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教當中有關衆生業力不同就會有不同顯現的這種道理,大家一定要生起定解,如果有了這種智慧,那麼對于現代科學、佛教道理,或者其他種種不同的說法不會産生疑惑,自然而然圓融起來,因此希望能在佛教見解方面紮下穩固的根。
夏季第二月之末,自九日起夜晚長,
所有冬季四月中,變短白晝則相反。
晝夜長爲一須臾,日行南北方之時,
因與日輪極趨近,自之影子彼現虧。
夏至是夏季的第二月末,即六月九日,自此時起夜晚開始變長,白天變短;在冬季的第四個月,即十二月九日開始夜晚變短,白晝變長。晝夜長短的變化爲一須臾,日回之後晝夜變化的不同,是因爲太陽向南方或北方運行時的狀態不同所導致。當月亮與日輪特別接近時,其影子將其遮蔽,就會出現虧損的現象。
一般來講,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各爲叁個月。在印度,認爲花開即是夏天,花謝就是冬天;藏地的夏天過後就是冬天,四季不很明顯;在漢地也是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則四季如春。按照農曆的算法,一年有二十四節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現在藏曆與農曆的算法基本相同。
本論認爲,一年有叁季,春天即藏曆一月、二月、叁月、四月;夏天是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冬天是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每一季包括四個月。這樣一來,新年開始的時間也就與我們有所不同,他們將藏曆的八月下旬與九月上旬合起來爲冬季第一個月,九月十六號即是新年的開始。一般來說,人們的習慣都是從初一到叁十號爲一個月,而戒律與《俱舍論》當中都是認爲九月十六號到十月十五號之間算是一個月,爲什麼要這樣算呢?他們認爲,十五號時月亮已經圓滿,從十六號開始月亮又開始虧損,這樣十六號應該是下一個月的開始,也即初一,直到下月十五號爲一個月。因此,按照真正《俱舍論》自宗的觀點是九月十六號開始過新年,並且是冬季的第一個月;戒律則認爲,新年的開端是藏曆十月十六號,與本論觀點有所不同;在蓮花生大師的伏藏品中也有十月初一開始過年的;按《時輪金剛》的算法,應該是元月一號過新年,與現在民間的過新年也是不同;公曆新年則是西方人的新年。但是按照這裏的推算,實際上八月份已經開始冬季的第一個月了,這與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有一些不同,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是《俱舍論大疏》的說法,麥彭仁波切與明朗羅紮瓦都不認同這種觀點,按照麥彭仁波切的說法應該是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爲冬季第一月。
那夏季與冬季的日回是什麼時間呢?日回就是指太陽運行到南方或北方,最後返回的時間。夏至應該是夏季第二個月的月末,也就是從六月九日開始,夜晚以二漏分叁秒變長,白天以二漏分叁秒變短;冬至則是在冬季的第四月,也即十二月九日夜晚以二漏分叁秒變短,白天則以二漏分叁秒變長。
格魯派的個別論師認爲,頌詞中的“夏季第二月”針對的是秋季晝夜相等而說的,間接引出了日回,並且如此承認也與戒律的觀點相吻合。但是,全知麥彭仁波切認爲: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法,而且宗派也不相同,不必將二者結合,實際上,這裏所講到的就是日回,並非在說明晝夜相等。所以,不必將戒律與俱舍的觀點混爲一談,完全可以分開來講。
如果按照上述推算方法,不是與我們的現量相違了嗎?不相違。由于世親論師出生在印度,所以本論是根據印度的地理位置而言的。一年有叁百六十天,根據太陽的運行位置不同,整個地球或須彌山可以分成叁百六十個地界,在不同的地方,其日回也就不同,比如今天日回在藏地的某處,明天日回就會在藏地的另一處等等,這樣,實際叁百六十天中每天都有日回,但所處位置均不相同,不一定要與藏地的地理位置相合。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亞青住的時候,他通過觀察發現,拉薩日曆與這裏有十叁天的差距,比如拉薩是十二月二十二號日回,按照此處的地理位置來觀察,太陽仍然在南行,要過十叁天後才會返回,有這個差別。《時輪金剛》的推算非常准確,不必借助任何科學儀器,即可得出今年是否有閏月、是否幹旱,而且出現日食、月食的時間也十分准確。因此希望大家對天文、曆算等應該努力聞思學習,在學習時應該精進,受一點苦也是有價值的,真正有智慧的人需要通達五明,《經莊嚴論》中雲:“若于五明未精勤,尊勝亦不成遍智。”現在的有些人,修無常有一點過分——“因明、中觀都不要學,人生短暫,要好好念佛”,這樣一來,會不會死主還沒有現前就已經邪見蔓延了呢?真正應該觀無常的是對世間法方面,不要一提到俱舍、因明就開始觀無常,以無常的寶劍砍斷解脫的藤蔓,這樣有點可惜。
