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4

  ..續本文上一頁之間的一種關系,如同毒藥和酒放在一起會互相起作用。同理,心與心所,比如智慧與煩惱相應,這時的智慧被貪心、嗔心及其他心與心所染汙,心所與智慧之間互相起相應的作用,由此,相續中煩惱得以增長。此處的以相應方式增長煩惱,也就是說,外境的有漏法和心所相互起作用,比如眼睛看見紅色的柱子,紅色柱子即是所緣緣的外境,再加上作爲增上緣的眼根,心中開始作意,然後在相續中生起貪心:這個柱子是我的該多好!因爲外境的紅色柱子,和眼睛、心相續的貪心相互起作用,然後前面的貪心繼續想得到紅色柱子,柱子這個所緣境起到使貪心增長的作用。但如果是一位阿羅漢,由于無有貪心,在見到所緣緣柱子後的第二刹那,不會生起想得到這柱子的念頭,這就是沒有以相應方式增長煩惱。比如說欲界一般的衆生,緣滅谛和道谛或者緣色界和無色界,以相應方式煩惱可以增長,但以所緣方式不會增長煩惱,因爲道谛和滅谛、色界和無色界不是有漏法,依靠無漏法的外境不可能增長煩惱,它是以相應的方式增長煩惱的。還有以相應的方式不能增長,所緣的方式可以增長的,比如說緣器世界,因器世界屬于苦谛,所以緣它時,可以在相續中增長煩惱。從外境的角度來講,緣器世界而增長的煩惱,不是以相應方式,而是以所緣方式增長的。

  煩惱又是如何增長的呢?有爲法對自相續中的有漏法起相合作用,比如見到柱子時,若是一位阿羅漢,外面的柱子對他起不了相合的作用。若不是阿羅漢,外面的柱子與其相續中的貪心就會起到相合的作用,然後相續中的貪心會緣外境的柱子而增長煩惱,也即外境的柱子與貪心相輔相成,就像毒藥和酒,毒藥泡在酒裏,酒對毒藥起作用,若毒藥不被酒泡,則不一定産生毒藥的力量,所以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在《俱舍論》中,一般對外境和凡夫人心所之間的關系講得非常細致,因此,只要精通《俱舍論》就可以斷除我執。

  《現觀莊嚴論》的注釋中說:有叁輪執著的法是有漏法;叁輪體空,無有執著的法叫無漏法。本論認爲,無漏法包括道谛和叁種無爲法。道谛在小乘被稱作無爲法,因此頌詞中說“除道谛外有爲法”,原因就是如此。有人可能這樣認爲:既然前面說除道谛以外的有爲法,而現在又講無爲法就是道谛,會不會有重複的過失呢?不會有這種過失,甲智劄西論師在有關《俱舍論》講義中說,第二次提出道谛的原因,是爲了能夠進一步了達、認識道谛是無爲法。

  道與道谛是有差別的:道,即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道谛指見道、修道、無學道。對此也有不同觀點,滿增論師認爲,加行道和資糧道應屬于有漏法,因爲它是苦谛所攝;而《大乘阿毗達磨》的注釋中說:加行道和資糧道是無漏法,因其爲斷除輪回之因,依靠修加行道和資糧道獲得見道之後,可以斷除輪回。雖然大乘與小乘的《俱舍論》說法有點不同,但從斷除輪回之因的角度來講,資糧道與加行道可稱之爲無漏法;而從苦谛之因來講,則屬于有漏法,此兩種說法並沒有大的矛盾。

  丙二(詳細抉擇)分二:一、廣說無爲法;二、廣說有爲法。

  丁一、廣說無爲法:

  其中虛空即無礙,擇滅離系各異體,

  抉擇滅外非擇滅,永遠製止未生法。

  虛空即是無有阻礙;抉擇滅也稱爲離系,其本體是各自互異的;非抉擇滅即永遠製止未來的未生法。

  小乘《俱舍論》中講叁種無爲法,大乘則說六種無爲 或八種無爲 。雖然所說無爲法的名稱相同,但有部認爲無爲法實有,如虛空是無礙實有的一種法,不是有爲法,非因緣所成,其本體常有;抉擇滅也是實有之法;非抉擇滅如同水壩擋住水一樣,未來的法不生是由于有一種法將其擋住了,這個使未生法不生的法就叫做非抉擇滅。經部宗觀點則認爲,虛空是不存在的法;抉擇滅是通過智慧遠離所斷,除此之外,沒有一個實體的滅法;對于非抉擇滅,大乘與經部的觀點認爲,一個法因緣不具足,故不會産生,比如兔角永遠不會産生,因爲兔子頭上沒有生角的因緣。

  在這裏要了知一點:有部宗認爲所謂的無爲法是成實的;經部以上,唯識宗、中觀宗雖然承認無爲法,但是不承認無爲法實有,只是在不同的範圍內取名爲無爲法。

  所謂的虛空分爲莊嚴虛空和空隙虛空。莊嚴虛空即須彌山反射在空中的藍色,但它並非真正的虛空;空隙虛空也無實體,只是將真正法不存在的空隙稱之爲虛空而已,其真正的實相和實體並不存在,這是經部宗的觀點,大乘也如此承認。有部宗則認爲虛空實有,它存在于空間,無有阻礙,人們在裏面可以活動。他們爲何會如此承認呢?因爲佛經中說虛空遠離一切障礙可容納一切色法,他們即根據佛經爲虛空安立了無有阻礙的法相,而且,佛經中說地依靠水、水依靠風、風依靠虛空,這是指整個世間的形成過程:虛空中有風輪,風輪上面有水輪,水輪上面有地輪。由于上述理由,有部宗認爲虛空實有,如果不是實有則地輪、水輪均不可能存在。經部以上認爲:虛空中任何一法也不存在,這個不存在的空間,名言上稱其爲虛空,實際並沒有一個實體法,虛空的本體,並不是空間有變化之法,若是有變化的法,其本體則不能成爲無爲法。

