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47

  ..續本文上一頁是與佛教當中所說的因緣不具足,就不能形成衆生相違呢?根本不相違。現在的科學家對身體方面的一些構造、組成確實比較精通,但對于意識方面卻有所欠缺。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爲我們講述了所謂的濕生與識食,中陰身的數量無法衡量,當因緣聚集的時候,衆生就可以形成,比如夏天,在一些潮濕的地方一定會産生很多很多的衆生。以克隆羊來說,公羊與母羊身體的一部分經過培植,這時若中陰身存在,則一定會形成一只小羊。也有很多科學家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會失敗,就是因爲中陰身不具足,如果因緣聚合,中陰身也存在,一定會投生的。所以,濕生與識食的問題若能通達,那現在科學中所謂的創造新生命的概念一定可以破掉。

  以上從主要的角度說明了宣說四食的必要,實際上,段食與觸食也是間接牽引後世的因,比如今生中對吃肉産生貪執,那下一世可能特別喜歡吃肉,以前紅原有一位活佛,他前世不吃肉,下一世還是不吃肉,他自己也說過,自己七世中沒有吃過肉。依靠段食、觸食會産生煩惱,從而積累很多業,這樣間接也就牽引後世。同樣,思食與識食也能使衆生住留,就如同人們所說的精神糧食,以此作爲支柱,衆生可以存活。

  丙叁、識去之理:

  斷絕善根與結合,離貪退失死生心,

  唯一承許爲意識,死與生心依等舍,

  一緣無心皆無有,涅槃爲二無記法。

  斷善根與續善根之心,以及遠離貪染之入定心、從定中退失之心、死心、生心這六者唯一屬于意識。死心與生心依靠舍心産生,于一緣心中以及無心之時皆無有此二者。無余涅槃的心則屬于異熟生與威儀心二者。

  生有與死有皆爲一刹那,那此一刹那是屬于根識與意識中的何者呢?死心與生心均屬于意識。還有幾種情況,都是屬于意識的,比如已經受菩薩戒或者別解脫戒的人,生起邪見而斷絕善根 ;斷善根者後來再度生起正見,此心即會再度與善根結合 ;叁界九地中遠離貪欲而入定之心 ;于離貪之入定中退失。

  爲什麼以上六種情況均屬于意識呢?因爲除了入定以外,大多數是不符合實際的顛倒分別念。六根識非顛倒,在眼識、鼻識中死去等情況是沒有的;而心起分別念則屬顛倒,其中正見、邪見從自性分別的角度,可以說是顛倒分別念。于根識中入定的情況也沒有,因此也唯屬于意識。唯識宗認爲,死心與生心應該是在阿賴耶識上,如無著菩薩在講述阿賴耶存在的八種道理時說,阿賴耶識不存在則生心、死心不合理等等。

  心有樂的心、痛苦的心,以及不苦不樂的平等心,那我們的生心與死心應該屬于哪一種呢?實際上,生有與死有均是一刹那,這一刹那應該是等舍心。但佛經中不是說,死亡的時候很痛苦嗎?人在死的時候一般都會感受痛苦,也有少數人會感覺快樂,但在真正斷氣的這一刹那,應該是等舍心。結生也是如此,一般世間人與本論中所說的“生”有一點不同,世間人所說的生是指胎兒的降生,而本論所說的生是指前面所講到的生有,也即結生的一刹那。衆生面臨著生、老、死、病很多痛苦,降生很痛苦,中陰身時也很痛苦,但真正結生的一刹那,不論胎生、卵生,還是濕生、化生,都應該是在一種不苦不樂的等舍心下入胎的,入胎之後則會逐漸産生痛苦與快樂的感受。因此,《俱舍論》中所講到的緣起非常重要,只要身體的種種因緣聚合,心識隨時可以入胎。天人在將要死或者生的時候,會從原來的入定正行中出定,之後于等舍心中死亡,比如一位入于四禅正行的天人,他要退失到未至定才能死亡。

  那爲什麼死心與生心只是從舍心中産生呢?因爲生心與死心不明了,而苦受與樂受是一種比較明顯的心態。不過對于一些聖者來說,也有特殊情況,不一定全部按《俱舍論》的觀點來承許,而一般衆生均是以等舍心來死、生的。死心與生心不會在一緣等持之中産生,因爲死的時候對心有害,等持則對心有利益,如天人在死的時候,要從等持中出定才可以;生的時候也沒有以等持心來降生的,除大乘菩薩以願力、等持力降生之外,其他衆生均是以煩惱性而降生,由于等持屬于善心,所以不會從等持心中降生。而且,死心與生心也不會從無心 中産生,因無心之中必定無有煩惱性,故不會于無心中生;若本處于無心之中,則于死時,也會從無心之中出來,之後出現死有。

  既然說死有善有惡,也有無記,那阿羅漢最後的死心怎樣呢?阿羅漢在無余涅槃時,其心應是異熟生與威儀心,因爲阿羅漢相續中一定是沒有染汙心的,所以不會從惡心中死,而其善心特別明顯,並且不隨順涅槃,故也不會從善心中死,但《俱舍論·日光疏》中說:阿羅漢無余涅槃時也可以善心離開。這是一種特殊說法,本論中只是說以異熟生與威儀心趨入無余涅槃。

  惡趣天人阿羅漢,次第而死則于足,

  臍與心間識滅盡,氣息分解依水等。

  聖者造無間罪者,必定趨入正邪道。

  叁惡趣、天人以及阿羅漢在死的時候,心識次第從足底、臍間以及心間滅盡,其氣息滅盡分解之時主要依靠水、火、風叁者。在死墮之後,聖者必定趨入無余涅槃,造五無間罪者則墮入地獄。

