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懷慈悲的人,〗在修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善加觀察:世界上所有的學問中,最有意義的、最珍貴的是什麼?就是大乘的菩提道。它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一是無有任何條件地利益衆生,二是爲了利益衆生希求無上佛果。心懷慈悲、想要修學菩薩行並度化一切衆生的這種人,〖善加觀察時,了知一切衆生因被粗猛業惑所迫、不具備卓越智慧等〗他依靠慧眼觀察發現,叁界輪回中的所有衆生,由于煩惱特別深重,被無始以來的業力所折磨,不具備佛法所講的取舍智慧等,〖而難以通達一切深廣聖道,〗這些衆生很難以獲得聖道的智慧,證悟正覺果位,〖令他們輕而易舉便可圓滿一切普賢行願的殊勝方便,就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入菩薩行論》中說過:佛陀在千百萬劫中再叁地思維,最終發現唯有菩提心才是利益衆生最好的妙藥。具有這種菩提心的人善加觀察時發現,六道衆生非常可憐,被業和煩惱一直束縛著,而輕易便可解脫這些痛苦、圓滿普賢行願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或是自己往生之後發願度化他們。
根據這些教言,上師如意寶顯現上也像普通人一樣說過:“我先要往生極樂世界,否則,度化衆生的方便不可能圓滿。若沒有神通神變等方便方法,想要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對我來講是無能爲力的,所以我要先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上師經常在大大小小的法會中這樣告訴我們,並勸誡凡是對極樂世界有信心的人一起發願往生極樂。這個發願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種發願,僅僅是口頭上的念誦,或是一些表面上的行爲,想要往生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不管在佛像面前也好,僧衆面前也好,上師面前也好,意幻的叁寶面前也好,一定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請阿彌陀佛和所有的眷屬慈悲攝受。這種發願非常簡單,但意義卻是相當大的。大家今生遇到了這麼殊勝的法門,如果沒有發願往生,就像遇到了真正的如意寶卻不好好利用一樣,確實非常遺憾,也非常可惜。要知道,來世我們能不能得到人身也很難說,縱然得到了人身,能不能遇到如此善巧方便的法門也不一定。所以,想要利益衆生的大乘菩薩,必須要在心裏面這樣發願。
所謂的菩薩,從世間角度來講,實際上就是助人爲樂,也就是唯一利益衆生,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任務了。有時候別人叫你是“菩薩”,這種名稱雖然很好,但此時你一定要反觀自己是不是菩薩,所作所爲是不是爲了衆生。如果是的話,別人這麼叫也名副其實,自己也是當之無愧。但如果你整天都是自私自利,與人交往時,永遠都是“我”字當頭,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爲了“我”而奮鬥,那叫你是“菩薩”也沒有多大意義了。
我們在座的道友,應該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所以不管在哪個場合、哪個環境,始終都要以佛法來利益衆生,這就是大乘修行人的基本原則,這種心永遠都不能離開。當然,時時刻刻一點也不離開,對凡夫人來講比較困難,但如果你離開了利益衆生的心,生起了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時候就要譴責自己,知道自己不是很好的修行人,這一點很重要。現在有些人稍有一點名聲、地位、智慧,就認爲自己非常了不起,但實際上好多事情都是爲自己而做的,這樣的話,菩提心在他相續中具不具足也值得觀察。
〖其原因是:依靠佛陀的願力和智慧力,僅以信心希求心便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以信心和希求心發願,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整部論典從頭到尾反複強調的。聽了這些教言以後,大家應該能遣除對往生極樂世界的諸多疑惑。
有些人認爲:禅宗大德曾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有懷疑是很好的,沒有一點懷疑就不會悟道。實際上,這裏的懷疑與禅宗的懷疑是不相同的。我們若對極樂世界一直疑惑重重、對往生始終猶豫不決的話,那是很難以往生的。即使修持往生四因可以往生,但由于懷疑之障將于五百年中住在蓮花裏,雖然能聽到佛的法語聲,但不能照見如來的身相,當然,住在蓮花裏具足安樂受用而無有粗大的痛苦,吃穿都是非常好的。原來有個人就說:“我們這裏太苦了,不管怎麼樣,我都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即使見不到阿彌陀佛,只要有吃有穿就足夠了。”他可能因爲在這個世界上吃不飽穿不暖而發願往生的。很多人的發心都不相同,前段時間也講過,有些法師認爲享受快樂的自私自利心也能往生,往生後現見阿彌陀佛時才會生起菩提心。但一般來講,必須具備菩提心,所有的修法才能成就。華智仁波切的教言裏也提到了菩提心的殊勝性,並說若不具足菩提心,即使修大圓滿也屬于“小乘”的大圓滿。喬美仁波切在《喬美山法》中專門有個菩提心的修法,對此也講得特別清楚。所以修任何一個法,必須要在菩提心的前提下進行,否則,不管學禅宗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修大圓滿、大手印也好,統統不是大乘的佛法,根本不可能獲得這些功德。大乘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菩提心,爲了利益衆生而發願往生,這是相當重要的!
