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24

  ..续本文上一页五、知惭:恭敬功德与具功德者。

  六、有愧:畏惧罪业。

  一般来说,“知惭”、“有愧”都会连在一起说,但它们其实是有区别的,《大乘阿毗达磨》中说:以自己和出世间法为理由即知惭;以他人及世间法为理由即是有愧。

  颂词中,“二根本”是指大善地法中的第七个无贪及第八个无嗔。此二者并不是从没有贪心与嗔心的角度讲的,而是从贪心与嗔心的对治来讲,也即属于对治性的善法。

  九、无害:不损恼他众。平时有些人总是想害别人或想损恼别人,但无害心是指不仅害心没有,反而有一种对治之心,它实际是对治害心的一种善法心所。

  十、精进:喜爱善法。在《迦叶品》中说:业可包括于身、语、意之中,而身语之业则可包括在意业之中。若心里喜爱善法,那行为一定会精进的,《入行论》中说:“进即喜于善。”在《菩萨地论》中也对精进下了定义:“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辛三、大烦恼地法:

  痴逸不信怠沉掉,恒随烦恼性而生。

  大烦恼地法有六种,即痴、放逸、不信、懈怠、昏沉、掉举,其恒随一切烦恼心而产生。

  大烦恼地法有六种:

  一、愚痴无明:不懂业因果等道理。比如通过教证理证均可以证明“业和因果是存在的”、“前后世是存在的”,但一些世间人对这些道理根本不能了知,这就叫愚痴无明。

  二、放逸:不放逸的违品。自己在善法方面,心不堪能,身口意无有任何约束。

  三、懈怠:精进的违品。有些修行人非常了解自己的特点,他们经常会对别人说:“我很懈怠。”由于自相续中有懈怠的这种心所,因此,也自称为“懈怠者”。

  四、不信:信心的违品。对上师三宝的功德一点也不相信,有时不仅不信,而且还会进行毁谤。

  五、昏沉:神志不清。有些人经常是迷迷糊糊的,不论是听课还是背书,不知不觉就会出现昏沉而入于睡眠之中。

  六、掉举:身心向外散乱。

  这六种大烦恼地法恒时会随从一切烦恼心而生,但因轻重程度的不同,有些心所不能觉知,其实都是产生的。

  辛四、不善地法:

  不善地法有两种,即是无惭与无愧。

  不善地法是指无惭与无愧。

  无惭与无愧是惭与愧的违品,此二者随从不善心产生,不会随从其他心产生。

  我们平时经常会将不善、烦恼、业全部混在一起,但若以佛教观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现在世间也有一些心理学,如果将佛教与世间心理学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佛教对于前世后世、业因果等分析得非常细致,若能潜心研究、实地修持,必定会对此中所涉及的道理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就是佛教的优越性。

  辛五、小烦恼地法:

  怒恨谄嫉恼覆吝,诳骄害即小烦恼。

  怒、恨、谄、嫉妒、恼、覆、吝啬、诳、骄、害即是小烦恼地法。

  小烦恼地法有十种:

  一、怒:见到作害的对境而生嗔或苦恼之心。怒与嗔并不相同,怒无有嗔恚之心,只是稍微有些不愉快的一种心态。

  二、恨:愤怒后屡生恼心。有一种想要报复的心,比如对一个人生嗔恨心,总是放不下,想要报复。这种心很不好,特别是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历代的传承上师也说:金刚道友最好不要出现矛盾,如果出现不愉快,应该马上忏悔,不能一直怀恨在心。

  三、谄:心术不正之狡猾,是想要达到目的而表现出的一种狡猾之心。

  四、嫉妒:不能忍受他人圆满。见到他人获得名誉或利益,心里无法忍受。

  五、恼:紧紧执著罪业。自己做了错事,若有人劝阻,心里便会产生极大损恼之心。

  六、覆:隐瞒罪过。自己做了一件坏事,但是害怕别人知道后,会损坏自己的名誉,而将其极力隐瞒。作为修行人,如果发现自己做了不应做的事,一定要发露忏悔,否则,隐藏在自己心里,一定会障碍自己的修行。

  七、吝啬:不向他众施予法财等,是与布施相违的一种心态。

  八、骄:自高自大。对于自己的种姓、财富等产生极大满足,贪执不放。

  九、诳:明明无有功德反装作有功德而欺骗他众。谄与诳也有差别,自己本来有很多过失,不愿将其显露,这叫谄;自己本来没有功德,却假装自己有功德,以此谋取名利,这叫诳。

  十、害:损恼他众。有此心态者,一定不会对众生具足悲心或者同情心。

  之所以将这十种心所称为小烦恼地法,是因为它们具足了三种条件,即所断种类渺小、相应助伴渺小、所依来源渺小。由于比较细微,在见断时很难断除,只有修道时才能断除,故而称为所断种类渺小;相应助伴渺小,是指十种心所仅与意识相应,与其他身识等不相应,范围比较渺小;所依来源渺小,在所有的烦恼中,十种心所只与无明相应,除无明以外,与其他法均不相应。因具足上述三个条件而称为小烦恼地法。

  己二、不定之相应:

