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43

  ..續本文上一頁有二緣起,中間八種壽圓具。

  緣起十二支可分爲叁方面,其中前際與後際各具兩種緣起,中際具有八種緣起。若是胎生並且壽命圓滿者,可于叁世中圓滿具足此十二支。

  緣起,即諸法衆緣和合而生起。講中觀時常說“緣起性空”,也就是說,世間萬法若真正去觀察,是不存在的,但在未觀察時,只要因緣聚合就會出現果,這就是所謂的緣起。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若懂得緣起法,一方面對實有的我不會執著,另一方面,對輪回的前際後際也會生起極大定解。因此,通達緣起法非常重要。

  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按有部觀點是于叁世之中圓滿的,其中,無明與行二支屬于前世,生與老死屬于後世,從識到有之間的八支屬于現在世。

  一個補特伽羅若圓滿具足十二緣起,需要兩個條件,即胎生以及壽命圓滿。其他種生,或者雖是胎生但中間死亡者均不具足。

  以上是按照有部觀點講述的叁世兩重因果。

  表一: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唯識宗不承認叁世兩重因果,他們認爲,完整的一次因果在兩世中可以完成,即無明、行、識、愛、取、有六者爲因,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六者爲果,由于前世圓滿了六因,所以才有今生的六果,同樣,後世會産生六果,是因爲今世圓滿了六因。

  辛二、各自法相:

  煩惱現時爲無明,宿業諸識名爲行,

  識即結生之諸蘊,名色顯露六處前,

  六處叁者聚前蘊,觸能知苦樂等前,

  淫愛之前乃爲受,愛即行淫之貪者,

  取爲得財而奔波,有爲能生後世果,

  結生之蘊即是生,至受之間爲老死。

  傳說此乃位緣起,主要之故稱支分。

  前世煩惱現前時即爲無明,造作諸業時即爲行;今生結生的一刹那爲識,結生之後六處生前爲名色,在根境識叁者未聚合之前爲六處,出生後到能了知苦樂感受之前爲觸,産生感受乃至出現淫愛之心前爲受,對資具、淫愛貪著者即爲愛,爲獲得上述妙欲資財而四處奔波即爲取,能夠引生後世果之業爲有;依前世所造之業,後世結生之第一刹那爲生,此後的名色、六處、觸、受四者即稱爲老死。傳說這是以分位緣起而宣說的。以上從主要角度爲各支分安立了各自的名稱。

  “十二緣起”的本體如何呢?

  一、無明:《自釋》中雲:“于宿生中諸煩惱位至今果熟,總謂無明。”有部認爲是前世煩惱現行之五蘊。經部以上認爲,所謂無明是一種單獨的心所,不包括于色蘊之中。

  二、行:由于無明煩惱而造作善惡諸業的五蘊,即稱爲行。《自釋》說:“于宿生中福等業位至今果熟,總得行名。”

  此爲前世包括的二支緣起。

  叁、識:今生入母胎結生的一刹那五蘊叫做識。《自釋》說:“于母胎等正結生時一刹那位五蘊名識。”此處的“識”指入胎刹那之五蘊,因于中陰身時具足四蘊,而在入胎刹那即具足五蘊,此時也即指四有之中的生有。

  四、名色:《自釋》中說:“結生識後六處生前,中間諸位總稱名色。”也就是從結生于母胎之刹那後,直到六處出現之前的五蘊,叫做名色。何爲名色呢?名也就是指受想行識,在凝酪、膜胞等還未形成之前,此四者已經存在;當凝酪、膜胞等在胎中逐漸形成時,真正明顯的色法出現,此即稱爲色。因此,中陰身入于母胎後,在身體仍未到達第五個胎位時,只是一種意識形態,並沒有真實色相。此過程大概需要四周左右。

  五、六處:也即六根,此時,根等色法雖已形成,但仍不能享受外境,屬于住胎五位中的第五位。《自釋》:“眼等已生至根境識未和合位,得六處名。”

  六、觸:《自釋》:“已至叁和未了叁受因差別位,總名爲觸。”從母胎降生後,雖然根、境、識叁者聚合,但尚不能了知苦、樂、舍叁種感受之區別,此時的五蘊稱爲觸,比如小孩見到紅色的火,不知道它會傷害自己而去觸摸。有論典說,觸是指從出生到兩叁歲之間。此時應該屬于在生五位的第一位——嬰孩。

  七、受:《自釋》:“已了叁受因差別相未起淫貪,此位名受。”這是在生五位的第二位——童年,此時能夠了知苦樂,但還未能生起貪愛之心前的五蘊叫做受。

  八、愛:也就是現在人們享受生活的過程,世間人所謂的愛情也從此時開始,《自釋》雲:“貪妙資具淫愛現行,未廣追求,此位名愛。”

  九、取:相當于現在的結婚成家。《自釋》:“爲得種種上妙資具周遍馳求,此位名取。”因爲想要獲取種種受用而到處奔波忙碌,此時的五蘊稱爲取。

  十、有:《自釋》:“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此位名有。”奔波者爲了生活,積累種種善惡之業,以此能夠牽引後世。

  以上八支緣起屬于今世。由于今世所造之業,在死後便會前往後世。

  十一、生:《自釋》:“由是業力,從此舍命正結當有,此位名生。”由于業力而結生于後世時的五蘊。

  十二、老死:《自釋》:“生刹那後,漸增乃至當來受位,總名老死。”在生後第二刹那,也即名色、六處、觸、受之間的四者稱爲老死。此處的老死與世間“老死”之說完全不同。這裏的“老死”一方面是一種改變的過程;另一方面,前一刹那的滅盡也稱爲死,比如前面降生的五蘊,在第二刹那已經滅盡,《稻稈經》雲:“名色之處即是老死,生至受間亦與彼相同。”

