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轮。
对于器世界的说法,《俱舍论》与《宝性论》的观点只在某些细微方面有所不同。《宝性论》中说:“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复依于风而住,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器世界之中,大地依靠金轮,金轮依靠水轮,水轮依靠风轮,风轮依靠虚空,而虚空何者也不依,众生的心识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在《父子相会经》 中着重描述了器世界形成的过程,《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白莲花论》中对器世界都有过描述,大家应该广泛参阅,不要仅仅看一个《俱舍论》和《阿含经》。现在泰国、新加坡的一些法师对《阿含经》比较感兴趣,然后把佛法的观点全部用《阿含经》来解释,这是非常困难的,《阿含经》是针对个别众生宣说的一部经典,根本不能代表释迦牟尼佛所有的经典和教言。因此,不仅要学习小乘经典,了解其相关内容,还要了知大乘说法,更要学习密乘的一些不共观点,这样一来,才会真正了知,释迦牟尼佛对无量无边、各式各样根基众生所宣说的佛法是圆融无违、博大精深的,并不是片面的、个别人心中所想的那样,这一点十分重要。
丁一、宣说风轮:
器世最下风轮厚,十六洛叉广无数。
器世界的最下方是风轮,其量无以计数,厚度则为十六洛叉。
大乘通过缘起的观察方法说:风轮亦是缘起性空。《父子相会经》中说:风轮的本体无来无去。按对法宗的观点,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本品的后面会讲到,器世界的最初是一个大虚空,世界将要形成之前,微风四起,多年中狂风不断,从而形成以金刚钻石也无法摧毁的风轮,风轮的厚度是一百六十万由旬,宽度是一阿僧祇 。其后,在风轮上方开始形成水轮与金轮。
丁二、宣说水轮与金轮:
水深一百十二万,尔后深度八十万,
剩余凝结成金轮,水轮金轮之直径,
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周三倍。
水轮的深度是一百一十二万由旬,之后,其深度变成八十万由旬,剩余的部分全部凝结成金子而形成了金轮。水轮与金轮的直径是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其周边则是直径的三倍。
水轮是依众生业力形成的一种金子精华,它不会直接流淌下来。科学上承许,就是依靠地球的引力,地球上七大海洋的水才不会掉落下来。本论说,之所以不会下落是因为众生的业力牵引。《俱舍论》中对世界的说法,不一定非要与现代科学吻合,这没有任何必要,但本论的说法应该清楚,如果本论的说法不懂,那在解释很多经论的时候会很困难。这些水依靠风的搅拌,变得极为坚硬,如同牛奶煮完之后,会在上面结一层坚固的油脂,同样,通过风的搅拌,便形成了金刚大地,其后,水轮的深度仅剩下八十万由旬。水轮与金轮的形状为圆形,其周边长为直径的三倍。
丙二(宣说能依)分三:一、宣说山;二、宣说海;三、宣说洲。
丁一、宣说山:
须弥山与持双山,持轴山与担木山,
善见山与马耳山,象鼻山与持边山。
尔后乃是一切洲,彼等之外铁围山,
七山为金彼为铁,须弥四宝之自性。
依靠风的搅拌形成须弥山,其由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象鼻山以及持边山七大山围绕,四大部洲外面由铁围山围绕。七大山的本体为金子,铁围山是铁,须弥山则由四宝组成。
水轮与金轮的上方,水流同前一样降下,从而形成七大海洋;通过强风搅拌形成须弥山,有经典中说,须弥山如同地板上堆放的谷物,下面大上面小;以中等风搅拌形成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象鼻山、持边山共七座山,它们如同山脉一样,环绕在须弥山的周围;在铁围山的中央是七大海,之后则是依靠下等风搅拌而形成的四大部洲和四小洲。
九山分别是由什么组成呢?由于众生业力现前,持双山等七大山均由金子组成,铁围山则是铁,而须弥山的东南西北四面分别由银子、琉璃、红宝石、金子组成。根据须弥山每一面组成的不同,其上方的虚空也显出那一种颜色。南赡部洲的蓝色天空,是因为须弥山南方的琉璃光反射到海中,又从海中反射到天空,所以才会呈现蓝色,但其他洲的众生见不到蓝色。
八万由旬没水中,如是上方亦八万,
八山高度半半减,彼等厚度亦等高。
九座山的下方八万由旬均同样没于水中,须弥山上方亦是八万由旬,其余八座山的高度则一半一半递减;它们的厚度均与其各自高度等同。
前面所讲九座山的高度与厚度都是多少呢?九座山没于水下的部分均是八万由旬,因它们的底部均接触金刚大地,而露在水面上方的高度,每座山则有所不同,其中须弥山的上方仍为八万由旬,持双山是四万由旬,持轴山是二万由旬,这样一半一半递减,因此,铁围山的高度只有三百一十二点五由旬;这些山的厚度与各自的高度相等,如须弥山高八万由旬,则其厚度亦是八万由旬,持双山的高度是四万由旬,则其厚度也是四万由旬,其余均可依此类推。
