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43

  ..续本文上一页有二缘起,中间八种寿圆具。

  缘起十二支可分为三方面,其中前际与后际各具两种缘起,中际具有八种缘起。若是胎生并且寿命圆满者,可于三世中圆满具足此十二支。

  缘起,即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讲中观时常说“缘起性空”,也就是说,世间万法若真正去观察,是不存在的,但在未观察时,只要因缘聚合就会出现果,这就是所谓的缘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若懂得缘起法,一方面对实有的我不会执著,另一方面,对轮回的前际后际也会生起极大定解。因此,通达缘起法非常重要。

  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按有部观点是于三世之中圆满的,其中,无明与行二支属于前世,生与老死属于后世,从识到有之间的八支属于现在世。

  一个补特伽罗若圆满具足十二缘起,需要两个条件,即胎生以及寿命圆满。其他种生,或者虽是胎生但中间死亡者均不具足。

  以上是按照有部观点讲述的三世两重因果。

  表一: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唯识宗不承认三世两重因果,他们认为,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两世中可以完成,即无明、行、识、爱、取、有六者为因,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六者为果,由于前世圆满了六因,所以才有今生的六果,同样,后世会产生六果,是因为今世圆满了六因。

  辛二、各自法相:

  烦恼现时为无明,宿业诸识名为行,

  识即结生之诸蕴,名色显露六处前,

  六处三者聚前蕴,触能知苦乐等前,

  淫爱之前乃为受,爱即行淫之贪者,

  取为得财而奔波,有为能生后世果,

  结生之蕴即是生,至受之间为老死。

  传说此乃位缘起,主要之故称支分。

  前世烦恼现前时即为无明,造作诸业时即为行;今生结生的一刹那为识,结生之后六处生前为名色,在根境识三者未聚合之前为六处,出生后到能了知苦乐感受之前为触,产生感受乃至出现淫爱之心前为受,对资具、淫爱贪著者即为爱,为获得上述妙欲资财而四处奔波即为取,能够引生后世果之业为有;依前世所造之业,后世结生之第一刹那为生,此后的名色、六处、触、受四者即称为老死。传说这是以分位缘起而宣说的。以上从主要角度为各支分安立了各自的名称。

  “十二缘起”的本体如何呢?

  一、无明:《自释》中云:“于宿生中诸烦恼位至今果熟,总谓无明。”有部认为是前世烦恼现行之五蕴。经部以上认为,所谓无明是一种单独的心所,不包括于色蕴之中。

  二、行:由于无明烦恼而造作善恶诸业的五蕴,即称为行。《自释》说:“于宿生中福等业位至今果熟,总得行名。”

  此为前世包括的二支缘起。

  三、识:今生入母胎结生的一刹那五蕴叫做识。《自释》说:“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此处的“识”指入胎刹那之五蕴,因于中阴身时具足四蕴,而在入胎刹那即具足五蕴,此时也即指四有之中的生有。

  四、名色:《自释》中说:“结生识后六处生前,中间诸位总称名色。”也就是从结生于母胎之刹那后,直到六处出现之前的五蕴,叫做名色。何为名色呢?名也就是指受想行识,在凝酪、膜胞等还未形成之前,此四者已经存在;当凝酪、膜胞等在胎中逐渐形成时,真正明显的色法出现,此即称为色。因此,中阴身入于母胎后,在身体仍未到达第五个胎位时,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并没有真实色相。此过程大概需要四周左右。

  五、六处:也即六根,此时,根等色法虽已形成,但仍不能享受外境,属于住胎五位中的第五位。《自释》:“眼等已生至根境识未和合位,得六处名。”

  六、触:《自释》:“已至三和未了三受因差别位,总名为触。”从母胎降生后,虽然根、境、识三者聚合,但尚不能了知苦、乐、舍三种感受之区别,此时的五蕴称为触,比如小孩见到红色的火,不知道它会伤害自己而去触摸。有论典说,触是指从出生到两三岁之间。此时应该属于在生五位的第一位——婴孩。

  七、受:《自释》:“已了三受因差别相未起淫贪,此位名受。”这是在生五位的第二位——童年,此时能够了知苦乐,但还未能生起贪爱之心前的五蕴叫做受。

  八、爱:也就是现在人们享受生活的过程,世间人所谓的爱情也从此时开始,《自释》云:“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此位名爱。”

  九、取:相当于现在的结婚成家。《自释》:“为得种种上妙资具周遍驰求,此位名取。”因为想要获取种种受用而到处奔波忙碌,此时的五蕴称为取。

  十、有:《自释》:“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此位名有。”奔波者为了生活,积累种种善恶之业,以此能够牵引后世。