〖往生後無勤而獲得信力等勝妙功德,〗五根、五力等叁十七道品中的所有功德,《現觀莊嚴論》講的二十一種無漏法等,全部會在往生以後無勤獲得。〖不會退轉,將圓滿一切普賢行。〗上師在世時也說過,諸佛菩薩的所有發願都可以包括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行願品》的所有大願又包括在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當中。其實,對我們凡夫人來說,《普賢行願品》中的真實境界,如“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只有往生極樂世界後才能現前,現在我們只能相似地發願,大概了解一下聖者的發願而已。比如說讀小學的時候,聽說了一些大學的內容,但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只有到了大學以後才會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念《普賢行願品》,真正這樣地發願相當困難,但若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無勤地圓滿這些功德,並且不會退轉。
〖佛徹見此理後在《普賢行願品》中說:〗佛陀完全徹見此理以後,加持善財童子令其誦出《普賢行願品》,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講的:〖“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意思就是說,願我在命終的時候盡除一切障礙,面見阿彌陀佛,依靠佛的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然後一一現前諸佛于因地時所發的十萬大願(《普賢行願品》中全部包括)。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金剛座時,也帶領大家念誦此偈,還有“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邊念誦這兩偈,邊轉繞金剛座塔。所以你們有時候去朝佛塔或繞神山,如果沒有辦法念《普賢行願品》全文,念這幾句發願也可以,同時心裏應該觀想:願我臨終的時候往生極樂世界,到那裏以後,《普賢行願品》的所有大願全部現前,一切功德無余圓滿。
〖所以,修持此法極爲容易,並且具有重大意義。〗喬美仁波切有一個選擇清淨刹土的教言,裏面說我們凡夫人最好選擇極樂世界,其他的刹土如銅色吉祥山(蓮師刹土)、兜率天、東方琉璃世界等,有些功德不如極樂世界莊嚴,有些很難以往生,所以選擇往生極樂世界是極爲容易的,且具有重大的意義。平時有些人得到地位、財富,就認爲自己很有福報,其實這些沒什麼,有漏的財産和地位都是無常的,但如果我們真正按照這個教言來行持,就像昨天麥彭仁波切講的那樣,聽話的兒子依靠仙人父親的教言就會得到大利益,同樣,比較聽話的修行人,依靠傳承上師的教言竅訣就能解決生死大事,爲生生世世打下一個良好的開端。
〖想要精勤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修法的人,應當了知有晝夜兩種修法。〗往生極樂世界的具體修法,藏傳佛教中包括伏藏品在內是相當多的,漢傳佛教中也是如此,如《觀無量壽經》就有十六種觀法。而此處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可以分爲白天和晚上兩種修法。〖白日修法:在白天,按照經中所說的來觀想憶念極樂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功德,〗能依是阿彌陀佛,所依是極樂世界。〖對此生起清淨信及渴求往生的欲樂信,對佛陀的甚深幻變之理生起猛烈的勝解信,〗這叁種信心必須具足。首先應該有“清淨信”,知道往生極樂世界非常好,就像小孩看到美麗的鮮花很想采摘一樣,具有由清淨心而引發的信心。然後有願意往生的“欲樂信”,如果自己不願意往生,別人強迫也沒有用;再加上對往生極樂世界的有關道理,詳詳細細學習以後從內心深處生起信解,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就稱爲“勝解信”。
〖並且連續不斷觀想極樂世界的形象,盡心盡力積累善業資糧,〗有些人修完頗瓦後,稍微有一點驗相,頭上能插吉祥草了,就再也不修了。不應該這樣,應當不間斷地修持。所謂不間斷,就是第一天忘了第二天修,第二天沒有空,第叁天也要補上,稍有時間就一定要修,下午、晚上都可以。如果以前修過頗瓦,就要經常觀想阿彌陀佛,不管做了什麼樣的善根,如講經、輔導,都要爲利益一切衆生,回向往生極樂世界。
〖以往生極樂世界的強烈希求心作回向。〗有希求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個人特別想去加拿大,他就日日夜夜一直惦記:“護照會不會辦得成?有沒有什麼障礙啊?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去。”做什麼事情都不忘記這個。同樣,如果我們對往生極樂世界也有這麼迫切的心,不依靠其他外力也是可以往生的。但如果沒有希求心,就像有個人所說的:“聽說極樂世界挺不錯,但我們單位也很好,所以我不願意往生。”這種人實在可憐,單位的一點待遇、獎金就把他束縛在輪回中了,如果真了解了極樂世界的功德、娑婆世界的痛苦,他肯定不會這樣發願的。
〖就竅訣而言,〗麥彭仁波切用竅訣給我們宣講,〖能迅速積累無邊資糧、淨除罪障、增上善法的攝要即是七支供,〗《心性休息大車疏》也講過七支供的修法,本來顯宗和密宗有很多積資淨罪的善巧方便,但修七支供是根據《華嚴經》的精神,它是積累資糧、遣除罪障、…
《淨土教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