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42

  ..续本文上一页

  了知入胎前三种,轮王缘觉与佛陀,

  福或智慧或福慧,广大之故次第知。

  上述讲到的四种入胎情况,前三种分别指转轮王、缘觉与佛陀,由于他们过去世积累广大的福德、智慧以及福智二者之故,所以今世中会次第了知入胎、住胎、出胎的情况。

  前面讲到入胎的四种不同情况,其中前三者是具足正知的,第一种是转轮王,因为他往昔积累了广大的福德资粮,故于今世会了知入胎;第二种指缘觉,因其于过去世多闻而且善于思择,积累了广大的智慧资粮,所以今世了知入胎与住胎;佛陀则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积累福慧二资,因此全部了知。一般凡夫人由于福德与智慧资粮都非常微劣,所以入胎、住胎、出胎均不知道。

  以上是小乘《阿毗达磨》的说法,若按密宗观点,一些如理如法修学密法的修行人,在中阴时会见到美丽的花园或者无量宫殿,这时他知道:我该入胎了。于是,将自己的父母观想为本尊,而自己若想智慧广大则观想“德”字;若希望能力广大就观想“吽”字;若希望悲心广大,就把自己观想为“舍”字,这样边观想边发愿,然后入胎,这种情况也有。这是密宗的不共特点。一般来讲,凡夫在入胎后会有胎障,有些活佛也会受到胎障的影响,在入胎后就已经完全迷惑,出胎时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也是真实存在的。

  丙二(识住之理)分二:一、住于何处心之缘起;二、依何而住食之缘起。

  丁一(住于何处心之缘起)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戊一、略说:

  无我仅是蕴而已,烦恼与业作因缘,

  转世中阴之相续,犹如灯火而入胎。

  所谓的人我并不存在,仅是蕴的相续假立而已,其以烦恼与业作为因缘,产生中有之蕴相续,依此相续入胎,如同灯火相续不灭而去往他处一般。

  有些外道徒认为,佛教既然说中有存在,那就必然存在从前世到今生、从今生到来世的我,因此说“我无有”不合理。

  实际上,按照中观观点,名言中假立的人我可以存在,但是,如果真正去观察:一个实有的我从前世来到今世,又从今世去往后世,这样一个真实自性的我是否存在呢?并不存在,若我存在,则前世、今生、后世的这种不同阶段就不合理。那“我”究竟是什么呢?只是五蕴的聚合,《入中论》中以车作为比喻来说明人我不存在的道理:“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其中的车就如同我,而车支如同诸蕴,通过这种七相理论观察,所谓的“我”并不存在,只是将五蕴的聚合假立为我而已。

  这时,对方又提出疑问说:我是五蕴的聚合不合理,因为这样一来,舍弃今生五蕴而受生后世的我就不存在了。

  没有这种过失,所谓从今生去往后世的“我”,只是一种蕴的相续,依靠这种相续可以成立补特伽罗我。

  既然如此,依靠蕴的生灭,即可完成从此处灭尽、于彼处投生的过程,不必说是蕴的“相续”,而且依此生灭刹那之蕴如何相续?对方又提出这样的问难。

  由于一直在实有的基础上考虑问题,所以破除实有之我后,转而开始认为蕴是实有,而轮回就成为“蕴”在此处的灭尽与彼处的新生。需要了知,蕴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法,没有能力从前世转至后世,不过,虽然蕴是刹那生灭之法,但依靠业和烦恼而产生中有之蕴相续,以此相续即可投生入胎,继而产生本有,之后死有,如此一来,轮回才得以流转不息;如同灯火虽然是刹那生灭之法,但前面的火焰与后面的火焰相续不断产生,并且辗转照亮屋子的各个角落一般。

  在众多外道中,除顺世外道以外,大多数都是承认有轮回的,但他们都认为有一个实有之我在流转轮回,包括现在的一些世间人,他们也会说“我下辈子如何如何……”,本颂针对这种“我存在”的观点,首先提出了“无我”,继而说虽然无我,但是依靠五蕴的相续不断,轮回还是存在的。

  那么,众生在投生时,其身体与心识是否皆依父母精血产生呢?对于身体的产生,在《自释》中提到两种观点:一种是身体由精血产生,一种是身体由其他大种产生,依精血安住。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相违,因为依靠父母的不净种子,也即精血,逐渐地增长扩大而形成身体。但是,心识并不是依靠精血产生的,因其为明觉的本体,由它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迁移,也就是说,今生第一刹那的心识依靠前世最后刹那的心识相续而产生。

  既然心识不依靠精血产生,为什么在孩子身上能够发现很多类似父母的特征呢?父母的精血虽然不是心识产生的直接因,但却可以起到助缘作用,如同种子播在良田中,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且味道甘美,若播撒在贫瘠的田地中,则所结果实也是鲜少、瘦涩。同理,以精血作为缘,再加上后来共同生活的熏染,父母与子女的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身体与心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讲《前世今生论》时曾经提到,身体与心识并不是同一体,也不是从身体的某一部分派生出心识,暂时来讲,可以将身体与心识安立为所依、能依的关系,而且在这种关系之中,此二者互相作利害。

