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

  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世親論師 造頌

  堪布索達吉 講譯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次第轉叁次*輪,其中第一轉*輪的見解主要以《俱舍論》來衡量,行爲以《毗奈耶經》來衡量。處于末法濁世的衆生,壽命如此短暫,第一轉*輪的經論教義想要全部了達十分不現實,但若能精通《俱舍論》和《毗奈耶經》,則可圓滿通達釋迦牟尼佛第一轉*輪的一切精要。

  《阿毗達磨俱舍論》 ,義爲對法藏論。全論通過五事 內容與八品詞句進行抉擇,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詳細闡明流轉與還滅的因果法則,真實開顯四谛真理,爲所有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本論已全面歸攝《對法七論》之精華,若認真研習此論,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相當于學習了《對法七論》;若能學好此論,亦可爲深入叁藏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有人將此論稱爲“聰明論”。作爲佛法的根本理論,不論顯宗還是密宗,精通此論極爲重要。

  有人認爲:《俱舍論》是小乘共同法門,它沒有密法那樣殊勝,沒有必要學習。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爲《對法七論》由七大阿羅漢所造,作爲聖者撰著的論典,如果不值得凡夫學習,則將成爲衆人之可恥笑處。而且,這部《俱舍論》是“六大莊嚴”之一——世親論師的論著。世親論師在佛涅槃以後,對佛法弘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本人能背誦九十九萬部般若頌,且得佛陀親自授記,被人們稱爲“第二大佛陀”。我們現在能夠聞思這部論典,也是往昔積累了無量福德,與世親論師具有殊勝的緣分,因此大家應仔細閱讀《世親論師略傳》,在相續中對其生起真正的信心,這樣對于學習這部《俱舍論》有很大利益,亦一定會得到如佛一般的加持,從而對本論所述內容生起真實定解。

  《俱舍論》的講義,在藏傳佛教中非常多,在漢傳佛教也有一些,但這些注釋特別古,讀起來晦澀難懂,現在的修行人若想深入研究非常困難,另有一些則十分簡單,並未涉及《俱舍論》的真正內涵。這一次我們根據蔣陽洛德旺波尊者的《俱舍論釋》 進行講解,這部《俱舍論釋》不廣不略,並且已經圓滿開顯了《俱舍論》的深刻奧義。

  今天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日子 ,希望在開講《俱舍論》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認真細致地聞思修行。如果在聽聞期間,沒有付出一定的精力深入思維,恐怕也不可能輕而易舉在相續中生起《俱舍論》的智慧。因此,各位道友在聞思過程中要善始善終,並且祈禱傳承上師加持,希望在自相續中生起無垢智慧,以成辦自他二利之菩提道業!

  此論分四:一、論名之義;二、譯禮;叁、論義;四、末義。

  甲一(論名之義)分叁:一、譯名;二、解釋論名;叁、不同譯名之必要。

  乙一、譯名:

  梵語:阿毗達磨夠卡嘎熱嘎

  藏語:秋溫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漢意:對法藏頌

  本論梵語 名稱中,“阿毗”爲對,“達磨”爲法,“夠卡”爲藏,“嘎熱嘎”爲頌,漢意即對法藏頌。

  此處亦可將“夠卡”譯爲俱舍,人們經常說“俱舍論”,但實際上“俱舍”是藏的意思,“俱舍論”也即藏論,並未將“對法”的含義表達出來。

  乙二、解釋論名:

  “對法藏”即論藏。在《經莊嚴論》中,“對”有四種意思——現前、再叁、威嚴、了達,此處是指現前之義,即一切萬法的法相、性質、類別全部可以一一現前,並詳細說明其本體。“法”的含義非常廣,世親菩薩將其歸納爲“法者所知道,涅槃及意境,福壽及教典,未來決定規”十種含義,這裏是指“所知”,即一切萬法或學問。“藏”有庫的意思,表明本論中藏有很多對法的道理。

  關于論名,將在下文進一步詳細解說。

  乙叁、不同譯名之必要:

  以梵語宣說論名有很大必要,第一、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印度,在此宣說梵語可憶念佛陀之恩德;第二、叁世諸佛均以梵語說法,後學者若與其結下善緣,則可在相續中種下善根,對來世值遇佛陀、聽聞佛法有殊勝利益;第叁、梵語有很高可信度,由此可以看出本論來源清淨。

  以藏語宣說論名,是爲了使後學者憶念前輩譯師的恩德。末法時代,衆生福德淺薄,善緣微弱,無緣親聞如來妙音,唯有依靠諸大譯師之恩德,才使濁世衆生得以品嘗佛法甘露。大鑒禅師說:“飲水思源,自覺自悟,師豈遠哉?”我們在修學佛法的同時,更應感念諸大譯師之恩德。

  甲二、譯禮:

  頂禮文殊童子!

