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识觉知事物的本体,行相最细微,所以排在最后。不管大乘、小乘或密乘,所谓心的奥秘,除佛陀的追随者——大乘圣者之外,其他人根本无法研究、挖掘出它的真正内涵,而佛陀非常慈悲地宣讲了色蕴,然后根据次第逐渐宣讲后四蕴,使人们领悟心之本性。
二、依照产生烦恼的次第而宣说:人们无始以来由于喜爱显形色而首先看色;对此显形色的美与丑而产生乐受与苦受;从苦乐感受中产生颠倒的“常、乐、我、净”想;由想而产生贪嗔之行;而各种烦恼皆依识而生。所以,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未懂得心的奥秘,就对外境开始执著,逐渐逐渐五蕴在一个执著之中全部圆满。
三、以器皿诸喻依次说明意义:色喻为器皿,就如同所买之菜要放在篮子里,这是所依;人们的受相当于食物,好的食物如乐受,劣的食物如苦受;苦乐的感受如果不去想、不去执著,实际上也无有任何实义,就像在器皿中装满食物,而无有厨师去烹调,则起不了任何作用,若具备厨师则下面的工序皆可进行,所以将想比喻成厨师;行蕴之中有业和烦恼,能够使异熟之果成熟,就像厨师运用各种技巧烹饪食物 ;识蕴感受果报,无异于食用者去享受食物。
四、按照三界的顺序来说:欲界以身体、声音等色为主;色界以喜乐之受最为显明;前三无色界 以想为主;有顶 以行为主;识蕴则在三界中都存在。
以上讲法均是根据流转生死方面来宣说的五蕴次第,在演培法师的《俱舍论颂讲记》中依据《杂心论》、《正理论》从逆转生死的还灭门也讲到了五蕴的安立次第:在佛法中有两个主要的修法——不净观与呼吸观,其中不净观所修的是所造色,而呼吸观所观修的则是四大种,它们都是色法,因此首先讲到色蕴;观修的力量增强,渐渐地获得轻安,内心生起乐受,所以紧接色蕴之后宣说了受蕴;苦乐之受或有损于肉体,或有益于肉体,但此肉体并非是“我”,于是灭除人我想,而法我想则会生起,故又说想蕴;当观修成熟时,烦恼不再现行,此即行蕴;烦恼息灭,心亦调柔堪能,所以识蕴在最后宣说。而且,从五蕴逆的次第来讲,也可以安立五蕴:一般我们观修时,主要应放在观察自心识上(识蕴),如此观修之后依心而起之烦恼渐渐减轻(行蕴),执“我”的想法逐渐淡忘(想蕴),由我所生之受不再生起(受蕴),但要使感受真正不再生起,就需要观察外境之色(色蕴),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次第如是得以安立。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下面是讲处和界的次第。
取现境故先五根,取大所生故四根,
他中最远速执故,或依位置之次第。
六根中先说前五根,因其唯取现在之境;前四根取四大所生之境,故在前;眼耳二根比鼻舌二根取境远,而眼鼻二根较耳舌二根作用远且迅速,故依次宣说。或依六根的位置次第进行宣说。
这一颂主要讲述了处界的次第安立,虽然颂词中只是讲到六根,但就如同六位国王的顺序已经安立,那么六位王妃和六位王子的顺序也可以确定一样;六根的次第成立之后,则六境与六识的次序也可成立,由此处与界的次第皆可安立。
六根的安立方法有两种,先说第一种:六根中最先宣说五根,因为五根是如理如实执著或取自之对境中现在外境的有境。《量理宝藏论》中讲到,色根能执著现在的外境,分别念所执著的是过去、未来的对境。后说意根,因为它是取三时的有境,而且缘无为法,最细微且难以通达。其次,眼、耳、鼻、舌、身中的前四根取四大所生的外境,所以首先宣说;身根取四大与四大所生两种对境,也即因所触 及果所触 都是身根的对境,因此放在后面讲。再次,四根中先讲眼、耳根是因为此二者可以取遥远的对境,而鼻、舌二根则只取较近的对境;眼、耳二根中眼根所取的对境最远,如一般人们见到远处的河流但却听不到水流声,故以远近差别而如是安立;鼻、舌二根中鼻根可很快地执取对境,如舌根尚未品尝到味道时,鼻根已闻到气味,因此以快慢的差别安立其前后顺序。
六根的第二种安立方法是依照根所处的位置顺序而安立了眼、耳、鼻、舌、身 、意。
丙五、二处决定之理:
为分别境与主要,故唯眼境称色处。
为摄众多殊胜法,故唯意境名为法。
为分别各境之差别以及突显眼根之重要性,唯将眼根所取之境立名为色处。为摄取众多法以及殊胜法,仅将意根所取之境称为法处。
此处有两点疑问:色蕴中有十个色处——五根、五境,但是为什么只有眼睛的对境叫色处,其他不称为色处?所有万法如眼根、声音等均可包括于“法”中,那为什么说只有意根的对境才叫做法处呢?