丁二、宣说海:
彼等七间为七海,初者八万由旬宽,
彼为内海边三倍,余海半半而递减。
剩余水即外大海,三十二万由旬宽。
须弥山至持边山之间的七个间隔处为七大内海,其中第一间隔处的宽度为八万由旬,持双山东西两岸的海面为宽度的三倍,其余海面宽度一半一半递减。持边山到铁围山之间为外海,其宽度为三十二万由旬。
须弥山位于中央,与其余七座山的中间均有一大海洋,这七大海共称为内海,是龙王游戏之处,故也称为七香海。这些海水均具有八种功德,即凉、柔、轻、香、澄、无臭、饮时不损喉、饮已不伤腹,一般来说,天人的水也具有八种功德,有些诗学家将一些清澈的水以具足八种功德来赞颂,但真正的八功德水就是这里所说的七大海洋。这些海的深度均是八万由旬,持双山围绕须弥山,它们之间的海面宽度为八万由旬,这样由于须弥山的宽度也是八万由旬,所以持双山东西两岸的宽度即是二十四万由旬,其余方向均可依此类推。其他六海的宽度后面的较前面各减少一半,也即第一内海宽为八万由旬,而持双山到持轴山之间是四万由旬,持轴山到担木山之间为二万由旬,其余均依此类推,在此内海中无有众生。从曼茶盘可以了知,所有的七大山均围绕须弥山,以此代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或者一切器情世界,将所有妙欲资具供养诸佛菩萨。
七座山过后是铁围山,它与持边山之间的海称为外海,这些海水充满了盐味,四大洲与八小洲即位于此处。外海宽度为三十二万由旬,周边长为三亿六十万七百五十由旬。
丁三(宣说洲)分三:一、宣说主洲;二、宣说小洲;三、宣说赡部洲之特法。
戊一、宣说主洲:
南赡部洲之三边,二千由旬马车形,
一边乃三由旬半,东胜身洲如半圆,
三边与此均相同,一边三百五由旬。
西牛货洲为圆形,周长七千五由旬,
彼之中央三千五,北俱洲八四边等。
南赡部洲如马车形,其中三边均为二千由旬,最小一边为三点五由旬;东胜身洲形状如同半圆,其三边与南赡部洲相同,最小边为三百五十由旬;西牛货洲为圆形,周长为七千五百由旬,直径则为二千五百由旬;北俱卢洲四边相等,其周长为八千由旬。
在须弥山南方的赡部树果落入水中时发出“赡部、赡部”的声音,所以人们将此洲称为南赡部洲,它形状如同马车形 ,三个边均是二千由旬,在其南部还有一个最小的边,这个边为三点五由旬,在画肩胛骨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从总体来讲是三角形,但有一处较狭窄的地方。按《俱舍论》的观点,这个最狭窄的部位对着铁围山,较宽部分对着须弥山。《时轮金刚》则说,狭窄处正对须弥山,宽广处正对铁围山。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续》的注疏中是按照《俱舍论》观点来讲述的。
位于须弥山东方的是东胜身洲,因为居于此处的人类,其身量超过南赡部洲人类两倍,而且极为善妙,由此得名。它的形状如同半圆,就好像弯月一样,其弯曲部分对着铁围山,内径部分对着须弥山。实际亦是像三角形,其三边均与南赡部洲相同,较长的三边为二千由旬,也有一个较短的边,长为三百五十由旬。
须弥山西方有一洲,因享用如意牛与珍宝而得名为西牛货洲,此洲的四边为水所环绕,形状是圆形,周长七千五百由旬,直径为二千五百由旬。
位于北方的洲是四方形,四边均等各为二千由旬,其周长即为八千由旬。此洲居住的众生,在死亡的七日前会出现难听的声音,所以称为北俱卢洲。天人在死亡七日之前会出现五种衰相而感觉很痛苦,南赡部洲的人听到一些可怕的疾病,或出现一些痛苦的事情时也会感觉很痛苦,但修行人对死、对病、对世间痛苦有一种不同的面对方法,因此不会像他们那样非常痛苦。
戊二、宣说小洲:
彼等之间八小洲,身洲胜身声不美,
声不美对拂妙拂,胜道行洲及行洲。
四大部洲之间有八个附属的小洲,即身洲、胜身洲,声不美洲、声不美对洲,拂洲、妙拂洲,以及行洲与胜道行洲。
东胜身洲附属有身洲、胜身洲两小洲,北俱卢洲的附属洲为声不美、声不美对洲,南赡部洲则有拂洲、妙拂洲两小洲,西牛货洲的附属洲是行洲与胜道行洲。在这八小洲之中,除拂洲是罗刹居住外,其余均由人类居住,有些注释中说,拂洲居住的人也非常多,但一般都说它是罗刹国。除这些洲外,还有金洲、香巴拉洲等等,以前阿底峡尊者坐船十二个月后到达班嘎拉洲,也即金洲,有人说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由于历史考证不同,而且众生业力的显现也不同,所以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距,所有的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
在《前行》中描述四大部洲、八小洲时说,自己所在一方为东方,这样顺时针依次为东、南、西、北四大部洲,八个附属小洲均位于每一大洲的两边。但是本论当中则认为靠自己的一方为南方,其余的说法与《前行》说法相同。
戊三、宣说赡部洲之特法:
此向北越九黑山,即是所谓之雪山,
复次香醉山之内,有水宽度五十海。
于印度金刚座向北越过九座黑山,有一雄伟的雪山,再向北有香…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