  這是譯師所作的頂禮句。藏傳佛教在翻譯過程中與漢傳佛教有所不同,漢文藏經中,唐玄奘等譯師一般不加譯禮句,而在藏傳佛教中,經論從梵語譯成藏語,譯師都會在正文前加譯禮句。

  在這裏,譯師首先叁門恭敬頂禮文殊菩薩。一方面爲了祈求加持,在翻譯過程中增加順緣,遣除違緣;另一方面,也希望凡與之結緣的衆生皆能獲得究竟佛果。

  “頂禮文殊童子”可以表明《俱舍論》屬于論藏。此規定來源于藏地古代叁大法王之一的赤熱巴巾 。他對出家人特別恭敬,每次見到出家人都五體投地,且將發髻散開鋪于地上,請其從上踏過。赤熱巴巾在藏地建立非常廣大的譯經場,對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進行了改造,並且對叁藏的頂禮句作了特別規定:凡屬律藏所攝,前面一律加“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由于因果深細難測,戒律的開遮持犯,菩薩與聲緣羅漢無法抉擇,唯有佛陀才能完全通達;凡屬經藏所攝,前面加“頂禮諸佛菩薩”,因多數佛經是佛與菩薩以問答方式記錄下來的;凡屬論藏所攝,前面加“頂禮文殊菩薩”,只有文殊菩薩具有細微深妙的智慧,可以清晰辨明萬法之差別,因此論藏前如是稱頌頂禮。

  然而,並非所有叁藏皆以此叁頂禮句來劃分,在赤熱巴巾之前有很多論師,他們有時也是根據自己不同本尊,及自己有信心的佛或菩薩進行頂禮,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甲叁(論義)分二:一、入造論支分;二、真實論義。

  乙一(入造論支分)分叁:一、禮贊與立誓;二、解說論名;叁、此論以必要等四法成立佛說。

  丙一、禮贊與立誓:

  何者盡毀一切暗,引衆脫離輪回泥,

  頂禮如理說法佛,對法藏論此詳說。

  能夠摧毀世間一切癡暗,引導無邊衆生脫離輪回淤泥者,唯是釋迦牟尼佛。在此頂禮如理宣說一切佛法深義之佛陀,並立誓詳細宣說此對法藏論。

  衆多高僧大德對本頌的解釋方法各有不同,在此,我們大概講解其本義即可。

  世親論師首先恭敬頂禮佛陀,是因爲佛陀所有的煩惱和無明愚癡都已經摧毀無余,就如同太陽遣除了世間所有的黑暗。由此頂禮,一方面可以使後學者了知佛陀的功德和威力;另一方面也說明自己是佛教徒,爲了圓滿積累資糧,使自己造論不出違緣,所以世親論師在這裏首先頂禮釋迦牟尼佛,並通過叁種圓滿贊歎佛陀的如海功德。

  那麼,佛陀具有哪叁種圓滿呢?即自利斷證圓滿、他利事業圓滿、成辦他利之方便圓滿。

  首先是自利斷證圓滿。“何者盡毀一切暗”中的“何者”是代詞,指代釋迦牟尼佛,因爲聲聞、緣覺以及菩薩都各有不同的障礙,不能夠“盡毀一切暗”。所謂的“一切”是指十二處所攝的一切法。除無爲法以外,也可以說一切法攝于五蘊或十八界當中,此處爲了認一切所知的真相,故說十二處所攝的法,佛經中也說:“婆羅門,所謂一切即十二處所有法。”“暗”,是指癡暗,也即我執的根本——八十種隨眠及其所屬,包括具染不知之癡暗與四不知因等非具染不知之癡暗,如同世人說沒有陽光或者光明就見不到色法,同樣,以兩種不知也會障礙見到萬法實相。這裏所說的兩種不知之癡暗相當于大乘中的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障和所知障全部斷除,是大乘的說法,這裏則應按照本論的講法——具染不知之癡暗(染汙無明)和非具染不知之癡暗(非染汙無明)。《入行論》中說:“此非染汙愛,如癡雲何無?”阿羅漢相續中仍具有無明愚癡,即非染汙愛,又怎麼能說他們已獲得了究竟的寂滅果呢?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講到聲聞緣覺和大乘之間的差別時也說,聲聞阿羅漢相續中還沒有斷除四種不知因,即非煩惱的愚癡仍未斷除,因此不能稱之爲“盡毀一切暗”。

  四種不知因是指佛法深細而不知、對境遙遠而不知、時間久遠而不知、分類無量而不知。第一、因佛法深細而不知,雖然舍利子的智慧超勝所有的凡夫、阿羅漢,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有漏和無漏的戒蘊之量,他也根本沒辦法衡量;第二、因對境遙遠而不知,目犍連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母親轉生到聚光佛刹土,因爲聚光佛刹土距娑婆世界有八萬俱胝,阿羅漢的“望遠鏡”(指神通)只能見到自己附近的地方,很遠的對境根本無法測量,但佛陀已經完全了知他的母親轉生到聚光佛刹土;第叁、因時間久遠而不知,華傑施主在八十歲想出家時,舍利子用神通觀察發現他無有即生出家的緣分,所以不開許,但是,釋迦牟尼佛知道華傑施主在久遠劫以前轉生爲豬時,因將身上的泥土沾在佛塔裂縫處,而種下了隨解脫分的善根,所以佛沒有因時間久遠而不知的障礙,而阿羅漢具有;第四、因分類無量而不知,如阿羅漢羅睺羅說:“孔雀翎羽唯一因,各種各樣之分類,非遍知佛不了知,了知此故遍知力。”孔雀毛有各種各樣的顔色是有原因的,而其中緣由只有佛陀能夠了知。所以說因果及世間萬物的細微差別,不要說凡夫,連阿羅漢也不能夠了知,我們所造的業,將來會變成什麼果,生活中的行爲取舍,都必須用佛經來衡量。

  “盡毀”指煩惱不複再生,佛已經摧毀了所有的煩惱及習氣,不複再生,因此直接說明了佛陀的斷德圓滿;正如黑暗消盡,光明自然現前一般,垢染清淨則盡所有和如所有的智慧一定圓滿,所以也間接說明了證悟圓滿。

  以上已經宣說了自利斷證圓…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