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3

  ..续本文上一页恐怕非常困难。

  丙三、此论以必要等四法成立佛说:

  无辨诸法之智慧,无法息灭诸烦恼,

  以惑漂泊有海故,传闻此论乃佛说。

  无有辨别诸法之智慧,就无法息灭业和烦恼,众生以此将永远漂泊于三有大海之中,所以,传闻佛陀为此宣说了《对法七论》。

  学习任何一部论典时,首先应将宗派之间的关系分清楚,现在很多汉文本的《俱舍论》讲义,有的以密宗观点解释,有的从中观角度来解释,但是这些解释方法,并不能显示出《俱舍论》真正的内涵。《俱舍论》的颂词主要宣说有部宗的观点,而《自释》中,世亲论师站在经部观点,对有部宗的某些见解表示不满,并进行了破析。所以在本论当中有很多“传闻”、“据说”等字眼,都应结合上述说明进行分析理解。

  有些人认为,《俱舍论》既然是小乘有部宗、经部宗的见解,那修习大圆满的人,就没必要去学了。这种想法不正确,即使是大圆满的修行人,也应该从名言入手修学,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要到印度去,从五明佛学院到印度的路途相当远,在旅途中会出现的违缘应提前做好准备,若只关心所要到达的印度,而不去关心将会出现的违缘障碍,那有可能刚迈出几步就已摔倒,不能到达真正的印度。大圆满的境界,对我们来说比较远,应该抓住眼前的法门,精通名言的道理,尤其在学佛的过程中,不论是要使自相续生起正见,还是与他人探讨问题,如果没有名言方面的学问,确实是非常可笑的。佛教徒应将佛经的大小乘理论作细致研究、分析,对自己的修行以及摄受弟子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诸法”,大乘是指轮涅所摄一切法,小乘则指有漏、无漏一切法。辨别法与非法、法的总相与别相等等,这种辨别诸法的智慧非常重要。在世间中每个众生都有业和烦恼,它们必须通过无我的智慧来摧毁,佛经中也说:诸智慧能摧毁一切烦恼大山。如果没有佛法和能够辨别诸法智慧的大船,众生始终不可能解脱,将一直在三有大海中沉沦。

  “传闻”是作者站在经部宗的立场上对有部宗不满的一种语气。因为“此论乃佛说”是有部宗的观点,就像佛陀先说《因缘品》,后来法护尊者结集,别名《法集要颂集》,全书四卷,自无常品到波罗蜜品,共三十二品。同理,佛首先在各个经典中已经讲了对法七论的内容,后来七大阿罗汉将这些有关对法的内容进行了结集。有部宗这样说也有他们的理由,因为佛经中常说“三藏法师”,如果佛未宣说对法藏,则佛经中提到的三藏法师不能成立,而且三藏教法也会有不齐全的过失。

  但是,经部宗发现此论中“既是无为法又是成实法”等很多说法与教理有相违之处,世亲论师的《自释》中只讲了经部宗的观点,并未破析有部宗。札西论师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说:《对法七论》并非有部宗所承认的“由佛所说”,但虽然不是佛说,也没有有部宗所讲的三藏不齐全,或三藏法师不存在等过失,因为佛陀所宣说的律藏、经藏中,专门宣说过法的总相和别相,这些就是所谓的对法藏,所以并没有对法藏不存在的过失。因此札西论师认为,对法藏不是佛说的,而是阿罗汉造的,世亲论师自己的观点也应如此成立。

  在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和明朗大师的《漫谈佛教》中讲:有人认为《对法七论》是阿罗汉造的,这种说法表面看来很相合,因为这些人说《对法七论》中有很多过失,比如无为法成实,所以不是佛说的,肯定是阿罗汉造的。在《印度佛教史》中专门驳斥这种观点:如你们所说那样,因《对法七论》中有很多过失,故应是阿罗汉造的说法并不合理。世亲论师在《俱舍论》结文时曾发出感慨:“本师世目今已闭,堪作证者多入灭。”佛在世时,舍利子、目犍连是佛座下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两大弟子,如果他们连有部的理论都不精通,所造论典与经教相违或有抵触,那么所谓的“堪作证者”,在佛住世时就已不存在,世亲论师也不必在世尊入灭多年以后才发出这种迟到的感叹。《印度佛教史》和明朗大师的观点认为,《对法七论》是凡夫所造,但写上了阿罗汉的名字,这样比较合理。比如《对法七论》中有很多成实法,虚空实有,无表色、有表色也是成实之法,这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们说是存在的。但是阿罗汉根本不会如此成立,佛陀更是不可能说的,所以世亲论师说“传闻此论乃佛说”,实际上是一些凡夫人以阿罗汉名义造的对法七论,因此才出现这些过失,这才是世亲论师真正的密意。因为世亲论师完全通达佛的密意,在《文殊根本续》里佛陀亲自为其授记,他一生当中通达般若九十九万部,因此自宗应该可以这样说,对法七论并非佛说,也非阿罗汉所造,应是凡夫所造却写上了阿罗汉的名字。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应该仔细观察,到底应该如何承认。世亲论师的《自释》与颂词观点完全不同,有人也许会想:世亲论师截然相反的这两种态度,不是自相矛盾吗?并不矛盾,他造颂词时先说明有部宗观点,后在《自释》中用经部宗观点来破斥,实际上他的《自释》就是我们的自宗,只不过有些文字不明显,后来也有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辩论。

