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第一類,先得眼識後得眼根:衆生在轉生于欲界時,善法與有染的眼識在以前已經獲得,即眼識的得繩已經存在,爲什麼這麼說呢?有部宗這樣認爲:比如剛剛入胎結生時,即生中所有的善與惡的識在中陰身結生後,于母胎中先已得到,雖然並非真正的眼識(眼識是在出生以後才有),但這是眼識的得繩,眼識的得繩 已經提前得到了。但若真正觀察,衆生的眼界是在入胎七七四十九天後才形成的,眼根既然不存在,那應該如何成立眼識?而且,經部觀點認爲:作意、外境和眼根這叁種因緣聚合,才會産生眼識,因明也是如此承認的。第二類,先得眼根後得眼識:二禅以上只有依靠現前一禅的眼識才能看色法,色界具足諸根,因此眼根以前就已獲得,也就是說,第一禅有眼根,也有眼識;二禅以上有根、沒有識,二禅若要看色法,要借用一禅的眼識 ,比如欲界衆生要顯示神通,必須要入四禅的禅定境界,因爲欲界的心很粗大,必須要借用四禅的禅定才可以。第叁類,眼根眼識同時得:眼根與眼識界也有一起獲得的,如從無色界死墮後轉生到欲界與一禅天,無色界衆生沒有眼根也沒有眼識,此無色界衆生死後或者轉生欲界或者轉生一禅天,而他的眼根在中陰身結生時,就開始得到,與此同時,眼識也可以獲得。第四類,眼根眼識同時無:如無色界轉生于無色界。
內在十二除色等,所謂法界爲有依,
余者相應亦有依,不做與做自之事。
屬于內有情界的是除色等六境以外的六根與六識;法界唯一是有依,其余的十七界既是相應也是有依。所謂的相應與有依就是不做自己的事與做自己的事。
內界和外界是指是否爲衆生相續所攝。六根、六識十二界皆由衆生相續所攝持,故爲內界;外界即色等六境。數論外道和勝論外道認爲,神我和常我是內我,除我以外的地水火風等是外法,而此處所說的內界、外界與他們由遍計執著所承許的有我是內、無我是外並不相同。
相應與有依分別是什麼意思呢?有依指做自己之事的法,比如眼睛,剛才已經見到色法,現在已經見到,或者等一會兒將要見到色法,這時,從眼根的角度來講是有依根,從色法的角度來講叫有依色,從識的角度叫有依識。相應是指眼滅已見 、滅正見 、滅將見 以及未生之法 四者,這是克什米爾有部論師的觀點。西方有部宗的祖師認爲,上述所說未生法應分爲具識和不具識兩種,因此應是五種相應法。而七心界中,所有生法均爲有依,未生法則是相應,因産生心識必定要緣自之對境。此處的“相應”與前面提到的相應有一點差別,前面的相應是指在同一時間中心與心所相應;此處則是與彼相應,“與彼”是指前面的有依,有依與它相應,相應指與它相同。唐玄奘在翻譯時將有依譯爲“同分”,相應譯爲“彼同分”,其他的古譯則是“與彼相同”。
十八界中有依的是哪幾個?相應的是哪幾個?法界唯一是有依,沒有相應;其余的十七個界可以是相應,也可以是有依。
對于法界唯一是有依法,有一種不同的說法。一位出名的格西在其所作的《俱舍論莊嚴疏》中說:其實法界中只有叁無爲法唯一是有依法,其他受想行並非唯一有依,也可以是相應,因爲它們屬于心所,是與心王相應産生的,所以,法界是有依法指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叁無爲法。但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俱舍論》的所有注疏中,最著名的應該是滿增論師和甲智劄西的注疏,他們都說到所有的法界均爲有依,而且,世親論師在《自釋》中很清楚地說:“無一法界不于其中已正當生無邊意識。”另外,小乘有部不承認自證,他們認爲諸法無我之心的對境,在第一刹那照見自心識以及其群體以外的法,而第二刹那則認知自心識以及自己群體中的法,這樣在二念之間所有諸法均含攝于其中,《自釋》中亦說:“由諸聖者決定生心觀一切法皆爲無我,彼除自體及俱有法余一切法皆爲所緣,如是所除,亦第二念心所緣境,此二念心緣一切境無不周遍,是故法界恒名同分。”這時有人會想:既然聖者能夠全部了知,就可以安立爲有依法,那聖者對于凡夫的根與識也是一目了然,爲什麼不將它們安立爲有依法呢?而且每一個法都會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色法,它自己産生後面的一刹那或者變成其他法的對境,這樣一來,是不是一切萬法都已經變成有依根或有依法了呢?世親論師在解釋自己觀點時說:對于有依與相應的區分,是從根、境、識叁者之間的關系安立的,比如聽聲音是耳根的事情,認知聲音是耳識的事情,而聲音則可以産生耳識,十二處各有自己的對境,比如境礙,如同入到甕中,自根只能取自境,其他境不能取,此叁者相互作用就是有依,相反則是相應。因此剛才所講的《俱舍論莊嚴疏》中的說法確實沒有任何說服力。薩迦派的阿瓊堪布也這樣說:有些人將法界分爲有依和相應是不合理的,因爲頌詞上已經清晰地說明法界唯一是有依法,法界以外的其他法分爲有依與相應兩種,若法界既是有依法又是相應法,則在頌詞中不應說其他十七界是有依與相應兩種,因爲法界裏亦有相應法之故,所以這樣分類不合理。
