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众生只要生起贪心,就属于不善业当中。无有悔心,是因为一禅以上的天人无有意苦受。一些西方论师以及经部论师认为:意苦受也可以是无记法。但不论是无记法还是恶法,所谓的悔心在色界中都是没有的。一禅也无有睡眠,因其属于心内收的一种状态,一般依靠段食的欲界众生才会睡眠,而色界一禅以禅悦为食,心一内收即成等持,因此不会有睡眠。
一禅分为未至定、粗分正禅与殊胜正禅三种。在一禅殊胜正禅时已经远离对寻的贪心,因此无有寻,但在一禅中有谄诳,如本论第五品中说:“欲界一禅有谄诳,梵天欺惑马胜故。”二禅以上乃至无色界均不存在谄诳,因为无有主尊的缘故。也无有伺,因已远离了对伺的贪心。
己三、似相同之差别:
无惭即是不恭敬,无愧则是不畏罪。
喜为信心敬知惭,此二欲色界中有,
寻为粗大伺细微,我慢胜他之贡高,
骄傲即是于自法,生贪之心至极点。
无惭是指不恭敬之心,无愧是不畏惧罪业。喜爱也即信心,恭敬就是知惭,此二者于欲界与色界中存在;寻是一种粗大心识,伺是对事物的细微认识;我慢是指胜过他人的贡高之心,骄傲是对自法生起极大的贪心。
上述所讲到的心所中,有几类很难辨别,此处就将相近的四类心所作了区分。
首先是无惭与无愧。人们经常都会说:“这个人无惭无愧。”将无惭与无愧二者合在一起,但此二者的含义其实并不相同。其中无惭是指不恭敬功德与具功德者,如对佛经以及具戒律的功德者,不仅心中不恭敬,而且还说一些不恭敬的言词,做一些不恭敬的行为,这就是无惭之人;无愧是指不畏惧罪业,比如一个人经常造作恶业,但却一点也不担心所需承担的后果,并且也不认为这是恶业,这种人也可以称之为无愧者。无惭主要从自己与出世间法的角度来讲,无愧则主要从他人与世间法方面讲。
其次是喜爱与恭敬。有些弟子对上师到底是恭敬还是喜爱?有时即使他自己也分不清楚。实际上,喜爱可分为两种,即染污性的喜爱与非染污性的喜爱,染污性的喜爱是不清净的,比如爱自己的儿子、爱自己的妻子,这种喜爱无有任何功德;非染污性的喜爱是清净的,即指信心,比如对佛陀、上师以及具功德者生起欢喜心。恭敬也即前面所说的知惭。《自释》中将喜爱与恭敬分为四类:是喜爱非恭敬者,即自己的妻子、儿子等;是恭敬非喜爱的,如他人的上师以及具功德者等;是恭敬又是喜爱的,如自己的上师以及父母等;非恭敬亦非喜爱的,除以上三者。喜爱与恭敬也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人的喜爱与恭敬,二是对法的喜爱与恭敬。颂词中说“此二欲色界中有”,是指对人的喜爱与恭敬只在欲界与色界中有,在无色界中是没有的,因为无色界中无有色法的缘故;对法的喜爱与恭敬则于三界中皆有。
第三类是寻与伺。寻是指心对事物本体的粗大认识,伺是指心对事物差别的细微认识。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见到远处有瓶子,这是一种粗大的认识,也就是寻;如果对瓶子详细分析,好或不好、有无裂缝等,这就是伺。寻和伺二者会不会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存在呢?若一个相续中粗、细二者皆产生,这不合理;若此二心所不是于一个相续中产生,那前面讲俱起的心所时,为什么会加上寻、伺呢?世亲论师在《自释》中说,有论师是这样回答的:如水面浮一酥油,阳光照射时,此时的酥油既不会因为阳光的炽热而融化,也不会因为水的清凉而凝固,同理,一心之中的寻与伺,只是粗细之别,在对某一外境认识时,可以有粗与细两种不同的作用,因此不会相违。对于此种说法,世亲论师并不表示赞同,他认为寻与伺是引发身、语行为的一种动机,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无色界以上无有的缘故,如经中说:“有寻伺,方有语言。”比如看到经堂里来了很多人,这是一种粗大的认知,但仔细观察这些人——此人是南方人、彼人是北方人,引发这种行为的动机就是伺。甲智论师说:世亲论师驳斥的其实是有部宗的观点,因为他认为有部宗的观点不合理,所以站在经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驳斥,为什么说寻和伺都可以产生呢?从相续的角度,一心之中可以产生寻与伺二者。
第四类是慢与骄。慢是指认为自己的种姓与功德等胜人一筹,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傲慢;骄是对自己的相貌、勇敢等法的贪执之心达到极点,这里的骄只是认为自己非常好,并没有胜过他人之意。颂词中的“极点”,意思是非常圆满;甲智论师认为,极点指的是欢喜心,也就是在心中对自己的功德产生一种极大的欢喜心。
己四、似不同之一体:
心意与识实一体,心与心所及有依,
有缘有形与相应,相应亦有五种也。
心、意、识三者只是名相上不同,实际是一体;心、心所、有依、有缘、有形、相应也只是名称不同,实际意义上无有差别,其中相应也可分为五种。
