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上▪P6

  ..续本文上一页观宗并没有一个独特的安立方法,实际上也全部是依照《阿毗达磨》中的观点安立。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学会抉择,在分析宗派时,有些需要承认,有些则不必承认。

  己二(广说)分三:一、以法相之方式宣说五根;二、以事相之方式宣说五境;三、宣说无表色。

  庚一、以法相之方式宣说五根:

  彼等均是识所依,眼等诸根清净色。

  眼等五根是一种清净色法,它们能够作为认知色等一切对境之形象的诸识所依或处所。

  见外境时,意识是依靠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来产生的。小乘有部宗和随教经部宗认为五根是一种清净、透明而且光亮的色法,它不是意识的,属于一种无情法,具有颜色和形状。随理经部虽然承认根是无情法,但却并不承认它具有颜色和形状,在《量理宝藏论》中也讲到:随理经部虽然承认所谓的根是无情法,但是却难以用真正的颜色和形状安立。唯识宗分为随理与随教,其中随理唯识(陈那、法称论师属此派别)不认为根是一种色法,而应是一种习气,如眼睛之所以能看见色法、认识外境,就是因为其上有一种意识习气。随教唯识(无著菩萨)认为阿赖耶当中有一种能执著外境的功用,或者是心的种子。一般来讲,唯识宗和中观宗都认为眼耳等根皆是心识或阿赖耶的种子。

  因此,这里根是可作为执著自之对境,并作识之增上缘的一种清净色法。也就是说《俱舍论》颂词是根据有部宗和随教经部安立的,因为他们认为眼根就像胡麻花,有颜色、形状,它遍于整个眼珠,由它可见外面的色法;耳根如同卓嘎树的树疥疤一样在耳朵的里面,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也是色法;鼻根就像两根平行的铜针分布于两个鼻孔内,通过它能享受外界的气味;舌根位于舌头的中间部位,是如同半月形的色法,依此可品尝各种味道;身根好像鸡身体的皮肤一样,它遍满整个身体,依靠它才产生触觉。所以,有部宗和随教经部认为根是整个身体里面专门执著外境的一种色法。这里有一点大家应该知道,有的人认为眼珠就是眼根,耳朵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牦牛的耳朵、老猪的耳朵,认为耳根就是外面的那一块。实际上,眼珠不是眼根,它属于身体的一部分,是眼根的来源,人们可以见到的鼻子、耳朵等仅是身体的一部分,可以将它们称为身依,但不是鼻根、耳根等。

  庚二、以事相之方式宣说五境:

  色有二种或二十,所谓之声有八种,

  味有六种香分四,所触分为十一种。

  眼根的对境之色法可分两种或二十种,声有八种,味有六种,香分为四种,所触则有十一种。

  色法可分为显色和形色两种,若详细分则有十二种显色和八种形色,其中显色又可分为四种根本显色和八种支分显色。

  表一:

  根本:蓝、黄、白、红

  支分:影、光、明、暗、云、烟、尘、雾

  形色:长、短、方、圆、高、低、正、歪

  色蕴中的“色”与色境中的“色”有很大差别。色蕴中的“色”是指五根、五境、无表色。色境中的“色”则是指十二种显色和八种形色,显色也就是颜色,形色即形状。归纳来说,也就是眼睛的对境包括在显色和形色中,而色蕴中的五根和无表色不包括于色境之中。

  对于显色与形色也有不同观点:比如有部宗认为显色与形色都是成实存在之法;经部宗认为显色并非成实之法,而形色是成实法;唯识宗认为颜色是除了自己的色彩以外,没有单独的成实法,形状则有三角形、四方形等不同的成实法。也就是说,经部宗以上都认为颜色非实有,形状实有。但是不论哪个教派,都承认所谓的显色与形色是色法,在这个问题上无有宗派的辩论。只是有部宗对显色与形色进行了三种分类:一、是形色非显色,即有表色,比如一个人磕头或坐着时是圆圆的,而站起来时是长长的,此为身体有表色,看起来有不同的色法,但实际上除了身体的形状外,没有其他颜色;二、是显色非形色,如四种根本显色 ,还有影、光、明 、暗 ,这些都没有特殊的形状,所以是显色,不是形色;三、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其他的法全部既是显色,又是形色,这是有部宗的观点。经部、唯识对此种观点破斥说:不管任何一种物质,当其显现颜色时,则此物质必定有不同的形状,所以是显色非形色这种说法不能成立,比如红色,若不依靠物质,单独的一个红色根本无法显现,红色应显现在物质上,而这个物质也必定会有形状。再比如有部宗所说有表色的身体是形色而没有显色,但是一个人身上穿着红色衣服金刚跏趺坐时,其他人会看见一个红色的圆形,若这个人穿白色衣服站着,会看到白色的长形,所以有部宗的说法不能成立。

  声音总的分为有执受和无执受两种。有执受大种声,是众生相续——有情大种所摄,如人的身体、牦牛的身体所发之音声等等;无执受大种声,未被有情相续所摄持,如石头、木头所出之声,河流所发之声等等,这些都是无执受。这里“执”就是执著和相续心识之义。

  有执受大种声和无执受大种声中各自又包括有记别和无记别两种:有记别声,如人说话时,会表达出一种内容;无记别声则无有任何内容。“记别”指好与不好的内容。

  表二:

  悦耳声,如说法

  刺耳声,如粗语

  悦耳声,如小钹

  刺耳声,如拳击

  悦耳声,如幻人传法

  刺耳声,如幻人说粗语

  悦耳声,如铜鼓

  刺耳声,如岩石倒塌

  味有六种:甜、酸、辣、咸、涩(橄榄味)、苦。

  香有四类:妙香,使人感到舒适喜悦,如檀香;恶香,使人感到厌恶,如葱酒等味;平等香,指一般的香,可以滋养身体;不平等香,好与不好皆超越平常之香,对身体有损害。

  触可分为十一种,又可分为因所触和果所触。因所触也即四大,在讲无表色时会讲到,这里不必详说。不论哪种法,本体皆具足四大的微尘,它的颜色形状我们可以用眼睛和身体来感受,香和味用鼻根、舌根来接触。有部宗认为五境的每个微尘在外境上都是真实存在的,当五根执取它们时,微尘之间相互起作用,才对种种色声香味触产生了好与坏的意识感受。所以我们若认真学习《俱舍论》,就可清晰了知根境识之间是如何起作用的。

  表三:

  地:坚硬,能不舍而持受果色

  水:湿润,令不散而聚合

  火:暖热,能成熟

  风:摇动,能增上

  柔软:感觉光滑舒适

  粗糙:粗涩不舒适

  轻:无分量可称

  重:有分量可称

  冷:因水与风过多而想得到温暖

  饥:腹内风过多而想得到食物

  渴:火过多而想得到饮品

  庚三、宣说无表色:

  散乱以及无心时,善不善法及随流,

  一切大种作为因,彼即称为无表色。

  具足散乱、无心、善不善法、随流以及一切大种作为因这五种特点的法,即被称为无表色。

  对于无表色也是有辩论的,因为色法应该具足微尘,只有微尘的积聚才可称为色法,但无表色没有微尘聚集之故,不应成为真正的色法。有部宗认为:无表色不是真正的五根、五境,因为真正的五根、五境都是有微尘的,无表色是超越微尘所组成的一种实有之法。无表色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别解脱戒,如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第二种是恶戒,如在有生之年要杀生或做妓女等,若在心里如此发愿,则在相续中获得一种恶戒;第三种是中戒,如在二、三个月内做善事恶事。

  之所以称为无表色,是因其发心于外面无法表达,比如恶戒,一个屠夫发愿一生当中杀生或一个妓女发愿一生中做妓女。这种发心属于心相续中发恶愿的色法,从外表看,屠夫未拿刀杀生时好像也是一个好人,实际他最初发恶心的色法在语言、行为当中根本表达不出来。有表色则不相同,如一个人恭敬地磕头,其他人可以看出此人对三宝起信心;再如一个人拿刀子在杀生,从此也可看出他的恶劣心态,因此,根据不同的动作,也即有表色,可以推断出心里的状态。

  有部宗所说的无表色,就是指具足五种特点,而且他人不能觉知其形象或动机的法。所谓五种特点是指:(一)阶段心之状态与发心的特点:心在散乱时也有无表色,比如受比丘戒者相续中有比丘戒的无表色,当阶段性的心出现散乱时,虽未守护比丘戒,但比丘戒的色法于心中一直存在。再比如屠夫具足恶戒无表色,但其心于散乱时,心相续中的恶戒色法一直不会断。(二)在诸如无想天与灭尽定等无心的状态中无表色也存在,它有别于心与心所。小乘认为,在无心时色法也存在,小乘经常说的“无心时”是指无想定、灭尽定以及无想天。世亲论师在《唯识三十颂》中说:无心时指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睡眠和昏厥,有五种。无著菩萨则在世亲论师所说的基础上加上真如界,共六种。还有的论师在上面增加了狂心,一共七个。小乘有部宗认为所谓的无心时,是那时的心根本不存在;随教经部认为此时心的种子存在;随理经部和唯识宗认为,无心时没有明显的心,但阿赖耶上的种子存在。第四品中将戒律分为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其中禅定戒和无漏戒属于随心戒,心没有时,禅定戒和无漏戒的无表色也没有;而别解脱戒的无表色由于不跟随心,即使心不存在,无表色也于补特伽罗的心相续中存在。在唐玄奘翻译的颂词“乱心无心等”中有一个“等”,这个等字说明不仅是在散乱心和无心的状态下无表色存在,在不散乱以及有心时,无表色也是存在的。(三)本体之特点:是善与不善法中的一种,不会是无记法。(四)时间之特点:“随”即随顺,“流”指流转,在未出现坏因之前,无表色随顺相续而流转。(五)因之特点:依靠四大种而生,并且四大种作为其所依、处所、增长之因。比如一个人的相续中首先得戒体时,依靠羯磨仪式以及阿阇黎弹手指,自己的四大起作用,有表色和无表色二者于相续中产生,从此以后第一刹那的四大作为过去的因存在。

  无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网》以及麦彭仁波切《智者入门》中都说到无表色,但经部宗以上不承认其为实有。对于所谓的善不善业有表色,世亲论师从大乘角度也说:善业和恶业以心安立,若善业、恶业以色法来安立,那就非为释迦牟尼佛…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讲记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