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与佛教当中所说的因缘不具足,就不能形成众生相违呢?根本不相违。现在的科学家对身体方面的一些构造、组成确实比较精通,但对于意识方面却有所欠缺。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我们讲述了所谓的湿生与识食,中阴身的数量无法衡量,当因缘聚集的时候,众生就可以形成,比如夏天,在一些潮湿的地方一定会产生很多很多的众生。以克隆羊来说,公羊与母羊身体的一部分经过培植,这时若中阴身存在,则一定会形成一只小羊。也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会失败,就是因为中阴身不具足,如果因缘聚合,中阴身也存在,一定会投生的。所以,湿生与识食的问题若能通达,那现在科学中所谓的创造新生命的概念一定可以破掉。
以上从主要的角度说明了宣说四食的必要,实际上,段食与触食也是间接牵引后世的因,比如今生中对吃肉产生贪执,那下一世可能特别喜欢吃肉,以前红原有一位活佛,他前世不吃肉,下一世还是不吃肉,他自己也说过,自己七世中没有吃过肉。依靠段食、触食会产生烦恼,从而积累很多业,这样间接也就牵引后世。同样,思食与识食也能使众生住留,就如同人们所说的精神粮食,以此作为支柱,众生可以存活。
丙三、识去之理:
断绝善根与结合,离贪退失死生心,
唯一承许为意识,死与生心依等舍,
一缘无心皆无有,涅槃为二无记法。
断善根与续善根之心,以及远离贪染之入定心、从定中退失之心、死心、生心这六者唯一属于意识。死心与生心依靠舍心产生,于一缘心中以及无心之时皆无有此二者。无余涅槃的心则属于异熟生与威仪心二者。
生有与死有皆为一刹那,那此一刹那是属于根识与意识中的何者呢?死心与生心均属于意识。还有几种情况,都是属于意识的,比如已经受菩萨戒或者别解脱戒的人,生起邪见而断绝善根 ;断善根者后来再度生起正见,此心即会再度与善根结合 ;三界九地中远离贪欲而入定之心 ;于离贪之入定中退失。
为什么以上六种情况均属于意识呢?因为除了入定以外,大多数是不符合实际的颠倒分别念。六根识非颠倒,在眼识、鼻识中死去等情况是没有的;而心起分别念则属颠倒,其中正见、邪见从自性分别的角度,可以说是颠倒分别念。于根识中入定的情况也没有,因此也唯属于意识。唯识宗认为,死心与生心应该是在阿赖耶识上,如无著菩萨在讲述阿赖耶存在的八种道理时说,阿赖耶识不存在则生心、死心不合理等等。
心有乐的心、痛苦的心,以及不苦不乐的平等心,那我们的生心与死心应该属于哪一种呢?实际上,生有与死有均是一刹那,这一刹那应该是等舍心。但佛经中不是说,死亡的时候很痛苦吗?人在死的时候一般都会感受痛苦,也有少数人会感觉快乐,但在真正断气的这一刹那,应该是等舍心。结生也是如此,一般世间人与本论中所说的“生”有一点不同,世间人所说的生是指胎儿的降生,而本论所说的生是指前面所讲到的生有,也即结生的一刹那。众生面临着生、老、死、病很多痛苦,降生很痛苦,中阴身时也很痛苦,但真正结生的一刹那,不论胎生、卵生,还是湿生、化生,都应该是在一种不苦不乐的等舍心下入胎的,入胎之后则会逐渐产生痛苦与快乐的感受。因此,《俱舍论》中所讲到的缘起非常重要,只要身体的种种因缘聚合,心识随时可以入胎。天人在将要死或者生的时候,会从原来的入定正行中出定,之后于等舍心中死亡,比如一位入于四禅正行的天人,他要退失到未至定才能死亡。
那为什么死心与生心只是从舍心中产生呢?因为生心与死心不明了,而苦受与乐受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心态。不过对于一些圣者来说,也有特殊情况,不一定全部按《俱舍论》的观点来承许,而一般众生均是以等舍心来死、生的。死心与生心不会在一缘等持之中产生,因为死的时候对心有害,等持则对心有利益,如天人在死的时候,要从等持中出定才可以;生的时候也没有以等持心来降生的,除大乘菩萨以愿力、等持力降生之外,其他众生均是以烦恼性而降生,由于等持属于善心,所以不会从等持心中降生。而且,死心与生心也不会从无心 中产生,因无心之中必定无有烦恼性,故不会于无心中生;若本处于无心之中,则于死时,也会从无心之中出来,之后出现死有。
既然说死有善有恶,也有无记,那阿罗汉最后的死心怎样呢?阿罗汉在无余涅槃时,其心应是异熟生与威仪心,因为阿罗汉相续中一定是没有染污心的,所以不会从恶心中死,而其善心特别明显,并且不随顺涅槃,故也不会从善心中死,但《俱舍论·日光疏》中说:阿罗汉无余涅槃时也可以善心离开。这是一种特殊说法,本论中只是说以异熟生与威仪心趋入无余涅槃。
恶趣天人阿罗汉,次第而死则于足,
脐与心间识灭尽,气息分解依水等。
圣者造无间罪者,必定趋入正邪道。
三恶趣、天人以及阿罗汉在死的时候,心识次第从足底、脐间以及心间灭尽,其气息灭尽分解之时主要依靠水、火、风三者。在死堕之后,圣者必定趋入无余涅槃,造五无间罪者则堕入地狱。
