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醉山,此二山之間有無熱惱海,其海面寬度爲五十由旬。
南贍部洲的中央即印度金剛座,從此向北有九座黑山,這裏的“黑山”並不是指顔色爲黑色,有注疏中說:非由金銀珠寶所成,而是由一般土石組成,故稱黑山。越過這九座黑山,有一雄偉壯觀的雪山,再向北有香醉山,在雪山與香醉山之間的十由旬之內是無惱龍王居住的無熱惱海,形狀是四方形,海水具足八種功德,海面由青蓮花、蓮花、睡蓮等掩映,寬度爲五十由旬,周長二百由旬。它的東南西北方分別流淌著恒河、信度河、縛刍河、徙多河,這些河右繞無熱惱海,然後彙入外海。
這裏所說的雪山,有人說就是現在的崗底斯雪山,應該是米拉日巴尊者靜修之處,尊者曾經也說:“我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俱舍論》中所講到的雪山,前面的湖泊就是無熱惱海。”尊者所提到的湖泊即現在拉薩與阿裏附近的馬蓬應措湖,是一個長形湖泊,在西藏地方非常有名。薩迦班智達反駁這種說法:“這是違背邏輯的,因爲《俱舍論》中說從金剛座向北有九座黑山,越過九座黑山才出現這座雪山,如果按照你們這種說法,那九座黑山位于何處?而且《俱舍論》中說無熱惱海爲四方形,馬蓬應措湖爲長方形,在形狀與距離上皆有很大差別,所以不合理。”後來噶mb站在米拉日巴尊者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有可能是瑜伽士境界中的一種描述,不一定是指《俱舍論》中所講到的無熱惱海和雪山。即使指的就是《俱舍論》中所說的無熱惱海與雪山也是可以的。因爲以衆生業力的顯現,將現量見到的崗底斯山與馬蓬應措湖進行修飾也是完全可以的,比如說印度鷹鹫山,佛經中對它的說法都不相同,有些佛經中說鷹鹫山由珍寶組成,距離有千百萬由旬,非常寬廣,但我們現在所見的並非珍寶組成,也不是很寬廣,只是一座平凡的山。因此佛經的說法有很多密意,若一概予以否定不合理。”一般來說,論典有一種表示方法,世間共稱的有一種方法,還有在不同根基的衆生面前有不同說法,我們不能要求每一種說法完全吻合,在分析問題時不能一概而論。
【佛教徒應如何對待科學與佛教不同的宇宙觀?】
在座的很多人從小就認爲地球是圓的,上學之後老師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那現在《俱舍論》中的說法與此並不相同,此二者是不是互相矛盾,應以什麼樣的眼光和觀點來對待這個問題呢?
以前,有一位竹慶寺的堪布,懂一點兒現在的天文地理學,但並不是很精通,後來在竹慶寺學習《俱舍論》之後,對佛陀的教理生起了邪見,對佛陀的教言也産生了排斥心理,而且所作所爲也不太如法,這都是聞思沒有究竟的緣故。當今社會,在佛教界與科學界有兩個大家十分關注的焦點,一個是前世後世是否存在,另一個就是有關世界觀的問題。去年,我們專門利用了一段時間學習有關前世後世的道理,我想,只要認真思維過、真實公正的人,恐怕也實在舉不出前後世不存在的理由了。那麼,對于我們生存的宇宙,應該如何以智慧分析,應該以何種世界觀面對?按照本論的觀點,世界的最初是由風的攪拌而形成,之上依次有水輪、金剛大地,金剛大地上面有包括須彌山爲主的四大部洲,如同蓮花生長于海面,所有的六道衆生存活于這樣的一個世界之中。現在科學則認爲:地球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由人類居住,如球形而稍扁,表面是陸地與海洋,周圍被大氣層包圍。
科學上與《俱舍論》的說法完全不同,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有一些佛教徒認爲:佛說的應該是正確的,須彌山存在。但是,如果以這種觀點來承認,我們在地球上根本找不到須彌山,其他人會說:須彌山不存在,因爲我們看不見。這樣一來,有一些剛剛接觸佛教的人會陷入矛盾之中,以科學的觀點承認?不行,因爲佛陀不是這麼說的。以佛教的觀點承認?也不行,世間人都不承認。于是只能“沈默是金”,但這樣肯定行不通,那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呢?