  随逐欲界之善心,具有寻思伺察故,

  共有二十二心所,有者加上后悔心。

  随逐欲界的善心,具有寻、伺之故,共有二十二心所产生;有时还加上后悔心,如此则有二十三心所。

  下面是不决定心所。不定心所共有八种,即寻、伺、后悔、睡眠、嗔怒、贪、我慢、怀疑,如世亲论师说:“所谓寻伺悔,睡眠嗔怒贪,我慢与怀疑,此八称不定。”那么,这些不定心所随从哪种心产生呢?若是一位欲界众生生起善心,则会有二十二种心所同时产生。二十二种心所是指十遍大地法,此十心所遍行于一切心所之故;十大善地法,是善心之故;寻、伺二者,因欲界是有寻有伺之地。欲界众生有时会出现后悔心,此时则再加上悔心共有二十三种心所同时产生。

  不善无杂二十生,具见亦有二十种,

  四烦恼与嗔怒等,后悔其一二十一。

  不善心与不共无明相应则有二十种心所产生,与后三邪见相应亦有二十种心所;四根本烦恼、怒等十小烦恼地法及后悔,若具其一则均会有二十一种心所产生。

  前面已经介绍了欲界善心,那不善心是什么样的呢?此不善心若与不杂无明相应,就会有二十种不善心产生。无明分为两种,共同无明和不共无明。其中共同无明是指遍于烦恼地、不善地等的一种无明的本性,如圣天菩萨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烦恼均带有无明的成分;不共无明,指无有其余烦恼,唯是无明,因此称为不共。此处的不杂无明即指后者。任何一种不善心与这种不共无明相应,那就会有二十种不善心产生,即十大遍地法、六大烦恼地法、二大不善地法以及寻、伺二者。

  不善心若与最后三种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相应,则亦会有上述二十种心所一起产生。既然与见解相应,那不是应该有二十一种心所产生吗?为什么只有二十种心所呢?见解分为五种,即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前二种见解是有覆无记法,此二者虽然是产生烦恼的根本因,但其本身并非烦恼;后三种见解——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无有单独的心所,是假立存在的,无有本质性的心所范围,因此可以包括在十遍大地法的智慧 之中,只是此智慧已经变为邪慧了,故不会出现二十一种心所。

  六种根本烦恼中的贪、嗔、慢、疑四种以及怒等十种小烦恼地法,还有后悔心,这些不善法中如果具足其中任何一者,那么,都会有二十一种心所产生,也即前面所说的二十种心所及其本身。六种根本烦恼中没有讲到邪见与无明,因为此二者于前面介绍同时产生的二十种心所当中已经包括,故于此不说。那这里为什么要将贪、嗔、慢、疑,还有小烦恼地法以及后悔作单独说明呢?因为这些烦恼必定不会一起产生,比如说生起贪心的同时,不会有嗔心产生;生起贪心时,亦不会有怀疑产生;贪心不会与小烦恼地法中的谄诳、嫉妒等一起产生;或者小烦恼地法中的任何一者具足时,其他心所也不可能产生,因此贪心、嗔心、傲慢与怀疑不安立在上述地法中,原因即是如此。

  有覆无记具十八,无覆则许有十二,

  睡眠不违一切故,任何之法皆加彼。

  有覆无记法具有十八种心所,无覆无记则有十二心所,睡眠与一切心所均不相违,因而可以加在任何一法之上。

  无记法分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两种。有覆无记虽是烦恼,但这种烦恼未直接对解脱起到障碍作用,欲界中的有覆无记法有两种,即坏聚见与边执见。坏聚见又名萨迦耶见,也即身见,是指将五蕴执著为我;将五蕴聚合假立之我执为常有或断灭,即为边执见。色界中所有的烦恼均属有覆无记法,因为色界以上虽有烦恼,但以此种烦恼不会造作恶业。与坏聚见与边执见相应的有覆无记心有十八种,即十遍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以及寻伺二者,其中见解已经包括在十遍大地法中,原因与上述相同。

  与幻心等四种相应的无覆无记法有十二种,即十遍大地法与寻伺二者。欲界中无覆无记心有四种,即幻心、工巧心、威仪心以及异熟生心。因其属于对解脱不会作障碍的一种无记心,故称其为无覆无记心。

  按本论观点,睡眠是一种分别念,按因明的观点则属于一种错乱识。睡眠按其发心的不同,可通于三性,即以善心状态睡眠则为善法;以恶心状态睡眠即为不善法;若以无记心入于睡眠则属无记法。因其从属于善、不善、无记一切法的缘故,因而与任何一法均不相违,故于任何一法均可加上睡眠,比如有覆无记心,若加上睡眠,则具足十九种心所,其余均可依此类推。

  以上是欲界俱起的心所,下面介绍色界以上俱起之心所。

  后悔睡眠诸不善,第一静虑中无有,

  殊胜正禅寻亦无,二禅以上伺亦无。

  色界第一静虑中无有后悔、睡眠及诸不善法,第一静虑殊胜正禅中也无有寻,到第二静虑以上则无有伺。

  在色界一禅无有后悔、睡眠以及诸不善。“诸不善”是指唯是不善法的嗔以及小烦恼地法中的怒、恨、嫉、恼、覆、吝、害七种心所,还有不善地法的无惭、无愧二者,若不断除上述十种不善心所则不会转生一禅。一禅中具足贪心,它虽然属于烦恼,但并非不善业,而是有覆无记法,因依靠它不会直接造业,所以,天人的行为与欲界众生的行为是不同的,欲…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