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51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当中有关众生业力不同就会有不同显现的这种道理,大家一定要生起定解,如果有了这种智慧,那么对于现代科学、佛教道理,或者其他种种不同的说法不会产生疑惑,自然而然圆融起来,因此希望能在佛教见解方面扎下稳固的根。

  夏季第二月之末,自九日起夜晚长,

  所有冬季四月中,变短白昼则相反。

  昼夜长为一须臾,日行南北方之时,

  因与日轮极趋近,自之影子彼现亏。

  夏至是夏季的第二月末,即六月九日,自此时起夜晚开始变长,白天变短;在冬季的第四个月,即十二月九日开始夜晚变短,白昼变长。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一须臾,日回之后昼夜变化的不同,是因为太阳向南方或北方运行时的状态不同所导致。当月亮与日轮特别接近时,其影子将其遮蔽,就会出现亏损的现象。

  一般来讲,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各为三个月。在印度,认为花开即是夏天,花谢就是冬天;藏地的夏天过后就是冬天,四季不很明显;在汉地也是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则四季如春。按照农历的算法,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现在藏历与农历的算法基本相同。

  本论认为,一年有三季,春天即藏历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夏天是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冬天是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每一季包括四个月。这样一来,新年开始的时间也就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将藏历的八月下旬与九月上旬合起来为冬季第一个月,九月十六号即是新年的开始。一般来说,人们的习惯都是从初一到三十号为一个月,而戒律与《俱舍论》当中都是认为九月十六号到十月十五号之间算是一个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他们认为,十五号时月亮已经圆满,从十六号开始月亮又开始亏损,这样十六号应该是下一个月的开始,也即初一,直到下月十五号为一个月。因此,按照真正《俱舍论》自宗的观点是九月十六号开始过新年,并且是冬季的第一个月;戒律则认为,新年的开端是藏历十月十六号,与本论观点有所不同;在莲花生大师的伏藏品中也有十月初一开始过年的;按《时轮金刚》的算法,应该是元月一号过新年,与现在民间的过新年也是不同;公历新年则是西方人的新年。但是按照这里的推算,实际上八月份已经开始冬季的第一个月了,这与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有一些不同,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俱舍论大疏》的说法,麦彭仁波切与明朗罗扎瓦都不认同这种观点,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说法应该是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为冬季第一月。

  那夏季与冬季的日回是什么时间呢?日回就是指太阳运行到南方或北方,最后返回的时间。夏至应该是夏季第二个月的月末,也就是从六月九日开始,夜晚以二漏分三秒变长,白天以二漏分三秒变短;冬至则是在冬季的第四月,也即十二月九日夜晚以二漏分三秒变短,白天则以二漏分三秒变长。

  格鲁派的个别论师认为,颂词中的“夏季第二月”针对的是秋季昼夜相等而说的,间接引出了日回,并且如此承认也与戒律的观点相吻合。但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法,而且宗派也不相同,不必将二者结合,实际上,这里所讲到的就是日回,并非在说明昼夜相等。所以,不必将戒律与俱舍的观点混为一谈,完全可以分开来讲。

  如果按照上述推算方法,不是与我们的现量相违了吗?不相违。由于世亲论师出生在印度,所以本论是根据印度的地理位置而言的。一年有三百六十天,根据太阳的运行位置不同,整个地球或须弥山可以分成三百六十个地界,在不同的地方,其日回也就不同,比如今天日回在藏地的某处,明天日回就会在藏地的另一处等等,这样,实际三百六十天中每天都有日回,但所处位置均不相同,不一定要与藏地的地理位置相合。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亚青住的时候,他通过观察发现,拉萨日历与这里有十三天的差距,比如拉萨是十二月二十二号日回,按照此处的地理位置来观察,太阳仍然在南行,要过十三天后才会返回,有这个差别。《时轮金刚》的推算非常准确,不必借助任何科学仪器,即可得出今年是否有闰月、是否干旱,而且出现日食、月食的时间也十分准确。因此希望大家对天文、历算等应该努力闻思学习,在学习时应该精进,受一点苦也是有价值的,真正有智慧的人需要通达五明,《经庄严论》中云:“若于五明未精勤,尊胜亦不成遍智。”现在的有些人,修无常有一点过分——“因明、中观都不要学,人生短暂,要好好念佛”,这样一来,会不会死主还没有现前就已经邪见蔓延了呢?真正应该观无常的是对世间法方面,不要一提到俱舍、因明就开始观无常,以无常的宝剑砍断解脱的藤蔓,这样有点可惜。

  昼夜变化的量是多少呢?在一日中,以须臾变长或变短。须臾指一日的九百分之一,依照《时轮金刚》的观点,以一个正常人的呼吸即入气、住气、出气为一个时间,二十四个这样的时间为四分,四分之一为须臾。

