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

  阿毗达磨俱舍论颂讲记

   世亲论师 造颂

  堪布索达吉 讲译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次第转三次*轮,其中第一转*轮的见解主要以《俱舍论》来衡量,行为以《毗奈耶经》来衡量。处于末法浊世的众生,寿命如此短暂,第一转*轮的经论教义想要全部了达十分不现实,但若能精通《俱舍论》和《毗奈耶经》,则可圆满通达释迦牟尼佛第一转*轮的一切精要。

  《阿毗达磨俱舍论》 ,义为对法藏论。全论通过五事 内容与八品词句进行抉择,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间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本论已全面归摄《对法七论》之精华,若认真研习此论,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相当于学习了《对法七论》;若能学好此论,亦可为深入三藏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有人将此论称为“聪明论”。作为佛法的根本理论,不论显宗还是密宗,精通此论极为重要。

  有人认为:《俱舍论》是小乘共同法门,它没有密法那样殊胜,没有必要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对法七论》由七大阿罗汉所造,作为圣者撰著的论典,如果不值得凡夫学习,则将成为众人之可耻笑处。而且,这部《俱舍论》是“六大庄严”之一——世亲论师的论著。世亲论师在佛涅槃以后,对佛法弘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本人能背诵九十九万部般若颂,且得佛陀亲自授记,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我们现在能够闻思这部论典,也是往昔积累了无量福德,与世亲论师具有殊胜的缘分,因此大家应仔细阅读《世亲论师略传》,在相续中对其生起真正的信心,这样对于学习这部《俱舍论》有很大利益,亦一定会得到如佛一般的加持,从而对本论所述内容生起真实定解。

  《俱舍论》的讲义,在藏传佛教中非常多,在汉传佛教也有一些,但这些注释特别古,读起来晦涩难懂,现在的修行人若想深入研究非常困难,另有一些则十分简单,并未涉及《俱舍论》的真正内涵。这一次我们根据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俱舍论释》 进行讲解,这部《俱舍论释》不广不略,并且已经圆满开显了《俱舍论》的深刻奥义。

  今天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 ,希望在开讲《俱舍论》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真细致地闻思修行。如果在听闻期间,没有付出一定的精力深入思维,恐怕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在相续中生起《俱舍论》的智慧。因此,各位道友在闻思过程中要善始善终,并且祈祷传承上师加持,希望在自相续中生起无垢智慧,以成办自他二利之菩提道业!

  此论分四:一、论名之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甲一(论名之义)分三:一、译名;二、解释论名;三、不同译名之必要。

  乙一、译名:

  梵语:阿毗达磨够卡嘎热嘎

  藏语: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汉意:对法藏颂

  本论梵语 名称中,“阿毗”为对,“达磨”为法,“够卡”为藏,“嘎热嘎”为颂,汉意即对法藏颂。

  此处亦可将“够卡”译为俱舍,人们经常说“俱舍论”,但实际上“俱舍”是藏的意思,“俱舍论”也即藏论,并未将“对法”的含义表达出来。

  乙二、解释论名:

  “对法藏”即论藏。在《经庄严论》中,“对”有四种意思——现前、再三、威严、了达,此处是指现前之义,即一切万法的法相、性质、类别全部可以一一现前,并详细说明其本体。“法”的含义非常广,世亲菩萨将其归纳为“法者所知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教典,未来决定规”十种含义,这里是指“所知”,即一切万法或学问。“藏”有库的意思,表明本论中藏有很多对法的道理。

  关于论名,将在下文进一步详细解说。

  乙三、不同译名之必要:

  以梵语宣说论名有很大必要,第一、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印度,在此宣说梵语可忆念佛陀之恩德;第二、三世诸佛均以梵语说法,后学者若与其结下善缘,则可在相续中种下善根,对来世值遇佛陀、听闻佛法有殊胜利益;第三、梵语有很高可信度,由此可以看出本论来源清净。

  以藏语宣说论名,是为了使后学者忆念前辈译师的恩德。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浅薄,善缘微弱,无缘亲闻如来妙音,唯有依靠诸大译师之恩德,才使浊世众生得以品尝佛法甘露。大鉴禅师说:“饮水思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我们在修学佛法的同时,更应感念诸大译师之恩德。

  甲二、译礼:

  顶礼文殊童子!