众生死亡的时候,其心识(也可说为根识)于何处灭尽呢?所有的化身以及顿时死亡者,与身体同时灭尽,比如依靠大圆满虹身成就而前往清净刹土的大成就者,其身体与心识就是同时灭尽的。以后世所要转生之处来说,若将要转到三恶趣,则其心识从脚底离开身体;若转生于人间则心识从脐间离开;阿罗汉则意识从心间离开。《大乘阿毗达磨》也这样讲:若此众生,来世转生于善趣、人、天,则其根识从下向上,最后从上方消失;若此众生来世转生于恶趣,则其根识从上向下,最后从下身离开。所以,一个众生死后,若他的上身部分一直温暖,而下身早已冰凉,就说明他来世会转到善趣;若其上身很快就冷了,而下身一直温热,则说明会转生于恶趣。以前法王如意宝的一只小狗死了,最初它身体上方的热气已经逐渐消失了,法王如意宝马上让门措空行母念《系解脱》,渐渐地,小狗身体的温热开始向上,最后头顶上很热,整个身体都已经冷了。后来上师在讲课时也说,《系解脱》的功德不可思议,若能在将死众生的耳边念诵,那此人肯定不会堕入恶趣。
意识本来无有任何形状、颜色,也无有阻碍,那又怎么能说意识从何处离开呢?如果说离开身体,则意识一定是有形状、颜色,应该是一种有实质的物体,这样不是很矛盾吗?《自释》中,世亲论师以比喻来回答说,虽然心识没有形状、颜色,但身心离开的这种分解过程,就好像在烧热的石头上倒水,根据石头的热量,最热的部分会先干完,同样,根周遍于众生的身体,从身根可以推测意根方向,其身根从何处灭尽,则意识灭尽的方向也同样可以推知。有很多人平时修颇瓦,要开顶,但并不是一定要开一个顶,意识才能出去,按《俱舍论》与大乘的观点,意识不是有质碍的法,不一定非要有个地方出去,所谓的开顶,也只是显现了颇瓦修法的一种威力,表现出它所具有的殊胜功德,仅是一种象征而已。
众生的死亡是以什么因缘造成的呢?依靠风、胆、涎三种病导致气息分解,此三者是八万四千病的来源,而风、胆、涎三种病则主要是因为风、火、水三者极度紊乱而导致。这里不包括地大,《自释》中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众生没有第四种内在病患,均是在水火风所引发的涎、胆、风病中死去,所以没有地大;第二,众生的内灾如同外器世间,外器世间有水、火、风三者所引之灾难,但却无有以地大所引的灾难,因此也不必安立地大。
这里对于死亡分析得不是很广,《前世今生论》中这方面比较广,希望大家还是好好看一下。当然,胜义中,即使涅槃也是空性的,但在世俗来讲,前世后世的道理就如昨天与今天一样真实存在,如果大家能够了知这种真实存在的道理,那世间人不会再随心所欲、任性妄为的。
众生死后变成什么样呢?小乘中,最大的罪业就是造五无间罪,造无间罪者一定会堕入恶道,为什么叫无间呢?一般众生死后均会经过中有,而造五无间罪者死后没有中有,直堕地狱。圣者死后则立即解脱,按小乘观点,如《毗婆沙论》中说,获得最后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是最究竟的解脱。有些大乘经典,比如《解深密经》中说,究竟有三乘,即声缘乘、菩萨乘、佛乘。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三乘是不了义的说法,究竟应该是一乘,最后一切众生必定成佛。这里《解深密经》的观点是暂时针对唯识宗的所化众生而言的,《毗婆沙论》的观点则是针对小乘根基讲的,实际上这些都并非究竟观点。除造五无间罪与圣者以外,其他众生的生处都不一定,《四百论》中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这些众生就像瓶中蜜蜂一样,上下不定,以各自所造业的不同而转生到相应的去处,什么叫凡夫呢?就是以众生各自业力不同,各自生处也不相同,《月灯经》中说,因为各自去向不同,故称为异生或者凡夫。
有情世间已经讲完了,那么有关器世间,大乘观点、《时轮金刚》,还有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不论是宏观、微观,都有很多不同说法。有些人认为,佛教有关四大部洲和须弥山的说法,与现在地理上的说法不同,《影尘回忆录》中也讲到:佛教认为整个大地是扁的,而现在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圆的,这难道不矛盾吗?倓虚法师也做过回答,《佛教科学论》中也曾引用过其中的某些观点。
很多经部、续部对于器世界的说法,与《俱舍论》完全不同,但现在佛教中大多数论典都是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阐述器世界,不过也不能因此而说《俱舍论》已经包括了所有佛教观点。那《俱舍论》对器世间是如何描述的呢?
甲二(生处器世界)分三:一、次第与量;二、旁述众生之量;三、别说此二量。
乙一(次第与量)分三:一、宣说所依;二、宣说能依;三、别说众生之处。
丙一(宣说所依)分二:一、宣说风轮;二、宣说水轮与金…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