  那月亮为什么会出现盈亏现象呢?关于这一点,科学、《俱舍》、《时轮金刚》等都有不同说法。本论认为,就好像灯放得离柱子特别近时,柱子可以遮住灯光,因为特别接近的缘故,同样,当月亮与太阳特别, 接近时,太阳, 的影子已经遮住了月亮,所以月亮会出现亏损,它们离得越来越远时,月亮就会越来越明显。《大乘阿毗达磨》观点有点不同,它认为,实际是影子反射到水晶上,以此遮住了月亮。《涅槃经》认为:并不是太阳和月亮互相遮障,月亮不显现是由于被须弥山挡住的缘故。虽然有种种不同说法,但都是释迦牟尼佛根据众生不同根基而宣说的,若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则可以按照《时轮金刚》的观点来承认,比如在曼茶盘的旁边放一盏灯火来观察,就会发现离得越近越看不见,越远则可现出曼茶盘的全境。

  佛教当中有很多说法都是在修证的境界中出现的,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看到,比如密法中精脉、血脉的说法,以现在的科学仪器根本观察不到;有些《时轮金刚》中讲到外时轮金刚、内时轮金刚、密时轮金刚,在讲“密时轮金刚”时,所有外面显现的器世界,均是自己的分别念,这是很深的一种修法,一旦这种修法成就是可以显现这种境界的。这样有人也许会想:那我就直接修密宗,《俱舍论》是小乘法门,没有必要学。但是,我认为有很多人确实还是小乘根基,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相续中根本没有出离心,一个小乘行人首先在相续中要有出离心,但我们相续中连出离心也没生起来的话,那连小乘根基都不是,所以如果小乘的修行境界都还没有的话,还是应该求一点小乘法,因为九乘之中应当以下下作为上上的基础,这样修学起来才更加可靠。

  辛二、依山:

  须弥山有四层级,间距一万一千也,

  分别高出一万六,八千四千与二千。

  居于彼处有持盆,持鬘常醉之药叉,

  四天王天众天人,七山亦为彼之处。

  须弥山的下半部分有四层级,各自间距为一万一千由旬,并且由下自上依次突出一万六千、八千、四千、二千由旬。在四层级处分别居住着持盆药叉、持鬘药叉、常醉药叉以及四大天王众,其余的七山上所居的众天人皆为四大天王所统辖。

  《正念经》中讲到:须弥山在大海以下的部分是空的,里面是非天的世界。《俱舍论大疏》中也有详细记载。须弥山在大海以上的部分有四个层级,也即距离海面一万一千由旬处为第一层级,其上还有三个层级,各自间距相同。每一层级均向外突出,其中第一层向外突出一万六千由旬,第二、三、四层依次突出八千、四千、二千由旬。在四个突出的层级处分别居住着持盆药叉、持鬘药叉、常醉药叉、四大天王。其中持盆药叉的手中经常拿着装满甘露的宝盆,传说是因为大海一直向上涌现,为了防止须弥山被淹没,所以持盆药叉每天拿着一个盆子把水舀出去。由于众生的业力不同,这种说法也有可能。持鬘药叉是因手中持执花鬘而得名。常醉药叉由于经常饮用美酒而迷醉,因此得名。以上三者全部属于药叉,有些古老大寺院的经堂门上都画有他们的像,他们均是各自持执自己的标志,非常的清楚。第四层级处居住的是四大天王天以及诸天人,也即东方住有持国天王,南方住着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并且,七金山处也属于四大天王的管辖范围,里面住有很多天人。

  庚二、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卅三天,彼边八万由旬也,

  方隅四层之彼处,手持金刚护神居,

  中央称为善见城,边长二千五由旬。

  一由旬半金自性,大地庄严具弹性,

  于彼处有尊胜宫,边长二百五由旬。

  外众车苑粗恶苑,杂林苑与喜林苑,

  彼等林苑之四方,距离二十为妙地,

  东北之隅大香树,西南隅为善法堂。

  须弥山顶为三十三天,它的每一个边为八万由旬;在四方四隅四层楼的高处,有手持金刚药叉居住;三十三天的中央为善见城,边长二千五百由旬,其城面为金子自性,高度一由旬半,大地具足种种庄严且富有弹性;在它的中央是尊胜宫,边长为二百五十由旬。在善见城外有众车苑、粗恶苑、杂林苑、喜林苑,在此四个林苑的四方间隔二十由旬处有四妙地。善见城的东北隅为大香树,西南隅为善法堂。

  按本论观点,三十三天之上还有六欲天,他们在天空中居住,而三十三天则与地相连,住于须弥山顶。何为三十三天呢?即八财神、威猛十一天、日神十二天、娄宿二子,因为共有三十三位天神,所以得名;也有说是由于四方各居住八位天尊,再加上帝释天共有三十三位主尊,故而称为三十三天;或者由于有善法堂等三十三处而如此称呼。三十三天的每一边有八万由旬,周长即三十二万由旬,在其四方四隅有边长二百二十五由旬、高度五百由旬的四层楼,有手持金刚药叉居住于此处,他们实际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为了使天人们从放逸中苏醒,所以经常手中持执金刚住在天人的周围保护他们,但是按《俱舍论》的观点,此处的手持金刚不一定与密宗所说相同。

  在三十三天的中央有一个最主要的大城市,也即善见城。…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