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27

  ..續本文上一頁說法,大乘並不承認。

  有部既然認爲過去、現在、未來叁時成實存在,則所得之法必定于過去、未來、現在叁時存在,所以“得”也應該是叁時成實存在,比如過去所得之法的得繩有過去、未來、現在叁種,也即過去的過去得繩、過去的現在得繩、過去的未來得繩。滿增論師在講義中說,所得之法無論是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其得繩都是不同的——有些得繩在所得之法的前面出現,有些得繩與所得之法會同時出現,有些得繩在所得之法的後面出現,比如一群牛,牛王會走在所有牦牛的前面,而小牦牛則在所有的牦牛後面走,同樣,得繩亦是如此。再比如今天中午十二點生起一個煩惱,此煩惱是所得之法,它在十二點鍾出現,但此煩惱的部分得繩在十一點時已經出現了;有些得繩在十二點時與所得之法同時出現;而另有一些則在十二點之後出現。有些講義中說,有些得繩如牛王一般提前出現,有些得繩如身體與影子一樣同時出現,有些得繩則如同小牛一樣,在所得之法的後面出現。因此,從現在的角度來講,現在的法及與之同時的得繩,是現在的現在得繩;現在的法與過去的得繩,是現在的過去得繩;現在的法與未來的得繩,是現在的未來得繩,一個法有可能會同時出現叁種得繩。實際上,如果詳細觀察,這些所謂的得繩也如同虛空中打疙瘩一樣,是不能夠存在的,但有部卻認爲它們是實有的。經部不承認叁時成實,他們只認爲現在成實存在,而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未産生,此二者不可說爲成實,所以認爲叁時成實的唯一是有部宗。

  得繩若以叁性來分別,則所得之法若是善、不善、無記法,得繩也依次是善、不善、無記法,也即所得之法是善法,如獲得信心,其得繩也是善法;若所得之法是惡法,如破戒,其得繩也是惡法;若所得之法是無記法,如饑餓,則得繩也是無記法。

  從叁界來講,所得之法若是有漏法,則所得之法屬于何界,其得繩也屬于何界,也就是說,欲界得法之得繩屬于欲界,色界得法之得繩屬于色界,無色界得法之得繩屬于無色界;另外,欲界的身體若獲得上界之法,則得繩也屬于上界,比如獲得四禅境界,那即使身體屬于欲界,其得繩也應該屬于四禅。所得之法若是無漏法,比如不包括于界之中的二滅(無爲無漏)、道谛(有爲無漏),它們之得繩有四種不同。其中非抉擇滅的得繩由獲得非抉擇滅的補特伽羅之身體屬于何界而決定,可以通于叁界,即欲界中所得之法的得繩屬于欲界,色界所得之法的得繩屬于色界,無色界所得之法的得繩屬于無色界;唯一不屬無漏。抉擇滅分凡夫之抉擇滅與聖者之抉擇滅兩種,若是凡夫以世間道獲得抉擇滅,則其得繩屬于色界、無色界所攝。如果是聖者,則有以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獲得抉擇滅兩種不同,若以世間道獲得,則斷除煩惱而獲得得繩之離得 也有兩種,有漏離得屬于色界與無色界,無漏離得不包括于叁界之中;以出世間道獲得的離得及道谛之得繩均爲無漏法,因而皆不包括于叁界之中。

  有學無學非叁種,所斷非斷許二種,

  無記得繩一起生,不攝神通與幻變,

  有覆色法亦如是,欲界色前無有生。

  有學道、無學道之法的得繩也屬有學道、無學道,非有學無學之法的得繩則有叁種;所斷法之得也是所斷,非所斷法之得有所斷與非所斷兩種;無覆無記法的得繩與法一起産生,有覆無記法之得繩亦如此,欲界有表色前無有得繩産生。

  下面進一步分析得繩之特法。所得之法可以分爲叁種——有學道、無學道及非有學非無學之法,這樣一來,得繩也可分爲叁種,即有學道之法的得繩屬有學道,無學道之法的得繩屬于無學道,非有學非無學之法如二滅、道谛及一切有漏法,它們的本體不屬于有學道與無學道,其得繩則是有學道、無學道、非有學非無學叁種,其中從見道到阿羅漢向之間的有學道之抉擇滅——一來果、預流果等之得繩屬有學道;無學道的抉擇滅,如阿羅漢相續所攝之法的得繩屬無學道;另外,非抉擇滅、有漏法以及通過世間道滅盡煩惱而獲得的抉擇滅得繩,既不是有學道也不是無學道。

  若從見斷、修斷、非所斷的角度來分析得繩,則法是所斷,得繩也是所斷;法是修斷,得繩也是修斷。若法是非所斷,得繩則根據情況不同而有所差別,所得之法爲非所斷的,有二滅及道谛,其得繩有修斷與非所斷兩種,如果通過世間道而獲得抉擇滅,則此抉擇滅之得繩是有漏善法之故,應爲修斷;以世間道獲得抉擇滅的無漏離得 ,以出世間道獲得的離得,還有道谛,因其全部爲無漏法,非爲所斷的緣故,其得繩也是非所斷。

