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羊毛塵開始,有些說是從象毛塵開始,這之前都是以眼睛不能見的。青稞是從中等大小來講的,七粒青稞堆在一起就有指節大小。《藏漢大字典》中說:一弓即五尺。“阿蘭若”是指寂靜處,距離城區有五百弓,也即一聞距。八聞距爲一由旬,有些說一聞距是現在的六公裏,有的說是七公裏,也有說八公裏的,按《藏漢大字典》來說,應該是6.664公裏。
丁二(時間之量)分二:一、宣說年;二、宣說劫。
戊一、宣說年:
一百二十刹那間,乃爲彼之刹那也,
六十彼刹一頃刻,須臾日月叁十倍。
不足叁十在內月,十二數量爲一年。
一百二十個時際刹那爲一個彼之刹那,六十個彼之刹那爲一頃刻或一須臾,叁十須臾爲一日,叁十日爲一月,包括不足叁十日的月在內,共十二個月是一年。
在日常生活中,計算年是從秒開始的:六十秒是一分鍾,六十分鍾是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爲一天,叁十天爲一月,十二個月爲一年。在對法論中則以刹那、時際刹那、彼之刹那、須臾、日、月來計算,這裏的一個時際刹那也可以根據現在的時間進行換算。
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正常男士一彈指間爲六十五個刹那,這樣的六十五個刹那即一個時際刹那,一百二十個時際刹那就是一個彼之刹那,六十個彼之刹那爲一頃刻,也即一須臾。須臾、日、月均以叁十倍遞增,在戒律和《時輪金剛》中都有其專門的一種曆算方法,在進行推算時會出現一個月不足叁十天的情況,但這樣的一月也包括在內,如此十二個月就是一年。
戊二(宣說劫)分二:一、真實宣說劫;二、旁述。
己一(真實宣說劫)分叁:一、壞劫;二、成劫;叁、住劫與大劫。
庚一、壞劫:
多劫壞劫無轉獄,直至器世滅盡間。
劫有很多種,其中壞劫是指地獄衆生轉至他方世界的地獄中而使地獄空無,直到器世界全部毀滅之間。
一般來講,佛教中經常說成、住、壞、空四個劫,但這裏沒有單獨講空劫,因爲空劫是在壞劫之後、成劫之前的二十個中劫,在此期間一直如同虛空,所以不必詳細講。
首先講壞劫。通過年年月月的流逝,世界即開始壞滅,那世界的壞滅過程是怎樣的呢?
南贍部洲的人壽上升到八萬歲時,住劫即已圓滿,與此同時,壞劫開始。此時,凡造作惡業的衆生不會轉到無間地獄之中,而無間地獄衆生壽終死亡,如果以其定業應繼續感受地獄果報者,則轉生到他方世界的地獄中,這樣無間地獄首先空無。之後,其他地獄、海居旁生、餓鬼也次第如前無間地獄一樣毀滅,它們中間有些轉到他方世界的地獄,有些則依靠法性力轉爲人身,然後逐漸向上轉生。人間天界中存在的旁生與餓鬼也是如此。本來南贍部洲的人想獲得一禅,必須通過修行力而得,但在壞劫時,不必通過修行,依靠法性力(一種自然規律)可以獲得一禅,也即首先有一人獲得一禅,他出定後即將此事告訴其他人,別人聽到後全部依靠法性力獲得一禅。同樣,東勝身洲與西牛貨洲也是如此。北俱盧洲衆生以其異熟障的緣故,即生中無法遠離貪欲,所以不能轉生色界,他們在死後首先轉生到欲天,此時依靠法性力也可轉生到一禅中。之後,一禅衆生如前一樣以法性力獲得二禅,有情世界的毀滅需要十九個中劫。
這時,天空中出現第二個太陽,所有的小河、水塘全部幹涸,如此,第叁個太陽至第七個太陽之間依次出現,所有的江河、海洋全部幹涸,四大部洲以及須彌山燃起熊熊火焰,欲界的一切器事萬物全部燒毀,一禅所攝之火也將一禅天的無量殿燒毀。器世界的毀滅需要經過一中劫。《前行》中也講到了器世界的毀滅過程,與本論說法稍有不同,但也並不矛盾,因爲《俱舍論》中所描述的是某些經典中的觀點,其他經典還有不同觀點,均是針對不同業力衆生宣說的。現代科學家在認識宇宙方面,每一位科學家也都有不同的理論和學說,我們不能說其中的某一個觀點錯誤,同樣,佛經中雖然有多種不同觀點,但不能因此而取一舍一,這是不合理的。
器情世間以火毀滅的過程需要二十劫。以水毀滅時,二禅天衆依靠法性力獲得叁禅;以風毀滅時,叁禅衆生以法性獲得四禅,四禅衆生不能被地、水、火、風的四大毀滅,而且其壽命是一大劫。
庚二、成劫:
成劫即指從初風,至有地獄衆生間。
成劫是指從最初微風吹起至無間地獄出現第一個衆生之間。
四禅天以下的情器世界全部毀滅之後,一切皆變成虛空,這樣經過二十中劫,之後,世界又開始漸漸地形成,這時首先微風四起,離诤天以上逐漸形成,之後由下至上,風輪、水輪、金輪,直到叁十叁天之間漸漸形成,器世界的形成需要一中劫。然後,有情世界開始形成,首先是光明天衆生的壽命、福德和業力滅盡,轉生到一禅天,衆生慢慢下墮,從色界到人類之間逐步形成。那時,南贍部洲的人類均是化生且以禅悅爲食,身體發光並具足神變,壽命長達無量歲,然後逐漸逐漸衆生壽量減爲八萬歲,人的福報越來越小,這時有衆生造作惡業轉入無間地獄,成劫結束的同時住劫開始,之間需要十九中劫。
庚叁、住劫與大劫:
中劫即從無量歲,直至人壽十歲間。
最終上增爲一次,彼等壽即八萬間,
如是已成此世間,存住二十中劫也。
