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16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眼識屬于心識的範疇,心識沒有形體、阻礙,如果由眼識來見,則牆壁以外的色法亦應見到,但很顯然,在經堂裏面時就見不到經堂外面,所以一定是有依的眼根來見色法的。有部宗唯一的理由就是中間有阻隔則不見色法的緣故,並非心識來見。世親論師對他們的這種說法不太滿意,因此用了“傳說”二字。

  這個問題在講《釋量論》、《量理寶藏論》時經常會講到,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也專門講到有部宗取境的特殊方法,但中觀以上均不承認這種觀點。中觀與唯識認爲,眼根只是見色法的一個增上緣,而有部宗所認爲的根能見外境是不合理的,比如玻璃外的景物,雖然有阻隔,但同樣可以見到,這種見並非以根來見,而是用識取外境,如果不能見到玻璃以外的物體,那戴眼鏡的人都見不到外境了,這很明顯不能成立。經部宗以上認爲,見色法是用識來見,但識雖能見,卻不能取所有的遮障之法,當因緣具足時就可以見到,若因緣不具足,或是不相應之法,也是不能見的。

  雙目均見諸色境,現見尤爲明顯故。

  兩個眼根都同樣見色法,因爲雙眼根看要比單眼看得更加明顯的緣故。

  既然有部宗說是由眼根來見色法,那是兩個眼根均見色法還是一個眼根見色法呢?前面已經講過,兩只眼睛可以起到莊嚴的作用;另一方面,兩只眼睛所見的對境是同一個色法,而且所生起的也是同一個眼識。此處,從可以明顯見到色法的角度,兩個眼根均可見到色法。

  有人說,既然有兩只眼睛,就應該産生兩個眼識,那所見的色法亦應是兩種。有論師對上述疑問回答說:識不具足形體,從識的角度講不可能有左、右、上、下的區分,所謂的左眼、右眼是從根的角度來講的,從眼識的角度,並沒有左眼識、右眼識的說法。

  許眼意根與耳根,不接觸境余叁觸,

  鼻舌身根此叁者,同等執著于對境。

  眼根、耳根與意根叁者不接觸即可取外境,其余叁根需要接觸才可以取外境,其中鼻、舌、身叁根只能取與自己等量之境。

  眼根與耳根所取之對境,必須與自己相隔一定的空間,若離自己特別近,則不能取執,而意根不受空間限製,可取叁世之境。鼻舌身叁根與前叁根正好相反,它們必須取與自己極近的對境,如香味要進入鼻中,才能嗅到;鹹甜之味也要接觸到舌頭才能了知。而且此鼻、舌、身叁根取外境時,它也只取與自己等量的大小,比如手接觸牆壁,只能接觸如手一般大的範圍;鼻根取境的大小與鼻根大小相同,即使外境特別大,根也無法接觸。但眼根等則不同,眼根可以見到比眼根小的針眼、汗毛等,也可以取比眼根大的山王、大象;意根也可大可小,比如有些人發心很大,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必觀待意根的大小。

  有部宗認爲所有的根是一種色法,是實有存在的法,而對于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外境以什麼方式存在,有部宗與經部以上觀點也不盡相同。有部宗認爲外境的每一個微塵,即無分微塵之間不接觸,而是依靠一種引力才沒有東離西散,比如一塊糖放在舌頭上時即稱爲接觸,那這個接觸是二者融入一體呢?還是中間十分接近才叫接觸呢?如果是真正融入一體,則舌頭是糖,糖也變成舌頭,在《智慧品》中也做過詳細觀察,這一點是不可能的,此處的接觸,有部認爲是中間沒有其他微塵的一種引性,可以稱之爲名言中的接觸。經部宗認爲,微塵與微塵之間互相無有間隙的接觸,但並不粘連在一起,如石頭,若組成石頭的兩個微塵是粘連在一起的話,就如同酥油加在酥油上一樣合爲一體,最後無分微塵也融于一體,這塊石頭也不見了,有這種過失。但若仔細觀察,任何一個微塵也不可能連在一起,比如一塊石頭,看上去好像石頭是一個整體,沒有任何空隙,實際上,石頭的中間有無數的空隙。這樣的話,如果一張白紙是無數的微塵聚合在一起,而中間也存在無數的空隙,那這張紙爲什麼不會分散開呢?這是衆生業力的風把它們聚合在一起的,上地理課時講過:地球爲什麼不掉下去,因爲有一種引力。他們認爲風有兩種:一種風,可以把整個物體分散,將其全部摧毀;另一種風,可以使物體聚合。所以表面上看,一張白紙由無數的微塵聚合在一起,中間有無數的空隙,只不過眼睛看不到這細微的部分。這一點與物理當中的某些說法相近,比如所有的物質由原子或原子核組成,而肉眼根本見不到,但所有的外境就是這樣組成的。這時有人又會産生疑問:紙上面既然有這麼多空隙,那在紙上寫字,爲什麼墨不會掉下來呢?這個肯定不會掉下去的,墨的概念是粗大的,如同牛尾巴,表面看起來是黑漆漆的,但若真正去分析,它是由一根一根的毛組成,並不是真正具有一個實有存在的黑乎乎的東西,這只是外境存在的一種方式。在《俱舍論》和世間科學中,對于微塵都有一些實有的執著,《四百論》中對于微塵抉擇得非常細致,大家若想了解,可以閱讀其中的內容。

