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定是解脱道,所以是善法”的理由并不充足,如果分析——外道也认为他们所修持之道是解脱,如认为杀生是善法,很显然这是不正确的,所以仅仅以“认为”不能成为真正的善法,不过无想定确是转生善趣的一种善法,修禅定不是造恶业的,从这方面来讲,也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解脱道。
萨迦班智达在《分析三戒论》中说:汉地的大手印(指禅宗)与藏地的大圆满,如果修不好则变成旱獭之因。现在有些修行人认为坐禅很好,当然,坐禅确实是很好的,并非完全是无想天的因,但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只是灭尽分别念如如不动地安住,这也只是无色界的因,可以说它是一种善法,因为若不是善法,不会转生于无色界,但若发心不清净,也会转生到旁生中去。因此,在积累资粮或者修法时,首先应该观察是否符合传承上师的教言,如果与《七宝藏》、《四心滴》中所讲的境界相符,则决定不会转为旁生,这一点通过教理也可以证实。实际上,萨迦班智达也不是在呵斥真正的大圆满与真正的禅宗,但如果没有正确修行,确实会误入歧途。
无想定属于三种受业中的顺次生受业,因通过修持无想定,来世会转为无想天之众生。无想定属于凡夫之禅定,因为圣者认为这种禅定既不做善业,也不做恶业,也不会利益众生,故与恶趣无别。那获得此禅定的得绳于何时得到呢?其得绳与无想定同时获得,因其不存在心并且需要通过勤作修持。但前面已经讲到,娴熟工巧与马胜尊者之威仪是依靠长时间的勤作,才提前出现得绳的,那此处为什么说通过勤作不会提前出现得绳呢?因无想定无有心的缘故,属于一种无有任何执著的勤作,得绳之因无法引发,所以不会提前出现得绳。
辛二、灭尽定:
所谓灭定亦复然,现法乐住转有顶,
彼善二种生受业,以及不定之受业。
灭尽定亦是灭尽心心所的不相应行,以修持现法乐住而转生于有顶天,属于善法,会感受顺次生受业、顺后生受业及不定受业。
灭尽定是指能够灭尽心与心所的一种物质,这样的一种灭法就如同水坝一样,是成实存在的。灭尽定是以何种作意而入定呢?以厌恶受、想之作意入定。三界轮回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实际上都是一种痛苦,人们所谓的快乐,其实也是痛苦的本性、痛苦的来源、痛苦的依处,世间上所有的感受,没有一个是快乐的,因其本性即为痛苦。有些论师认为,所谓的“受”是痛苦的根本因。既然所有的感受都是痛苦,那怎么会有乐受呢?实际上,表面看来是一种乐受,其本质还是痛苦的,如身体特别痛苦,当稍微减轻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快乐,但其实还是在痛;在痛苦特别强烈时,中间吃到一点好的食物,心中也会产生快乐,但痛苦却并未减轻。同理,在三界轮回中所感受的其实全部是痛苦,只是有时心在外面散乱,而人们错认为这是一种快乐。修无想定的补特伽罗,因为了知所有的受、想都无有任何意义,而对受、想生起厌恶之心,为了断除此二者而入定。一般凡夫人很难灭尽受、想,因为按照有部观点,这是圣者的一种境界。
入此定的补特伽罗为了息灭受与想,于是便修习现法乐住 。修灭尽定可转生于有顶,三界中有顶之心最细微,当补特伽罗的心达到最细微时,即开始入灭尽定。它从发心而言属于善法,因是为了灭尽一切受、想,希求获得寂灭而入定的,但若从菩提心、出离心方面来讲,这种发心并未超离轮回,因此从所获利益的角度来讲也没有很大功德。它有顺次生受业、顺后受业与异熟不定受业三种,修持灭尽定者,于后世转生有顶,即为顺次生受业;后世的后世转生到有顶,即为顺后生受业;如果今生修持灭尽定后,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则原本后世中要转生于有顶,但因今生已经获得解脱,因而不会转生到有顶天,这叫异熟不定业。
圣者依靠勤作得,佛以菩提而获得,
非如初者所承许,因以卅四刹那得。
圣者的灭尽定要依靠勤作获得;佛陀在得菩提时获得灭尽定,并非像某些人所承许那样,因佛陀以三十四刹那获得菩提。
转生于有顶有圣者和凡夫两种,灭尽定是圣者之禅定,需以出世间道的力量获得的缘故。修道分为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两种,以世间道无法修成有顶禅定,且通过世间道只能断除无色界以下除有顶以外的烦恼;出世间修道是在获得见道以后,断除三界烦恼。以出世间道修行即可现见无我,之后灭尽一切受想,获得灭尽定。那以何种方式获得呢?有学道圣者通过勤奋获得;佛陀与无来果者获得灭尽定的方式不同,佛在获得菩提时现前灭尽智慧,与此同时,获得灭尽定,因佛现前菩提是依靠以前发心及积累资粮的力量,故不必勤作。
有人认为,获得有顶之菩萨,首先依靠四静虑,次第的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全部现前后获得见道,然后现前有顶之心,再入灭尽定,出定后再依靠四禅现前佛果。
