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传到了其他世界,有的则被请到龙宫,有关这方面在《致弟子书》中亦有记载。
丙二、其他依此类推:
如是此外如所应,所有一切蕴界处,
详察细究自法相,应当摄于前述中。
此外其他经典中所说的一切蕴界处,按照其所对应的合理性,详细观察它自己的法相,皆应摄于前面所说的蕴界处之中。
法蕴可包括在五蕴中的道理在前面已经讲过,除此之外,依据对应方法的合理性,所有其他经典中讲到的蕴界处,通过详察细究来观察其法相,不论任何一种法,全部都包括在前面所讲到的蕴界处之中,也即法相与蕴之法相相同则包括于五蕴之中;若是界的法相就包括于十八界中。所以,八万四千法蕴,在一一详细观察它们自己的法相之后,皆可摄于蕴、界、处之中。
那么无漏五蕴、十遍处等是如何含摄于蕴处界中呢?无漏五蕴可含摄于色蕴与行蕴之中,其中戒蕴,如别解脱戒中除断贪心、害心和邪见之外的身语七断,小乘认为是无表色,故可包括在色蕴中;后四蕴可包含于行蕴中,有部宗认为后四蕴均包括在心所中,故属于行蕴。另外,《三蕴经》或其他经中所说的四蕴、五蕴皆可包括在蕴中,因此不能涵盖或不能包括的过失是不存在的。
表十一:
戒 道共无表色为体 色
定 定心所为体
无漏五蕴 慧 慧心所为体 蕴
解脱 胜解为体
解脱知见 尽智、无生智为体 行
十遍处是一种禅定境界,获得此禅定后,所有的地、水、火、风、蓝、黄、白、红、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皆可于修行人面前显现。其中前八遍处是无贪的自性,属于法处之中;若具从属则可为意处和法处所摄。从属是指非主要之心,在与心相同的群体中所发生的心所,叫做从属,比如地水火风的形态已经修成,则一切皆变成大地、虚空,在与此相同的心所范围出现的其他心所,就称为其从属;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是四名蕴的自性,包括在法处与意处中。八胜处也是瑜珈师通过修行之后,其禅定力超过一般凡夫之分别念的一种境界,也是无贪的自性,故可包括在法处中。
表十二:
蓝
黄
白 无贪为体 法处所摄
红
地 意
水 若具从属五蕴为体 处所摄
火 法
风
空
识
又在《多种界经》中说到界有六十二种。六十二界均可含摄于十八界,这里仅简单介绍一下地、水、火、风、空、识六界与十八界的相摄:前四界是触界所摄,因四大是所触之境;空界,有部宗认为其以明暗为体,故为色界所摄;识界是以有漏识为自体,七心界所摄。
下面一个颂词,在麦彭仁波切的科判中是分别宣讲两种界。在佛经中讲具有六种界的士夫,《宝鬘论》中讲人无我时,说士夫不是地、水、火、风四大,也不是空和识,所谓的“我”并不存在。但士夫相续中的地水火风空识,都属界的范畴,那么这里的“空界”与前面所讲到的无为法的“虚空”是否相同?士夫的识界与十八界中的识界是否相同?下面就开始解释这两个问题。
孔隙称为虚空界,传说即是明与暗,
所谓有漏之识者,即是识界生所依。
虚空界就是门窗以及口鼻等的孔隙,传说是以明、暗为体;有漏的心识就是识界,因为它是有情转生的所依。
有部宗认为,空界与虚空是有区别的,虚空可分为无为法虚空与天上蓝色的庄严虚空(天空的蓝色其实是须弥山反射的颜色);而空界则是指门窗等处的孔隙,是一种实法,它的自体是光明与黑暗,又由于可损害自本体——瓶子中的虚空,在装水时,虚空受到损害,不再存在,因而是有碍法。有部宗认为此有碍法可在其他法的附近存在,比如将瓶子放在桌子上时,原来桌子上有虚空,现在瓶子放在其上时,虚空就站到了一边,所以是有碍之从属。
经部宗认为虚空存在不合理,世亲论师在颂词中用了不太满意的口气——“传说”。对于有部宗所认为的空界就是光明与黑暗之本体的观点,若不观察也许会认为他这种说法是对的,但若详细观察,因为光明与黑暗包括在支分显色中,也就是说光明的微尘和黑暗的微尘可被眼睛所见,这样一来,所谓的虚空就不能被法处所摄。
对方也许会问:空界应是实有存在,若不存在,那么具足六界的士夫,不是就少了一个界吗?而且,缘起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外缘起中有地、水、火、风、空五种,如种子要发芽时,种子是近取因,还需要地水火风以及空的俱生缘,若空界是无为法,根本不存在,那为什么它会摄于因缘之中?对此可以这样回答:将空摄于因缘中,是因为它对种子的发芽没有起到阻碍的作用,所以说空是一种缘,也就是说,种子在发芽过程中,虚空对它未制造任何违缘,使种子在虚空中生长,而虚空的本体从来就未产生——虚空对种子的作用,就如同石女儿对种子的作用,真正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在一个空间中给种子一个发芽的机会,如果没有空间,那么种子发芽的机会是没有的。经部认为虚空是无有阻碍的法,它可以存在于其他法的附近,是无碍从属。不存在的法可以在其他地方存在,实际上这个存在和不存在也是没有任何差别,就像石女儿本来不存在,则说他的死亡也就无有任何意义,佛经中也说:虚空是不可能见到的。