一方面,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地球是存在的。如果一定要讓世間人說“地球不存在”的話,那在科學家面前根本說不通,爲什麼呢?因爲,地球的存在是有依據的,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科學儀器、研究途徑去觀察,而且依靠現代高科技的手段,他們已經到過月球以及其他星球。去年,中國的第一個載人航天飛船轉繞地球一周後安全降落,這是衆多人有目共睹的事實,誰也無法否認。從公元2世紀開始直到現在,這些科學家們對地球的形狀、大小、運行狀態得出了種種不同的說法,雖然他們自己的觀點也是有所不同,但針對大多數人來講,對于“地球是圓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是完全成立的。所以,作爲佛教徒不一定非要讓他們承認“須彌山”的觀點,“地球”,我們可以承認,爲什麼呢?現在大多數人均可以現量見到,所以沒有必要否認。
另一方面,佛教中有關須彌山的觀點也不必否認。有些人認爲:地球是圓的,但佛教中所講的與這完全不同,那作爲佛教徒如果承認科學觀點的話,是不是已經舍棄佛教了?這一點不用擔心。因爲一切萬法不成立的緣故,可以成立各種各樣的顯現,比如餓鬼衆生見一碗水是膿,根本看不見水,但衆生業力顯現的時候,膿是可以承認的,對于人來講,所見的是一碗水,在這上面一滴膿也看不見。我們也不用對餓鬼說:“這不是膿,而是一碗水。”如果這樣說的話,它一定會笑你:“我明明見到的是膿,怎麼會是水呢?”同樣,對一個人也不能說:“這不是水,是瑪瑪格佛母。”我們不必否認所有衆生各自面前的顯現,它可以顯現爲“膿”,也可以顯現是“水”,還可以是“甘露”、“瑪瑪格佛母”、“虛空”……種種不同衆生面前可以顯現種種不同的形象。因此,所謂的須彌山如果有實體,如小乘所承認一樣,那圓圓的地球就不會顯現爲扁扁的,但是一切緣起顯現皆是空性,以空性的緣故,一切都可以顯現,這樣不論哪一種觀點,對我們來說都可以圓融無違。
這樣,有人也許會想:佛經多數是以人爲主而宣說的,那爲什麼佛不說大多數人所見到的地球,卻說世間上有須彌山,我們生存的地方是南贍部洲,這是爲什麼呢?《叁律儀經》雲:“世間與我诤,我不與世诤,世間說有者,我亦隨說有,世間說無者,我亦隨說無。”對法經,首先是佛陀隨順印度衆生而講的,當時印度民間認爲須彌山存在,印度即南贍部洲,所以“須彌山存在”是隨順世間的一種說法。而且,如果佛教徒依照佛陀的教言去修持,須彌山、四大部洲等完全可以現量見到。當時在印度,有一些比丘以神通到北俱盧洲化緣回來度過饑荒,國王恩劄布德在其王宮上方見到有很多紅色的老鷹在飛,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的比丘,國王于是陳設供品祈禱佛陀,後來佛來到國王面前,爲其灌頂,賜予他不舍貪欲之特殊方便法,國王當下成佛。所以北俱盧洲是一些大阿羅漢現量所見,說明它是真實存在的,在《無垢光尊者傳記》中也講到:妙音天女用手托著無垢光尊者轉繞了四大部洲一圈。覺囊派有一位修“時輪金剛”的上師,在其境界中完全可以見到須彌山等,與《俱舍論》中所講完全相同。
由于衆生根基的不同,佛陀即針對不同衆生宣說了種種不同的法,我們作爲佛教徒,可以承認地球,也可以承認須彌山,這二者之間一點也不矛盾。另外,大多數人所見到的,佛不必宣說,而凡夫人所不見,只是個別衆生見到,對此作宣說才是極稀奇之處,也是佛陀的一個特點。爲什麼這樣講呢?佛說:在這世間上,有人和非人,非人會以種種形象來到人們面前。而且魔鬼以及清淨天尊的相,在修行人境界中確實能夠顯現。前一段時間,有一個非常老實的修行人對我說:“有一個狐狸天天與我說話。”如果世間人或者科學家聽到這些話,也許認爲“這是胡說、迷信”。在世間,確實有某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這些現象傳播迷信思想,但我們這裏所說的與此完全不同,在凡夫人所能見到的瓶子、柱子之外,的確有一些特殊的顯現是衆人所不見的。而且,有些修行人也能看到清淨的顯現。以前有位僧人在走到五臺山的某一處時,突然吹起一陣風,然後他見到一座宮殿,裏面有很多僧團在念經,他在那裏呆了很長一段時間,出來後又起了一陣風,所有的景象馬上消失了,後來,他即在此處建造了這樣一座寺院——金閣寺。另外,有一個裁縫被非人帶到了他方世界,讓他做很多很多的衣服,這個裁縫想:自己現在一定是在非人的世界。于是回來時帶了一些布,但這些布已經變成了紙。
作爲一個佛教徒,完全可以將佛教對宇宙的觀點以及科學對宇宙的觀點圓融,這不會對佛教有任何損害,我們完全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說服力,因爲佛早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而且,佛教中所有的觀點並非是如《俱舍論》所講那樣。印度的獅子賢論師在其《般若經》注釋中說:《俱舍論》中所承許的四大部洲、須彌山,只是小乘對法藏的一種觀點,而且在小乘對法藏中也有很多不同說法,大乘對法藏的觀點則無量無邊,此二者之間並不相違,因爲一切萬法在勝義中無生無滅,在名言中卻可以顯現各種各樣的形象。獅子賢論師也是這樣說的。所以,佛教中並非只承認一個須彌山,而不承認其他觀點,《華嚴經》對世界的認識方法與現在科學不同,與《俱舍論》的說法也不同。以前根登群佩說:小乘《俱舍論》的說法是不了義的說法,大乘經典的世界觀則很了義。如果說不了義,也是可以的,因爲佛陀當時針對某些衆生執著世間爲實有而宣說存在這樣的世界。在密宗當中,對世界觀也有一種不同的認識,他們認爲:七大山在裏面,而須彌山在周圍,與現在的地球基本相同,而其真實的距離、形狀等則不同,但在勝義中,則無有世界的量。在《時輪金剛·無垢光疏》中講到:《俱舍論》有關宇宙的說法不會妨害《時輪金剛》所講到的宇宙觀。並且舉了一個例子說:諸佛菩薩加持過的六尺山洞中,轉輪王及其五大眷屬全部可以容納…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