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10

  ..續本文上一頁樣講過,經雲:凡夫衆生本來具有忘失想,此類衆生經常安住于所诠義(即妙欲),對于所诠義沒有通達,是不能遠離生老病死的,此衆生不能獲得解脫,終會與死神相遇。

  如果你懂得了所诠意義,那麼除所诠義以外,萬事萬物都是空性的,智者將妙欲的本性了知爲空性,除去內心以外沒有外境,內心也能通達。

  其含義可如此領會:比丘、婆羅門以及在家諸衆,若要尋找或享受妙欲,就必須依靠言語進行吩咐和說明,故將妙欲稱爲“所诠”;

  下面是解釋此段落的意義,爲何解釋爲所诠呢?衆生所希求的妙欲,色聲香味的對境,無論是比丘還是婆羅門等欲希求它,都是通過語言的交流和吩咐。比如我要去城市裏散亂,看見路上的人就要與他交朋友,請他住在自己的家裏,過兩天就可以跟著他到漢地了。

  昨天有一個人給別人打電話錯打到我家裏,他說:“你是某某活佛嗎?”我說:“對。”“你可不可以到我們家裏來療養一段時間?”“可以,可以。”我的電話經常有人打錯,你們以後打電話時還是要注意。

  無論是高僧大德還是普通的修行人,應該安住于學院中,如果實在無能爲力主持學院時再解散,但現在就到城市中去我是不贊歎的。當然我也不是以嫉妒心來說,法王在的時候也是這樣的。

  另外,由于世間的濁骨凡胎們自己不能了知妙欲的危害,故諸佛菩薩針對其過咎深入細致地進行诠釋,從這一角度來講也可將妙欲稱爲“所诠”。

  世間具有染汙的凡夫人,不知道妙欲的危險性,因此前面也講了許多妙欲的過失。對于“所诠”,許多人也許不懂,但《瑜伽師地論》中將妙欲解釋爲所诠,因爲希求妙欲要通過電話、電報等各種方式交流後才能知道。

  彼等“所诠”或者妙欲具有滔天之罪戾,凡夫衆生們卻未能察覺,仍然沈湎其中,優哉樂哉地肆意享受妙欲,由此積累善惡之業,並因業而感受生死之苦。

  如果是真正的成就者是無關緊要的,但是一般的凡夫,只是頭銜上是個大人物,罪業相當大,現在的一些小人物都搞得很大,走路時都有人攙扶,連穿鞋都有人服侍,這樣很不如法,凡夫人本來不是一個“大人”,卻裝作一個佛菩薩的形象,但真正的佛菩薩也不是這樣的,真正的高僧大德走路、穿鞋是怎樣的都清楚,我們這些修行人以後也會不會有大大的改變,自認爲了不起,不是病人,這邊一個人扶著,那邊一個人扶著,左腳有一個人拿鞋,右腳另一個人給穿,看起來特別不舒服,是自己的福報現前吧!有這麼多人恭敬你,應該隨喜,但凡夫人的確不太懂得所诠,未能察覺所诠。

  這些人很悠閑,今朝有酒今朝醉地享受妙欲。如此一來,造了很多惡業,最後一直在輪回中流轉,無有意義。

  具有遠見卓識之智者們,由于深明妙欲的罪咎,無論親屬、受用多寡,一概毫不痛惜地放棄而出家。爲了獲得涅槃,而悉心畢力地修持。其他人也許會對他們譏諷謾罵道:“你因爲不喜歡自己的親友,才放棄今生的享受,並精勤地修行,難道不是爲了來世獲得更大的享樂嗎?”

  真正的智者們對世間的所有妙欲、錢財不生起毫許歡喜之心,全然舍棄而出家。他唯一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涅槃,利用所有的心力修持。有些人講“家人爲你安排的家財全部都舍棄了,到寂地去修持,”如何勸告也只當耳邊風,其實這種行爲是很可佳的。

  無論家人怎樣講也不要聽,因爲他們不懂取舍,如同盲人一樣,會軟硬兼施地說許多勸阻的語言,但是你不要聽他們的話,對自己的解脫有利。

  即使遭到這樣的惡語中傷,他們也能堅定立場,明白自己並沒有這些過失。甚至對于自己是否有此等過失的想法也從不上心。因爲他們沒有絲毫追求今生以及來世享樂的念頭。

  親朋無論怎麼說你弄錯了、迷失了、發瘋了,但你自己心裏清楚,只是他們糊塗了,自己並沒有錯,智者是不會改變的。

  在內心中從未産生過“我是否已經具足這些過失”的念頭,原因是不希求今生來世的安樂,目的是爲利益天下無邊的衆生獲得佛果,這是我唯一的追求。所以,無論別人怎樣諷刺你是爲人天福報還是即生當法師,但最終的目的就是努力聞修佛法,早日獲取圓滿如來正等覺果位。無論別人能否接受,我們這樣的道路根本沒有錯。

  

  

  

  

  

  

  

  

  2004年2月6日 第31節課

  經雲“是故當斷名色之希求,斷除我慢不具貪欲心,煙霧清淨無損無希冀,人天界中爾等不存在。”

  我們應當斷除名色的希求,名色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指十二緣起中的名色,第二是指所執的外境名色,五蘊假合的身體也叫名色。應斷除此名色的希求。斷除我慢才可以遠離貪心。這裏的“煙霧”是指貪執,許多人都會去貪執外境名色,貪執電腦中的幻化相,比如打遊戲對個人和社會都是一種危害,小孩子不願上學,整日沈浸在網吧裏,致使許多家長與網吧老板打官司,這些事情在新聞媒體中層出不窮,這就是沒有看透、看破名色的結果,而且不要說孩子,即便有些老修行人都會被它所吸引。因此,在自己的修行過程中一定要警惕,再沒有清淨此雲霧之前,一直會飽受各種痛苦,清淨了貪執的雲霧,才可以遠離損害和希冀,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就,或小乘阿羅漢果位,或大乘持明果位,永不流轉叁塗惡道。

