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有情如色界,爾後漸次貪執味,
懈怠者作積蓄後,具執著者封地主,
複次以造惡業道,壽命短暫爲十歲,
劫以兵疾饑荒盡,次第七日月年止。
初劫衆生與色界衆生相同,但後來逐漸産生貪欲的執著,而且懈怠者開始積累財産,之後爲了平息爭鬥,選出一位國王統治衆人。之後,人們開始造作惡業,壽命逐漸減到十歲,最後此住劫以刀兵劫、疾疫劫、饑荒劫來滅盡,此叁劫次第經過七日七月七年的時間。
初劫的人類與色界衆生無有差別,但後來由于對地味産生了貪執,人們的身體逐漸變得堅固沈重,身體的光芒也消失了,此時空中自然而然出現太陽和月亮。由于享用地味多少不同,使人們出現好壞之分,于是互相之間開始侮辱,這時地味消失。隨後,依次出現了地脂,早上割晚上顯現、晚上割早上顯現的苗圃,但也都如前一樣消失了。後來又出現自然稻,人們享用之後便出現男女根,此時,衆生無始以來的貪欲習氣開始萌發而作非梵行,他人見到後,即開始誹謗這種惡行,爲了隱蔽這種行爲,人們便建造房屋。這時的人們不需要勞作,早晨需要糧食早晨取,晚上享用晚上拿,但是有一個懶惰的人取了一份明天吃的糧食,衆人開始紛紛學著他的樣子,取了七天的糧食積蓄起來,結果這些糧食開始具有皮殼、糠秕,並且早上收割晚上不現、晚上收割早上不現,于是人們將糧食進行分配,各自堆積如山,之後出現了偷盜。這時,人們便選了一位相貌端嚴的人做田地長官,也就是衆敬王,在《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講到,衆敬王是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的一個化身。之後,便出現了光嚴王、善王、善勝王、頂生王,他們就是五先王,也即統治四大部洲的轉輪王。
中劫在經過七日的刀兵劫、七個月零七日的疾疫劫、七年七個月零七天的饑馑劫之後結束。這叁個劫如何出現呢?人壽十歲時,以衆生的業力所感,手中所拿的物品全部變成兵器,如同野獸一樣相互殘殺,死後全部墮入地獄,這就是所謂的刀兵劫。七天結束後,人們在城中相見均十分歡喜,開始斷除殺業並且行持十善,之後人壽逐漸上增到八萬歲。之後又下減到人壽十歲,因爲人們造不善業,而導致非天不悅,于是出現瘟疫,大多數人死後轉生地獄,此即所謂的疾疫劫。這時有一位彌勒菩薩的化身爲存活的人們宣講不殺生的功德,人們開始守持戒殺的一分戒,他們子女的壽量又上增到八萬歲。之後,人壽再度開始下減,直到人壽十歲時,由于造作不善業,天人開始不降雨水,于是出現饑馑劫。饑馑劫可分爲箧盒、木條、白骨叁種,人們好不容易獲得一點點糧食,便把它裝在盒子當中,然後把其中的一顆,比如一粒青稞拿來做湯,認爲對身體特別有營養,這就是箧盒饑荒;木條饑荒則是在得到少量食物後,母子用木條來吃;白骨饑荒是因爲饑餓的緣故,死人的骨頭粗糙沒有光彩而得名的,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將人壽一百歲時的人骨挖出來熬湯喝,認爲這種骨頭非常有營養,所以稱之爲白骨饑荒。饑荒劫過後,死去的人均轉生爲餓鬼,余下的人們聚集後又開始奉行十善,人壽上增到八萬歲。有些佛經中說,若對僧衆供養藥物則不會轉生到瘟疫劫中;如果不殺生,就不會轉生于刀兵劫中;若對僧衆僅供養一口糧食,也不會轉生到饑荒劫中。
那麼,這叁個劫難是在一個中劫結束時叁個災難同時出現,還是一個中劫結束時,只出現一個災難呢?無著菩薩說:每一個中劫結束時,叁個災難都會出現。在《自釋》中說到了兩種觀點,但世親論師自己的觀點並不明顯。甲智論師認爲,一個劫應該用一個災難來結束,這樣叁個災難輪流出現,而且甲智論師說,世親論師應該也是如此承認的。
庚二(壞劫之旁述)分叁:一、壞劫之類別;二、身體之頂;叁、壞滅之次第。
辛一、壞劫之類別:
壞劫有以火毀壞,與以水風毀叁種。
壞劫有以火、水、風毀壞叁種。
器世界毀滅時,沒有以地來毀壞的,因爲衆生的心相續與器世界有著密切關系,在《時輪金剛》中,成住壞空四個劫全部安立在衆生的身體上,比如一個人降生,即開始了他的成住壞空,他的死亡即是其身體的毀滅。同樣,在入定、睡夢時均可如此安立,《大幻化網》當中,專門講到器世界的成住壞空如何對應到衆生的風脈明點及衆生的心相續當中,這都是一些具體修法,此處不必廣講。
辛二、身體之頂:
第二靜慮等叁者,次第乃爲彼等頂,
與彼過患相同故,四禅毫不動搖故。
無常彼之無量殿,與衆生同生滅故。
第二禅、叁禅、四禅次第爲火災、水災、風災之頂,因爲此叁災分別與一、二、叁禅內在的過患相同,而四禅無有這些過患故無有動搖。但四禅也並非常有,因其無量殿與衆生一同生滅之故。
麥彭仁波切在注釋中將“彼等頂”解釋爲“彼等身體之頂”,也即一禅、二禅、叁禅各有不同的分別念過患,比如初禅有尋伺,其如火;二禅有喜樂,此如水;叁禅呼吸如風。在一禅以火毀滅時,二禅不被火所毀;二禅以水毀滅時,叁禅不爲水所毀;以風毀滅叁禅時,四禅則不會被風毀。所以,分別將二禅、叁禅、四禅稱爲身體之頂。四禅因爲已經遠離了八種過患,所以不會被四大毀滅,但是,四禅也並非常有存在,因以衆生業力所感,四禅衆生出現時,無量殿也會隨之出現,四禅衆生死殁時,其無量殿也隨之毀滅。
這裏主要講到器世界的毀滅與衆生的分別念有關,因此,《俱舍論》雖是小乘法,但大乘唯識“萬法唯心”的道理在此處已經講述得非常清楚。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本頌已經講到,一禅、二禅、叁禅的毀滅分別與各自衆生相續中的分別念相關聯,由于這些分別念而導致了外器世間以不同的災難毀滅。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心均占主導地位,如果白天生起某一種分別念,晚上就會出現這種夢境,由于每一個衆生心境的不同,也就導致了所見外境的不同。
辛叁、壞滅之次第:
以火七毀水一毀,如是七水毀滅後,
亦複以火毀七次,最終以風而毀滅。
連續出現七次火災後,出現一次水災,之後又如前一樣七火一水,如是反複七次,再出現七次連續的火災,最後出現一次風災,叁禅以下全部毀滅。
現在的賢劫共有八十中劫,那它最後以什麼方式毀滅呢?首先以火來毀滅,之後又形成一個大劫,還是以火毀滅,如是共以火毀滅七次後,即由水毀滅一次,這樣七火一水重複七次後,又被火毀滅七次,最終以風來毀滅。如此一來,經過五十六次火、七次水、一次風之後,叁禅在六十四大劫當中毀滅。
阿毗達磨俱舍論,第叁分別世間品釋終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