成壞空劫亦同等。八十中劫一大劫。
中劫是指人類無量歲直到十歲之間,最終時從人壽十歲上增到八萬歲之間算爲一中劫,中間人壽的上增下減一次算爲一中劫,如是住劫共有二十中劫。成劫、壞劫與空劫的時間均與住劫相同,這樣的八十中劫即是一大劫。
住劫總共需要經曆二十個中劫。其中第一個中劫與最後一個中劫比較緩慢,中間的十八中劫則過得十分快速,因爲第一個中劫是指人壽下降,也即初劫人類的壽量爲無量歲,這樣下降到八萬歲,再從八萬歲下降到十歲之間;最終的一個中劫是指人壽的上增過程,即從人壽十歲到八萬歲之間;中間則是人壽上增到八萬歲,再下減到十歲之間爲一中劫,如此往返十八次,也即十八個中劫,住劫共有二十中劫。同樣,世間的形成、毀壞、滅空都是二十中劫。這樣的八十個中劫即稱爲一大劫。
一般來說,佛只是在人壽下降時出世,比如現在屬于賢劫,佛在人壽八萬歲、四萬歲、二萬歲時各出世一次,釋迦牟尼佛屬賢劫第四佛,在人壽一百歲時出世。
己二(旁述)分二:一、大劫之旁述;二、壞劫之旁述。
庚一(大劫之旁述)分叁:一、佛陀出世情況;二、緣覺出世情況;叁、轉輪王出世情況。
辛一、佛陀出世情況:
叁無數劫現成佛,下減百歲間出世。
佛陀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積累資糧,之後在人壽下減到一百歲時示現成佛。
既然說佛是經過叁無數劫成佛的,那麼這裏的“劫”指的是大劫,還是中劫呢?是指叁個大劫。那“無數”是否與“叁”相違呢?不相違,此處的“無數”是指六十位數。在佛教中,這六十位數都有專門的名稱,《自釋》中對這方面也作了闡述,但其中有八位數沒有正式的名稱,有些說是將慈、悲、喜、舍分上品和下品,以此來稱呼。現在有很多數學家也認爲,釋迦牟尼佛這樣給數字下定義非常的清晰。不過,此處的大劫是小乘的一種說法,在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很多書中說:無數並不是指真正的無數劫,而是指衆生的界、性、蘊,以無數分別念來對應而說爲是無數劫,若真正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才能成佛的話,也許很多人都會喪失信心了。這一點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有明確宣說。
佛陀在人壽上增以及人壽百歲之後不會出世,因爲人壽上增時的人們不會厭離輪回,人壽百歲之後則五濁極爲熾盛,在這兩個時期,佛即使宣講佛法,對衆生也無有利益。但是,在人壽十歲時,彌勒菩薩的化身會給衆生宣講放生功德,之後,人類開始行持善法,壽量上升到八萬歲。
辛二、緣覺出世情況:
緣覺增減皆出世,麟角喻百劫得果。
緣覺不論是人壽上增下降都會出世,麟角喻獨覺需要經過一百大劫獲得果位。
緣覺主要是爲了自利,而不是利他,所以在人壽上增下減時都會出世。緣覺分爲部行獨覺與麟角喻獨覺兩種,其中麟角喻獨覺不必依止善知識,與其他衆生也不接觸,自己在寂靜處獨自修持,一百大劫中積累資糧,之後獲得果位。
辛叁、轉輪王出世情況:
諸轉輪王現世間,不越人壽八萬間。
金銀銅鐵轉輪王,次統四叁二一洲,
二不共存如佛陀,他迎自往布沙場,
預備兵器勝無害,能仁相正明圓勝。
轉輪王在人壽八萬歲之間出世,可分爲金、銀、銅、鐵四種,他們分別統治四、叁、二、一大部洲,其獲勝方式分別是他迎、自往、布沙場和預備兵器,此間不會損害任一衆生。如佛陀一樣,同一世間不會有兩個轉輪王共存,但能仁佛陀的相好端正、明顯、圓滿,比轉輪王殊勝。
轉輪王因爲依靠寶輪統治四洲,故而稱爲轉輪王。轉輪王分爲四種,其中金轉輪王統治四大部洲,也即在初十那天受長淨戒,此時獲得金輪,諸小國親自前來迎接,以此大獲全勝;銀轉輪王自己前往他們面前,此時獲得勝利;銅轉輪王來到他們面前擺開戰場即可得勝;鐵轉輪王則在准備降下兵器時,獲得勝利。四種轉輪王根據各自福報的不同,獲勝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因爲他們均已斷除十不善業,所以在此期間不會傷害任何一個衆生。那麼,在有些佛經中只講到了金轉輪王,其他轉輪王都沒有提,這是爲什麼呢?有些講義中說,這是從主要而言的,其他轉輪王雖然存在但不主要,所以不用提。
轉輪王所具足的叁十二相與佛陀是否相同呢?不相同。能仁佛陀的妙相莊嚴、明顯,而且非常圓滿,轉輪王在這些方面遠遠不如佛陀。
轉輪王是具足大福報者,所以不會在同一世間出現兩個,這一點與佛陀相同。那爲什麼在一個世間不能出現兩位佛陀呢?《俱舍論大疏》中說:一個娑婆世界是一位殊勝化身的所化世界,所以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好,並且顯示十二相成道的佛陀不會在一個娑婆世界中出現兩位,但在此世界中,衆生通過精進修行而獲得佛果是完全可以的。…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