  其內涵可理解爲:因所謂“名色”,能使近取五蘊之身現見痛苦的緣故,所以應當摧滅欲念,使貪執徹底根除。

  如果我們能現見身體五蘊的來源、本體和果全都是不清淨的,那麼對它的貪執自然會徹底根除。如果我們了解了一個人是無惡不作、經常欺騙別人的壞人,雖然他還沒有欺騙過我,但因爲看透、看破了他的本質,就不會産生想與他接觸和來往的貪心。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已經看破了假合的五蘊身,相信他是過患的來源、過患的根本,對身體的貪執一定不會産生的。如果修行人將打遊戲、看VCD等散亂法真正看成是一種虛妄的法,一定再也不願去行持的,但也許是年齡和智慧尚未成熟,往昔的習氣再現的原因,才會整日沈溺其中不能自拔,但作爲出家人如果始終任其發展,自相續的貪嗔癡一直蔓延下去,別人不一定會對其有信心的。

  如果這種決心能再再增長,就能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並能將貪執的隨眠習氣徹底掃除。

  獲得小乘阿羅漢或者密宗佛和菩薩的果位,並且習氣也會掃除。

  所謂“煙霧”即是指耽執,其行迹于叁毒之火的前列,能危害智慧之眼。

  每當供燈的時候就會發現,在火還沒有生起來時,首先冒出煙來,同樣的道理,倘若生起貪執,那麼所有的貪嗔癡叁毒都會引生出來。比如我首先認爲電腦好,對它生起貪心,對其演繹出的各種虛妄幻化的景象産生執著,引生癡心,然後我今天因爲電腦而遭受了上師的批評,從而又引生嗔恨心,所有的原因都是因爲最先的執著,它在叁毒的前列,依靠這些耽著危害智慧的眼,就像點火時冒出的青煙會對眼睛有害一樣。

  低劣的分別念甚至不能讓人安于平庸,是令人煩亂急躁、尋釁爭鬥的罪魁禍首。

  此類分別念根本無法令人安靜下來,讓你心潮湧動,一直煩亂,與別人挑釁爭執、打架鬥毆等所有的罪魁禍首就是執著分別念。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也講到:“愚者認爲諸苦樂,皆從他緣而産生,恒時散于取舍境,貪嗔浪濤雜念中。”因此說沈溺在分別念中的衆生真的很痛苦,如吵架、打架、內心不安等等。

  如果能將彼等貪欲徹底屏棄,從此也就踏上了享受清淨安閑生活的通衢大道。

  如果能將貪欲分別念徹底擯除,從此就可以安閑地生活了,真正踏上了修行的光明大道。我們應當平心靜氣地思維此道理,雖然依分別念會現前許多痛苦,我們看作比虛空還大的痛苦,其實也並不是那麼巨大,只要稍微認識、安住于心的本性,我們認爲特別嚴重的痛苦也會消除的。

  我們應當做到,不論施主迅速快捷地供養了多麼琳琅滿目、妙不可言的物品,也對施主以及所得沒有半點貪念,則是以貪欲不能損害;

  即使施主所供的物品怎樣高妙,如果對此無有半點貪執,此種境界之人不會被貪欲損害的,可是我們往往不能做到這一點,對物質特別執著,所以也就經常爲貪欲所害。

  如果自己的境遇恰恰相反,也不會大失所望、咬牙切齒、怒火中燒,則是以嗔恚不能摧伏;

  倘若別人未給你供養,也沒有悅意的外境令你生大歡喜,但內心卻未生起絲毫嗔恨,便說明嗔恨不會損害到你。

  如果能通達妙欲的過患,並以正念攝持而享用,則是以愚癡不能毀損。

  如果能通達利樂的過患,以正知正念去看待享用,便是愚癡不能損害到你,如果我們通達執著的本體,貪嗔癡都不能損害的。

  不論施主給予何等的供養,也應平等相視,絕對不能有任何希圖之念。

  反過來說施主供養與否,自己都能平等看待,說明貪執沒有損害到你的相續。

  晝夜之間,數不勝數的死緣會隨時隨刻地侵擾我們,所以,應當謹小慎微地住于行將就木的念頭中,恒時憶念死亡。

  我們都知道,數不清的死緣隨時隨地跟隨著我們,所以我們應當住于行將就木 的狀態中。時刻心應專注于“我何時能死,我的身體何時能滅盡于世間”的念頭中,行住坐臥唯觀死亡無常。

  這樣的阿羅漢,則無需領受來世,人天世界也就不會再次出現了。

  此處的阿羅漢不一定指獲得小乘寂滅之果的阿羅漢,意爲斷除執著的修行人,像阿羅漢那樣的修行人,不要說來世,從現在起在人天中都不會轉世的,已經斷除了輪回的根源。

  修行的要訣就是這樣,但是許多人在道理上雖已經明白,行持卻舉步維艱,但究竟一點,就是我們不要將任何一法生起太大的執著,《大圓滿虛幻休息》中引用了大量的教證和理證來說服我們看破,將實執盡量地看破爲虛妄。比如我剛剛說到的電腦,老年人或修行較好的人就會認清它是假的,不生執著,如此便不會依靠它在相續中産生貪嗔癡之心。你看到某個人很悅意而想要接觸他時,…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