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46

  ..續本文上一頁,有時造惡業,有時也會處于無記狀態,所以叁性皆具足。中陰身時,互相之間會生嫉妒心而産生痛苦,這時屬于不善心;也有具足善心的,比如阿羅漢于中有時獲得涅槃果位;中陰身一般情況下都是處于不知不覺的狀態中。死有也是叁性都具足,善心中死亡,比如在憶念叁寶中死,或者爲了保護別人而死;煩惱心中死的,如自殺;還有很多人是在不知不覺中死去的。

  四有是否在叁界中全都存在呢?欲界、色界中四者皆具,而無色界中只有叁種,即生有、本有、死有。

  丁二(依何而住食之緣起)分叁:一、食之自性;二、旁述中陰身之異名;叁、彼等之必要。

  戊一、食之自性:

  有情依食而存住,段食欲界叁處性。

  彼並非爲色之處,不利自根解脫故。

  觸食思食與識食,均爲有漏叁界有。

  有情依靠四食于世間存住,其中段食在欲界中是以香、味、觸叁處爲自性,而色處並非是段食自性,因其不利于自根以及解脫的緣故。觸食、思食與識食均屬有漏,于叁界之中具足。

  衆生于世間留住,必須要有生存的因緣,那麼,究竟是何種因緣使衆生得以生存于世間呢?衆生的生存必須依靠食物。釋迦牟尼佛成佛不久,以其智慧之眼觀察衆生之性格與界性後,說衆生應依食而存活,如經中說:“本師成佛不久,則恩賜一法,即衆生以食而存。”

  此處的“食”,並非口中所吃的食物,凡是能夠維持生命的一種養料,均可稱爲食。那麼食有多少種呢?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其中段食在欲界有,因爲如果沒有斷除對段食的貪執是不能夠成就禅定的,這樣一來也就無法轉生色界、無色界,因此,要成就四禅的話,對飲食不要過分貪執。當然,欲界衆生爲了使自己的身心留住,想完全遠離段食也不可能,但在行爲上應該經常觀察,不要産生過分的執著,這樣就很好。

  何爲段食呢?也即依靠鼻、舌、身叁根,一口一口來享用而稱爲段食,其本體即香、味、觸叁處之自性。這裏所謂的“一口一口”與平時所說的有些不同,比如廁所中不淨物的微塵接觸鼻根,此時鼻根一口一口地把它吞下去了,然後覺得“好臭”,身根與舌根也是如此,均是接觸到微塵之後才會有觸的感覺或者品嘗到味道,這些接觸都是有階段性的,因此稱之爲段食。

  那麼,色聲香味觸之中,只是將香味觸叁者安立爲段食的自性,色與聲爲什麼不是段食自性呢?這是有原因的。一般來說,有些人可以依靠聲音存活于世間,但這個時間非常短,因此未安立在段食中;色法也不能安立爲段食,是因爲它對于自根以及解脫沒有利益。

  如果有人說:色法應該對根起利益,比如米飯等色處,人們一口一口吞下之後,對身根會起到幫助,而且,十分饑餓的人不是僅僅見到食物就可以存活下去嗎?但卻並非如此,米飯等雖然可以資養身體,但色法相對之所依根應爲眼根,而眼根雖見色法,卻不會因此得到利益。不過,這也只是《俱舍論》的一種說法,實際上,若見到比較刺眼、不悅意的色法,眼根會受到一定的損害,相反,如果見到柔和、悅意的色法則會對眼根有一些助益。饑餓難忍的人僅僅見到食品就會産生快樂感受,並且依此存活下去,這應該屬于下文將要講到的觸食,通過這種色法給心裏帶來了一種觸覺,依這種感受存活。色法也對解脫無有利益,比如遠離欲界貪欲的不來果與阿羅漢,他們對于色香味觸均已無有貪執,但若享用香味觸會滋益身體,而眼見色法對其則無有任何利益。

  有情既然均是依靠食物存活,那大地獄中的段食是什麼呢?鐵球和銅汁就是它們的食物。地獄衆生在其業力現前時,自然會吞下燃燒的鐵球,地獄的閻羅卒也經常無情地向它們的嘴裏澆灌各種燃燒的液體等。近邊地獄與孤獨地獄的食物與人相同。

  衆生對于食物的貪執非常強烈,但實際上,食物正在咀嚼的時候會有一點香的感覺,吞下去之後就已經完全改變了,古人也有一種說法:衣飾很重要,因爲別人能見到,飲食不是很重要,因爲脖子有叁寸,叁寸過後即已經成爲不淨糞之因,所以吃得一般就可以,穿得應該好。但也有些人觀點與此不同,他們認爲穿著好不好無所謂,飲食非常重要,吃得好身體才好。不管怎樣,對于飲食與穿著都不應過分貪執,欲界衆生不享用飲食很困難,但在享用的同時斷除對它的貪執,唯一用心修持才是最重要的。

  前面已經講了段食,那麼其他叁種食的本體是什麼呢?心與心所的不斷延續即稱爲觸食。十二緣起中講到,根、境、識叁者的聚合叫做觸,也有論師認爲,根境識聚合之外有一個單獨的心所稱爲觸,衆生存留于世間,必定有心與心所的延續,如果這個已經中斷,衆生也就不會存留于世。思食實際是一種作意,比如作意善事、惡事,以此開始造業,這樣即生造業成爲後世之因,也就是說,今生的思維可以成爲産生後世的因,或者今世思維善,思維惡,以此爲因,後世仍繼續思維善,思維惡。識食也即十二緣起中講到的識,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靈魂”,靈魂入胎時有一種意識,如果沒有這種意識,僅僅依靠父母不淨種子的聚集不能形成衆生。

