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輪。
對于器世界的說法,《俱舍論》與《寶性論》的觀點只在某些細微方面有所不同。《寶性論》中說:“地者依于水而住,水複依于風而住,風複依于虛空住,虛空不依地等住。”器世界之中,大地依靠金輪,金輪依靠水輪,水輪依靠風輪,風輪依靠虛空,而虛空何者也不依,衆生的心識亦複如是。釋迦牟尼佛在《父子相會經》 中著重描述了器世界形成的過程,《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白蓮花論》中對器世界都有過描述,大家應該廣泛參閱,不要僅僅看一個《俱舍論》和《阿含經》。現在泰國、新加坡的一些法師對《阿含經》比較感興趣,然後把佛法的觀點全部用《阿含經》來解釋,這是非常困難的,《阿含經》是針對個別衆生宣說的一部經典,根本不能代表釋迦牟尼佛所有的經典和教言。因此,不僅要學習小乘經典,了解其相關內容,還要了知大乘說法,更要學習密乘的一些不共觀點,這樣一來,才會真正了知,釋迦牟尼佛對無量無邊、各式各樣根基衆生所宣說的佛法是圓融無違、博大精深的,並不是片面的、個別人心中所想的那樣,這一點十分重要。
丁一、宣說風輪:
器世最下風輪厚,十六洛叉廣無數。
器世界的最下方是風輪,其量無以計數,厚度則爲十六洛叉。
大乘通過緣起的觀察方法說:風輪亦是緣起性空。《父子相會經》中說:風輪的本體無來無去。按對法宗的觀點,器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在本品的後面會講到,器世界的最初是一個大虛空,世界將要形成之前,微風四起,多年中狂風不斷,從而形成以金剛鑽石也無法摧毀的風輪,風輪的厚度是一百六十萬由旬,寬度是一阿僧祇 。其後,在風輪上方開始形成水輪與金輪。
丁二、宣說水輪與金輪:
水深一百十二萬,爾後深度八十萬,
剩余凝結成金輪,水輪金輪之直徑,
一百二十萬叁千,四百五十周叁倍。
水輪的深度是一百一十二萬由旬,之後,其深度變成八十萬由旬,剩余的部分全部凝結成金子而形成了金輪。水輪與金輪的直徑是一百二十萬叁千四百五十由旬,其周邊則是直徑的叁倍。
水輪是依衆生業力形成的一種金子精華,它不會直接流淌下來。科學上承許,就是依靠地球的引力,地球上七大海洋的水才不會掉落下來。本論說,之所以不會下落是因爲衆生的業力牽引。《俱舍論》中對世界的說法,不一定非要與現代科學吻合,這沒有任何必要,但本論的說法應該清楚,如果本論的說法不懂,那在解釋很多經論的時候會很困難。這些水依靠風的攪拌,變得極爲堅硬,如同牛奶煮完之後,會在上面結一層堅固的油脂,同樣,通過風的攪拌,便形成了金剛大地,其後,水輪的深度僅剩下八十萬由旬。水輪與金輪的形狀爲圓形,其周邊長爲直徑的叁倍。
丙二(宣說能依)分叁:一、宣說山;二、宣說海;叁、宣說洲。
丁一、宣說山:
須彌山與持雙山,持軸山與擔木山,
善見山與馬耳山,象鼻山與持邊山。
爾後乃是一切洲,彼等之外鐵圍山,
七山爲金彼爲鐵,須彌四寶之自性。
依靠風的攪拌形成須彌山,其由持雙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象鼻山以及持邊山七大山圍繞,四大部洲外面由鐵圍山圍繞。七大山的本體爲金子,鐵圍山是鐵,須彌山則由四寶組成。
水輪與金輪的上方,水流同前一樣降下,從而形成七大海洋;通過強風攪拌形成須彌山,有經典中說,須彌山如同地板上堆放的谷物,下面大上面小;以中等風攪拌形成持雙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象鼻山、持邊山共七座山,它們如同山脈一樣,環繞在須彌山的周圍;在鐵圍山的中央是七大海,之後則是依靠下等風攪拌而形成的四大部洲和四小洲。
九山分別是由什麼組成呢?由于衆生業力現前,持雙山等七大山均由金子組成,鐵圍山則是鐵,而須彌山的東南西北四面分別由銀子、琉璃、紅寶石、金子組成。根據須彌山每一面組成的不同,其上方的虛空也顯出那一種顔色。南贍部洲的藍色天空,是因爲須彌山南方的琉璃光反射到海中,又從海中反射到天空,所以才會呈現藍色,但其他洲的衆生見不到藍色。
八萬由旬沒水中,如是上方亦八萬,
八山高度半半減,彼等厚度亦等高。
九座山的下方八萬由旬均同樣沒于水中,須彌山上方亦是八萬由旬,其余八座山的高度則一半一半遞減;它們的厚度均與其各自高度等同。
前面所講九座山的高度與厚度都是多少呢?九座山沒于水下的部分均是八萬由旬,因它們的底部均接觸金剛大地,而露在水面上方的高度,每座山則有所不同,其中須彌山的上方仍爲八萬由旬,持雙山是四萬由旬,持軸山是二萬由旬,這樣一半一半遞減,因此,鐵圍山的高度只有叁百一十二點五由旬;這些山的厚度與各自的高度相等,如須彌山高八萬由旬,則其厚度亦是八萬由旬,持雙山的高度是四萬由旬,則其厚度也是四萬由旬,其余均可依此類推。
丁二、宣說海:
彼等七間爲七海,初者八萬由旬寬,
彼爲內海邊叁倍,余海半半而遞減。
