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P10

  ..续本文上一页样讲过,经云:凡夫众生本来具有忘失想,此类众生经常安住于所诠义(即妙欲),对于所诠义没有通达,是不能远离生老病死的,此众生不能获得解脱,终会与死神相遇。

  如果你懂得了所诠意义,那么除所诠义以外,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智者将妙欲的本性了知为空性,除去内心以外没有外境,内心也能通达。

  其含义可如此领会:比丘、婆罗门以及在家诸众,若要寻找或享受妙欲,就必须依靠言语进行吩咐和说明,故将妙欲称为“所诠”;

  下面是解释此段落的意义,为何解释为所诠呢?众生所希求的妙欲,色声香味的对境,无论是比丘还是婆罗门等欲希求它,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吩咐。比如我要去城市里散乱,看见路上的人就要与他交朋友,请他住在自己的家里,过两天就可以跟着他到汉地了。

  昨天有一个人给别人打电话错打到我家里,他说:“你是某某活佛吗?”我说:“对。”“你可不可以到我们家里来疗养一段时间?”“可以,可以。”我的电话经常有人打错,你们以后打电话时还是要注意。

  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的修行人,应该安住于学院中,如果实在无能为力主持学院时再解散,但现在就到城市中去我是不赞叹的。当然我也不是以嫉妒心来说,法王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另外,由于世间的浊骨凡胎们自己不能了知妙欲的危害,故诸佛菩萨针对其过咎深入细致地进行诠释,从这一角度来讲也可将妙欲称为“所诠”。

  世间具有染污的凡夫人,不知道妙欲的危险性,因此前面也讲了许多妙欲的过失。对于“所诠”,许多人也许不懂,但《瑜伽师地论》中将妙欲解释为所诠,因为希求妙欲要通过电话、电报等各种方式交流后才能知道。

  彼等“所诠”或者妙欲具有滔天之罪戾,凡夫众生们却未能察觉,仍然沉湎其中,优哉乐哉地肆意享受妙欲,由此积累善恶之业,并因业而感受生死之苦。

  如果是真正的成就者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一般的凡夫,只是头衔上是个大人物,罪业相当大,现在的一些小人物都搞得很大,走路时都有人搀扶,连穿鞋都有人服侍,这样很不如法,凡夫人本来不是一个“大人”,却装作一个佛菩萨的形象,但真正的佛菩萨也不是这样的,真正的高僧大德走路、穿鞋是怎样的都清楚,我们这些修行人以后也会不会有大大的改变,自认为了不起,不是病人,这边一个人扶着,那边一个人扶着,左脚有一个人拿鞋,右脚另一个人给穿,看起来特别不舒服,是自己的福报现前吧!有这么多人恭敬你,应该随喜,但凡夫人的确不太懂得所诠,未能察觉所诠。

  这些人很悠闲,今朝有酒今朝醉地享受妙欲。如此一来,造了很多恶业,最后一直在轮回中流转,无有意义。

  具有远见卓识之智者们,由于深明妙欲的罪咎,无论亲属、受用多寡,一概毫不痛惜地放弃而出家。为了获得涅槃,而悉心毕力地修持。其他人也许会对他们讥讽谩骂道:“你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亲友,才放弃今生的享受,并精勤地修行,难道不是为了来世获得更大的享乐吗?”

  真正的智者们对世间的所有妙欲、钱财不生起毫许欢喜之心,全然舍弃而出家。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涅槃,利用所有的心力修持。有些人讲“家人为你安排的家财全部都舍弃了,到寂地去修持,”如何劝告也只当耳边风,其实这种行为是很可佳的。

  无论家人怎样讲也不要听,因为他们不懂取舍,如同盲人一样,会软硬兼施地说许多劝阻的语言,但是你不要听他们的话,对自己的解脱有利。

  即使遭到这样的恶语中伤,他们也能坚定立场,明白自己并没有这些过失。甚至对于自己是否有此等过失的想法也从不上心。因为他们没有丝毫追求今生以及来世享乐的念头。

  亲朋无论怎么说你弄错了、迷失了、发疯了,但你自己心里清楚,只是他们糊涂了,自己并没有错,智者是不会改变的。

  在内心中从未产生过“我是否已经具足这些过失”的念头,原因是不希求今生来世的安乐,目的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我唯一的追求。所以,无论别人怎样讽刺你是为人天福报还是即生当法师,但最终的目的就是努力闻修佛法,早日获取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无论别人能否接受,我们这样的道路根本没有错。

  

  

  

  

  

  

  

  

  2004年2月6日 第31节课

  经云“是故当断名色之希求,断除我慢不具贪欲心,烟雾清净无损无希冀,人天界中尔等不存在。”

  我们应当断除名色的希求,名色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指十二缘起中的名色,第二是指所执的外境名色,五蕴假合的身体也叫名色。应断除此名色的希求。断除我慢才可以远离贪心。这里的“烟雾”是指贪执,许多人都会去贪执外境名色,贪执电脑中的幻化相,比如打游戏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危害,小孩子不愿上学,整日沉浸在网吧里,致使许多家长与网吧老板打官司,这些事情在新闻媒体中层出不穷,这就是没有看透、看破名色的结果,而且不要说孩子,即便有些老修行人都会被它所吸引。因此,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再没有清净此云雾之前,一直会饱受各种痛苦,清净了贪执的云雾,才可以远离损害和希冀,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就,或小乘阿罗汉果位,或大乘持明果位,永不流转三涂恶道。