有些人在聽課時,眼根已經變成相應眼根了,耳根也變成了相應耳根,這是對法的一種不重視、不恭敬。聽法時應該具足威儀,用恭敬的心態去聽,無等塔波仁波切也說:“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在聽法過程中,一定要振作精神,尤其是末法時代,能夠聽聞佛法是非常難得的,因此應該用一種難得珍貴的心態,以恭敬、稀有的心情聽聞,不論在何種環境中,聽法時一定要專注,如果不專注,邊聽法邊做其他事情,在曆代傳承上師的曆史中都沒有這樣的規矩。
丙六、見斷等分類:
十色五識修所斷,最後叁界具叁種,
非煩惱性非見斷,乃色非六非爲生。
十色界以及五識界唯是修道所斷,最後叁界通于見斷、修斷、非所斷叁者。異生凡夫不是煩惱性的緣故,不是見斷;轉生惡趣的身語之業也不是見斷,因其屬于色法,而且不是第六意識以及第六意識所産生的。
有部認爲,若是見斷,則首先應該是煩惱性,其次應該是第六意識的對境,因爲見斷是直接或間接對真谛産生顛倒執著。十色界不是見斷,因爲色法不會對真谛産生顛倒執著,但因爲是有漏法,所以是所斷;非爲第六意識的五根識既不是煩惱性也不會對真谛起顛倒執著,並且也不是其從屬,因此十色界與五根識唯是修斷。最後的意、法、意識界是見斷,依靠此叁者可以對真谛産生顛倒執著,如見與疑等八十八隨眠、與彼等相應法、彼等之法相 、隨行之法相、得繩;其余的一切有漏法以及不顛倒的一部分也屬于修斷;而所有的無漏法既不是見斷也不是修斷,所以最後叁界具足叁種。
小乘十八部中犢子部的祖師認爲:異生凡夫與惡趣身語之業應該是見斷,因爲生起見道時,此等皆可滅盡,如經中說:“預流果滅盡惡趣之生處。”也就是說,他們認爲在獲得預流果時,凡夫以及身語之業都要舍棄。克什米爾的有部論師駁斥上述觀點說:如果凡夫是見斷,則凡夫必須是煩惱性,這樣一來,凡夫通過世間道遠離貪欲時,就變成了非凡夫。很顯然,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爲欲界凡夫通過世間道雖然斷除貪欲,但他還是凡夫。想要舍棄凡夫的本體 必須依靠遷移才可以,只是遠離貪欲並不能舍棄凡夫,因此凡夫不是煩惱性。另外,凡夫也不是善法,因爲如果是善法,那麼斷善根以後就不再是凡夫了,所以,凡夫應該屬于非善非惡的無覆無記法。同樣,轉生惡趣的身語之業也不是見斷,因爲身語屬于色蘊之中,也不是彼之隨行與得繩,它是轉生惡趣之因的不善業,而且此身語之業非第六意識,也不是第六意識所生,不會對四谛有顛倒執著,所以,轉生惡趣的身語之業不是見斷。
丙七、見與非見之分類:
眼與法界一部分,即是正見有八種,
五識相應所生慧,無計度故非爲見。
眼根與法界的一部分是見;五根識相應所産生的智慧,無有計度分別的緣故,所以不是見。
十八界中哪些是見,哪些是非見呢?法界一部分心所,如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具煩惱性的見,以及相信因果的世間正見(屬有漏善法)、有學見(具種子之無漏法)、無學見(不具種子之無漏法)共有八種。上述八種見能夠抉擇思量所緣之境,而眼根能夠見色法,所以眼根與法界一部分均爲見。
眼識等五根識相應産生的智慧不是見,因爲它不是計度分別的緣故。在這裏,見是從有分別和無分別這兩個角度安立的,那這樣一來,眼根怎麼會有分別呢?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薩迦派全知果仁巴說:這些人並未仔細分析有部宗的觀點,其實,有部宗的見可以分兩種,即無情見和心識見,其中無情見指眼根可以取外境、見色法,這種見不一定具有計度分別;心識見必須有分別,能夠辨別外境,才被稱爲見解。
眼見諸色爲有依,依彼之識非爲見,
傳說中間阻隔色,並非能見之緣故。
現見諸色法的是有依眼根,依此而生的識並不是見,傳說中間若有阻隔則不見色法,故一定是眼根來見,而非以識來見。
既然是根來見色,那到底是什麼樣的根才能見色呢?依靠根産生的識難道不能見色嗎?在此就對這兩個問題作了分析。
有部宗認爲見外境時是用自己的根,比如以眼根、鼻根直接領受外境,而且見外境時必定是有依眼根來見,相應眼根雖是根,但卻不會見到,如閉著眼睛時不會見到外境,或者中間有一些阻隔的物體,阻隔物另一面的色法也不能見,因此現見外境色法的是有依眼根。
經部以上不承認有部宗的觀點,認爲取外境時一定是用識來取,而不是用根來取外境。他們認爲根是無情法,無情法不能執著外境,《量理寶藏論》中說:“乃無情故非能見。”執著外境必須是眼識、鼻識等,只有心識才可以覺知外境的差別或本體。有部宗認爲經部的這種觀點不合理,中間阻隔時就不能見的緣故,並非以眼識見色法,比如看紅色的柱子,是眼根見到紅色的柱子,並不是眼識見到…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