  衆生死亡的時候,其心識(也可說爲根識)于何處滅盡呢?所有的化身以及頓時死亡者,與身體同時滅盡,比如依靠大圓滿虹身成就而前往清淨刹土的大成就者,其身體與心識就是同時滅盡的。以後世所要轉生之處來說,若將要轉到叁惡趣,則其心識從腳底離開身體;若轉生于人間則心識從臍間離開;阿羅漢則意識從心間離開。《大乘阿毗達磨》也這樣講:若此衆生,來世轉生于善趣、人、天,則其根識從下向上,最後從上方消失;若此衆生來世轉生于惡趣,則其根識從上向下,最後從下身離開。所以,一個衆生死後,若他的上身部分一直溫暖,而下身早已冰涼,就說明他來世會轉到善趣;若其上身很快就冷了,而下身一直溫熱,則說明會轉生于惡趣。以前法王如意寶的一只小狗死了,最初它身體上方的熱氣已經逐漸消失了,法王如意寶馬上讓門措空行母念《系解脫》,漸漸地,小狗身體的溫熱開始向上,最後頭頂上很熱,整個身體都已經冷了。後來上師在講課時也說,《系解脫》的功德不可思議,若能在將死衆生的耳邊念誦,那此人肯定不會墮入惡趣。

  意識本來無有任何形狀、顔色,也無有阻礙,那又怎麼能說意識從何處離開呢?如果說離開身體,則意識一定是有形狀、顔色,應該是一種有實質的物體,這樣不是很矛盾嗎?《自釋》中,世親論師以比喻來回答說,雖然心識沒有形狀、顔色,但身心離開的這種分解過程,就好像在燒熱的石頭上倒水,根據石頭的熱量,最熱的部分會先幹完,同樣,根周遍于衆生的身體,從身根可以推測意根方向,其身根從何處滅盡,則意識滅盡的方向也同樣可以推知。有很多人平時修頗瓦,要開頂,但並不是一定要開一個頂,意識才能出去,按《俱舍論》與大乘的觀點,意識不是有質礙的法,不一定非要有個地方出去,所謂的開頂,也只是顯現了頗瓦修法的一種威力,表現出它所具有的殊勝功德,僅是一種象征而已。

  衆生的死亡是以什麼因緣造成的呢?依靠風、膽、涎叁種病導致氣息分解,此叁者是八萬四千病的來源,而風、膽、涎叁種病則主要是因爲風、火、水叁者極度紊亂而導致。這裏不包括地大,《自釋》中說,有兩個原因:第一,衆生沒有第四種內在病患,均是在水火風所引發的涎、膽、風病中死去,所以沒有地大;第二,衆生的內災如同外器世間,外器世間有水、火、風叁者所引之災難,但卻無有以地大所引的災難,因此也不必安立地大。

  這裏對于死亡分析得不是很廣,《前世今生論》中這方面比較廣,希望大家還是好好看一下。當然,勝義中,即使涅槃也是空性的,但在世俗來講,前世後世的道理就如昨天與今天一樣真實存在,如果大家能夠了知這種真實存在的道理,那世間人不會再隨心所欲、任性妄爲的。

  衆生死後變成什麼樣呢?小乘中,最大的罪業就是造五無間罪,造無間罪者一定會墮入惡道,爲什麼叫無間呢?一般衆生死後均會經過中有,而造五無間罪者死後沒有中有,直墮地獄。聖者死後則立即解脫,按小乘觀點,如《毗婆沙論》中說,獲得最後無余涅槃的阿羅漢是最究竟的解脫。有些大乘經典,比如《解深密經》中說,究竟有叁乘,即聲緣乘、菩薩乘、佛乘。在《妙法蓮華經》中說,叁乘是不了義的說法,究竟應該是一乘,最後一切衆生必定成佛。這裏《解深密經》的觀點是暫時針對唯識宗的所化衆生而言的,《毗婆沙論》的觀點則是針對小乘根基講的,實際上這些都並非究竟觀點。除造五無間罪與聖者以外,其他衆生的生處都不一定,《四百論》中說:“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這些衆生就像瓶中蜜蜂一樣,上下不定,以各自所造業的不同而轉生到相應的去處,什麼叫凡夫呢?就是以衆生各自業力不同,各自生處也不相同,《月燈經》中說,因爲各自去向不同,故稱爲異生或者凡夫。

  有情世間已經講完了,那麼有關器世間,大乘觀點、《時輪金剛》,還有現代科學的世界觀,不論是宏觀、微觀,都有很多不同說法。有些人認爲,佛教有關四大部洲和須彌山的說法,與現在地理上的說法不同,《影塵回憶錄》中也講到:佛教認爲整個大地是扁的,而現在科學家認爲地球是圓的,這難道不矛盾嗎?倓虛法師也做過回答,《佛教科學論》中也曾引用過其中的某些觀點。

  很多經部、續部對于器世界的說法,與《俱舍論》完全不同,但現在佛教中大多數論典都是按照《俱舍論》的觀點來闡述器世界,不過也不能因此而說《俱舍論》已經包括了所有佛教觀點。那《俱舍論》對器世間是如何描述的呢?

  甲二(生處器世界)分叁:一、次第與量;二、旁述衆生之量;叁、別說此二量。

  乙一(次第與量)分叁:一、宣說所依;二、宣說能依;叁、別說衆生之處。

  丙一(宣說所依)分二:一、宣說風輪;二、宣說水輪與金…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