  那我们对此问题应如何看待呢?实际上,《对法七论》由佛在不同时间、于不同地点、为不同根基众生宣讲过,诸大阿罗汉后将这些散说结集并造成论典,这种说法也有其成立的理由。论典中尽管出现了一些过失,但并非是阿罗汉因不通达自宗观点而造成,更不是佛陀的过失,这只不过是诸位阿罗汉站在自宗立场上,宣扬自宗见解而已,就如同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观待中观应成派来说是不究竟的,但并不能说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有错。同样,《对法七论》中虽然有过失,可也只是在不同根基众生面前随缘安立,若因《对法七论》中出现了非有部之宗派所认为的些微过失,就将它说成凡夫所造,那学习它岂非毫无价值可言?

  学习一部论典了解它的内容、必要、必要的必要、关联四法非常重要。在本论中,“诸法”是指有漏、无漏的一切法,这就是本论要宣讲的内容。本论在藏文本中共有八品,但在唐三藏翻译的汉文本中后面还有一个无我品。通过宣说“诸法”可以使弟子相续中生起辨别一切诸法之智慧,这是必要。学习《俱舍论》,目的就是要开启我们的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说:“上师,您能不能给我念一个“嗡阿 巴匝纳德”,我要开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不是这种?诸佛菩萨咒语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但是若相续中连“什么是佛”、“什么是法”都未生起一个真正的辨别智慧,那能否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也值得认真思维!智慧非常必要,在末法时代,后学者如果只看一点净土的法本,只获得一个密宗的灌顶,自己便以此为满足,这样很容易误入歧途,这也不是学佛的行为。“辨”,依靠辨别智慧,最终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涅槃,这就是必要之必要。想要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就必须依靠明辨万法的智慧,而生起这种智慧则一定要认真闻思本论,此为关联;也可将所说诸法之实相与能说此论内容之间的联系,称为关联。

  乙二(真实论义)分二:一、明确内容;二、详细抉择。

  丙一、明确内容:

  有漏无漏一切法,除道谛外有为法,

  皆增一切有漏惑,是故称之为有漏;

  虚空二灭三无为,以及道谛为无漏。

  本论所宣讲的即有漏、无漏一切法,除道谛以外的一切有为法皆会增长有漏烦恼,因此称为有漏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以及道谛,即是所谓的无漏法。

  本论中之所以用有漏、无漏法,是因为世亲论师想涵盖一切法而宣说。若说蕴界处的法,则五蕴当中不包含无为法,十八界、十二处也分别有自己无法包容的某些法,只有有漏无漏可将轮涅所摄的一切法统统涵盖,故作者才以“有漏无漏一切法”对本论内容进行了概括。

  有漏法,即有为法通过所缘或相应的方式连续不断地增长一切有漏的烦恼,也即不包括道谛的一切有为法,这是小乘《俱舍论》的说法。大乘《俱舍论》认为,众生若有任何一个心识与六种门 相连,由此而增长烦恼则被称之为有漏法。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所说观点与《俱舍论》相同,即以所缘或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即为有漏法。

  以所缘的方式增长烦恼,是指依靠一个所缘境,自相续的心与心所,对其产生执著,由此六根本烦恼和二十个支分烦恼得以增长。凡是以所缘方式增长的烦恼,不管是外境还是自心,都叫有漏法。小乘认为,阿罗汉自相续的烦恼已全部断除,但阿罗汉的身体属于苦谛,有些人会依靠阿罗汉的身体产生烦恼,阿罗汉的身体实际上是以所缘方式增长烦恼的因。以前有一位阿罗汉比丘尼,名叫释迦桑摩,未生怨王对她生起贪心,然后做了不净行,因为阿罗汉女无有贪心,所以不算破戒,但她却是未生怨王生起贪心之因。因此,有部宗认为阿罗汉的身体是有漏法,因为依靠此有漏身体可以增长贪心、嗔心等烦恼的缘故。以所缘的方式增长烦恼中的“增长”,并不是说第一刹那生贪心,第二刹那、第三刹那贪心逐渐增长,并非如此,而是连续不断的意思,比如对一个美丽的环境生起贪心,若生起贪心马上灭尽,则不叫增长,此处的增长是指第一刹那、第二刹那……一直不断生起烦恼。无漏法虽有所缘,但却不会增长,甲智札西论师说:无漏法有所缘,但不会增长,就如同脚接触到烧红的石头时,马上拿开,不敢再碰,这样的法叫无漏法。阿罗汉也会对美丽外境有悦意的感受,但他的烦恼不会继续,马上会断除。《现观庄严论》中将“缘”解释为取,也有执著外境之义。但是有些时候虽然缘外境,却不会执著外境,所以缘和取的意思基本相同。

  有漏法与心所一起,加上眼睛等增上缘以相应或能依的方式,烦恼在相续中不断地开始出现,这叫做以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相应”是一种特殊名词,指心与心所在同一时间当中互相起作用,比如有三个脚的木头堆在一起,这三个互相依靠。一般相应因、相应果全部是心与心所…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