認爲回憶前世、宿世疤痕等種種現象非常奇妙,但怎樣研究也找不到一個正確的結論,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佛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告訴我們了。因此,若能將中觀與《俱舍論》的道理相結合,一定會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極大信心,由此也必定會産生真正的定解,而且這種定解是非常穩固、無法摧毀的。特別是對于前世今生的問題,一定要生起堅固的定解,這一點對于我們的修行十分關鍵。

  如同牽引漸持續,轉生後以業煩惱,

  再次前往他世間,是故有輪無初始。

  諸蘊相續以業力的牽引不斷輾轉,同樣,在轉生後,衆生依靠業與煩惱,將再次去往後世。因此說,叁有輪回無有初始。

  既然說依靠中有之蘊相續入胎,那這種相續究竟如何産生呢?衆生由于業與煩惱的牽引,首先形成凝酪等住胎五位,《自釋》中說:“謂母胎中分位有五:一、羯羅藍,二、頞部昙,叁、閉屍,四、健南,五、缽羅奢佉。”其中,第一個七日屬于羯羅藍位,是父母精血最初和合的階段;第二個七日是頞部昙位,形狀如同瘡疱;第叁個七日是閉屍位,因爲是含有血球之嫩肉,故亦稱爲血肉;第四個七日屬健南位,此時已經成爲肉團,可以觸摸,故稱爲堅肉;第五個七日是缽羅奢佉位,此時出現身體各部分的肢節,所以叫做支節位。衆生入胎後所經曆的過程,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有詳細講述,如:“凝酪膜疱及血肉,堅肉支節魚龜形,經七七日漸成身。”這裏說是七個七日,不過也只是在《自釋》所講到的第五個七日基礎上作了更加詳細的區分,所以也沒有矛盾之處。

  在第五個七日之後便會出現十二緣起中所講到的六處。之後,此胎兒在母胎中經過九個月左右即會出生,在出胎後將經曆在生五期,即嬰孩、童年、少年、中年、老年。對于在生五期的年齡階段有很多不同說法。有論師說:嬰孩是出生後直到六歲之間,童年是指六歲到十五歲,少年是十六歲到叁十歲,中年是叁十一歲到四十歲,老年則是四十一歲之後。在《俱舍論大疏》中說:嬰孩是從出生到可以玩耍之間,從開始玩耍直到可以作不淨行之前稱爲童年,可以作不淨行到叁十歲屬于少年,叁十歲到五十歲是成年,五十到七十歲是中年,老年是七十歲以後。

  衆生在出生後便以煩惱積業,之後,依靠今生所積累之業和煩惱前往他世,就這樣不斷生死流轉,所以,講義中說:“四有之輪不斷旋轉,無始無終。”

  在這裏有一個問題:講義中說“輪回無始無終”,而頌詞中則講“有輪無初始”,那我們的輪回究竟有邊還是無邊呢?若輪回有邊,則輪回空盡,諸佛事業亦盡;若輪回無邊,諸佛將無法度盡衆生,則其所發之願不能圓滿。實際上,若針對總的輪回來說是無始無終,但若針對個別衆生的輪回來講則無始有終,比如一個人從無始以來流轉到現在,在今生通過修習顯密教法,最後獲得佛果,這個人即已到達輪回之邊際。《自釋》中也這樣講:“生死決定無初,然有後邊,由因盡故。生依因故,因滅壞時,生果必亡。”就像種子,在其前面誰也找不到它的初始,但若此種子燒焦後則再也不會生芽。所以,輪回無邊是針對總的輪回來講,而個人輪回是有邊的。

  戊二(廣說)分叁:一、分位緣起;二、緣起之本體;叁、以比喻說明叁支。

  己一(分位緣起)分四:一、自性;二、觀察攝受;叁、定數之理由;四、起生之差別。

  庚一(自性)分叁:一、分類;二、各自法相;叁、彼等之必要。

  辛一、分類:

  此即緣起十二支,分爲叁份前與後,

  各自均…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