  人們經常所說的“精神食糧”就是這裏所說的思食,比如一個人馬上要餓死了,這時如果有人對他說:食物很多,你要堅持。有此精神支撐著,他會活下去,這就是一種思維的糧食。上師法王如意寶如果住在學院,道友們就會說:有法王如意寶在,我們一點都不冷。實際上,並不是上師如意寶給大家帶來了一種熱量,只是心裏面有這樣的一種依靠,有一種安慰,這就是一種精神食糧。佛經中也有記載:一些大商主去大海中取寶,後來遇到危險,船只已經毀壞了,他們當時將海邊的綠色水泡當作陸地,拼命地朝著那個方向遊,以求活命,但到了跟前時,才發現只是水泡,由于非常失望馬上就死了。佛經中也說:海龜雖然住在大海中,但它下蛋時,就會到海邊來,將蛋埋在沙漠中,之後它自己還是回到大海中,這時,海龜一直想著自己的孩子,在這種想法沒有放棄之前,埋在沙漠中的蛋就不會腐爛,一旦海龜放棄這種思維,它的孩子就會死掉。不過世親論師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爲這樣一來,母親的思維已經成爲孩子存活的因,這種說法不合理。世親論師認爲,埋在沙漠當中的蛋會想:母親不會放棄我。這樣一直思維的時候,它就不會腐爛、死亡,一旦它放棄了觀想母親的這種念頭,它就會死。按照世親論師的說法,自己的思維成爲自己存活的因倒確實很合理,但是一般剛生下來的小孩子有沒有觀想母親的能力?應該是非常微弱的,一般要到一、兩歲時,心裏才會想:這是我的媽媽。牦牛與人有些不同,牦牛剛生下來就會到處尋找母親,然後吸吮牛奶,但是剛生下來的小孩,母親不照顧是不行的,所以從剛生下來的角度看,似乎動物要比人聰明。因此,佛教中所說的這種緣起,確實是很奇妙的,所謂的思食,在科學上看來是一個奧秘,但是依靠思維存活下去卻是千真萬確的。

  由于無漏法能夠滅盡世間,所以不稱其爲食,以上所講的觸食、思食與識食均是存在輪回的因,因此均爲有漏,在叁界中存在。段食也是有漏食,但只有欲界才有,色界與無色界沒有。

  戊二、旁述中陰身之異名:

  意成求生及尋香,中有以及現成名。

  中陰身也可以稱爲意成、求生、尋香,也叫中有或者現成。

  前面講到,思食對求生者是有利的,那麼求生者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指中陰身,在這裏先介紹一下中陰身的異名。

  《前世今生論》中講到多傑將參很想尋求生處,但卻一直不能轉生。因爲一直尋覓本有的形象,所以將中陰身稱爲求生者。也可以將中陰身稱爲意成,因是以意化生,不依賴父母的不淨種子,《中陰解脫》中也這樣講的,意識頓然出現,不需要依靠胎生。也叫尋香,因爲中陰身一直在尋找香氣,以此生存。密法中說,如果燒完煙煙之後沒有回向,則中陰身得不到利益。由于中陰身是住于死有與生有之間,所以稱爲中有,中有的時間有些很短,有些則很長,比如以前戒律中說,有一位甘布吉比丘在母胎中住了六十年,降生時已經滿面皺紋、白發蒼蒼,還有一些則很短,比如叁十六天就降生,而且發育與正常降生的嬰兒沒有差別,現在很多人認爲這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由于即將現前來生,所以叫做現成。

  戊叁、彼等之必要:

  前二食爲利此世,增長所依及能依,

  爲引他世與形成,次第而說此四食。

  爲了生存于世間而宣說了段食與觸食二者,因其分別能夠增長所依、能依的緣故;爲引後世而宣說了思食,以業牽引之識則可以形成後世,因此又宣說了識食。

  宣講四食有何必要呢?世間人經常說:吃得好一點,對身體好。因此,依靠段食可以滋養所依身體,欲界衆生依靠段食存活,人們離開段食之後,一般在七天之中可以存活,若過了七天,人就會餓死。既然所依身體是依靠段食來增長,那能依的心與心所依靠何者增上呢?依靠觸食。前面講過,依靠根、境、識叁者的聚合,心識可以存在,若根境都不存在,那心識也無法留存,因此佛在經中已經宣說了觸食。佛經中將這兩種食比喻成姨母,孩子生下來後,要依靠姨母扶養,同樣,衆生想要存活于世間,就要依靠觸食、段食二者。

  既然說段食與觸食如同姨母,那思食與識食是什麼呢?它們就相當于母親,母親是孩子産生的根本因,而後世産生的因主要是意識與思維。其中思食也即作意,以此爲後世造業,佛經中也說,身業、語業不是很重要,思業才是最重要的。思業相當于食品一樣,有了食品衆生可以于世間存活,而有了業以後,在輪回之中一定會存在,因此思食可以引發後世。依靠業,意識就會入胎,這樣即形成了後世的衆生,若沒有意識,即使其他各種因緣俱全也不會形成衆生。佛經中說:中陰身非常多,以前芒嘎巴見水中衆生特別多,所以不敢喝水,佛陀對他說,你不要用神通來觀察,若以神通觀察,一個食團當中也是有很多衆生。

  現在有些人認爲,克隆羊是科學家新創造的衆生,那是不…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