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到了其他世界,有的則被請到龍宮,有關這方面在《致弟子書》中亦有記載。
丙二、其他依此類推:
如是此外如所應,所有一切蘊界處,
詳察細究自法相,應當攝于前述中。
此外其他經典中所說的一切蘊界處,按照其所對應的合理性,詳細觀察它自己的法相,皆應攝于前面所說的蘊界處之中。
法蘊可包括在五蘊中的道理在前面已經講過,除此之外,依據對應方法的合理性,所有其他經典中講到的蘊界處,通過詳察細究來觀察其法相,不論任何一種法,全部都包括在前面所講到的蘊界處之中,也即法相與蘊之法相相同則包括于五蘊之中;若是界的法相就包括于十八界中。所以,八萬四千法蘊,在一一詳細觀察它們自己的法相之後,皆可攝于蘊、界、處之中。
那麼無漏五蘊、十遍處等是如何含攝于蘊處界中呢?無漏五蘊可含攝于色蘊與行蘊之中,其中戒蘊,如別解脫戒中除斷貪心、害心和邪見之外的身語七斷,小乘認爲是無表色,故可包括在色蘊中;後四蘊可包含于行蘊中,有部宗認爲後四蘊均包括在心所中,故屬于行蘊。另外,《叁蘊經》或其他經中所說的四蘊、五蘊皆可包括在蘊中,因此不能涵蓋或不能包括的過失是不存在的。
表十一:
戒 道共無表色爲體 色
定 定心所爲體
無漏五蘊 慧 慧心所爲體 蘊
解脫 勝解爲體
解脫知見 盡智、無生智爲體 行
十遍處是一種禅定境界,獲得此禅定後,所有的地、水、火、風、藍、黃、白、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皆可于修行人面前顯現。其中前八遍處是無貪的自性,屬于法處之中;若具從屬則可爲意處和法處所攝。從屬是指非主要之心,在與心相同的群體中所發生的心所,叫做從屬,比如地水火風的形態已經修成,則一切皆變成大地、虛空,在與此相同的心所範圍出現的其他心所,就稱爲其從屬;空無邊處和識無邊處是四名蘊的自性,包括在法處與意處中。八勝處也是瑜珈師通過修行之後,其禅定力超過一般凡夫之分別念的一種境界,也是無貪的自性,故可包括在法處中。
表十二:
藍
黃
白 無貪爲體 法處所攝
紅
地 意
水 若具從屬五蘊爲體 處所攝
火 法
風
空
識
又在《多種界經》中說到界有六十二種。六十二界均可含攝于十八界,這裏僅簡單介紹一下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與十八界的相攝:前四界是觸界所攝,因四大是所觸之境;空界,有部宗認爲其以明暗爲體,故爲色界所攝;識界是以有漏識爲自體,七心界所攝。
下面一個頌詞,在麥彭仁波切的科判中是分別宣講兩種界。在佛經中講具有六種界的士夫,《寶鬘論》中講人無我時,說士夫不是地、水、火、風四大,也不是空和識,所謂的“我”並不存在。但士夫相續中的地水火風空識,都屬界的範疇,那麼這裏的“空界”與前面所講到的無爲法的“虛空”是否相同?士夫的識界與十八界中的識界是否相同?下面就開始解釋這兩個問題。
孔隙稱爲虛空界,傳說即是明與暗,
所謂有漏之識者,即是識界生所依。
虛空界就是門窗以及口鼻等的孔隙,傳說是以明、暗爲體;有漏的心識就是識界,因爲它是有情轉生的所依。
有部宗認爲,空界與虛空是有區別的,虛空可分爲無爲法虛空與天上藍色的莊嚴虛空(天空的藍色其實是須彌山反射的顔色);而空界則是指門窗等處的孔隙,是一種實法,它的自體是光明與黑暗,又由于可損害自本體——瓶子中的虛空,在裝水時,虛空受到損害,不再存在,因而是有礙法。有部宗認爲此有礙法可在其他法的附近存在,比如將瓶子放在桌子上時,原來桌子上有虛空,現在瓶子放在其上時,虛空就站到了一邊,所以是有礙之從屬。
經部宗認爲虛空存在不合理,世親論師在頌詞中用了不太滿意的口氣——“傳說”。對于有部宗所認爲的空界就是光明與黑暗之本體的觀點,若不觀察也許會認爲他這種說法是對的,但若詳細觀察,因爲光明與黑暗包括在支分顯色中,也就是說光明的微塵和黑暗的微塵可被眼睛所見,這樣一來,所謂的虛空就不能被法處所攝。
對方也許會問:空界應是實有存在,若不存在,那麼具足六界的士夫,不是就少了一個界嗎?而且,緣起分爲外緣起和內緣起,外緣起中有地、水、火、風、空五種,如種子要發芽時,種子是近取因,還需要地水火風以及空的俱生緣,若空界是無爲法,根本不存在,那爲什麼它會攝于因緣之中?對此可以這樣回答:將空攝于因緣中,是因爲它對種子的發芽沒有起到阻礙的作用,所以說空是一種緣,也就是說,種子在發芽過程中,虛空對它未製造任何違緣,使種子在虛空中生長,而虛空的本體從來就未産生——虛空對種子的作用,就如同石女兒對種子的作用,真正意義上沒有任何差別,只是在一個空間中給種子一個發芽的機會,如果沒有空間,那麼種子發芽的機會是沒有的。經部認爲虛空是無有阻礙的法,它可以存在于其他法的附近,是無礙從屬。不存在的法可以在其他地方存在,實際上這個存在和不存在也是沒有任何差別,就像石女兒本來不存在,則說他的死亡也就無有任何意義,佛經中也說:虛空是不可能見到的。
