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46

  ..续本文上一页,有时造恶业,有时也会处于无记状态,所以三性皆具足。中阴身时,互相之间会生嫉妒心而产生痛苦,这时属于不善心;也有具足善心的,比如阿罗汉于中有时获得涅槃果位;中阴身一般情况下都是处于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死有也是三性都具足,善心中死亡,比如在忆念三宝中死,或者为了保护别人而死;烦恼心中死的,如自杀;还有很多人是在不知不觉中死去的。

  四有是否在三界中全都存在呢?欲界、色界中四者皆具,而无色界中只有三种,即生有、本有、死有。

  丁二(依何而住食之缘起)分三:一、食之自性;二、旁述中阴身之异名;三、彼等之必要。

  戊一、食之自性:

  有情依食而存住,段食欲界三处性。

  彼并非为色之处,不利自根解脱故。

  触食思食与识食,均为有漏三界有。

  有情依靠四食于世间存住,其中段食在欲界中是以香、味、触三处为自性,而色处并非是段食自性,因其不利于自根以及解脱的缘故。触食、思食与识食均属有漏,于三界之中具足。

  众生于世间留住,必须要有生存的因缘,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缘使众生得以生存于世间呢?众生的生存必须依靠食物。释迦牟尼佛成佛不久,以其智慧之眼观察众生之性格与界性后,说众生应依食而存活,如经中说:“本师成佛不久,则恩赐一法,即众生以食而存。”

  此处的“食”,并非口中所吃的食物,凡是能够维持生命的一种养料,均可称为食。那么食有多少种呢?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其中段食在欲界有,因为如果没有断除对段食的贪执是不能够成就禅定的,这样一来也就无法转生色界、无色界,因此,要成就四禅的话,对饮食不要过分贪执。当然,欲界众生为了使自己的身心留住,想完全远离段食也不可能,但在行为上应该经常观察,不要产生过分的执著,这样就很好。

  何为段食呢?也即依靠鼻、舌、身三根,一口一口来享用而称为段食,其本体即香、味、触三处之自性。这里所谓的“一口一口”与平时所说的有些不同,比如厕所中不净物的微尘接触鼻根,此时鼻根一口一口地把它吞下去了,然后觉得“好臭”,身根与舌根也是如此,均是接触到微尘之后才会有触的感觉或者品尝到味道,这些接触都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称之为段食。

  那么,色声香味触之中,只是将香味触三者安立为段食的自性,色与声为什么不是段食自性呢?这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说,有些人可以依靠声音存活于世间,但这个时间非常短,因此未安立在段食中;色法也不能安立为段食,是因为它对于自根以及解脱没有利益。

  如果有人说:色法应该对根起利益,比如米饭等色处,人们一口一口吞下之后,对身根会起到帮助,而且,十分饥饿的人不是仅仅见到食物就可以存活下去吗?但却并非如此,米饭等虽然可以资养身体,但色法相对之所依根应为眼根,而眼根虽见色法,却不会因此得到利益。不过,这也只是《俱舍论》的一种说法,实际上,若见到比较刺眼、不悦意的色法,眼根会受到一定的损害,相反,如果见到柔和、悦意的色法则会对眼根有一些助益。饥饿难忍的人仅仅见到食品就会产生快乐感受,并且依此存活下去,这应该属于下文将要讲到的触食,通过这种色法给心里带来了一种触觉,依这种感受存活。色法也对解脱无有利益,比如远离欲界贪欲的不来果与阿罗汉,他们对于色香味触均已无有贪执,但若享用香味触会滋益身体,而眼见色法对其则无有任何利益。

  有情既然均是依靠食物存活,那大地狱中的段食是什么呢?铁球和铜汁就是它们的食物。地狱众生在其业力现前时,自然会吞下燃烧的铁球,地狱的阎罗卒也经常无情地向它们的嘴里浇灌各种燃烧的液体等。近边地狱与孤独地狱的食物与人相同。

  众生对于食物的贪执非常强烈,但实际上,食物正在咀嚼的时候会有一点香的感觉,吞下去之后就已经完全改变了,古人也有一种说法:衣饰很重要,因为别人能见到,饮食不是很重要,因为脖子有三寸,三寸过后即已经成为不净粪之因,所以吃得一般就可以,穿得应该好。但也有些人观点与此不同,他们认为穿着好不好无所谓,饮食非常重要,吃得好身体才好。不管怎样,对于饮食与穿着都不应过分贪执,欲界众生不享用饮食很困难,但在享用的同时断除对它的贪执,唯一用心修持才是最重要的。

  前面已经讲了段食,那么其他三种食的本体是什么呢?心与心所的不断延续即称为触食。十二缘起中讲到,根、境、识三者的聚合叫做触,也有论师认为,根境识聚合之外有一个单独的心所称为触,众生存留于世间,必定有心与心所的延续,如果这个已经中断,众生也就不会存留于世。思食实际是一种作意,比如作意善事、恶事,以此开始造业,这样即生造业成为后世之因,也就是说,今生的思维可以成为产生后世的因,或者今世思维善,思维恶,以此为因,后世仍继续思维善,思维恶。识食也即十二缘起中讲到的识,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灵魂”,灵魂入胎时有一种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仅仅依靠父母不净种子的聚集不能形成众生。