颂词中说:孔隙就是虚空界,因为佛陀在《多种界经》 中讲了六十二种界,如众生界、虚空界、心识界、耳根界等等,在此经中讲到虚空界就是指孔隙。人身体中的孔隙,如鼻子的孔隙,肚子里的孔隙;在外情世间,屋子与屋子之间的孔隙、瓶子里的孔隙全部可包括在孔隙中。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内外的孔隙就是虚空界。那这些孔隙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在这个问题上,各个宗派的观点也有点不同,有部宗认为前面所讲的虚空包括在无为法中,但这里的空界与虚空并不相同,虚空界是人体中或外面屋子中的一些孔隙,这些孔隙是有漏法,它是有为法,不包括在无为法中;三无为法中的虚空是无漏法,也是无为法,它不是因缘所成,所以有部宗认为虚空界和虚空应该分开来讲。有部宗所说的空界就是指光明或黑暗的本体,比如窗户是四方形,虚空亦是四方形;若白天看,它是一种光明,若晚上看,那虽然有虚空,但看不清,是黑暗的,因此认为虚空就是一种孔隙,这样的孔隙或是光明或是黑暗,除此二者以外没有其他,它其实是成实之法,属于一种有为法,可以让众生生长、呼吸等等,起很多作用。随教经部也是持有部的这种观点,但其说法与有部宗稍有不同,他们认为瓶子装水时,虚空的本体以未受到任何损害的方式存在。随理经部和唯识宗以上不承认虚空真正实体存在,他们认为三无为法的虚空与这里所讲虚空没有区别,应该是一体的,只是有部宗并不明白其中道理。
有部宗这时发出质难:瓶子中原本有虚空,向其中装水时则没有虚空,那么这些虚空原是常有之法,后又变成了无常之法,无为法的本性不是改变了吗?随理经部以上回答说:并没有这种过失,因为虚空是假立的,它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存在,如果是实质性存在,那瓶子中有一个虚空,然后倒水时,瓶子中的虚空,或者是灭亡了或者是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但我们并不承认虚空成实存在,所谓的虚空只是名称而已,因为其不成立,所以,人们称其为无为法,而所谓的无为法也并不成立,因此这种说法是非常合理的。
满增论师在《俱舍论大疏》中说:有部宗认为虚空和虚空界是他体的,是分开存在的,而经部以上则认为本质上没有差别,是一体的。经部以上为什么不承认虚空呢?当然从名称上承认是一种无为法,在本质上无有差别,没有本质上的产生,比如石女儿本来未产生过,既然不曾产生,那么“石女的儿子病了”或者“石女的儿子死了”,会不会产生这种概念?同理,所谓的虚空,首先它的本体并未成立,那么向瓶子中倒水时,会不会有虚空已经毁灭或虚空跑到其他地方去了的想法呢?不会有。因明也站在经部的观点分析过,如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中说:“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 故无比量,是故所谓有虚空,绝无能立之正量。”我们说一个法要成立,或是现量成立或是比量成立,那虚空能不能现量成立呢?不能成立,因虚空没有自相之故;能不能以比量来成立呢?若用比量来成立某个法,则必须在因与立宗之间有某种关系——因果关系或同体关系,但虚空自己的本体不成立的缘故,也就不能建立任何一种关系,故比量也无法成立。这样一来,所谓的庄严虚空和孔隙的虚空也就并不存在了。萨迦班智达在相关讲义中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
人们也许会想:我们面前的虚空到底存不存在?如果虚空存在,那我坐下时,虚空是不是跑到其他地方去了,若未跑到别的地方去,我应该坐不下来;如果原本存在而现在不存在,那么无为法已经变成了有为法。在这里应该抓住一个要点,如若虚空真正实体存在,确实会有这种过失,但所谓的虚空实体存在,除有部宗以外,其他宗派根本不承认。法称论师在讲因明推理时,经常用虚空作比喻,虽然虚空是不存在的,但把非无常称为常有,将其用来作常法的比喻,也就是说法称论师把常法不存在的道理,反过来用虚空作为其比喻,说明真正常有的法在世间根本找不到。大乘中观以上,无论是讲大圆满还是中观,经常用观虚空或虚空的本质来比喻非常贴切,大家通过这种比喻可以通达很多甚深的含义。
识界并非是指无漏识,因为它是众生从入胎到死亡之间投生三有的所依。人们的心识也即所谓的识界,它应该是有漏法,之所以包括在界中,是因为可从一个界投生到另一个界,这些均由意识起作用,若没有心识则无法转生,比如中阴身前往后世,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心识,所以识界是现在众生前往后世的心识,也就是轮回之因。
在蒋阳洛德旺波的讲义中还讲到了佛经对于界所安立的诸多名称,这些实际均可包括于十八界中。
乙三(界之分类)分八:一、有见等五类;二、有寻有伺等分类;三、有缘等五类;四、三生之分类;五、具实法等五类;六、见断等…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