  以上八支缘起属于今世。由于今世所造之业,在死后便会前往后世。

  十一、生:《自释》:“由是业力,从此舍命正结当有,此位名生。”由于业力而结生于后世时的五蕴。

  十二、老死:《自释》:“生刹那后,渐增乃至当来受位,总名老死。”在生后第二刹那,也即名色、六处、触、受之间的四者称为老死。此处的老死与世间“老死”之说完全不同。这里的“老死”一方面是一种改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前一刹那的灭尽也称为死,比如前面降生的五蕴,在第二刹那已经灭尽,《稻秆经》云:“名色之处即是老死,生至受间亦与彼相同。”

  以上根据有部观点讲述了十二缘起各自的本体,经部以上则认为十二缘起均是一种心所。在弥勒菩萨著的《辨中边论》中,则以可靠根据安立了十二缘起,如:“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此十二种方式环环相扣,连续不断,使众生流转于轮回之中(若欲详细了知,敬请参阅麦彭仁波切的《辨中边论释·日光鬘》)。

  缘起又可分为四种,《自释》中说:“诸缘起差别说四,一者刹那,二者连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又说:“云何刹那,谓刹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三蕴总称名色,住名色根说为六处,六处对余和合有触,领触名受,贪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起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即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所谓刹那缘起,是指十二缘起在一刹那间全部圆满。此处“刹那”不是指时际刹那,而是成事刹那 。《自释》中以杀生为例具体说明了刹那缘起。那什么是相联缘起呢?《自释》云:“复有说者刹那连缚,如品类足俱遍有为。”圆晖法师在其《俱舍论颂疏》中解释说:“言刹那者,一刹那也。连缚者,因果无间相连起也。若情非情,皆有生灭,念念相续故,刹那连缚,遍一切有为也。前解刹那唯是有情,此师解刹那亦通非情也。”凡有为法即为无常之法,故说有为法皆为相联缘起。分位缘起是在各个不同阶段而安立的缘起。《自释》中说:“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相续缘起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自释》说:“即此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也即若有因,则不论时间相隔多远,也必定产生其果。若就十二缘起而说,三世因果无论中间相隔几生,皆会圆满十二支,相续不断,因此称为相续缘起。

  有部认为,前面所讲到的十二缘起属于分位缘起,因其均是根据五蕴的不同阶段而宣说的。之所以称为无明支等,是因为在那一阶段占有主要成分的缘故,比如上师和眷属特别多时,大家会说:“法王来了!”这并不是说其他的马队、车队等没有来,而是因为法王如意宝占主要位置。同样,由于无明等在各个分位上占主要成分,所以才如此称呼的。

  因十二缘起属于五蕴的阶段,所以属于分位缘起。但是,世亲论师在颂词中用了“传说”二字,表明他并不同意有部宗的观点,这在下文会有广说。

  辛三、彼等之必要:

  为能遣除前后际,以及中间之愚痴。

  宣讲十二缘起是为了遣除众生对于前际、后际以及中际之愚痴。

  通达十二缘起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人怀疑:“我”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我”是什么?“我”是从哪里来的,死后会到哪里去?有些外道,如胜论派认为:我是实有常存的。顺世外道或者现在的一些无神论者则认为:我是即生中依靠父母突然产生的。上述问题或观点,如果学过一点中观、俱舍的话,是很容易回答的。实际上,在名言中,所谓的“我”是假立而有的,它并非如胜论外道所承许的“常有存在”,也不是如顺世外道所许的“灰飞烟灭”;若真正去观察,“我”并不存在,除此五蕴假合以外,谁也说不出所谓的我究竟于何处存在。

  为了解开上述疑惑,遣除外道的一些常、断见,将十二缘起分成三段来讲。也就是说,有些外道认为,万事万物是大自在天创造的。为了断除这种邪见,宣说前际的无明与行。胜论外道说:万事万物是主物的幻变。但实际上,并不是主物的变化,应该是今世中的八个支分,它们以前因后果的方式产生。还有外道认为,以杀生供养天尊,则天尊会非常欢喜,自己死后会降生于天界。为了断除这种对于后际的愚痴,宣说了生和老死。

  总的来说,主要针对常、断邪见而宣说了十二缘起。若是利根者,对于《俱舍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了知是佛陀不共的智慧,为什么这样讲呢?现在很多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愚痴,尤其是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轮回不存在的这些人面前,十二缘起很容易成立,并可由此断除其常见和断见。但是,十二缘起在《俱舍论》中算是比较难懂的,宗喀巴大师也曾专门做过有关大乘与小乘对十二缘起不同观点的论述。虽然表面上比较难懂,但希望大家还是不要舍弃佛法,什么叫舍弃佛法呢?比如说“《俱舍论》很难懂,对我来讲没有意义”,这种想法在相续中不要产生,即使产生,也不要说出来。这种没有智慧的语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许多人就都知道了,这样对自己今生来世的影响都不是很好。越难的问题,越要潜心研究,渐渐地,相信这种出世间智慧一定会被激发出来。

  庚二、观察归摄:

  烦恼有三业有二,七事如是…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