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15

  ..續本文上一頁願我能得到一個孩子,願我……除此之外,爲來世的願根本沒有,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只承認今世,不承認來世。

  我們作爲修行人跟普通在家人不相同,應該發好願,而且這樣發願的方法,以後有機會的時候要給一些不懂佛理的人講一講。比如你身邊來了一個居士,這個居士想學佛法但卻不知從何入手,你就可以將這個教證講給他聽,要他好好地發願,只求平安不是究竟的願。這樣你對這個居士已經轉了*輪,你已經在度化他。他死的時候,你念頗瓦也不一定能超度他,但是他在世的時候,以後不管到哪裏都發這個願的話,實際上你已經超度了他。

  縱然無樂百般苦相逼,稍頃憶念世間之圓滿,則如進入熾燃鐵室中,芝麻許之渴慕亦不生。”

  縱然沒有一點安樂,有百般的痛苦所逼迫,我們稍許意念世間的圓滿,但世間的圓滿沒有一點欣樂處,只有百般的痛苦所逼迫。世間上任何一個圓滿都是如此,如果我們在發願的過程中想得到世間圓滿的話,那麼就與進入了燃燒的鐵室沒有差別。所以應發願言:願我生生世世中,千萬不要産生芝麻許希求世間福報和世間圓滿的願望;利益衆生和成就佛果的念頭,願在我的相續中一定要産生。這樣來發願。

  我們就應當這樣發願做一名對快樂絕不貪求,對痛苦卻甘願領受的修行人。

  我們衡量自己能否做到,如果能做到,這一句話就非常重要,有些人可能依止上師很多年了,但是依止很多年上師的人,對于我們今天所講的七、八行的內容,可能很多人到目前爲止還不懂,已經皈依很多年的人,發願的時候是不是也發錯了?

  最近益西彭措堪布也給你們宣講《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願廣大無邊,現在我們真正能成熟這樣華嚴無可言說的願有點困難,但是發願弘法利生、自相續中不被自私自利的貪執所束縛,作爲初學的修行人來講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但願每一個修行人都變成不貪求自私自利、爲了衆生和佛果,所有的痛苦也心甘情願承受的修行人。

  《因緣品》雲:“恒時貪圖樂,俱往歡喜行,爲愛召喚衆,如兔趨網罟。”

  《因緣品》中這樣說:衆生喜貪求世間的安樂,前往令自歡喜的地方,這是爲什麼呢?這些都是由十二緣起中的“愛”來召喚的,被愛召喚的衆生就像兔子趨向網罟中一樣,是不可能逃脫出來的。同樣的道理,貪求今生的安樂和今生歡喜行的人全部被愛束縛,始終從輪回中不能解脫。

  克怎巴雲:“若未究竟舍離貪欲念,此生瑣事則如水波紋,一波方平諸浪又興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

  克怎巴說:如果我們沒有究竟地舍棄、完全地舍離貪欲的念頭,那麼今生的瑣事就像水的波紋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身口的行爲少一點難道不好嗎?

  有些修行人真的是這樣,今生的貪執沒有斷掉,分別念特別重,在這裏搞一個生意好一點,在那裏修一個房子好一點,自己的分別念始終不能平息,所以我們身口的行爲稍微少一點,看破今世難道不是很好嗎?難道不能這樣做嗎?

  薩迦班智達也雲:“心思繁雜則令散亂衆,事務接踵而至恒忙碌,諸等皆需漸次受誘惑,如此虛耗人生可知曉?”

  薩迦班智達也說:心思煩亂的人,散亂也隨之多如牛毛。

  有些人內心不能平靜,非常複雜,今天想一個,明天想一個。看得出來,有些發心的人,今天想好好地發心,明天想好好地聞思,後天想好好地離開,大後天又想一個,每天的分別念都此起彼伏地一個接著一個。有一點智慧的人産生了分別念,在行爲上不一定表現出來。但是沒有智慧的人,今天說:“我想好好地聞思,上師您老人家一定要讓我留下來。”這些人眼淚也流得出來,我想這個人可能真的是要好好聞思修行,好,讓他留下來。明天呢,“上師你不要生氣,我想到一個寂靜的地方去修行。”到了後天,“這個寂靜的地方也不太好,我好好地發心。”“哎不行,發心還是很困難的,我還是到漢地去療養一下,等有一點錢的時候再回來。”

  所以有些尋思分別念非常多的人不穩固。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希望你們不要把不穩固的人帶到城市裏去,對穩固的人無論怎樣旁敲側擊地要他到城市裏面去療養,怎麼樣神乎其神地誇耀那裏吃穿的待遇,他也不一定去,他有他的見解,有一百個人求也不一定聽從。對于不穩固的人,你說我們那裏跟天界的尊勝宮沒有什麼差別,吃穿住用行的一切受用全部具足,可能有些“大德”馬上心馳神往,裝病下去,會這樣的,所以穩固很重要。

  如果心散亂,瑣事也接踵而至,非常的忙碌。覺得這個也需要,那個也需要。希望聞思班的著重聞思,加行班的著重修加行,爲什麼叫著重呢?比如說修加行的人心思紛呈,認爲聞思好一點,聞思也抓不住什麼,又認爲實修好一點,兩叁天中閉著眼睛,這種人的心思很煩亂,一事無成。