  有人也許會想:在我面前這個地方到底有沒有虛空?如果有虛空,則在虛空裏放東西時,原來的虛空存在還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就不能放東西;如果能放進東西,則原來的虛空就不存在,已經跑出去了,那麼這樣的虛空就不是無爲法,而變成了無常法。

  這種說法不能成立。如果像有部所承許那樣,無礙的虛空實有存在,那麼放東西時應成爲有阻礙,或者虛空發生變化,跑到其他地方,這樣一來,虛空成爲無常,有上述兩種過失。但自宗認爲,虛空只不過是一切法不存在的空性,以這樣的名稱被叫做無爲法,並非一個真正的無爲法實體存在,這是大乘的說法,也是非常合理的,《智者入門》、《釋量論》、《量理寶藏論》中均如此承認。

  虛空是指一種無礙的常法。所謂的“常法”,《量理寶藏論》中說,無常法不存在的部分就是常法。如果認爲常法如同一根棍棒般放在地上,它永遠也不會改變,這就是常法,但這種法在世間是否存在呢?永遠也不會存在的。

  抉擇滅,“抉擇”有觀察之義,通過智慧再次的觀察,觀察以後再叁的抉擇(一般惡法方面不安立爲抉擇滅,因其是通過智慧來獲得的),比如說見道、修道、無學道,通過抉擇的智慧能斷除其違品或所斷,所以叫抉擇滅。聖者相續中有抉擇滅,凡夫相續中也有抉擇滅,比如以前有很嚴重的嗔心,通過聞思修行的智慧,再叁對嗔心的本體作觀察,最後將嗔心滅除。有部認爲嗔心滅掉後會得到一種滅法,這種通過抉擇和觀察所得到的滅法即爲抉擇滅。但這也只是有部的宗派說法而已,通過抉擇後將相續中的煩惱斷除,除此之外,並沒有一種滅法在煩惱斷除的同時得到。但有部宗並不這樣認爲,他們說通過智慧抉擇遠離所斷時,遠離所斷的部分即是抉擇滅,也稱之爲離系,這就是煩惱滅除同時所得到的滅法,比如一位聖者通過觀察,依靠修行的智慧遠離相續中的貪心,此時貪心不存在的部分即是離系,它就如同擋水的水壩一樣實有存在,就因爲有離系的存在,所以已經斷除的煩惱不會再次複生。

  這樣的滅法之間是一體還是異體呢?有部宗認爲是異體的,比如苦谛、集谛、滅谛等,在欲界中,苦谛有十個所斷,集谛有七個所斷,每一個所斷的離系,也即所斷的滅法是分開的。因爲他們認爲,如果每一個滅法不是異體會有很多過失,比如,苦谛的滅法也是道谛的滅法,如此一來,後面道谛的部分就不需要了,因爲只要斷除苦谛所斷,其他所有的道谛所斷、集谛所斷全部可以斷除,因爲這些滅法全部是一體,只斷一個就可以,不需要如此多的所斷。又如通過無我智慧滅除相續中的貪心、嗔心、癡心等,這些滅法的本體就像樹枝一樣分開。實際上,若真正分析觀察,這麼多的滅法如同樹枝一樣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抉擇滅既然是無爲法,那以前沒有得到,現在卻得到了,這種無常的現象如何解釋呢?有部認爲:雖然以前在相續中沒有抉擇滅,現在通過聞思修行,相續中已經斷除所斷,獲得了抉擇滅,但此抉擇滅的本體無有任何變化,以前如何存在現在仍如何存在,表面所看到的無常現象只是得法上的一種差別,本體並未改變。

  非抉擇滅,不是通過智慧抉擇,而是遠離了製止未生法。有部宗認爲,就如在加行道時,雖然還未得到真正的斷除種子之滅法,但于加行道忍位時,未來不轉生惡趣的滅法可以提前得到。同理,未來永遠不産生的一種滅法,在這之前就像擋水的水壩一樣,能夠使未生法永遠也不産生,這樣的法就叫非抉擇滅。很多《俱舍論》講義中都將此用于有情相續上,比如眼根、相續中忍位。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兔角、龜毛都是非抉擇滅,凡是不存在的法就是非抉擇滅。有些人認爲麥彭仁波切的說法不太合理,因爲在《俱舍論》的有關講義中,所謂的非抉擇滅屬于相續所攝。但是,兩種觀點結合起來也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承認在有情相續中因緣未具足而不存在的法是非抉擇滅,那問一問有部宗:兔子頭上不長角是爲什麼?有部宗也會說它屬于未生法,兔子頭上永遠不會長角,不具足因緣之故。這樣一來,是不是也應該屬于一種非抉擇滅?有部宗也會承認這就是非抉擇滅。噶mb在《俱舍論》的講義中說,所謂的非抉擇滅有兩種:一是無情法所攝的非抉擇滅,如未來不産生的種芽;另一種是相續所攝的非抉擇滅。因此,凡是因緣不具足而使未來無法産生的法,全部可稱之爲非抉擇滅,比如在我正專注于眼前一位打瞌睡的道友,此時,若我背後也有道友在打瞌睡,他就成爲非抉擇滅,因爲他在我眼前不存在,所以我見不到他。

  有部宗認爲:未來有兩種法,一種是可以産生的法,一種是未生法。永遠不會産生的法就像是石女兒一樣,剛才的非抉擇滅所擋住的就…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