  前面說過:“法有叁時得叁種。”因法叁時存在的緣故,得繩也叁時存在,但這也不一定。若所得之法是無覆無記法——不是善也不是惡,也即對解脫不起障礙之法,因爲它的發心不如善心與惡心強大,力量十分微弱,所以其得繩與所得之法同時産生;上述無覆無記法中不包括天眼通與天耳通以及幻心,因爲神通與幻心的修行時間較長,故有過去、未來、現在叁時之得繩,其中的幻心是欲界衆生通過天人的心修幻化,如同密法中常依靠夢心來變化一樣,在醒覺位也可依靠上界之心幻化,依此幻心可雲遊四方;另外,釋迦牟尼佛教法下有一位馬勝尊者,他的威儀非常調柔,這並非是即生修持得來的一種威儀,而是生生世世修持清淨戒律導致的,所以,雖然這種威儀是一種無覆無記法,但也具足過去、未來、現在叁種得繩;還有經過長久串習、技藝娴熟的能工巧匠,也具有叁時之得繩。不僅無覆無記的得繩與得法一起産生,而且色界中有覆無記心所引發的有表色,如一禅的身體和語言,得繩也與得法一起産生。

  欲界中由善法引發的有表色,如磕頭;不善有表色,如殺生,此有表色之得繩在有表色産生之前是不生的,比如有人殺了一個人,這種不善有表色的得繩是何時得呢?與有表色同時得。在這個人還未舉刀時,得繩是沒有的,而他殺完人以後,這種有表色的得繩也看不到,也就是說,善、不善有表色之得繩是同時産生的。有部認爲有表色的得繩是無情法並且是隨心而産生的,在未發心之前不會産生。

  實際上,在心所——煩惱心所、善法心所以及不相應心所中,很多也都是前面産生得繩的;而且如果能斷之心特別強烈,則所斷法之得繩可以提前獲得;再比如獲得阿羅漢果位時的智慧非常強烈,那他所斷除的煩惱障之得繩,也可提前出現。

  壬二、非得之特法:

  非得無覆無記法,過去未來均叁種,

  非得攝于欲界等,無垢非得亦複然,

  聖道非得許凡夫,得彼移地將退失。

  非得屬于無覆無記法,在過去未來二時中各有叁種;非得屬于叁界之中,無漏非得亦是如此。具足聖道之非得即承許爲凡夫,此非得通過獲得聖者果位與移地將會退失。

  非得是指一種障礙所得之法産生的成實法,正因爲它的存在,而導致了補特伽羅不能得到所得之法。那麼非得是不是也可以像得繩一樣,具足善、惡、無記法叁種呢?非得的本體均爲無覆無記法,爲何如此呢?如果善法之非得爲善法,那麼異生凡夫具足無漏法之非得,無漏法本爲善法,若所得之法是善法,而非得也是善法,這樣一來,凡夫相續中也有無漏善法,非得是善法故;而持邪見者、斷善根者相續中,因具足正見之非得與善法之非得,亦就分別成爲具足正見者和成就善法者等等,有很多過失。非得也不是煩惱性,比如阿羅漢的相續中具足煩惱的非得,若煩惱之非得爲煩惱,則阿羅漢相續中也應具有煩惱,爲什麼呢?因其相續中具足煩惱之非得的緣故,這樣一來,也就不會獲得阿羅漢果,有衆多過失。

  既然“法有叁時得叁種”,那非得是否也具足過去、現在、未來叁時呢?在這一點上,非得與得不同,過去有過去的過去非得、過去的現在非得、過去的未來非得,未來亦有未來的過去非得、未來的現在非得、未來的未來非得叁種,這都是有的,然後現在的過去非得、現在的未來非得也都具有,唯獨無有現在的現在非得,如所得之法是現在,則其非得不可能有現在的,因爲如果現在未得到此法,則此法也就不可能産生,若得到,那麼就不是非得,所以非得與現在之法同時産生的現象是沒有的。打個比方說,一位補特伽羅昨天中午之前未獲得別解脫戒,此即過去的過去非得;在中午時,已經獲得別解脫戒,此時相續中不具足別解脫戒的非得,但後來因種種原因破戒後,于破戒時,相續中産生別解脫戒之非得,即爲過去的現在非得,也就是說,第一刹那具足戒律,第二刹那破戒時即具足非得,第二刹那以後已經是過去的過去非得了。

  那爲什麼沒有現在的現在非得呢?現在相續中若獲得別解脫戒,則因與現在未得相違,所以現在的現在非得不會具足;而將要得到別解脫戒的補特伽羅,在其相續中尚未得到戒律之前,即成爲現在之過去非得;第二刹那間破戒以後,是現在的未來非得。未來之非得與過去非得有一點不同,有部認爲,未來除永遠不可能産生的未生法以外,凡是可以産生之法,就如同一群牦牛放在草原上,它們會排隊出來一樣,有些先出現,有些後出現。同樣,未來的法先經過過去,然後現在,最後未來,當這些未來法來到現在位置時,即是未來的現在之法,經過過去位置時,即爲未來的過去之法,到未來時,就叫做未來的未來之法,這樣所得的法有叁種,它的非得也有叁種。其中未來之過去非得與自己同時,如彌勒佛時所有之法在迦葉佛時未得;未來之現在非得即遷移到現在位置上,如彌勒佛時所有之法在釋迦牟尼佛時未得;未來之未來非得指它的第二刹那以後,如彌勒佛時所有之法在光明佛時未得。

  在叁界中,補特伽羅屬哪一界,則其非得亦屬于此界,如欲界凡夫,未得到色界、無色界之禅定,即爲欲界非得;若是色界身份,未得到無色界禅定,或未得到聖者果位,此時,其相續中的非得是色界非得;而無色界衆生,如入前叁無色定者,最後有頂之禅定未得到,即爲無色界的非得。

  無垢非得也是如此,無漏法自本…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