  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句。藏传佛教在翻译过程中与汉传佛教有所不同,汉文藏经中,唐玄奘等译师一般不加译礼句,而在藏传佛教中,经论从梵语译成藏语,译师都会在正文前加译礼句。

  在这里,译师首先三门恭敬顶礼文殊菩萨。一方面为了祈求加持,在翻译过程中增加顺缘,遣除违缘;另一方面,也希望凡与之结缘的众生皆能获得究竟佛果。

  “顶礼文殊童子”可以表明《俱舍论》属于论藏。此规定来源于藏地古代三大法王之一的赤热巴巾 。他对出家人特别恭敬,每次见到出家人都五体投地,且将发髻散开铺于地上,请其从上踏过。赤热巴巾在藏地建立非常广大的译经场,对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进行了改造,并且对三藏的顶礼句作了特别规定:凡属律藏所摄,前面一律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由于因果深细难测,戒律的开遮持犯,菩萨与声缘罗汉无法抉择,唯有佛陀才能完全通达;凡属经藏所摄,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多数佛经是佛与菩萨以问答方式记录下来的;凡属论藏所摄,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只有文殊菩萨具有细微深妙的智慧,可以清晰辨明万法之差别,因此论藏前如是称颂顶礼。

  然而,并非所有三藏皆以此三顶礼句来划分,在赤热巴巾之前有很多论师,他们有时也是根据自己不同本尊,及自己有信心的佛或菩萨进行顶礼,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甲三(论义)分二:一、入造论支分;二、真实论义。

  乙一(入造论支分)分三:一、礼赞与立誓;二、解说论名;三、此论以必要等四法成立佛说。

  丙一、礼赞与立誓:

  何者尽毁一切暗,引众脱离轮回泥,

  顶礼如理说法佛,对法藏论此详说。

  能够摧毁世间一切痴暗,引导无边众生脱离轮回淤泥者,唯是释迦牟尼佛。在此顶礼如理宣说一切佛法深义之佛陀,并立誓详细宣说此对法藏论。

  众多高僧大德对本颂的解释方法各有不同,在此,我们大概讲解其本义即可。

  世亲论师首先恭敬顶礼佛陀,是因为佛陀所有的烦恼和无明愚痴都已经摧毁无余,就如同太阳遣除了世间所有的黑暗。由此顶礼,一方面可以使后学者了知佛陀的功德和威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是佛教徒,为了圆满积累资粮,使自己造论不出违缘,所以世亲论师在这里首先顶礼释迦牟尼佛,并通过三种圆满赞叹佛陀的如海功德。

  那么,佛陀具有哪三种圆满呢?即自利断证圆满、他利事业圆满、成办他利之方便圆满。

  首先是自利断证圆满。“何者尽毁一切暗”中的“何者”是代词,指代释迦牟尼佛,因为声闻、缘觉以及菩萨都各有不同的障碍,不能够“尽毁一切暗”。所谓的“一切”是指十二处所摄的一切法。除无为法以外,也可以说一切法摄于五蕴或十八界当中,此处为了认一切所知的真相,故说十二处所摄的法,佛经中也说:“婆罗门,所谓一切即十二处所有法。”“暗”,是指痴暗,也即我执的根本——八十种随眠及其所属,包括具染不知之痴暗与四不知因等非具染不知之痴暗,如同世人说没有阳光或者光明就见不到色法,同样,以两种不知也会障碍见到万法实相。这里所说的两种不知之痴暗相当于大乘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断除,是大乘的说法,这里则应按照本论的讲法——具染不知之痴暗(染污无明)和非具染不知之痴暗(非染污无明)。《入行论》中说:“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阿罗汉相续中仍具有无明愚痴,即非染污爱,又怎么能说他们已获得了究竟的寂灭果呢?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讲到声闻缘觉和大乘之间的差别时也说,声闻阿罗汉相续中还没有断除四种不知因,即非烦恼的愚痴仍未断除,因此不能称之为“尽毁一切暗”。

  四种不知因是指佛法深细而不知、对境遥远而不知、时间久远而不知、分类无量而不知。第一、因佛法深细而不知,虽然舍利子的智慧超胜所有的凡夫、阿罗汉,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有漏和无漏的戒蕴之量,他也根本没办法衡量;第二、因对境遥远而不知,目犍连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母亲转生到聚光佛刹土,因为聚光佛刹土距娑婆世界有八万俱胝,阿罗汉的“望远镜”(指神通)只能见到自己附近的地方,很远的对境根本无法测量,但佛陀已经完全了知他的母亲转生到聚光佛刹土;第三、因时间久远而不知,华杰施主在八十岁想出家时,舍利子用神通观察发现他无有即生出家的缘分,所以不开许,但是,释迦牟尼佛知道华杰施主在久远劫以前转生为猪时,因将身上的泥土沾在佛塔裂缝处,而种下了随解脱分的善根,所以佛没有因时间久远而不知的障碍,而阿罗汉具有;第四、因分类无量而不知,如阿罗汉罗睺罗说:“孔雀翎羽唯一因,各种各样之分类,非遍知佛不了知,了知此故遍知力。”孔雀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原因的,而其中缘由只有佛陀能够了知。所以说因果及世间万物的细微差别,不要说凡夫,连阿罗汉也不能够了知,我们所造的业,将来会变成什么果,生活中的行为取舍,都必须用佛经来衡量。

  “尽毁”指烦恼不复再生,佛已经摧毁了所有的烦恼及习气,不复再生,因此直接说明了佛陀的断德圆满;正如黑暗消尽,光明自然现前一般,垢染清净则尽所有和如所有的智慧一定圆满,所以也间接说明了证悟圆满。

  以上已经宣说了自利断证圆…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