世亲论师并不承认这种观点,他认为可以直接现前灭尽定,因通过不间断生起无漏道的三十四刹那,之后获得菩提灭尽智。四谛中每一谛有四刹那,共有十六刹那,于十六刹那时获得见道;三界九地的每一地有九个修断,共计八十一种修断,在获得见道时,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当中,除有顶以外的所有修断全部断除,而有顶的九种烦恼分别有无间道与解脱道,以次第性断除后,即获得佛果。因此,并非先现前见道灭尽定,再获得佛果,而是以现证四谛的十六刹那,以及断除有顶烦恼的无间道九刹那、解脱道九刹那,共三十四刹那获得菩提灭尽智。
有些克什米尔有部宗论师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亲自说过:乃至获得菩提之前不出定。佛既然已经这样说了,那中间出定的这种说法不合理。西方的有部论师破斥说:佛所说的不出定,是指在未现前菩提之间不解开金刚跏趺坐,并非不出定之义。
辛三、此二共同之所依:
此二依欲色界身,灭定最初为人中。
无想定与灭尽定依靠欲界、色界的身体可以现前,而灭尽定最初要在人中生起。
无想定与灭尽定二者是以欲界与色界的身体现前的,因无想定属于四禅,故不能于无色界现前;无色界中无有色法,若遮止一切心与心所,则唯以不相应行不能于无色界中存在,否则,除命根外,无有任何心与心所,这样一来,就有刚刚转生即涅槃的过失。
此二定之间有何差别?灭尽定最初需要在人中生起,因为人的受及想比较粗大,容易生起出离心,并且心思敏锐,所以经常说“暇满极为难得”就是这个原因。之后,也有以色界身体生起的。无想定与之不同,首先依靠色界身体就能生起,因入定者并非为了息灭粗大的受、想,而是认为无想定是解脱道。
《俱舍论大疏》中说:灭尽定是第六地以下所现前的圣者禅定。在《入中论》中说“彼至远行慧亦胜”,也是讲到菩萨要到七地,才能以真实灭尽定超胜声缘阿罗汉。
对于这一点,萨迦、格鲁等各派之间都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有相、无相的差别;有说是有勤作、无勤作的差别;还有些说是刹那入定与非刹那入定的差别。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讲了很多此二者之间的差别,实际上,六地以前的菩萨与声缘罗汉在入灭尽定时,都具有入定、出定的执著,从这一点上来说,此二者之间无有差别,那为什么说一地菩萨还不能超胜声缘阿罗汉呢?主要是在入定上有差别。
俱舍自宗虽也承认有菩萨和佛,但其并不承认十地;小乘所承认的五道基本上与大乘相同,也即分为圣者道与凡夫道,其中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之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属圣者道,但大乘与小乘所承认的“菩提”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在《中观宝鬘论》当中也有阐述。所以,在《俱舍论大疏》中,所谓的六地菩萨也应该是以旁述方式来讲的,否则,于小乘自宗来讲说不通。
有部认为无想定与灭尽定均为成实之物;经部宗认为,无想定和灭尽定只是心和心所不产生的一个阶段或氛围,因与他法不同,故安立此特殊名言;唯识宗观点,此二定共同之处为均灭尽一切六识,不同之处是灭尽定在灭尽六识的同时也灭尽染污意识。
表十:
无 想 定 灭 尽 定
定义 入定、出定间能灭尽心心所之物质 同无想定
本体 四静虑 有顶
作意 出离轮回,求解脱 厌恶受、想,求现法乐住
三性 等起善 等起善
三受业 顺次生受业 顺次生受业、顺后生受业、不定受业
所依身 欲界、色界之身体 最初唯欲界人中、退后以色界身亦可
得者 凡夫 圣者
转生处 广果天 有顶
庚五、命:
所谓命不相应行,即寿温识之所依。
所谓的命即是寿,它是温热和意识的所依。
命也即人们经常所谓的寿,《施设论》中也说:“何为命?三界之寿也。”欲界与色界众生依靠生命,身体才具有温热,如人死后,身体开始变冷,此时命根即已经断尽。很多人将生命和意识合为一体来讲,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众生依靠命,有一种相续不断的过程来守护同类,而且它是温热和意识的所依,无色界以上,没有身体之故,也就无有温热的概念,因此,无色界的命根,只是意识依靠之处。
那么,寿命灭尽,众生就会死亡吗?众生的死亡有四类不同:第一种,众生的寿命异熟是前世造作善业、恶业而今世感受的果报,当众生的寿命异熟已经用尽,而受用异熟——福报资粮还未用尽时,这一众生再也无法延长寿命,他的福报虽未现前,也只能在下一辈子转为人身,继续享受福报,这是寿命已尽、福报未尽而死的情况。第二种,一个众生的受用异熟已经用尽,但他的寿命异熟仍未用尽,这种情况下,通过作佛事、积累资粮、放生、对僧众供斋等方式,可以延长他的寿命。
所以平时不论做任何事,《俱舍论》中的有关道理应该了然于心,现在世间的人们总是认为,行持善法或者作佛事会马上起作用,如果起不到作用,就认为三宝没有加持力,或福报资粮无有功德。实际上,并不是佛没有加持力,而是因果规律牵涉到今生、来世,又牵涉到很多因缘,如果因缘具足,必定会…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