  上面這種細微的觀察,一般來說,對于初學者是沒有必要的,唯識以上的大乘會作這樣的分析。也正因爲這種分析特別細微,以至于現在的一些科學家們,對佛教有關微塵方面的研究亦是非常贊歎。但是,對于這樣的空隙,有實宗並沒有了知其真正的實相,他們認爲最後的無分微塵是真實存在的,並沒有懂得萬法皆爲空性的道理;同樣,現在的一些物理學家也再沒有辦法將這些最細微的微塵抉擇下去。這就是佛教的特點——對外境與內心的分析非常細致,這種觀察,再有智慧的科學家也是沒辦法做到的。

  意識根依爲過去,五根識依爲俱生。

  成爲根依變化故,所依乃爲眼等根,

  非爲共同之緣故,依靠彼等說彼識。

  意識唯以過去已滅的意根爲所依,而前五識則不僅依此意根,且依現世之眼等五根。之所以說識的所依爲根,一方面是因爲識隨著所依根的變化而變化;另一個原因是依靠不同所依根而産生眼識、耳識等。

  意識的所依根是六識滅盡無間産生的意根,它屬于過去世。前五識的根依不僅可以是過去世的意根,也可以是俱生的五根,也即與五根識同時産生的五根,屬于現在世。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所謂的眼識、耳識等是通過根與外境二者産生的,可爲什麼要叫眼識、耳識,而不叫色識、聲識呢?意思就是說:爲什麼不從外境的角度來爲識取名?《量理寶藏論》中這樣回答:當根依發生變化時,與其相應的識也會發生變化,因此以根的角度來取名,比如一個人的眼根、耳根特別好,則他的眼識、耳識也會很好;若眼根、耳根受到損壞,眼識、耳識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沒有眼根,那依之所生的眼識也一定不會存在。頌詞中還講到另外一個原因,“非爲共同之緣故,依靠彼等說彼識”,眼識依靠眼根産生,這是不共同的,比如青稞所生的苗稱爲青稞苗、鼓的聲音稱爲鼓聲,《量理寶藏論》中說:青稞苗最主要的增上緣是青稞,而鼓聲最主要的增上緣是鼓,同樣,眼識的主要增上緣是眼根,鼻識的增上緣是鼻根。所以,若以外境色法爲識取名十分不合理,因爲色法既可以是心識的對境,也可以是眼識的對境,還可以是其他很多法的對境。因此,以不共同的緣故,應該依靠所依根來爲識取名。

  身體不具下地眼,下眼不見上地色,

  眼識亦見諸色境,身爲識色之所依。

  上地的身體不具足下地的眼根,而下地的眼根亦不見上地色法;眼識可以見到自地、下地、上地的一切色法,此識與色也是以身體作爲所依。

  頌詞中所說的“身體”,從引申義來講即指眼依,也就是人們能夠見到的眼珠。上地的眼依不具足下地眼根,比如色界一禅的眼依,不可能具足欲界的眼根,因一禅的眼根十分殊勝,是非常清淨的根,故不需要欲界下劣的眼根。同理,叁禅、四禅也不會具足一禅的眼根,因爲上上比下下殊勝的緣故。這裏直接說明上地身體不具足下地眼根,間接也說明了下地身體可以具足上地眼根,即欲界衆生可以具足一禅的眼根,比如通過修行獲得第一禅時,會出現一禅眼根,同樣,若修行很好,叁禅、四禅的眼根也可以出現。

  既然下下的眼根比較下劣,那依下地眼根當然也就不會見到上地色法,比如欲界衆生的眼根不可能見到色界一禅、二禅的色法,因爲欲界衆生的眼根比較低劣,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欲界凡夫的眼根只能見到面前的色法,很遠的地方根本見不到,更不用說見一禅的色法了。同樣,一禅的眼根亦見不到二禅的色法,二禅的眼根也看不到叁禅、四禅的色法。這裏也是直接說了下地的眼根見不到上地色法,間接也說明,上地的眼根可以見下地色法,如一禅的眼根,不但可以見到自地,而且也可以見到下地欲界的一切色法,同樣,二禅不但可以見自地,亦可見一禅及欲界的一切色法。

  根因所處之地不同而産生差別,那識是如何見色的呢?眼識可以見自地、下地、上地的一切色法,但這也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實際上,欲界眼識只見自地的色境卻不能見上地的色境,而一禅的眼識可以見自地與下地的色法;二禅以上沒有眼識,無有尋伺之故,二禅以上若要見色法時,必須借用一禅的眼識,才可以見到二禅自地以及下地一禅和欲界的色法。眼識的所依眼珠,欲界衆生若修持一禅,則通過修行力在眼珠中會出現一禅清淨的色法,此時,清淨的眼根也會出現,依靠眼根的眼識也隨之産生。二禅、叁禅中的身體作爲色與識之所依的情況,在講義中已經很詳細地講到了,大家應該仔細分析。

  有部宗對于眼根與眼識的判斷,即使中觀派也是如此承認的。有些道友說:“學《俱舍論》就是在增加自己的分別念,還是不要學。”不過,如果能夠增加一點世親論師這種智慧的分別念倒也是很好,但如果增加的是貪嗔癡和世間八法的分別念,那才是十分可怕的。這些人認爲,學因明是增加分別念,學俱舍是增加分別念,學中觀也是增加分別念,不如每天專修,反過來說,這種不懂竅訣的專修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在聞思的時候,見解一定要擺正,見解如果不正確,很容易走入歧途。…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