  有些外道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心识是接连不断而存在,那心识是不是已经常有了?而且,由于能够回忆前世,所以“我”也应该常有存在。

  以回忆前世不能成立我是常有,《四百论》中说:“若有宿生念,便谓我为常,既见昔时痕,身亦应常住。”有些人一生下来,身体上就带有一些伤痕,《前世今生论》中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一个小女孩,能够回忆前世并且知道前世是中弹死亡的,而且在她身上能够清晰见到中弹的痕迹,两三岁时,若摸触这个疤痕还会有痛感。若按照上述观点,因现在心识当中能够现起宿世的回忆,就说明我是常有的话,那么,根据今世身体上的宿世疤痕,也可以证明身体应该是常住不变的。但是,这一点显然不能成立。那为什么前世身体的疤痕会在今生身体上出现呢?月称论师解释《四百论》的这一颂词时举了一个比喻:一间茅棚顶上站了一只鸽子,而茅棚中若放一碗酸奶,鸽子的爪印就会出现在酸奶中。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缘起。一切万法都是从空性之中依缘而起,虽然种种因果现象存在,但却是如幻而显的,因此不能因为具有回忆往世的忆念,就说我是存在的,这唯是因缘假合而有,并不是前世我与今世我有直接一体的关系。

  《四百论》中的这个教证十分重要。现在的很多科学家、理论学家根本不知道生命虚幻的本质,以各种科学仪器研究,认为回忆前世、宿世疤痕等种种现象非常奇妙,但怎样研究也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佛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因此,若能将中观与《俱舍论》的道理相结合,一定会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极大信心,由此也必定会产生真正的定解,而且这种定解是非常稳固、无法摧毁的。特别是对于前世今生的问题,一定要生起坚固的定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的修行十分关键。

  如同牵引渐持续,转生后以业烦恼,

  再次前往他世间,是故有轮无初始。

  诸蕴相续以业力的牵引不断辗转,同样,在转生后,众生依靠业与烦恼,将再次去往后世。因此说,三有轮回无有初始。

  既然说依靠中有之蕴相续入胎,那这种相续究竟如何产生呢?众生由于业与烦恼的牵引,首先形成凝酪等住胎五位,《自释》中说:“谓母胎中分位有五:一、羯罗蓝,二、頞部昙,三、闭尸,四、健南,五、钵罗奢佉。”其中,第一个七日属于羯罗蓝位,是父母精血最初和合的阶段;第二个七日是頞部昙位,形状如同疮疱;第三个七日是闭尸位,因为是含有血球之嫩肉,故亦称为血肉;第四个七日属健南位,此时已经成为肉团,可以触摸,故称为坚肉;第五个七日是钵罗奢佉位,此时出现身体各部分的肢节,所以叫做支节位。众生入胎后所经历的过程,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有详细讲述,如:“凝酪膜疱及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这里说是七个七日,不过也只是在《自释》所讲到的第五个七日基础上作了更加详细的区分,所以也没有矛盾之处。

  在第五个七日之后便会出现十二缘起中所讲到的六处。之后,此胎儿在母胎中经过九个月左右即会出生,在出胎后将经历在生五期,即婴孩、童年、少年、中年、老年。对于在生五期的年龄阶段有很多不同说法。有论师说:婴孩是出生后直到六岁之间,童年是指六岁到十五岁,少年是十六岁到三十岁,中年是三十一岁到四十岁,老年则是四十一岁之后。在《俱舍论大疏》中说:婴孩是从出生到可以玩耍之间,从开始玩耍直到可以作不净行之前称为童年,可以作不净行到三十岁属于少年,三十岁到五十岁是成年,五十到七十岁是中年,老年是七十岁以后。

  众生在出生后便以烦恼积业,之后,依靠今生所积累之业和烦恼前往他世,就这样不断生死流转,所以,讲义中说:“四有之轮不断旋转,无始无终。”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讲义中说“轮回无始无终”,而颂词中则讲“有轮无初始”,那我们的轮回究竟有边还是无边呢?若轮回有边,则轮回空尽,诸佛事业亦尽;若轮回无边,诸佛将无法度尽众生,则其所发之愿不能圆满。实际上,若针对总的轮回来说是无始无终,但若针对个别众生的轮回来讲则无始有终,比如一个人从无始以来流转到现在,在今生通过修习显密教法,最后获得佛果,这个人即已到达轮回之边际。《自释》中也这样讲:“生死决定无初,然有后边,由因尽故。生依因故,因灭坏时,生果必亡。”就像种子,在其前面谁也找不到它的初始,但若此种子烧焦后则再也不会生芽。所以,轮回无边是针对总的轮回来讲,而个人轮回是有边的。

  戊二(广说)分三:一、分位缘起;二、缘起之本体;三、以比喻说明三支。

  己一(分位缘起)分四:一、自性;二、观察摄受;三、定数之理由;四、起生之差别。

  庚一(自性)分三:一、分类;二、各自法相;三、彼等之必要。

  辛一、分类:

  此即缘起十二支,分为三份前与后,

  各自均…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