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16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眼识属于心识的范畴,心识没有形体、阻碍,如果由眼识来见,则墙壁以外的色法亦应见到,但很显然,在经堂里面时就见不到经堂外面,所以一定是有依的眼根来见色法的。有部宗唯一的理由就是中间有阻隔则不见色法的缘故,并非心识来见。世亲论师对他们的这种说法不太满意,因此用了“传说”二字。

  这个问题在讲《释量论》、《量理宝藏论》时经常会讲到,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专门讲到有部宗取境的特殊方法,但中观以上均不承认这种观点。中观与唯识认为,眼根只是见色法的一个增上缘,而有部宗所认为的根能见外境是不合理的,比如玻璃外的景物,虽然有阻隔,但同样可以见到,这种见并非以根来见,而是用识取外境,如果不能见到玻璃以外的物体,那戴眼镜的人都见不到外境了,这很明显不能成立。经部宗以上认为,见色法是用识来见,但识虽能见,却不能取所有的遮障之法,当因缘具足时就可以见到,若因缘不具足,或是不相应之法,也是不能见的。

  双目均见诸色境,现见尤为明显故。

  两个眼根都同样见色法,因为双眼根看要比单眼看得更加明显的缘故。

  既然有部宗说是由眼根来见色法,那是两个眼根均见色法还是一个眼根见色法呢?前面已经讲过,两只眼睛可以起到庄严的作用;另一方面,两只眼睛所见的对境是同一个色法,而且所生起的也是同一个眼识。此处,从可以明显见到色法的角度,两个眼根均可见到色法。

  有人说,既然有两只眼睛,就应该产生两个眼识,那所见的色法亦应是两种。有论师对上述疑问回答说:识不具足形体,从识的角度讲不可能有左、右、上、下的区分,所谓的左眼、右眼是从根的角度来讲的,从眼识的角度,并没有左眼识、右眼识的说法。

  许眼意根与耳根,不接触境余三触,

  鼻舌身根此三者,同等执著于对境。

  眼根、耳根与意根三者不接触即可取外境,其余三根需要接触才可以取外境,其中鼻、舌、身三根只能取与自己等量之境。

  眼根与耳根所取之对境,必须与自己相隔一定的空间,若离自己特别近,则不能取执,而意根不受空间限制,可取三世之境。鼻舌身三根与前三根正好相反,它们必须取与自己极近的对境,如香味要进入鼻中,才能嗅到;咸甜之味也要接触到舌头才能了知。而且此鼻、舌、身三根取外境时,它也只取与自己等量的大小,比如手接触墙壁,只能接触如手一般大的范围;鼻根取境的大小与鼻根大小相同,即使外境特别大,根也无法接触。但眼根等则不同,眼根可以见到比眼根小的针眼、汗毛等,也可以取比眼根大的山王、大象;意根也可大可小,比如有些人发心很大,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必观待意根的大小。

  有部宗认为所有的根是一种色法,是实有存在的法,而对于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境以什么方式存在,有部宗与经部以上观点也不尽相同。有部宗认为外境的每一个微尘,即无分微尘之间不接触,而是依靠一种引力才没有东离西散,比如一块糖放在舌头上时即称为接触,那这个接触是二者融入一体呢?还是中间十分接近才叫接触呢?如果是真正融入一体,则舌头是糖,糖也变成舌头,在《智慧品》中也做过详细观察,这一点是不可能的,此处的接触,有部认为是中间没有其他微尘的一种引性,可以称之为名言中的接触。经部宗认为,微尘与微尘之间互相无有间隙的接触,但并不粘连在一起,如石头,若组成石头的两个微尘是粘连在一起的话,就如同酥油加在酥油上一样合为一体,最后无分微尘也融于一体,这块石头也不见了,有这种过失。但若仔细观察,任何一个微尘也不可能连在一起,比如一块石头,看上去好像石头是一个整体,没有任何空隙,实际上,石头的中间有无数的空隙。这样的话,如果一张白纸是无数的微尘聚合在一起,而中间也存在无数的空隙,那这张纸为什么不会分散开呢?这是众生业力的风把它们聚合在一起的,上地理课时讲过:地球为什么不掉下去,因为有一种引力。他们认为风有两种:一种风,可以把整个物体分散,将其全部摧毁;另一种风,可以使物体聚合。所以表面上看,一张白纸由无数的微尘聚合在一起,中间有无数的空隙,只不过眼睛看不到这细微的部分。这一点与物理当中的某些说法相近,比如所有的物质由原子或原子核组成,而肉眼根本见不到,但所有的外境就是这样组成的。这时有人又会产生疑问:纸上面既然有这么多空隙,那在纸上写字,为什么墨不会掉下来呢?这个肯定不会掉下去的,墨的概念是粗大的,如同牛尾巴,表面看起来是黑漆漆的,但若真正去分析,它是由一根一根的毛组成,并不是真正具有一个实有存在的黑乎乎的东西,这只是外境存在的一种方式。在《俱舍论》和世间科学中,对于微尘都有一些实有的执著,《四百论》中对于微尘抉择得非常细致,大家若想了解,可以阅读其中的内容。