晝夜變化的量是多少呢?在一日中,以須臾變長或變短。須臾指一日的九百分之一,依照《時輪金剛》的觀點,以一個正常人的呼吸即入氣、住氣、出氣爲一個時間,二十四個這樣的時間爲四分,四分之一爲須臾。
那月亮爲什麼會出現盈虧現象呢?關于這一點,科學、《俱舍》、《時輪金剛》等都有不同說法。本論認爲,就好像燈放得離柱子特別近時,柱子可以遮住燈光,因爲特別接近的緣故,同樣,當月亮與太陽特別, 接近時,太陽, 的影子已經遮住了月亮,所以月亮會出現虧損,它們離得越來越遠時,月亮就會越來越明顯。《大乘阿毗達磨》觀點有點不同,它認爲,實際是影子反射到水晶上,以此遮住了月亮。《涅槃經》認爲:並不是太陽和月亮互相遮障,月亮不顯現是由于被須彌山擋住的緣故。雖然有種種不同說法,但都是釋迦牟尼佛根據衆生不同根基而宣說的,若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則可以按照《時輪金剛》的觀點來承認,比如在曼茶盤的旁邊放一盞燈火來觀察,就會發現離得越近越看不見,越遠則可現出曼茶盤的全境。
佛教當中有很多說法都是在修證的境界中出現的,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看到,比如密法中精脈、血脈的說法,以現在的科學儀器根本觀察不到;有些《時輪金剛》中講到外時輪金剛、內時輪金剛、密時輪金剛,在講“密時輪金剛”時,所有外面顯現的器世界,均是自己的分別念,這是很深的一種修法,一旦這種修法成就是可以顯現這種境界的。這樣有人也許會想:那我就直接修密宗,《俱舍論》是小乘法門,沒有必要學。但是,我認爲有很多人確實還是小乘根基,爲什麼這樣講呢?我們相續中根本沒有出離心,一個小乘行人首先在相續中要有出離心,但我們相續中連出離心也沒生起來的話,那連小乘根基都不是,所以如果小乘的修行境界都還沒有的話,還是應該求一點小乘法,因爲九乘之中應當以下下作爲上上的基礎,這樣修學起來才更加可靠。
辛二、依山:
須彌山有四層級,間距一萬一千也,
分別高出一萬六,八千四千與二千。
居于彼處有持盆,持鬘常醉之藥叉,
四天王天衆天人,七山亦爲彼之處。
須彌山的下半部分有四層級,各自間距爲一萬一千由旬,並且由下自上依次突出一萬六千、八千、四千、二千由旬。在四層級處分別居住著持盆藥叉、持鬘藥叉、常醉藥叉以及四大天王衆,其余的七山上所居的衆天人皆爲四大天王所統轄。
《正念經》中講到:須彌山在大海以下的部分是空的,裏面是非天的世界。《俱舍論大疏》中也有詳細記載。須彌山在大海以上的部分有四個層級,也即距離海面一萬一千由旬處爲第一層級,其上還有叁個層級,各自間距相同。每一層級均向外突出,其中第一層向外突出一萬六千由旬,第二、叁、四層依次突出八千、四千、二千由旬。在四個突出的層級處分別居住著持盆藥叉、持鬘藥叉、常醉藥叉、四大天王。其中持盆藥叉的手中經常拿著裝滿甘露的寶盆,傳說是因爲大海一直向上湧現,爲了防止須彌山被淹沒,所以持盆藥叉每天拿著一個盆子把水舀出去。由于衆生的業力不同,這種說法也有可能。持鬘藥叉是因手中持執花鬘而得名。常醉藥叉由于經常飲用美酒而迷醉,因此得名。以上叁者全部屬于藥叉,有些古老大寺院的經堂門上都畫有他們的像,他們均是各自持執自己的標志,非常的清楚。第四層級處居住的是四大天王天以及諸天人,也即東方住有持國天王,南方住著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並且,七金山處也屬于四大天王的管轄範圍,裏面住有很多天人。
庚二、叁十叁天:
須彌山頂卅叁天,彼邊八萬由旬也,
方隅四層之彼處,手持金剛護神居,
中央稱爲善見城,邊長二千五由旬。
一由旬半金自性,大地莊嚴具彈性,
于彼處有尊勝宮,邊長二百五由旬。
外衆車苑粗惡苑,雜林苑與喜林苑,
彼等林苑之四方,距離二十爲妙地,
東北之隅大香樹,西南隅爲善法堂。
須彌山頂爲叁十叁天,它的每一個邊爲八萬由旬;在四方四隅四層樓的高處,有手持金剛藥叉居住;叁十叁天的中央爲善見城,邊長二千五百由旬,其城面爲金子自性,高度一由旬半,大地具足種種莊嚴且富有彈性;在它的中央是尊勝宮,邊長爲二百五十由旬。在善見城外有衆車苑、粗惡苑、雜林苑、喜林苑,在此四個林苑的四方間隔二十由旬處有四妙地。善見城的東北隅爲大香樹,西南隅爲善法堂。
按本論觀點,叁十叁天之上還有六欲天,他們在天空中居住,而叁十叁天則與地相連,住于須彌山頂。何爲叁十叁天呢?即八財神、威猛十一天、日神十二天、婁宿二子,因爲共有叁十叁位天神,所以得名;也有說是由于四方各居住八位天尊,再加上帝釋天共有叁十叁位主尊,故而稱爲叁十叁天;或者由于有善法堂等叁十叁處而如此稱呼。叁十叁天的每一邊有八萬由旬,周長即叁十二萬由旬,在其四方四隅有邊長二百二十五由旬、高度五百由旬的四層樓,有手持金剛藥叉居住于此處,他們實際是諸佛菩薩的化現,爲了使天人們從放逸中蘇醒,所以經常手中持執金剛住在天人的周圍保護他們,但是按《俱舍論》的觀點,此處的手持金剛不一定與密宗所說相同。
在叁十叁天的中央有一個最主要的大城市,也即善見城。…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