  以上根據有部觀點講述了十二緣起各自的本體,經部以上則認爲十二緣起均是一種心所。在彌勒菩薩著的《辨中邊論》中,則以可靠根據安立了十二緣起,如:“覆障及安立,將導攝圓滿,叁分別受用,引起並連縛,現前苦果故,唯此惱世間。”此十二種方式環環相扣,連續不斷,使衆生流轉于輪回之中(若欲詳細了知,敬請參閱麥彭仁波切的《辨中邊論釋·日光鬘》)。

  緣起又可分爲四種,《自釋》中說:“諸緣起差別說四,一者刹那,二者連縛,叁者分位,四者遠續。”又說:“雲何刹那,謂刹那頃,由貪行殺,具十二支,癡謂無明,思即是行,于諸境事了別名識,識俱叁蘊總稱名色,住名色根說爲六處,六處對余和合有觸,領觸名受,貪即是愛,與此相應諸纏名取,所起身語二業名有,如是諸法起即名生,熟變名老,滅壞名死。”所謂刹那緣起,是指十二緣起在一刹那間全部圓滿。此處“刹那”不是指時際刹那,而是成事刹那 。《自釋》中以殺生爲例具體說明了刹那緣起。那什麼是相聯緣起呢?《自釋》雲:“複有說者刹那連縛,如品類足俱遍有爲。”圓晖法師在其《俱舍論頌疏》中解釋說:“言刹那者,一刹那也。連縛者,因果無間相連起也。若情非情,皆有生滅,念念相續故,刹那連縛,遍一切有爲也。前解刹那唯是有情,此師解刹那亦通非情也。”凡有爲法即爲無常之法,故說有爲法皆爲相聯緣起。分位緣起是在各個不同階段而安立的緣起。《自釋》中說:“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皆分位攝。”相續緣起以前前爲因後後爲果。《自釋》說:“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說名遠續。”也即若有因,則不論時間相隔多遠,也必定産生其果。若就十二緣起而說,叁世因果無論中間相隔幾生,皆會圓滿十二支,相續不斷,因此稱爲相續緣起。

  有部認爲,前面所講到的十二緣起屬于分位緣起,因其均是根據五蘊的不同階段而宣說的。之所以稱爲無明支等,是因爲在那一階段占有主要成分的緣故,比如上師和眷屬特別多時,大家會說:“法王來了!”這並不是說其他的馬隊、車隊等沒有來,而是因爲法王如意寶占主要位置。同樣,由于無明等在各個分位上占主要成分,所以才如此稱呼的。

  因十二緣起屬于五蘊的階段,所以屬于分位緣起。但是,世親論師在頌詞中用了“傳說”二字,表明他並不同意有部宗的觀點,這在下文會有廣說。

  辛叁、彼等之必要:

  爲能遣除前後際,以及中間之愚癡。

  宣講十二緣起是爲了遣除衆生對于前際、後際以及中際之愚癡。

  通達十二緣起非常重要。現在有很多人懷疑:“我”究竟是有還是沒有?“我”是什麼?“我”是從哪裏來的,死後會到哪裏去?有些外道,如勝論派認爲:我是實有常存的。順世外道或者現在的一些無神論者則認爲:我是即生中依靠父母突然産生的。上述問題或觀點,如果學過一點中觀、俱舍的話,是很容易回答的。實際上,在名言中,所謂的“我”是假立而有的,它並非如勝論外道所承許的“常有存在”,也不是如順世外道所許的“灰飛煙滅”;若真正去觀察,“我”並不存在,除此五蘊假合以外,誰也說不出所謂的我究竟于何處存在。

  爲了解開上述疑惑,遣除外道的一些常、斷見,將十二緣起分成叁段來講。也就是說,有些外道認爲,萬事萬物是大自在天創造的。爲了斷除這種邪見,宣說前際的無明與行。勝論外道說:萬事萬物是主物的幻變。但實際上,並不是主物的變化,應該是今世中的八個支分,它們以前因後果的方式産生。還有外道認爲,以殺生供養天尊,則天尊會非常歡喜,自己死後會降生于天界。爲了斷除這種對于後際的愚癡,宣說了生和老死。

  總的來說,主要針對常、斷邪見而宣說了十二緣起。若是利根者,對于《俱舍論》的每一個問題,都會了知是佛陀不共的智慧,爲什麼這樣講呢?現在很多衆生有各種各樣的愚癡,尤其是認爲前世後世不存在、輪回不存在的這些人面前,十二緣起很容易成立,並可由此斷除其常見和斷見。但是,十二緣起在《俱舍論》中算是比較難懂的,宗喀巴大師也曾專門做過有關大乘與小乘對十二緣起不同觀點的論述。雖然表面上比較難懂,但希望大家還是不要舍棄佛法,什麼叫舍棄佛法呢?比如說“《俱舍論》很難懂,對我來講沒有意義”,這種想法在相續中不要産生,即使産生,也不要說出來。這種沒有智慧的語言,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許多人就都知道了,這樣對自己今生來世的影響都不是很好。越難的問題,越要潛心研究,漸漸地,相信這種出世間智慧一定會被激發出來。

  庚二、觀察歸攝:

  煩惱有叁業有二,七事如是…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