  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從始至終做圓滿,如果沒有選擇聞思修行,而是要好好發心,那麼就一心一意地爲僧衆做事,這也並不是沒有利益,如果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就如同黑熊摘玉米,結果一無所獲。(傳法的時候不要用轉經輪)

  這樣虛耗人身難道不知道嗎?心穩下來,該做什麼就安住于當下,過了一年以後再說吧。

  一年中把五部大論全部背完,加行全部修完,叁百萬阿彌陀佛全部要念完是不現實的,其實你努力做一件事情,你得人身就是有意義的。比如說你把其他事情全部放下,但是五十萬加行修得非常圓滿就已經可以了。不然心思特別重,這個也做,那個也做,這個也需要,那個也需要。就像有些貪心特別重的人看到美味的時候,嘴都忙不過來,想吃這個,想吃那個,眼睛一直轉,但是嘴巴只有一個,實在沒辦法,實在不行,那往鼻孔裏面裝一點好吃的東西吧。

  基 巴也一再規勸後人:“以風席卷此生樂,實修擔待諸痛苦,苦行抛卻己身命。”

  基 巴尊者規勸我們說: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以修行的風卷起今生的安樂,不要希求今生。如果真正要實修就一定要擔當起痛苦,否則實修是不可能成功的。苦行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不顧自己的身體和生命,需要有這樣苦行的精神,光是稍微冷一點、稍微痛一點、稍微苦一點就放棄修行的人,恐怕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雲:“輪回當中本來沒有快樂,我們現在自以爲是快樂的,享受美味佳肴的所謂快樂等等,只不過是將息滅饑渴之苦命名爲快樂而已。

  宗大師說:我們認爲有吃有穿是多麼快樂,人們是這樣認爲的,實際上如若詳加分析便露端倪,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說一切諸行爲痛苦的道理,在《中觀寶鬘論》和《中觀四百論》中講得非常清楚。

  爲什麼是這樣呢?衆所周知,如果一直讓饑餓的痛苦持續,這種痛苦就會越發增盛。同理,如果一直持續不斷地享受美味佳肴,則不但不會感到快樂,反而會痛苦不堪。這就充分地說明,在一開始就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快樂,本來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我們爲什麼說一切都是痛苦呢?任何事情始終持續下去都會越來越痛苦。這段話的道理,可能宗大師在中觀講義裏面說過。我們認爲沒有吃飽的時候是痛苦,吃飽以後就覺得特別快樂,但是你吃了一碗以後,再吃一碗就越來越痛苦了,肚子痛了。如果特別想吃,就會幻想如果自己還有一個肚子多好,但是實在沒辦法,很可惜裝不下,吃得越多最後越痛苦。如果真正存在快樂,一直延續吃下去,吃得越多應該越快樂,但並不是這樣的,這充分說明了本質上沒有一個快樂,本來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尤其是一切皆苦的道理,《中觀四百論》真的講得非常細致,原來我講的時候也收獲較大,但現在有些忘了。

  享受美味佳肴,雖然可以平息饑餓的痛苦,但用餐的痛苦也就開始長出了苗頭。我們卻想當然地將這些诩爲快樂。

  我們吃飯的時候,饑餓的痛苦稍微平息,我們覺得非常快樂。尤其是大海邊的人爲他們的飲食而造作惡業,現在想起來,尤其中國,雞、鴨、鵝天天都在殺,在哪一個新聞中播出來,都非常可憐。有時候看人類猙獰的面目特別恐怖,爲什麼這樣講呢,害怕它們身上的疾病傳染自己,然後把所有的衆生殺掉,其實你不吃它們就得不了這些病。前一段時間北京也暴死37個人,我想是不是殺衆生的業力很快顯現出來了,是不是現世現報的業力已經成熟了。所以,如果存在真正的快樂固然很好,但是在名言中輪回的本性不是快樂。

  由此可以推斷,輪回中的一切快樂,本來都是痛苦的本性,只不過被我們冠以“快樂”的美名而已,我們卻因此而對安立的快樂百般貪執,于其相反的違品恨之入骨。因爲對彼等過患不了知,而愚癡地積業,從而流轉輪回。

  所以,我們應當生起這樣的意念:誰會留戀這些輪回的所謂安樂呢?!”

  誰會希求輪回的安樂?我們整天尋求輪回的安樂實際上是一個癡心妄想,是愚癡之舉,因此,我們從此以後不會希求世間的安樂,自然會希求出世間的安樂。輪回的痛苦一旦出現在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也不會特別在意,爲什麼呢?輪回的本性本來都是這樣。輪回中不管出現何等狀況,只不過是現前本來痛苦的本性而已。比如有些境界好一點的人,身體經常生病,他也不是特別痛苦,輪回的本性本就如此,沒有什麼可值得大驚小怪的,不會因痛苦而努力尋求解脫之法。大家在這方面應該有深刻的體會。

  第十叁切莫貪歡逐樂品釋終

  2004年2月9日 第34節課

  十四 修習苦爲助伴

  《開啓修心門扉》共有十九個問題,現在講第十四個問題——修習苦爲助伴。

  我們在身體或者心理上所遭受的痛苦,應該把它作爲修行的助伴、順緣,不要把它當作修行的違緣。我們以前也講過,世間人和修行人在很多地方是不同的,世間人中,無論是上至皇宮裏的大國王還是下至乞丐的世間人都願意得安樂,不願意受苦,受苦的時候,根本不會把苦轉爲道用。但是修行人不相同,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裏面的痛苦,可以全部…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