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24

  ..續本文上一頁五、知慚:恭敬功德與具功德者。

  六、有愧:畏懼罪業。

  一般來說,“知慚”、“有愧”都會連在一起說,但它們其實是有區別的,《大乘阿毗達磨》中說:以自己和出世間法爲理由即知慚;以他人及世間法爲理由即是有愧。

  頌詞中,“二根本”是指大善地法中的第七個無貪及第八個無嗔。此二者並不是從沒有貪心與嗔心的角度講的,而是從貪心與嗔心的對治來講,也即屬于對治性的善法。

  九、無害:不損惱他衆。平時有些人總是想害別人或想損惱別人,但無害心是指不僅害心沒有,反而有一種對治之心,它實際是對治害心的一種善法心所。

  十、精進:喜愛善法。在《迦葉品》中說:業可包括于身、語、意之中,而身語之業則可包括在意業之中。若心裏喜愛善法,那行爲一定會精進的,《入行論》中說:“進即喜于善。”在《菩薩地論》中也對精進下了定義:“爲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叁門動業。”

  辛叁、大煩惱地法:

  癡逸不信怠沈掉,恒隨煩惱性而生。

  大煩惱地法有六種,即癡、放逸、不信、懈怠、昏沈、掉舉,其恒隨一切煩惱心而産生。

  大煩惱地法有六種:

  一、愚癡無明:不懂業因果等道理。比如通過教證理證均可以證明“業和因果是存在的”、“前後世是存在的”,但一些世間人對這些道理根本不能了知,這就叫愚癡無明。

  二、放逸:不放逸的違品。自己在善法方面,心不堪能,身口意無有任何約束。

  叁、懈怠:精進的違品。有些修行人非常了解自己的特點,他們經常會對別人說:“我很懈怠。”由于自相續中有懈怠的這種心所,因此,也自稱爲“懈怠者”。

  四、不信:信心的違品。對上師叁寶的功德一點也不相信,有時不僅不信,而且還會進行毀謗。

  五、昏沈:神志不清。有些人經常是迷迷糊糊的,不論是聽課還是背書,不知不覺就會出現昏沈而入于睡眠之中。

  六、掉舉:身心向外散亂。

  這六種大煩惱地法恒時會隨從一切煩惱心而生,但因輕重程度的不同,有些心所不能覺知,其實都是産生的。

  辛四、不善地法:

  不善地法有兩種,即是無慚與無愧。

  不善地法是指無慚與無愧。

  無慚與無愧是慚與愧的違品,此二者隨從不善心産生,不會隨從其他心産生。

  我們平時經常會將不善、煩惱、業全部混在一起,但若以佛教觀點進行詳細分析,其實叁者之間有一定的差別。現在世間也有一些心理學,如果將佛教與世間心理學進行對比分析,就會發現,佛教對于前世後世、業因果等分析得非常細致,若能潛心研究、實地修持,必定會對此中所涉及的道理産生堅定不移的信心,這就是佛教的優越性。

  辛五、小煩惱地法:

  怒恨谄嫉惱覆吝,诳驕害即小煩惱。

  怒、恨、谄、嫉妒、惱、覆、吝啬、诳、驕、害即是小煩惱地法。

  小煩惱地法有十種:

  一、怒:見到作害的對境而生嗔或苦惱之心。怒與嗔並不相同,怒無有嗔恚之心,只是稍微有些不愉快的一種心態。

  二、恨:憤怒後屢生惱心。有一種想要報複的心,比如對一個人生嗔恨心,總是放不下,想要報複。這種心很不好,特別是金剛道友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曆代的傳承上師也說:金剛道友最好不要出現矛盾,如果出現不愉快,應該馬上忏悔,不能一直懷恨在心。

  叁、谄:心術不正之狡猾,是想要達到目的而表現出的一種狡猾之心。

  四、嫉妒:不能忍受他人圓滿。見到他人獲得名譽或利益,心裏無法忍受。

  五、惱:緊緊執著罪業。自己做了錯事,若有人勸阻,心裏便會産生極大損惱之心。

  六、覆:隱瞞罪過。自己做了一件壞事,但是害怕別人知道後,會損壞自己的名譽,而將其極力隱瞞。作爲修行人,如果發現自己做了不應做的事,一定要發露忏悔,否則,隱藏在自己心裏,一定會障礙自己的修行。

  七、吝啬:不向他衆施予法財等,是與布施相違的一種心態。

  八、驕:自高自大。對于自己的種姓、財富等産生極大滿足,貪執不放。

  九、诳:明明無有功德反裝作有功德而欺騙他衆。谄與诳也有差別,自己本來有很多過失,不願將其顯露,這叫谄;自己本來沒有功德,卻假裝自己有功德,以此謀取名利,這叫诳。

  十、害:損惱他衆。有此心態者,一定不會對衆生具足悲心或者同情心。

  之所以將這十種心所稱爲小煩惱地法,是因爲它們具足了叁種條件,即所斷種類渺小、相應助伴渺小、所依來源渺小。由于比較細微,在見斷時很難斷除,只有修道時才能斷除,故而稱爲所斷種類渺小;相應助伴渺小,是指十種心所僅與意識相應,與其他身識等不相應,範圍比較渺小;所依來源渺小,在所有的煩惱中,十種心所只與無明相應,除無明以外,與其他法均不相應。因具足上述叁個條件而稱爲小煩惱地法。

  己二、不定之相應:

  隨逐欲界之善心,具有尋思伺察故,

  共有二十二心所,有者加上後悔心。

  隨逐欲界的善心,具有尋、伺之故,共有二十二心所産生;有時還加上後悔心,如此則有二十叁心所。

  下面是不決定心所。不定心所共有八種,即尋、伺、後悔、睡眠、嗔怒、貪、我慢、懷疑,如世親論師說:“所謂尋伺悔,睡眠嗔怒貪,我慢與懷疑,此八稱不定。”那麼,這些不定心所隨從哪種心産生呢?若是一位欲界衆生生起善心,則會有二十二種心所同時産生。二十二種心所是指十遍大地法,此十心所遍行于一切心所之故;十大善地法,是善心之故;尋、伺二者,因欲界是有尋有伺之地。欲界衆生有時會出現後悔心,此時則再加上悔心共有二十叁種心所同時産生。

  不善無雜二十生,具見亦有二十種,

  四煩惱與嗔怒等,後悔其一二十一。

  不善心與不共無明相應則有二十種心所産生,與後叁邪見相應亦有二十種心所;四根本煩惱、怒等十小煩惱地法及後悔,若具其一則均會有二十一種心所産生。

  前面已經介紹了欲界善心,那不善心是什麼樣的呢?此不善心若與不雜無明相應,就會有二十種不善心産生。無明分爲兩種,共同無明和不共無明。其中共同無明是指遍于煩惱地、不善地等的一種無明的本性,如聖天菩薩說:“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也就是說,任何一種煩惱均帶有無明的成分;不共無明,指無有其余煩惱,唯是無明,因此稱爲不共。此處的不雜無明即指後者。任何一種不善心與這種不共無明相應,那就會有二十種不善心産生,即十大遍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二大不善地法以及尋、伺二者。

  不善心若與最後叁種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相應,則亦會有上述二十種心所一起産生。既然與見解相應,那不是應該有二十一種心所産生嗎?爲什麼只有二十種心所呢?見解分爲五種,即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前二種見解是有覆無記法,此二者雖然是産生煩惱的根本因,但其本身並非煩惱;後叁種見解——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無有單獨的心所,是假立存在的,無有本質性的心所範圍,因此可以包括在十遍大地法的智慧 之中,只是此智慧已經變爲邪慧了,故不會出現二十一種心所。

  六種根本煩惱中的貪、嗔、慢、疑四種以及怒等十種小煩惱地法,還有後悔心,這些不善法中如果具足其中任何一者,那麼,都會有二十一種心所産生,也即前面所說的二十種心所及其本身。六種根本煩惱中沒有講到邪見與無明,因爲此二者于前面介紹同時産生的二十種心所當中已經包括,故于此不說。那這裏爲什麼要將貪、嗔、慢、疑,還有小煩惱地法以及後悔作單獨說明呢?因爲這些煩惱必定不會一起産生,比如說生起貪心的同時,不會有嗔心産生;生起貪心時,亦不會有懷疑産生;貪心不會與小煩惱地法中的谄诳、嫉妒等一起産生;或者小煩惱地法中的任何一者具足時,其他心所也不可能産生,因此貪心、嗔心、傲慢與懷疑不安立在上述地法中,原因即是如此。

  有覆無記具十八,無覆則許有十二,

  睡眠不違一切故,任何之法皆加彼。

  有覆無記法具有十八種心所,無覆無記則有十二心所,睡眠與一切心所均不相違,因而可以加在任何一法之上。

  無記法分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兩種。有覆無記雖是煩惱,但這種煩惱未直接對解脫起到障礙作用,欲界中的有覆無記法有兩種,即壞聚見與邊執見。壞聚見又名薩迦耶見,也即身見,是指將五蘊執著爲我;將五蘊聚合假立之我執爲常有或斷滅,即爲邊執見。色界中所有的煩惱均屬有覆無記法,因爲色界以上雖有煩惱,但以此種煩惱不會造作惡業。與壞聚見與邊執見相應的有覆無記心有十八種,即十遍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以及尋伺二者,其中見解已經包括在十遍大地法中,原因與上述相同。

  與幻心等四種相應的無覆無記法有十二種,即十遍大地法與尋伺二者。欲界中無覆無記心有四種,即幻心、工巧心、威儀心以及異熟生心。因其屬于對解脫不會作障礙的一種無記心,故稱其爲無覆無記心。

  按本論觀點,睡眠是一種分別念,按因明的觀點則屬于一種錯亂識。睡眠按其發心的不同,可通于叁性,即以善心狀態睡眠則爲善法;以惡心狀態睡眠即爲不善法;若以無記心入于睡眠則屬無記法。因其從屬于善、不善、無記一切法的緣故,因而與任何一法均不相違,故于任何一法均可加上睡眠,比如有覆無記心,若加上睡眠,則具足十九種心所,其余均可依此類推。

  以上是欲界俱起的心所,下面介紹色界以上俱起之心所。

  後悔睡眠諸不善,第一靜慮中無有,

  殊勝正禅尋亦無,二禅以上伺亦無。

  色界第一靜慮中無有後悔、睡眠及諸不善法,第一靜慮殊勝正禅中也無有尋,到第二靜慮以上則無有伺。

  在色界一禅無有後悔、睡眠以及諸不善。“諸不善”是指唯是不善法的嗔以及小煩惱地法中的怒、恨、嫉、惱、覆、吝、害七種心所,還有不善地法的無慚、無愧二者,若不斷除上述十種不善心所則不會轉生一禅。一禅中具足貪心,它雖然屬于煩惱,但並非不善業,而是有覆無記法,因依靠它不會直接造業,所以,天人的行爲與欲界衆生的行爲是不同的,欲…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