  上面这种细微的观察,一般来说,对于初学者是没有必要的,唯识以上的大乘会作这样的分析。也正因为这种分析特别细微,以至于现在的一些科学家们,对佛教有关微尘方面的研究亦是非常赞叹。但是,对于这样的空隙,有实宗并没有了知其真正的实相,他们认为最后的无分微尘是真实存在的,并没有懂得万法皆为空性的道理;同样,现在的一些物理学家也再没有办法将这些最细微的微尘抉择下去。这就是佛教的特点——对外境与内心的分析非常细致,这种观察,再有智慧的科学家也是没办法做到的。

  意识根依为过去,五根识依为俱生。

  成为根依变化故,所依乃为眼等根,

  非为共同之缘故,依靠彼等说彼识。

  意识唯以过去已灭的意根为所依,而前五识则不仅依此意根,且依现世之眼等五根。之所以说识的所依为根,一方面是因为识随着所依根的变化而变化;另一个原因是依靠不同所依根而产生眼识、耳识等。

  意识的所依根是六识灭尽无间产生的意根,它属于过去世。前五识的根依不仅可以是过去世的意根,也可以是俱生的五根,也即与五根识同时产生的五根,属于现在世。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所谓的眼识、耳识等是通过根与外境二者产生的,可为什么要叫眼识、耳识,而不叫色识、声识呢?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不从外境的角度来为识取名?《量理宝藏论》中这样回答:当根依发生变化时,与其相应的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以根的角度来取名,比如一个人的眼根、耳根特别好,则他的眼识、耳识也会很好;若眼根、耳根受到损坏,眼识、耳识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没有眼根,那依之所生的眼识也一定不会存在。颂词中还讲到另外一个原因,“非为共同之缘故,依靠彼等说彼识”,眼识依靠眼根产生,这是不共同的,比如青稞所生的苗称为青稞苗、鼓的声音称为鼓声,《量理宝藏论》中说:青稞苗最主要的增上缘是青稞,而鼓声最主要的增上缘是鼓,同样,眼识的主要增上缘是眼根,鼻识的增上缘是鼻根。所以,若以外境色法为识取名十分不合理,因为色法既可以是心识的对境,也可以是眼识的对境,还可以是其他很多法的对境。因此,以不共同的缘故,应该依靠所依根来为识取名。

  身体不具下地眼,下眼不见上地色,

  眼识亦见诸色境,身为识色之所依。

  上地的身体不具足下地的眼根,而下地的眼根亦不见上地色法;眼识可以见到自地、下地、上地的一切色法,此识与色也是以身体作为所依。

  颂词中所说的“身体”,从引申义来讲即指眼依,也就是人们能够见到的眼珠。上地的眼依不具足下地眼根,比如色界一禅的眼依,不可能具足欲界的眼根,因一禅的眼根十分殊胜,是非常清净的根,故不需要欲界下劣的眼根。同理,三禅、四禅也不会具足一禅的眼根,因为上上比下下殊胜的缘故。这里直接说明上地身体不具足下地眼根,间接也说明了下地身体可以具足上地眼根,即欲界众生可以具足一禅的眼根,比如通过修行获得第一禅时,会出现一禅眼根,同样,若修行很好,三禅、四禅的眼根也可以出现。

  既然下下的眼根比较下劣,那依下地眼根当然也就不会见到上地色法,比如欲界众生的眼根不可能见到色界一禅、二禅的色法,因为欲界众生的眼根比较低劣,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欲界凡夫的眼根只能见到面前的色法,很远的地方根本见不到,更不用说见一禅的色法了。同样,一禅的眼根亦见不到二禅的色法,二禅的眼根也看不到三禅、四禅的色法。这里也是直接说了下地的眼根见不到上地色法,间接也说明,上地的眼根可以见下地色法,如一禅的眼根,不但可以见到自地,而且也可以见到下地欲界的一切色法,同样,二禅不但可以见自地,亦可见一禅及欲界的一切色法。

  根因所处之地不同而产生差别,那识是如何见色的呢?眼识可以见自地、下地、上地的一切色法,但这也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实际上,欲界眼识只见自地的色境却不能见上地的色境,而一禅的眼识可以见自地与下地的色法;二禅以上没有眼识,无有寻伺之故,二禅以上若要见色法时,必须借用一禅的眼识,才可以见到二禅自地以及下地一禅和欲界的色法。眼识的所依眼珠,欲界众生若修持一禅,则通过修行力在眼珠中会出现一禅清净的色法,此时,清净的眼根也会出现,依靠眼根的眼识也随之产生。二禅、三禅中的身体作为色与识之所依的情况,在讲义中已经很详细地讲到了,大家应该仔细分析。

  有部宗对于眼根与眼识的判断,即使中观派也是如此承认的。有些道友说:“学《俱舍论》就是在增加自己的分别念,还是不要学。”不过,如果能够增加一点世亲论师这种智慧的分别念倒也是很好,但如果增加的是贪嗔痴和世间八法的分别念,那才是十分可怕的。这些人认为,学因明是增加分别念,学俱舍是增加分别念,学中观也是增加分别念,不如每天专修,反过来说,这种不懂窍诀的专修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闻思的时候,见解一定要摆正,见解如果不正确,很容易走入歧途。…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