关于心、意、识三者,各个宗派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有部宗认为,心是思维,意是作意,识是缘外境的心识。经部宗认为,心指积累一切习气;意指一切心识的所依,故称为所依;识成为执著外境的能依,故称为能依。或者说,过去的是心,现在的是识,未来叫意。唯识宗认为,心指的是阿赖耶识,意是指染污意,识是指六识聚。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分别显现色等相之分为识,首先认识对境的粗大总相者为心,尔后观察它的差别并持续起贪嗔痴任何一种之心所称为意。《菩萨地论》中云:“现外境为识,初分别为心,后伺察彼差别之心所即为意,此三者相应具足,即以遍行之性存在。””
心也有很多不同名称,诸如心所、有依、有缘、有形、相应,这些也只是名称不同,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因为心与心所的所依是六根,故称为有依;其所缘是六境,故称为有缘;能了知蓝色等相,故为有形;以五种相应平等而住,因此称为相应。那么,何为五种相应呢?即根依相应、所缘境相应、蓝色等相相应、时间刹那相应与每一物质相应。其中根依相应,即心王依靠眼根时,心所也必依靠眼根,此为相应;所缘境相应,如心执著外境——柱子,此时与之相应的心所也必定执著外境柱子,不会执著他法,故为相应;蓝色等相相应,心与心所相应所取之境必定是同一形相,如取一蓝色柱子之总相时,此心与心所执取之境必定均是此蓝色柱子,若心与心所取境之总相不同,则不成为相应;时间刹那相应,指心与心所同一时间内生,又于同一时间灭,若心于第一刹那产生,而心所于第二刹那产生,也就不成为相应;每一事物相应,如见蓝色柱子时,令心王获得乐受,则心所也同样获得乐受,若心王获得乐受,而心所获得苦受,则为不相应。
表五:
有部宗 经 部 宗 唯识宗
心 思维 积累习气 过去心 阿赖耶识
意 作意 所依 现在心 末那识
识 缘境之心 能依 未来心 六识聚
前面讲到了四十六种心所,《毗奈耶经》中讲了二十四种心所,若加上本论所讲四十六心所,即是小乘认为实有的七十种心所,再加七个假立心所,即为七十七心所。《大乘阿毗达磨》中讲到五十一心所,也即五遍行法、五别境法、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十一种大善地法、四种不定法。
表六:
遍大地法十:受、想、思、欲、触、智慧、忆念、作意、胜解、等持
大善地法十:信心、不放逸、轻安、舍心、知惭、有愧、无贪、无嗔、无害、精进
大烦恼地法六: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
不善地法二:无惭、无愧
小烦恼地法十:怒、恨、諂、嫉妒、恼、覆、吝、诳、骄、害
不决定心所八:寻、伺、后悔、睡眠、嗔怒、贪、我慢、怀疑
表七:
遍行法五: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法五:欲、胜解、念、等持、慧
大善地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根本烦恼六:贪、嗔、慢、无明、见、疑
随烦恼二十:忿、恨、覆、恼、嫉、悭、诳、諂、害、骄、无惭、无愧、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法四:恶作(即后悔)、睡眠、寻、伺
戊二(不相应行产生之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己一、略说:
一切不相应行者,得绳非得与同类,
无想二定命法相,名称之聚等亦摄。
不相应行包括得绳、非得、同类、无想、无想定、灭尽定、命、生、住、衰、灭、名称、语言、文字十四种,破和合僧不相应及自性不相应之法也可含摄其中。
有部宗认为,世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仅有无情法、有情法,还有许多此二者中不包括之法,即不相应行法,它们不可能与心和心所相应,是独立之法,可包括于行蕴之中。
小乘《俱舍论》有十四种不相应行,《大乘阿毗达磨》分二十四种不相应行。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二十四种不相应行——除上述十四种以外,还有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这些不相应行,有部认为是真正实有之法;经部宗认为无情法与心法不同份位时所安立的名称,即为不相应行;唯识宗以上认为阿赖耶识上与心识不同的份位,如命根——众生生存时于心识周围存在一种不同的份位,再如时、方、数等任何事物皆有一种不同份位,这种不同的份位就取名为不相应行。颂词中“亦摄”的意思是指破和合僧不相应行与自性不相应之法,其中破和合僧不相应行,也即乃至破和合僧未恢复之前,整个娑婆世界众生的相续中皆不会生起善根,它有一种制止众生善根生起的实法,这就是不相应行。
十四不相应行中的得绳是有部宗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大乘虽然也承认得绳,但大乘所承认的得绳与有部宗的实有得绳完全不同。有部认为得绳应该是实有的,就像大象与货物之间的联系是绳子,出家人获得别解脱戒,所得之戒律与出家人之间有一种能够联系的实法,这就是得绳;若无得绳,出家人与戒律之间无有任何联系,这样出家人与戒律之间很容易脱离,所以他们认为中间一定…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