  其内涵可理解为:因所谓“名色”,能使近取五蕴之身现见痛苦的缘故,所以应当摧灭欲念,使贪执彻底根除。

  如果我们能现见身体五蕴的来源、本体和果全都是不清净的,那么对它的贪执自然会彻底根除。如果我们了解了一个人是无恶不作、经常欺骗别人的坏人,虽然他还没有欺骗过我,但因为看透、看破了他的本质,就不会产生想与他接触和来往的贪心。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已经看破了假合的五蕴身,相信他是过患的来源、过患的根本,对身体的贪执一定不会产生的。如果修行人将打游戏、看VCD等散乱法真正看成是一种虚妄的法,一定再也不愿去行持的,但也许是年龄和智慧尚未成熟,往昔的习气再现的原因,才会整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但作为出家人如果始终任其发展,自相续的贪嗔痴一直蔓延下去,别人不一定会对其有信心的。

  如果这种决心能再再增长,就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并能将贪执的随眠习气彻底扫除。

  获得小乘阿罗汉或者密宗佛和菩萨的果位,并且习气也会扫除。

  所谓“烟雾”即是指耽执,其行迹于三毒之火的前列,能危害智慧之眼。

  每当供灯的时候就会发现,在火还没有生起来时,首先冒出烟来,同样的道理,倘若生起贪执,那么所有的贪嗔痴三毒都会引生出来。比如我首先认为电脑好,对它生起贪心,对其演绎出的各种虚妄幻化的景象产生执著,引生痴心,然后我今天因为电脑而遭受了上师的批评,从而又引生嗔恨心,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最先的执著,它在三毒的前列,依靠这些耽著危害智慧的眼,就像点火时冒出的青烟会对眼睛有害一样。

  低劣的分别念甚至不能让人安于平庸,是令人烦乱急躁、寻衅争斗的罪魁祸首。

  此类分别念根本无法令人安静下来,让你心潮涌动,一直烦乱,与别人挑衅争执、打架斗殴等所有的罪魁祸首就是执著分别念。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讲到:“愚者认为诸苦乐,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嗔浪涛杂念中。”因此说沉溺在分别念中的众生真的很痛苦,如吵架、打架、内心不安等等。

  如果能将彼等贪欲彻底屏弃,从此也就踏上了享受清净安闲生活的通衢大道。

  如果能将贪欲分别念彻底摈除,从此就可以安闲地生活了,真正踏上了修行的光明大道。我们应当平心静气地思维此道理,虽然依分别念会现前许多痛苦,我们看作比虚空还大的痛苦,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巨大,只要稍微认识、安住于心的本性,我们认为特别严重的痛苦也会消除的。

  我们应当做到,不论施主迅速快捷地供养了多么琳琅满目、妙不可言的物品,也对施主以及所得没有半点贪念,则是以贪欲不能损害;

  即使施主所供的物品怎样高妙,如果对此无有半点贪执,此种境界之人不会被贪欲损害的,可是我们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对物质特别执著,所以也就经常为贪欲所害。

  如果自己的境遇恰恰相反,也不会大失所望、咬牙切齿、怒火中烧,则是以嗔恚不能摧伏;

  倘若别人未给你供养,也没有悦意的外境令你生大欢喜,但内心却未生起丝毫嗔恨,便说明嗔恨不会损害到你。

  如果能通达妙欲的过患,并以正念摄持而享用,则是以愚痴不能毁损。

  如果能通达利乐的过患,以正知正念去看待享用,便是愚痴不能损害到你,如果我们通达执著的本体,贪嗔痴都不能损害的。

  不论施主给予何等的供养,也应平等相视,绝对不能有任何希图之念。

  反过来说施主供养与否,自己都能平等看待,说明贪执没有损害到你的相续。

  昼夜之间,数不胜数的死缘会随时随刻地侵扰我们,所以,应当谨小慎微地住于行将就木的念头中,恒时忆念死亡。

  我们都知道,数不清的死缘随时随地跟随着我们,所以我们应当住于行将就木 的状态中。时刻心应专注于“我何时能死,我的身体何时能灭尽于世间”的念头中,行住坐卧唯观死亡无常。

  这样的阿罗汉,则无需领受来世,人天世界也就不会再次出现了。

  此处的阿罗汉不一定指获得小乘寂灭之果的阿罗汉,意为断除执著的修行人,像阿罗汉那样的修行人,不要说来世,从现在起在人天中都不会转世的,已经断除了轮回的根源。

  修行的要诀就是这样,但是许多人在道理上虽已经明白,行持却举步维艰,但究竟一点,就是我们不要将任何一法生起太大的执著,《大圆满虚幻休息》中引用了大量的教证和理证来说服我们看破,将实执尽量地看破为虚妄。比如我刚刚说到的电脑,老年人或修行较好的人就会认清它是假的,不生执著,如此便不会依靠它在相续中产生贪嗔痴之心。你看到某个人很悦意而想要接触他时,…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教言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