对上述问题可以分别回答,眼睛的对境被称为色处有两个原因:一、为了分别境,五根五境十处均可摄于色中,但是若通称为色处就不能显示其差别,所以对其余的九处各自安立不同名称,而将总的“色”名用于别名,即将眼根的对境立为“色处”,如此即可显出十色处之间的差别;二、不论是生烦恼还是造善业,眼睛对境的色法在所有五境之中最为重要,此色法有见有对,而且眼根也是最主要的,所以唯将眼根的对境称为色处。十二处与十八界皆包括在法中,而只将意根的对境称为法处或法界也是有原因的:一、与色处相同,为了分别境,将总名用于别名;二、法处虽为十二处之一,但它可含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三无为以及无表色众多法,而其他处都无这一特点;三、一切法中最殊胜的涅槃抉择灭可包括在法处之中。由以上三个原因,唯一将意根的对境称为法处或法界。
乙二(摄他法之理)分二:一、摄法蕴之理;二、其他依此类推。
丙一、摄法蕴之理:
能仁佛陀所宣说,所有八万诸法蕴,
无论词句或名称,均可摄于色行中。
大能仁佛陀所宣说的所有八万法蕴,无论是词句还是名称,均可含摄于色蕴与行蕴之中。
八万四千法门,在藏文中有“法蕴”之义,即释迦牟尼佛宣讲了八万四千法蕴;在汉传佛教的经典中有些是说法蕴,有些则说是“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三藏法门等。究竟来说,用法蕴比较恰当。
随教经部宗认为,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均为文字构成的一种词句,此即法蕴;有部宗的论师认为佛陀所有的经典是心识面前可以现前的一种名称。但无论是词句还是名称,其实均可包括在五蕴之中——词句可以是声音,而声音是五境之一,故而包括于色蕴中;若是名称,则可以包括在不相应行中,因不相应行中有名称、得绳、同分等。
《俱舍论》颂词讲到八万法蕴,《自释》也说是八万法蕴,并未讲其他观点,那是不是所有小乘都认为是八万法蕴呢?也不是。在有些论师的《俱舍论》注释,如藏传佛教中著名的《俱舍论释·对法庄严论》 中说:并不一定所有小乘都承认八万法蕴,也有承认八万四千法蕴的。一般来说,小乘认为佛宣说的法包括在八万法蕴中;大乘共同承认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蕴,关于大乘观点,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有宣说。承认八万法蕴的主要是克什米尔有部宗;其他部也有承认八万四千法蕴的,如《阿难经》:阿难说,我在佛陀面前亲自已经听闻了八万多法蕴,在其他比丘面前听了二万法蕴。从这个经典中可以推断小乘也有承认八万四千法蕴的。在《大乘阿毗达磨》注释中说:声闻乘的阿难尊者所听闻的八万多法蕴,均可包括于三藏之中,所以小乘也承认八万四千法蕴。有些人说:佛陀成佛后转*轮四十九年,阿难在二十年中听了八万多法蕴,而在阿难之前,善星比丘也曾在佛前承侍了二十多年,且经中也说善星比丘虽精通三藏十二部,但却对世尊生不起任何信心 。那么是不是应该还有八万法蕴,也即应有两个八万四千法蕴呢?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任何经典中,除八万四千法蕴的说法外,并没有其他说法。藏地论师也承认八万四千法蕴,他们的依据是《宝箧经》。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引颂云:“调伏贪惑对治法,佛说律藏二万一,调伏嗔心对治法,佛说经藏二万一,调伏痴心对治法,佛说论藏二万一,同调三毒对治法,佛说密藏二万一。”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下面是旁述法蕴之量。
有者称谓一论量,尽说蕴等每一句,
身语意行之对治,相应宣说诸法蕴,
有人说每一法蕴的量相当于一个《法蕴足论》之量;也有说能够圆满宣说蕴处界等任一部之意义的完整语句即为法蕴之量;为了对治身语意不同之行为,则相应宣说了八万法蕴。
每一法蕴的量究竟是多少?这有很多不同说法:有些人认为法蕴是一个论典的量,即舍利子所结集论典之量;或者是与对法论的量相同,有六千颂,这样八万法蕴就共有四亿八千万偈颂;还有人说,蕴、处、界、缘起等能圆满宣说的每一个完整词句即为法蕴之量,如五蕴中的色蕴是一个量,十二处中的处也是一个量,十八界里的界也是一个量……世亲论师认为:佛陀宣说的八万法蕴其实是为了对治身体、语言以及意识行为而作的相应宣说,也就是说每个众生都有身语意不同方面的不良行为,为了对治这些恶行,佛才宣说了八万法蕴。
此外,对于法蕴之量还有很多其他不同观点:法友论师说,天王大象能驮的墨所写之量,可成一个法蕴之量;《华严经》中记载,善财童子四处参学时,曾遇到南方的海云上师,上师曾对他说即使用大海一样多的墨、须弥山般大的笔来书写大乘各法门的种种教理,也是数之不尽、写之不完;在《报恩经》中说,提婆达多能背诵六万头大象所背负的经典,而每头大象能驮经典之数量也难以数尽;《大乘阿毗达磨杂事论》中说:“问一一法蕴其量云何。答十百之数是法蕴量。”有关八万法蕴,不管大乘小乘,说法很多,争论亦是比较多的。
既然有如此多法蕴,那现在为何没有这么多的经典呢?《毗奈耶经》中说,佛陀涅槃以后,一位婆罗门国王开始破坏佛教,将大量佛经、佛像、佛塔等全都予以毁坏,佛教自此开始衰败,许多法蕴亦因此而隐没;有些《俱舍论》注释则认为,在佛涅槃后,有些法蕴…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