  人们经常所说的“精神食粮”就是这里所说的思食,比如一个人马上要饿死了,这时如果有人对他说:食物很多,你要坚持。有此精神支撑着,他会活下去,这就是一种思维的粮食。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果住在学院,道友们就会说:有法王如意宝在,我们一点都不冷。实际上,并不是上师如意宝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热量,只是心里面有这样的一种依靠,有一种安慰,这就是一种精神食粮。佛经中也有记载:一些大商主去大海中取宝,后来遇到危险,船只已经毁坏了,他们当时将海边的绿色水泡当作陆地,拼命地朝着那个方向游,以求活命,但到了跟前时,才发现只是水泡,由于非常失望马上就死了。佛经中也说:海龟虽然住在大海中,但它下蛋时,就会到海边来,将蛋埋在沙漠中,之后它自己还是回到大海中,这时,海龟一直想着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想法没有放弃之前,埋在沙漠中的蛋就不会腐烂,一旦海龟放弃这种思维,它的孩子就会死掉。不过世亲论师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样一来,母亲的思维已经成为孩子存活的因,这种说法不合理。世亲论师认为,埋在沙漠当中的蛋会想:母亲不会放弃我。这样一直思维的时候,它就不会腐烂、死亡,一旦它放弃了观想母亲的这种念头,它就会死。按照世亲论师的说法,自己的思维成为自己存活的因倒确实很合理,但是一般刚生下来的小孩子有没有观想母亲的能力?应该是非常微弱的,一般要到一、两岁时,心里才会想:这是我的妈妈。牦牛与人有些不同,牦牛刚生下来就会到处寻找母亲,然后吸吮牛奶,但是刚生下来的小孩,母亲不照顾是不行的,所以从刚生下来的角度看,似乎动物要比人聪明。因此,佛教中所说的这种缘起,确实是很奇妙的,所谓的思食,在科学上看来是一个奥秘,但是依靠思维存活下去却是千真万确的。

  由于无漏法能够灭尽世间,所以不称其为食,以上所讲的触食、思食与识食均是存在轮回的因,因此均为有漏,在三界中存在。段食也是有漏食,但只有欲界才有,色界与无色界没有。

  戊二、旁述中阴身之异名:

  意成求生及寻香,中有以及现成名。

  中阴身也可以称为意成、求生、寻香,也叫中有或者现成。

  前面讲到,思食对求生者是有利的,那么求生者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指中阴身,在这里先介绍一下中阴身的异名。

  《前世今生论》中讲到多杰将参很想寻求生处,但却一直不能转生。因为一直寻觅本有的形象,所以将中阴身称为求生者。也可以将中阴身称为意成,因是以意化生,不依赖父母的不净种子,《中阴解脱》中也这样讲的,意识顿然出现,不需要依靠胎生。也叫寻香,因为中阴身一直在寻找香气,以此生存。密法中说,如果烧完烟烟之后没有回向,则中阴身得不到利益。由于中阴身是住于死有与生有之间,所以称为中有,中有的时间有些很短,有些则很长,比如以前戒律中说,有一位甘布吉比丘在母胎中住了六十年,降生时已经满面皱纹、白发苍苍,还有一些则很短,比如三十六天就降生,而且发育与正常降生的婴儿没有差别,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由于即将现前来生,所以叫做现成。

  戊三、彼等之必要:

  前二食为利此世,增长所依及能依,

  为引他世与形成,次第而说此四食。

  为了生存于世间而宣说了段食与触食二者,因其分别能够增长所依、能依的缘故;为引后世而宣说了思食,以业牵引之识则可以形成后世,因此又宣说了识食。

  宣讲四食有何必要呢?世间人经常说:吃得好一点,对身体好。因此,依靠段食可以滋养所依身体,欲界众生依靠段食存活,人们离开段食之后,一般在七天之中可以存活,若过了七天,人就会饿死。既然所依身体是依靠段食来增长,那能依的心与心所依靠何者增上呢?依靠触食。前面讲过,依靠根、境、识三者的聚合,心识可以存在,若根境都不存在,那心识也无法留存,因此佛在经中已经宣说了触食。佛经中将这两种食比喻成姨母,孩子生下来后,要依靠姨母扶养,同样,众生想要存活于世间,就要依靠触食、段食二者。

  既然说段食与触食如同姨母,那思食与识食是什么呢?它们就相当于母亲,母亲是孩子产生的根本因,而后世产生的因主要是意识与思维。其中思食也即作意,以此为后世造业,佛经中也说,身业、语业不是很重要,思业才是最重要的。思业相当于食品一样,有了食品众生可以于世间存活,而有了业以后,在轮回之中一定会存在,因此思食可以引发后世。依靠业,意识就会入胎,这样即形成了后世的众生,若没有意识,即使其他各种因缘俱全也不会形成众生。佛经中说:中阴身非常多,以前芒嘎巴见水中众生特别多,所以不敢喝水,佛陀对他说,你不要用神通来观察,若以神通观察,一个食团当中也是有很多众生。

  现在有些人认为,克隆羊是科学家新创造的众生,那是不…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