剩余水即外大海,叁十二萬由旬寬。
須彌山至持邊山之間的七個間隔處爲七大內海,其中第一間隔處的寬度爲八萬由旬,持雙山東西兩岸的海面爲寬度的叁倍,其余海面寬度一半一半遞減。持邊山到鐵圍山之間爲外海,其寬度爲叁十二萬由旬。
須彌山位于中央,與其余七座山的中間均有一大海洋,這七大海共稱爲內海,是龍王遊戲之處,故也稱爲七香海。這些海水均具有八種功德,即涼、柔、輕、香、澄、無臭、飲時不損喉、飲已不傷腹,一般來說,天人的水也具有八種功德,有些詩學家將一些清澈的水以具足八種功德來贊頌,但真正的八功德水就是這裏所說的七大海洋。這些海的深度均是八萬由旬,持雙山圍繞須彌山,它們之間的海面寬度爲八萬由旬,這樣由于須彌山的寬度也是八萬由旬,所以持雙山東西兩岸的寬度即是二十四萬由旬,其余方向均可依此類推。其他六海的寬度後面的較前面各減少一半,也即第一內海寬爲八萬由旬,而持雙山到持軸山之間是四萬由旬,持軸山到擔木山之間爲二萬由旬,其余均依此類推,在此內海中無有衆生。從曼茶盤可以了知,所有的七大山均圍繞須彌山,以此代表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或者一切器情世界,將所有妙欲資具供養諸佛菩薩。
七座山過後是鐵圍山,它與持邊山之間的海稱爲外海,這些海水充滿了鹽味,四大洲與八小洲即位于此處。外海寬度爲叁十二萬由旬,周邊長爲叁億六十萬七百五十由旬。
丁叁(宣說洲)分叁:一、宣說主洲;二、宣說小洲;叁、宣說贍部洲之特法。
戊一、宣說主洲:
南贍部洲之叁邊,二千由旬馬車形,
一邊乃叁由旬半,東勝身洲如半圓,
叁邊與此均相同,一邊叁百五由旬。
西牛貨洲爲圓形,周長七千五由旬,
彼之中央叁千五,北俱洲八四邊等。
南贍部洲如馬車形,其中叁邊均爲二千由旬,最小一邊爲叁點五由旬;東勝身洲形狀如同半圓,其叁邊與南贍部洲相同,最小邊爲叁百五十由旬;西牛貨洲爲圓形,周長爲七千五百由旬,直徑則爲二千五百由旬;北俱盧洲四邊相等,其周長爲八千由旬。
在須彌山南方的贍部樹果落入水中時發出“贍部、贍部”的聲音,所以人們將此洲稱爲南贍部洲,它形狀如同馬車形 ,叁個邊均是二千由旬,在其南部還有一個最小的邊,這個邊爲叁點五由旬,在畫肩胛骨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從總體來講是叁角形,但有一處較狹窄的地方。按《俱舍論》的觀點,這個最狹窄的部位對著鐵圍山,較寬部分對著須彌山。《時輪金剛》則說,狹窄處正對須彌山,寬廣處正對鐵圍山。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續》的注疏中是按照《俱舍論》觀點來講述的。
位于須彌山東方的是東勝身洲,因爲居于此處的人類,其身量超過南贍部洲人類兩倍,而且極爲善妙,由此得名。它的形狀如同半圓,就好像彎月一樣,其彎曲部分對著鐵圍山,內徑部分對著須彌山。實際亦是像叁角形,其叁邊均與南贍部洲相同,較長的叁邊爲二千由旬,也有一個較短的邊,長爲叁百五十由旬。
須彌山西方有一洲,因享用如意牛與珍寶而得名爲西牛貨洲,此洲的四邊爲水所環繞,形狀是圓形,周長七千五百由旬,直徑爲二千五百由旬。
位于北方的洲是四方形,四邊均等各爲二千由旬,其周長即爲八千由旬。此洲居住的衆生,在死亡的七日前會出現難聽的聲音,所以稱爲北俱盧洲。天人在死亡七日之前會出現五種衰相而感覺很痛苦,南贍部洲的人聽到一些可怕的疾病,或出現一些痛苦的事情時也會感覺很痛苦,但修行人對死、對病、對世間痛苦有一種不同的面對方法,因此不會像他們那樣非常痛苦。
戊二、宣說小洲:
彼等之間八小洲,身洲勝身聲不美,
聲不美對拂妙拂,勝道行洲及行洲。
四大部洲之間有八個附屬的小洲,即身洲、勝身洲,聲不美洲、聲不美對洲,拂洲、妙拂洲,以及行洲與勝道行洲。
東勝身洲附屬有身洲、勝身洲兩小洲,北俱盧洲的附屬洲爲聲不美、聲不美對洲,南贍部洲則有拂洲、妙拂洲兩小洲,西牛貨洲的附屬洲是行洲與勝道行洲。在這八小洲之中,除拂洲是羅刹居住外,其余均由人類居住,有些注釋中說,拂洲居住的人也非常多,但一般都說它是羅刹國。除這些洲外,還有金洲、香巴拉洲等等,以前阿底峽尊者坐船十二個月後到達班嘎拉洲,也即金洲,有人說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由于曆史考證不同,而且衆生業力的顯現也不同,所以表達方式上有一定的差距,所有的說法不一定完全相同。
在《前行》中描述四大部洲、八小洲時說,自己所在一方爲東方,這樣順時針依次爲東、南、西、北四大部洲,八個附屬小洲均位于每一大洲的兩邊。但是本論當中則認爲靠自己的一方爲南方,其余的說法與《前行》說法相同。
戊叁、宣說贍部洲之特法:
此向北越九黑山,即是所謂之雪山,
複次香醉山之內,有水寬度五十海。
于印度金剛座向北越過九座黑山,有一雄偉的雪山,再向北有香…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