頌詞中說:孔隙就是虛空界,因爲佛陀在《多種界經》 中講了六十二種界,如衆生界、虛空界、心識界、耳根界等等,在此經中講到虛空界就是指孔隙。人身體中的孔隙,如鼻子的孔隙,肚子裏的孔隙;在外情世間,屋子與屋子之間的孔隙、瓶子裏的孔隙全部可包括在孔隙中。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內外的孔隙就是虛空界。那這些孔隙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在這個問題上,各個宗派的觀點也有點不同,有部宗認爲前面所講的虛空包括在無爲法中,但這裏的空界與虛空並不相同,虛空界是人體中或外面屋子中的一些孔隙,這些孔隙是有漏法,它是有爲法,不包括在無爲法中;叁無爲法中的虛空是無漏法,也是無爲法,它不是因緣所成,所以有部宗認爲虛空界和虛空應該分開來講。有部宗所說的空界就是指光明或黑暗的本體,比如窗戶是四方形,虛空亦是四方形;若白天看,它是一種光明,若晚上看,那雖然有虛空,但看不清,是黑暗的,因此認爲虛空就是一種孔隙,這樣的孔隙或是光明或是黑暗,除此二者以外沒有其他,它其實是成實之法,屬于一種有爲法,可以讓衆生生長、呼吸等等,起很多作用。隨教經部也是持有部的這種觀點,但其說法與有部宗稍有不同,他們認爲瓶子裝水時,虛空的本體以未受到任何損害的方式存在。隨理經部和唯識宗以上不承認虛空真正實體存在,他們認爲叁無爲法的虛空與這裏所講虛空沒有區別,應該是一體的,只是有部宗並不明白其中道理。
有部宗這時發出質難:瓶子中原本有虛空,向其中裝水時則沒有虛空,那麼這些虛空原是常有之法,後又變成了無常之法,無爲法的本性不是改變了嗎?隨理經部以上回答說:並沒有這種過失,因爲虛空是假立的,它沒有一個實質性的存在,如果是實質性存在,那瓶子中有一個虛空,然後倒水時,瓶子中的虛空,或者是滅亡了或者是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但我們並不承認虛空成實存在,所謂的虛空只是名稱而已,因爲其不成立,所以,人們稱其爲無爲法,而所謂的無爲法也並不成立,因此這種說法是非常合理的。
滿增論師在《俱舍論大疏》中說:有部宗認爲虛空和虛空界是他體的,是分開存在的,而經部以上則認爲本質上沒有差別,是一體的。經部以上爲什麼不承認虛空呢?當然從名稱上承認是一種無爲法,在本質上無有差別,沒有本質上的産生,比如石女兒本來未産生過,既然不曾産生,那麼“石女的兒子病了”或者“石女的兒子死了”,會不會産生這種概念?同理,所謂的虛空,首先它的本體並未成立,那麼向瓶子中倒水時,會不會有虛空已經毀滅或虛空跑到其他地方去了的想法呢?不會有。因明也站在經部的觀點分析過,如薩迦班智達的《量理寶藏論》中說:“無自相故非現量,無相屬 故無比量,是故所謂有虛空,絕無能立之正量。”我們說一個法要成立,或是現量成立或是比量成立,那虛空能不能現量成立呢?不能成立,因虛空沒有自相之故;能不能以比量來成立呢?若用比量來成立某個法,則必須在因與立宗之間有某種關系——因果關系或同體關系,但虛空自己的本體不成立的緣故,也就不能建立任何一種關系,故比量也無法成立。這樣一來,所謂的莊嚴虛空和孔隙的虛空也就並不存在了。薩迦班智達在相關講義中作了非常細致的分析。
人們也許會想:我們面前的虛空到底存不存在?如果虛空存在,那我坐下時,虛空是不是跑到其他地方去了,若未跑到別的地方去,我應該坐不下來;如果原本存在而現在不存在,那麼無爲法已經變成了有爲法。在這裏應該抓住一個要點,如若虛空真正實體存在,確實會有這種過失,但所謂的虛空實體存在,除有部宗以外,其他宗派根本不承認。法稱論師在講因明推理時,經常用虛空作比喻,雖然虛空是不存在的,但把非無常稱爲常有,將其用來作常法的比喻,也就是說法稱論師把常法不存在的道理,反過來用虛空作爲其比喻,說明真正常有的法在世間根本找不到。大乘中觀以上,無論是講大圓滿還是中觀,經常用觀虛空或虛空的本質來比喻非常貼切,大家通過這種比喻可以通達很多甚深的含義。
識界並非是指無漏識,因爲它是衆生從入胎到死亡之間投生叁有的所依。人們的心識也即所謂的識界,它應該是有漏法,之所以包括在界中,是因爲可從一個界投生到另一個界,這些均由意識起作用,若沒有心識則無法轉生,比如中陰身前往後世,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心識,所以識界是現在衆生前往後世的心識,也就是輪回之因。
在蔣陽洛德旺波的講義中還講到了佛經對于界所安立的諸多名稱,這些實際均可包括于十八界中。
乙叁(界之分類)分八:一、有見等五類;二、有尋有伺等分類;叁、有緣等五類;四、叁生之分類;五、具實法等五類;六、見斷等…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